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力之 |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 | "四史"教育学习③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继续收到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给“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设置“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让系统知道这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消息啦。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
黄力之 |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8期
文中图片未经注明均来自网络
为方便阅读,有删减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是指,经典作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表述存在不尽一致的地方。有一种做法是对文本研究本身进行淡化和躲避,担心文本研究所带来的“最大的可解释空间”解构已经确定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此,应该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其一,承认经典作家存在思想差异是正常的而非不正常的,即使在某些问题上发生自我否定也是正常的,只有思想僵化、无进步者才永远固守原有思想而不变。其二,即使在经典著作文本的差异性思想中出现堪称颠覆性内容,也不必大惊小怪。正确的做法是既要承认其思想史意义,又可以暂时搁置起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对此,应该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马克思
本文所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少数情况下也包括后来的列宁、毛泽东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著述。所谓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是指,这些经典作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表述存在不尽一致的地方,甚至会有矛盾。
研究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是不断去深入探究、阐释这些不一致的地方到底是怎么回事,进行文本真实性的判断,本质上属于文献学研究。二是研究这种现象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关系,即当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形成某种定势以后,如何面对新出现的文本差异现象,是以此进行补充丰富,甚至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还是抵制排斥以维护原有的定势呢?由此形成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思路,笔者拟进行后一方面的研究。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内在差异性的表现
首先必须确认的是,讨论这个问题存在一个政治正确性的前提,那就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说,“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以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这意味着,作为大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是不能去进行切割的。
现在,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一个小一些的概念,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从逻辑上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构成材料,既然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作为构成材料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也应该具有内在统一性,不应该是分割的或者差异对立的。
但是,思想的逻辑必须服从事实的逻辑。事实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尽管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已经存在,而作为构成材料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并未全部发表和出版,后人做了这一工作,至今未完全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当然是通过新的经典文本的出版不断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自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马克思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部文本,尤其是未刊文本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有了越来越多的表现。
例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德国人史傅德(Fred E.Schrader)据称是极少能辨认马克思笔迹的人,也是当今世界极少看过马克思全部手稿的学者。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马克思1850年到1860年思想转变的手稿。2002—2012年,他作为柏林科学院马克思和恩格斯新全集编委会成员,负责整理、编辑出版马克思未刊历史笔记,其间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心得。
2016年,史傅德接受《财经》记者的采访,披露马克思《资本论》的文本复杂性:“《资本论》从来没有完成定稿,第一卷有八个版本和草稿,互相矛盾。现在通行的版本是恩格斯整理定稿的。后来德国马克思全集研究小组发现,恩格斯编《资本论》第一卷把它浅化了,甚至加了很多政治内容,其中一些和马克思手稿里的内容甚至是冲突的。也不能说恩格斯是篡改了马克思的思想,权威的《资本论》版本其实是没有的,因为马克思自己留下了好几个开放性的选择。”“因为马克思留了几十本手稿,恩格斯又把好多不理解的搁到一边去,觉得哪个更适合自己,就选择了哪一个。”
“考茨基、列宁都觉得恩格斯的版本特别好,因为里面线索很清晰:先有生产,然后有交换、剩余价值,把这些都消灭以后,社会主义实现,所以他们就沿着这条线拼命往下走。但是看马克思的手稿,根本就找不着这条线索,完全是后人的主观理解。”有意思的是,史傅德在这个访谈中,确认马克思恩格斯在1840年代是亲密战友,“共同写了《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从手稿看,你写一段、我写一段,还互相评论”。
谁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本也存在内在差异性问题,这是由另一个德国学者特雷尔·卡弗提出来的。卡弗亦是国际知名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家,国外“马克思学”的代表人物,1995年起担任布里斯托大学政治理论教授。近年来,卡弗的研究聚焦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10年,他的文章《〈德意志意识形态〉从未产生》在《政治思想史》杂志发表,其标题所表达的鲜明观点立即引起学界震动。2014年,卡弗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诸版本的政治史》及其姊妹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费尔巴哈章”的呈现与分析》。2015年,卡弗发表论文《“让它粗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手稿”》,强调在编排“费尔巴哈章”时保持手稿原始样态的重要性。
卡弗提出,从未存在过这样一部由马克思恩格斯独自完成的题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作,甚至这样的计划也未曾有过。因此,除了三张写了几小段相同内容的纸页外,并不存在哪怕是草稿形式的关于费尔巴哈的第一章。相关手稿并没有标题表明它们是什么著作的手稿,而恩格斯也从未把它们指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直到1902年弗兰茨·梅林为《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遗著选》编制手稿名录时,因需要为一组杂乱的手稿命名,才使用了这个标题。
卡弗对这一组杂乱的手稿做了如此描述:“我们并不想试图表明这些手稿如何才能被拼合在一起从而成为某种类似连续讨论的东西,因为它们并没有表现为连续的讨论,除了几页之外。如果你在某一页之后继续看下一页,就会发现后续的内容并不必然承接前面的内容,它们之间存在巨大的断裂。这是因为有几组手稿来自于后来在别处得到继续讨论的完全不同的部分。而在某一页,右栏的内容并不总是必然同左栏相关,因为马克思恩格斯非常节省纸张,当他们有了想法时,就会把它写在留有空白的地方。
认为这些独立的手稿毫无意义是有失公允的,但它们并非是能够被出版的‘誊清稿’;这确实是非常粗糙的草稿,语言也十分粗俗,是难以发表的东西,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乱写乱画,如此等等。我认为,即使说它是某一章的非常粗糙的草稿,也是荒唐的,因为它是如此地断续不定和混乱无序。就我们对这些零散的单页纸或‘开篇’以及‘序言’的写作时间的认识来说,它们的写作比那些粗糙的手稿晚了几个月,因此它们不可能是那些非常粗糙的手稿,即所谓的‘主手稿’的导论。这不过是编者的构造。”
