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1、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文学评论 1995年第5期

  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7年获宁波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论中国“自由”派文学 贵州社会科学 1997年第4期

  新华文摘 1997年第10期在头条位置全文转载

  1998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闪光的浪漫主义流星──论新时期的知青小说 文学评论 99年专号

  4、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对人性的探索 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1996年第6期

  5、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

  新华文摘 1996年第11期摘录

  1997年获宁波市文联优秀评论奖二等奖

  6、中国现代文学为何较少深刻性 探索与争鸣 1997年第12期

  7、社会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 浙江社会科学 1998年第4期

  8、30年代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中的沈从文小说

  武汉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新华文摘 1999年第12期摘录

  9、浪漫的传奇──论抗战时期的新浪漫派小说 江汉论坛 1999年第8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1999年第11期转载

  10、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回顾与反思 社会科学辑刊 1999年第4期

  11、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论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

  贵州社会科学 1999年第4期

  12、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的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 1999年第6期

  13、世纪初的启蒙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萌芽

  鲁迅研究月刊 1999年第12期

  1、《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小说”吗?

  ──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中的观念与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

  2、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对中国现代漫主义的潜在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0年第2期

  3、民族精神的延续与新生──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人文论丛 2000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4、回归、新变与泛化──论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 2001年第1 期

  5、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 贵州社会科学 2001年第1期

  6、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江汉论坛 2001年第3期

  7、周作人思想蜕变问题的再检讨 武汉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

  8、“历史反思”应该具有历史感 文学评论丛刊 第4卷第1期

  9、论浪漫主义的自由本质

  ——兼及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长江学术 第2辑

  10、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学习与探索 2002年第4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2002年12期转载

  11、《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2002年第3期

  12、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道家色彩 《文学评论》 2002年专号

  13、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合作) 武汉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2003年3期转载

  14、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15、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2期转载

  16、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池莉创作简论 [香港] 《新亚论丛》2003年第3期

  17、稿费制与清末民初的文学变革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

  18、再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19、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2期转载

  20、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1、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2、论池莉的小说创作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

  23、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与孙德高合作)

  《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4、论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5、中国乡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浮躁》《废都》《高老庄》的精神症候分析

  (与王俊合作)《文艺评论》2004年第5期

  26、论冯至叙事诗中的现代意识 (与刘悠扬文工团) 《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7期转载

  27、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8、龙泉明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29、还原历史的真相——关于舒芜和七月派的几个问题 (与朱华阳合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5年第12期转载

  《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07年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

  2009年2月获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

  30、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与魏家文合作) 《中国电影年鉴》(2005年)

  31、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32、《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 《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与权绘锦合作)《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暨远东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俄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33、略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 (与庄桂成合作) 《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1版理论周刊

  34、文学的审美泛化 (与庄桂成合作) 《人民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九版

  35、“拉普”文学观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36、《堂·吉诃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37、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问题与巴赫金形象(与雍青合作)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38、俄苏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39、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九十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与吴矛合作)

  《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6年第8期

  《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论点摘编

  40、张承志小说中的男权意识 (与王淼怡合作) 《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

  41、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 《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4期转载

  42、《萧萧》、《丈夫》、《三三》、《贵生》的版本问题(与孙霞合作

  《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1期

  43、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44、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

  2007年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9年2月获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将三等奖

  2009年3月获武汉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译成俄文发于《东方学、非洲学与圣彼得堡——俄罗斯和欧洲大学纪念东方系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卷,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45、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论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 《珞珈讲坛》第2辑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46、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意识 (与张健合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7、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

  48、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联想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9、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及其经验 《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

  50、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美国]《红杉林》2008—09冬春季合刊

  51、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收入武汉大学教务部编《2007年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选萃》

  52、商品拜物教与作家的创作心态 《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53、“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与孙霞合作)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4、沈从文小说《静》的空间形式(与吴翔宇合作) 《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

  55、“左联”十年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与孙霞合作)

  [韩]《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7年第13辑

  56、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与杨永明合作) 《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转摘

  57、迁徙的经验与现代化的梦想——从知青下乡到民工进城的文学叙事

  《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论点摘录

  58、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新华文摘》2008年第11期摘录

  《长江学术》2009年第2期论点摘录

  《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用300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59、1950年代文艺论争与苏联文论传播中的《文艺报》(与祝学剑合作)

  《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8年第9期转载

  60、《张默诗选》:从狂野回归澄明 《华文文学》2008年第2期

  61、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08年第17期选目

  《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62、1928年至1934年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与孙霞合作)

  《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63、论《长明灯》的空间形式与意义生成(与吴翔宇合作)《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64、纯文学究竟是什么? 《 学术月刊》2008年第9期

