
达内兄弟:对抗的身体,伦理的目光
2021BC重磅,比利时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正在火热售票中~
购票小程序
目前,之前抢购一空的《一诺千金》《罗塞塔》《单车少年》《他人之子》4部影片已放出了少量余票,其它影片也还有部分余票,抓紧啦!!!
比利时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
排片表
谜语 按:
令人期待已久的比利时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已于昨日开幕,今天的推文可以看作是“课前预习”或是饱享饕餮之前的小小热身。当我们跟随达内兄弟的视线,我们将看向何处?本文将带大家走进达内兄弟藏于银幕背后的世界,深入浅出地介绍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从早期纪录片到《一诺千金》之后逐渐形成的美学系统。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我们看达内,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阅读此文,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不同的思考。
“始终如一的内在韵律”
提及让-皮埃尔·达内(Jean-Pierre Dardenne)和吕克·达内(Luc Dardenne)两兄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们无可匹敌的电影节履历:
从《一诺千金》(La promesse)开始,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入围戛纳电影节,而他们第二次入围戛纳就凭借影片《罗塞塔》(Rosetta)获得金棕榈奖;其后,二人一路高唱凯歌,直到上一部作品《年轻的阿迈德》(Le Jeune Ahmed)为止,他们已经把主竞赛单元所有奖项(除了最小的评审团奖)拿了个遍,其中还凭借《孩子》(L'enfant)获得了第二株金棕榈,成为历史上第六个“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
二人最新的作品《托里和洛奇塔》(Tori et Lokita)也将于近日杀青,如果不出意外,影片将在明年戛纳电影节进行首映。
从获奖履历上看,达内兄弟在当代世界影坛恐怕无出其右,而从美学成就上看,他们也无疑是水平最高的电影作者之一。从90年代末开始,二人凭借对欧洲电影传统和哲学传统的继承,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跟拍长镜头、自然光、同期声、开放式的结构、非职业演员的组合使用,构成了一个完整丰富的美学系统,影响了诸多新一代电影人。
从《一诺千金》(1996)开始,二人基本保持三年一部的拍摄频率,形成了一个稳定且良性的生产节奏。他们拍摄周期通常比较固定,一般维持在两个月上下,成片时长也比较固定,一般都在95分钟左右。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粗略地认识到其作品中存在的某种始终如一的内在韵律。
“我们是一样的,一个人四只眼睛”
达内兄弟的创作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密不可分:二人生活在列日省(Liège)的瑟兰(Seraing),该地是比利时工业的心脏地带瓦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工业对人们的生活、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随着70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这一地区的社会状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显示,到2005年,该地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将近20%的水平,正是在对当地生产生活的观察之下,二人开始了早期的纪录片创作。
80年代末,达内兄弟转向剧情片创作,在经历了《法尔什家族》(Falsch, 1987)和《我想你》(Je pense à vous, 1992)两部长片之后,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能够控制从制片到发行各个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自己想要的电影作品。于是在1994年,二人创立了制片公司“河流影业”(Les Films du Fleuve,这里的“河流”应指默兹河,该河流经让-皮埃尔的出生地昂日,该地也是欧洲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此,他们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融资、进行中低成本创作的道路。
达内兄弟|《我想你》(Je pense à vous, 1992)
创立制片公司之后的第一部影片《一诺千金》(1996)是其真正的创作起点。
用他们的话说,这部作品就是一场战争,如果依旧不能达到他们对自己的期待,二人就会“直接转行再也不涉足电影行业”,但很明显,电影之神不愿意让这样具有天赋的创作者错失良机,影片一举被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相中,并且获得众多好评,二人因此开始有机会发展、巩固自己的创作方法和美学理念,也由此逐渐走入了电影的万神殿中。
达内兄弟|《一诺千金》(La promesse, 1996)
