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魅力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1970年代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儿童文学理论名著,心理咨商与治疗经典。 ●197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7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 ●童话爱好者、儿童文学工作者、儿童教育工作者,与关心亲子阅读者必读书。 为什么童话故事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开场, 又总是以「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结尾? 为什么童话故事要出现心怀鬼胎的坏继母、坏姊姊、坏哥哥?为什么童话故事必定有着魔法与奇迹,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相同的童话故事? 童话映照永恒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带来慰藉与勇气 古往今来,每个孩子都是听童话长大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教我们认识善与恶,相信勤奋与智慧,有勇气迈向独立自主;即使长大成人,这些故事在我们心中依旧印象鲜明。童话故事究竟有何魅力,经得起一再回味、不断传颂?当西方社会批评童话脱离现实、残酷...(展开全部) ●1970年代的心理学经典研究,儿童文学理论名著,心理咨商与治疗经典。 ●1976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7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 ●童话爱好者、儿童文学工作者、儿童教育工作者,与关心亲子阅读者必读书。为什么童话故事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开场, 又总是以「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结尾? 为什么童话故事要出现心怀鬼胎的坏继母、坏姊姊、坏哥哥? 为什么童话故事必定有着魔法与奇迹,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相同的童话故事?童话映照永恒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带来慰藉与勇气 古往今来,每个孩子都是听童话长大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教我们认识善与恶,相信勤奋与智慧,有勇气迈向独立自主;即使长大成人,这些故事在我们心中依旧印象鲜明。童话故事究竟有何魅力,经得起一再回味、不断传颂?当西方社会批评童话脱离现实、残酷暴力、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等等面向,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贝特罕,大力宣扬童话无可取代的价值,并由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童话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在这部童话研究代表作里,贝特罕以丰富文史资料阐述童话的特性,经典故事的起源与版本变化。在他的分析之中,童话故事反映了人性探索与心理课题: ●〈汉赛尔和葛丽特〉是孩童被迫放弃对母亲的依赖,必须摆脱口腔固着时,所面临的难题和焦虑; ●〈小红帽〉是青春期女孩在现实原则和快感原则之间的摇摆不定,与身陷伊底帕斯冲突带来的危机; ●〈杰克与魔豆〉暗示母亲还没准备好让儿子迈向独立; ●〈白雪公主〉讲述母亲因为嫉妒孩子长大后会超越她而遭到毁灭; ●〈美女与野兽〉告诉我们,必先被爱才能去爱…… 本书深刻解读童话的魅力,于1970年代出版时,受到一般读者及广大父母的欢迎,更对于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文学研究影响深远。贝特罕以为,童话故事就是给孩子的一份爱的礼物;当童话召唤着你我潜藏的童心,也就是童话以原初的爱包围我们,提供疗愈的幸福美好时刻。布鲁诺?贝特罕(Bruno Bettelheim) 美国心理学家,儿童自闭症经典研究的发起人,在心理学界与童话研究界均享有盛名。1903年生于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9年移居美国,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教育系、心理系和精神病学系。着有《空虚的堡垒》、《梦幻的儿童》、《爱得不够》、《与母亲们的对话》等。1977年出版《童话的魅力》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Award)和美国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1990年去世。

上一篇:爱恋告急电影版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全集
下一篇:原创3对明星父母用孩子名字秀恩爱,嫁给爱情的模样,陈晓陈妍希真甜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