这一现象,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早在20年前就注意到,他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1998年版)中说:“马克思逝世后留下的手稿混乱不堪。他的著作不仅没有完成,而且那些为数超过实际发表著作的未刊草稿还表明,他已对自己的学说全盘做了一番新的评价——至少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马克思逝世时,人们对其思想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过于简要的《共产党宣言》和艰深的《资本论》这两部书获取的。”1930年前后,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出版证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几乎可以从马克思的观念重新发现的角度来书写”。
应该说,史傅德和卡弗所说乃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现象,因为这几乎涉及文本的真实性。程度较轻的是,在没有真实性问题的文本中,也存在前后不一的地方,同样是一种差异性存在。比方说,恩格斯在1893年致梅林的信中说:“只有一点还没有谈到,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得不够,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说,我们大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中介的行动,而且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这就给了敌人以称心的理由来进行曲解和歪曲。”
既然恩格斯说自己和马克思“有同样的过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那就意味着恩格斯否认了他们此前文本中的某些论断,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文本的内在差异。尽管这里的文本本身不存在真伪的问题,但说法不一也属于文本的内在差异性表现。
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带来的后果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当然有一个大的前提需要指出,那就是经过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70年的演变、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马克思主义”总体上已经是一个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并非一切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1959年,毛泽东在同智利人马特谈话时,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下了一个定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专政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革命的理论,即运用这个世界观来观察与解决革命问题的理论。”“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一、马列主义的哲学,这是理论基础;二、马列主义的经济学,这是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考察经济现象的学说;三、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比如关于阶级斗争、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的学说。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应视为马列主义的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
我们会发现,在毛泽东的图式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是高度概括的,也是高度抽象的,看不出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在高度概括和高度抽象的视阈中,马克思主义问题是明晰而单纯的。
但是深入研究以后,特别是接触到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现象以后,马克思主义问题就变得复杂而纠结了。这是因为,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带来了一个后果,如果你一味坚持这个差异中的某一论点、论断,那就在客观上否认了另一论点、论断——问题是,这些差异性论点、论断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还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吗?
张一兵在研究列宁的著作时,同样发现了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问题,他说:“过去我们假设为可以从‘哲学笔记’中拿出任何一句话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哲学笔记’根本就不是一本完整的书,它不过是长达20年列宁哲学学习的一个纪录而已。……在长达20年的‘哲学笔记’写作过程当中,每一时段列宁留下的笔记都是不等值的。”“按照我的判断,列宁在1895年的时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性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到它的真实层面,这也不能怪列宁,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列宁对马克思哲学的判断,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判断,相当多的观点是不完整的。包括那个最著名的观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误认就是从这篇笔记中开始的。”
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肯定性意义上引用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话时,实际上某些话与马克思著作中的相关论断是难以衔接的,因为那时列宁还没有接触到马克思的相关论断。当人们接触到马克思的更多文本以后,其与《哲学笔记》的差异性就会让人难以取舍。
更为突出的后果,其表现在对马克思文本差异的意义判断上。例如,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差不多就在同时,两个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出版的马克思文集,发表了另一个德文版本《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
朗兹胡特和迈尔在他们写的前言中,赞扬《手稿》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它表明马克思理论的真正核心是异化而不是阶级斗争。“《共产党宣告》的第一句话稍加改动可以这样表达:到目前为止的一切历史都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历史。”
比利时人亨·德曼在奥地利《斗争》杂志1932年第五期和第六期发表的文章中说:“这部著作比马克思的其他任何著作都更清楚得多地揭示了隐藏在他的社会主义信念背后,隐藏在他一生的全部科学创作的价值判断背后的伦理的、人道主义的动机。”“马克思的成就的顶峰是在1843年和1848年之间。不管人们对他后来的著作的评价多么高,但是在这些著作中却表现出创作力的某种衰退和削弱。”他认为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要么就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要么就是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历史的惯性是不容易一下子消除的。近年来,随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热潮的形成,对经典文本内在差异性的担忧又有所浮现。例如,有权威专家在重要媒体上撰文说:“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凡是围绕原著的斗争,最终都会归结为其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与否的争论;凡是反对马克思主义,试图推翻所谓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人,无不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片言只语的引证为据,另立新说。”
“文本为什么会成为西方某些人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斗争领域呢?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规律性的表述,没有多少可以任意解释的空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回答,只能是对或错,坚持或反对。论者的立场鲜明,界线清楚,无可隐藏,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则存在最大的可解释空间。”