从这部电影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达内兄弟创作的特点和母题——身体和伦理:主角不断在生活空间中游走,我们跟随角色体验日常,接着日常被打破,角色开始面临一系列重大的抉择,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身体开始发生对抗,人与人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时产生意想不到的连结,一种对他者的体认和责任感逐渐浮出水面。
在接受斯科特·方达斯(Scott Foundas)的采访时二人表示,他们创作了一种电影,在这种电影里身体的接触先于意识的改变,人物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驱使。这种驱使绝非某种宗教性的体验,而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体验到的某种道德责任感。
达内兄弟|《一诺千金》(La promesse, 1996)
与塔维亚尼兄弟(the Tavianis)或者科恩兄弟(the Coens)不同,达内兄弟不仅会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为同一部电影出力,而且也在选角、勘景、排练、拍摄、后期、宣发等所有过程当中密切合作,用让-皮埃尔·达内的话说,“我们是一样的,一个人四只眼睛。”
两人在接受很多采访时表示,在剧本创作阶段,吕克·达内主要负责撰写剧本,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和让-皮埃尔进行持续交流,后者在技术层面对吕克给予支持。而在拍摄现场,他们会轮流交替指导演员,另一个人则坐在监视器前,对整体节奏进行把控;同时,他们规定坐在监视器后面的人绝不去指导演员或者现场其他工作人员。只有在一个镜头拍摄完成之后,两个人才会在监视器前,与摄影师一起讨论这个镜头,这样既保证了两人明确分工、不产生冲突,也保证演员、摄影等部门能够通力合作。
“少做一点,中性一点”
达内兄弟的主创团队固定且规模很小,对他们来说,固定小团队带来的私密性是创作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导演意图才能被清晰贯彻而不发生龃龉。
为了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力,达内兄弟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严格、精准的要求,比如中前期创作过程中,他们基本只依靠几个固定的非职业演员(奥利维埃·古尔梅除外,他是一个舞台剧演员,但没有电影表演经验),直到2011年的《单车少年》(Le gamin au vélo)后才逐渐开始使用明星饰演要角,而在最近公映的一部作品《年轻的阿迈德》(Le Jeune Ahmed, 2019)中,达内兄弟也再度回到了主角使用非职业演员的偏好当中。
此外,兄弟二人非常喜欢排练,但是排练过程是排除对话的,也不允许演员进行即兴表演。不断的排练之下,精疲力竭的演员会将最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他们希望演员“少做一点,中性一点”(do less, be neutral),这与罗伯特·布列松指导演员的方法异曲同工。
达内兄弟|《年轻的阿迈德》(Le Jeune Ahmed, 2019)
这种所谓“中性”的表演客观上导向一种效果,即身体性被凸显出来。在达内兄弟的电影中,人物的构建几乎完全由一连串的动作完成,心理性质的叙写从来不存在,观众只能透过动作去“猜测”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就导致观众对角色的理解往往是滞后、模糊甚至有所偏差的。由于人物的不透明性,身体往往能够制造出某种悬念感,这也是他们的电影总能最大程度牵引住观众注意力,并给人高度紧张感的原因(当然,小景别和紧凑的构图亦有贡献)。
“无法逃遁,这就是我”
在2009年8月25日的日记中,吕克·达内写道,“……我们总希望电影中能有一些多面性、潜在性,……我们得让线索模糊些,让观众在其中迷失,又在自己的摸索里找到出口,但并不清楚要去哪里。我们得创造出一股感性的、深含寓意的潮流,让观众被裹挟,融入其中,激活那些潜在性——在观众与镜头相接触的那一刻诞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达内兄弟对潜在性、暧昧性的偏好,以及这种偏好是如何实现的。
达内兄弟|《他人之子》(Le fils, 2002)
达内兄弟的作品极少使用烘托氛围的音乐和解释性的对话,而是依靠声音和影像来驱动、推进电影,很多最重要的情节设置都是通过一个同期声来触发,这种方式敦促观众调动他们的感官,以“视”与“听”两种方式唤醒对现实的认知。
比如在《罗塞塔》著名的结尾段落,主角罗塞塔拧开煤气罐准备自杀,镜头一直近距离对准她的面孔,影像趋于静止,只有声音依旧在延续。随后,煤气的嘶嘶声逐渐变小直至消失,从而带动人物心态和影像的变化。在如何表现现实、接近现实这个问题上,达内兄弟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可谓一脉相承,包括对同期声的强调在内,达内兄弟对非职业演员、自然光和开放性结构的运用都有其参照,很难不让人想起意大利导演罗贝托·罗西里尼的作品。
达内兄弟|《罗塞塔》(Rosetta, 1999)
事实上,在法国媒体《电视全览》(Télérama)组织的一次投票中,达内兄弟选择的第一部影片便是罗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Germania anno zero)。如上所述,二者在美学上有非常接近的一面,尤其当我们将《单车少年》、《年轻的阿迈德》与《德意志零年》放在一起进行比对时便可以发现,二人对罗西里尼美学上(甚至情节上)的参照是极其明显的——西里尔和阿迈德孤独地四处游走,不正对应着埃德蒙在战后德国断壁残垣里的逡巡吗?二人的坠落,不也正是埃德蒙坠楼的变体吗?
上图:达内兄弟|《单车少年》
(Le gamin au ve?lo, 2011)
下图:罗西里尼|《德意志零年》
(Germania anno zero,1948)
当然,达内兄弟对罗西里尼的借鉴也并非照搬,比如罗西里尼电影中受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极力推崇的景深长镜头,在达内兄弟的作品里并没有大范围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距离跟拍特写长镜头。另外,新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对主要角色给予极大同情,观众对角色也可以产生高度的共情,从而达到社会批判的目的,达内兄弟则颠覆了这种左翼创作者甚至现实主义创作者与其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主角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谋财害命”,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视为无辜,这也让他们在传统的左翼影评人中饱受争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其一,达内兄弟确实不认为自己是左翼电影人,尽管他们的电影似乎总是在书写社会问题和底层民众,但这种关注并不是教条式的、程式化的,他们更希望能够呈现出人在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之下的复杂性、极端性,而不是单纯的被挤压、被压迫,这一点与英国左翼导演肯·洛奇(Ken Loach)有着很大区别。
达内兄弟|《两天一夜》
(Deux jours, une nuit, 2014)
吕克·达内在2005年5月30日的日记中便写道,“让-皮埃尔曾讲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的片子是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就好像说《罪与罚》首先是一部反映19世纪俄国大学生生存状态的小说。这样讲可能显得有点自以为是,但我至今认为这是最好的回应。”可见,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的作品与当下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反而是希望自己的电影能够被理解为一种超越时代、能够反映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作品。
在他们的作品中,每个角色在与外部环境抗争的同时,一定会与自己的内心抗争,最后做出自己的决断,虽然这个心理过程是不可见的,甚至这个决断本身也是开放性的。这可能符合观众的想象或意愿,也有可能完全相悖,达内兄弟拒绝一种简单的认同,而是鼓励观众与角色一起,形成某种责任的认同。
达内兄弟|《孩子》(L'enfant, 2005)
换言之,尽管镜头总是与角色极为接近,但创作者的视点与角色并不完全重合,正是这种“伦理的视点”(ethical point)让达内兄弟的作品摆脱了单纯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色彩,带来了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值得关注的是,达内兄弟的作品与列维纳斯的伦理哲学关系密切,吕克·达内在其日记中就直言:“可以说,从《一诺千金》开始,我们所有的电影都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这句话的变奏:‘无法逃遁,这就是我。’”有学者认为,达内兄弟创造了一种列维纳斯式的视觉体系,将其在《总体与无限》中提出的“伦理学是一种光学”颠倒过来,形成了一种“光学即是伦理学”的创作理念。
达内兄弟|《一诺千金》(La promesse, 1996)
不过,由于列维纳斯的哲学观点产生于二战期间,特别是种族大屠杀背景之下,其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极度失望,使得他彻底失去了对当时政治进行描述的兴趣。因此可以说,达内兄弟的作品正是在列维纳斯带有理想色彩的伦理哲学的空白处,添加了现实的政治意味,将政治与哲学完美缝合起来,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美学观念。
比较有趣的是,到了最近的作品中,达内兄弟镜头中主角的职业和身份相比之前都发生了些许变化。譬如,虽然《无名女孩》(La fille inconnue)依旧关注移民问题,但主角医生(阿黛拉·哈内尔 饰)显然已经不再属于我们普遍意义上的底层,这就意味着达内兄弟再次明确地指认了伦理问题而非阶层问题才是他们所关注的核心,二者之间的对立和统一才是他们最大的特别之处。
达内兄弟|《无名女孩》(La fille inconnue, 2016)
而在这之中,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是对身体性的关注和呈现,哪怕是在职业生涯后期最大胆的、结构性的尝试《两天一夜》(Deux jours, une nuit)里——二人让主角不断重复地去寻找自己的工友,一次次地、面对面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的处境。无数次的复沓之下,女主角(玛丽昂·歌迪亚饰)找到了某种价值,甚至缓缓疗愈了自身的焦虑,最终实践了一种对他者的责任。这种加缪式的举动让人想起吕美特的名作《十二怒汉》,也无疑让人一再回忆起达内兄弟影像中那些坚定地寻求生活可能的普通人。
上图:西德尼·吕美特|《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1957)
下图:达内兄弟|《两天一夜》
(Deux jours, une nuit, 2014)
达内兄弟关于身体和伦理的探讨,其实也能给当下的我们以很多启发——在这个充满虚拟交流的网络时代,人与人无法也没有必要再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身体不再是内心变化的重要因素,他者不仅被遗忘,更成为一种虚幻,剩下的只能是无尽的暴力与理解的缺席。达内兄弟的作品正是对抗这样一种倾向,因为对他们来说,当每个人活生生地出现在你面前时,那些你曾经学习到的理念,接触到的知识,被灌输的信仰都失去了先验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他者的切身的体认。
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于自我沉溺的中国观众而言,观看达内兄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他们至少还可以唤起一种深埋于我们心底的、关于他者的“想象”。
不妨说,一个达内兄弟式的伦理时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出现,哪怕只是短短一瞬。
-END-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