这一段话,主观上当然是不希望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本内在差异性而使人们去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这里显然也对文本研究本身进行了淡化和躲避,将文本研究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认为文本研究所带来的“最大的可解释空间”会解构已经确定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种愿望也许是好的,但至少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忽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本研究——而这些文本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构筑材料,没有这些材料,马克思主义就会空心化,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维和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就得不到丰富的思想材料的支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
据此可以说,因担心害怕而忽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本研究,这本身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应该遵循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去做好这一工作,而不是相反。
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性
所谓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内在差异性,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要承认经典作家存在思想差异是正常的而非不正常的,即使在某些问题上发生自我否定也是正常的,只有思想僵化、无进步者才永远固守原有思想而不变。
人们之所以不敢直面经典文本的内在差异,实际上是基于一种保守性思维,这种思维认定,经典作家的文本永远是正确的,甚至是万能的,是能够永远引导信奉者前行的。因此,其内部不能存在差异,有差异就意味着矛盾,有矛盾就会让人无所适从。谁指出这种矛盾,谁就是解构马克思主义。
这种认识表面上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而言,其实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得非常好,“至于说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一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换句话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本中,一定包含着“需要改善的东西”,其改善前和改善后,就构成了文本的内在差异。
以著名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的原理而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差异是明显存在的。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为社会主义的胜利马上可以展望,马克思在1849年6月7日致恩格斯的信中就说:“巴黎是一片阴沉气氛。而且霍乱异常猖獗。尽管如此,革命的火山口的大爆发从来没有像现在的巴黎这样逼近。”但是,事情并没有发生。这样到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原理,承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长期性,实质上修改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说法。
1895年,恩格斯为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写了导言,在回顾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时,他说到马克思从1850年春天开始着手研究最近十年的经济史,“结果,他从事实中完全弄清楚了他以前半先验地根据不完备的材料所推出的结论,即1847年的世界贸易危机孕育了二月革命和三月革命”。“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讨论。”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使德国简直就变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我们对这种差异性缺乏辩证的理解,以至于今天在学习《共产党宣言》时,为什么资本主义依然强势存在,总是成为学习者的困惑问题。似乎,我们需要维护《共产党宣言》的“字字句句绝对正确”的形象,可是实际上带来了马克思恩格斯不能与时俱进的形象损害。其实,毛泽东更为大度,他说:“马克思、恩格斯都很想革命快点胜利,但实际上革命却总是没有胜利。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看这句话要改一下。人,包括圣贤在内,总是有过的,有过必改就好了。”
如果说,这里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本中后一阶段改善前一阶段的现象,那么实际上还存在前一阶段文本的价值可以纠正后一阶段文本的现象——只是人们囿于习惯心理而很难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就是如此。
其二,即使在经典著作文本的差异性思想中出现堪称颠覆性的内容,也不必大惊小怪。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谈到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特征时指出,与那些巨人不同,“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不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就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今天,又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不必遇事就慌张。
须知,在马克思身后的一百多年中,已经构筑出一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大厦,其建筑材料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文本,同时也包含了后来者根据自己时代和国家的要求而作出的建设性解读,已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冒出几张手稿、几句话就会动摇这座大厦,是不懂思想文化史规律所致。
为什么不必担心新出现的文本差异性会撼动既定的马克思主义大厦呢?必须明白的是,马克思主义在170年的发展史上,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前提下,可以依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列宁是这样,毛泽东、邓小平也是这样。
文本差异的故事不断延伸。最新材料又披露出,马克思晚年特别警惕他的学说以后会沦为政党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哲学”,在一封信中他如此担忧:“把马克思主义垄断化并使它成为一种国家宗教,就意味着卡尔·马克思精神的死亡,而这种精神正是他毕生研究和生活的灵魂之所在。”这是中文出版物的首次透露。应该说,作为受欧洲启蒙思想滋润的思想家,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反映了他对启蒙精神的高度认同,以及对黑格尔思想的保守性的批判,本身当然没有什么错。
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马克思所开创的思想一定而且在事实上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哲学,中共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那么,此中的文本差异是否意味着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呢?或者说是否意味着就违背了马克思的思想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就说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对文本差异过度抵制与躲避是没有必要的。当下的中国与世界,问题多多,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但如何游刃有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既需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也需要哲学的智慧。
显然,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在思想建筑材料中新出现的东西有助于纠正我们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那就应该将其补充入整个体系之中,引导我们的事业;如果新出现的东西可能会带来意外的影响,也不能凭此否认其思想史意义,要继续深入挖掘研究,同时不妨暂时将争议搁置起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该干什么干什么。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 2020.06 | 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 “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 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