  65、论《野草》的时间意识(与吴翔宇合作) 《贵州社会科学》2008第9期

  66、接受与过滤:中国先锋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雍青合作)《长江学术》2008年第3期

  67、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2009年第6期转载

  《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摘录

  68、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 《南方论坛》2009年第1期

  69、从“传播”到“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基本模式的选择《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

  收入《跨越时空——中国文学的传授与接受(现当代卷)》,

  Pe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2009年8月初版

  《长江术》2009年第4期论点摘编

  “罗流沙”

  70、百年后学科架构的多维思考——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的对话

  《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 《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1、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哪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72、嬗变与建构的当代意义——论五四文学统 《福建论坛》2009年第5期

  73、陆耀东教授的学术道路和治学风格 《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74、论启蒙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75、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 《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

  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1期转载

  76、评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77、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研讨课的设计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

  78、国学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压力与机遇 《珞珈讲坛》第五辑(2010年)

  79、新保守主义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问题 《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

  (与王俊合作) 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0年第3期转载

  80、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

  81、武汉大学“鲁迅”教学和研究的世纪回顾 《长江学术》2010年第2期

  82、论闻一多的信仰者心理 (教育部07JA751008) 《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3、伦理革命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绵延——从鲁迅的《伤逝》到巴金的《寒夜》

  《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84、论京派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教育部07JA751008) 《福建论坛》2010年第3期

  85、少数民族文学怎样“入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86、Revolutionary Modernity and Chinese Left-Wing Literature

  《纪念中国南宋伟大文学家陆游去世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远东文学研究》2010卷(2),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87、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与吴矛合作) 《江汉论坛》2010年第9期

  88、陆耀东先生与他的《中国新诗史(1917—194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89、暗夜里的生命“交响曲”——论《原野》的戏剧音响

  (与唐继宜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90、鲁迅的经典意义与中国形象问题 《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

  91、世俗时尚中的审美逍遥和自我拯救 《文艺报》2010.09.22,第8版

  92、论鲁迅小说的时间意识(与吴翔宇合作) 《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10期

  93、学科调整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 《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12期

  94、 “汉语新文学”的功能优势及研究方法 《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95、 关于流行文化的对话 深圳特区报 2001年8月6日第B3版

  96、 现代派文学背景中的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洛阳师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97、文学的民族化方向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宁波师院学报 1996年第1期

  98、自由主义文学与启蒙思潮 中文自学指导 1996年第4期

  99、整体世界史观与文学的民族化 宁波师院学报 1997年第2期

  100、巴人作品宁波方言词语释义 宁波师院学报 1996年第4期

  101、五四浪漫主义的局限与衰落 宁波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

  102、“男性的音调”:论郭沫若的《女神》 中国新诗研究 1998年第2期

  103、禅意与佛性──论废名小说 三峡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

  104、“感伤的行旅”──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 宁波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105、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郭沫若《女神》综论 武陵学刊 1999年第6期

  106、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三峡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107、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与左敏合作)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08、新月派诗与婉约派词 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09、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10、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11、论池莉的小说创作(与王艳合作) 江汉论坛 2004年第4期

  112、论闻一多的“文化国家主义” (与孙德高合作)

  《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

  113、情感的矛盾与艺术的超越——论闻一多的爱情诗 (与魏家文合作)

  《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

  114、萧红的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 (与任秀霞合作) 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

  115、 “拉普”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5期

  116、游走于多重文学思潮之间——论林徽因的诗歌道路(与王一珂合作)《创作评谭》2004年第4期

  117、透射理性之光的浪漫情怀——论萧红小说创作风格(与万娟合作)

  《创作评谭》2005年第2期

  118、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陈国恩教授访谈录 《文学教育》2005—07(下)

  119、 “拉普”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20、 爱情的想象与恋爱的告白——“湖畔”与“新月”情诗比较论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21、 心中有良知 彩笔写春秋——评龙志毅的长篇小说《政界》 《贵州作家》第1辑

  122、 鲁迅和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湖北省作家协会2005年文学讲习班纪念特刊》

  收入《鲁迅 厦门与世界》,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123、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序》 《写作》2006年第2期

  124、 启蒙神话、命运悖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关于《伤逝》与《寒夜》的笔谈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25、 《中国乡土小说论稿》序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

  126、 新的开拓 新的挑战——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27、 受虐倾向与权力欲望—余华早期小说人物心理分析及其他 《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

  128、灵魂没有国界——《过客》比较研究述评(与吴宝林合作)《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4辑(2007) 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研究基地 主办

  129、 论鲁迅启蒙主义观的转变——从《祝福》说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30、 权绘锦《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序》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131、 魏洪丘《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论·序》 重庆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132、 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和构思方式 《写作》2007年第12期

  133、 关于文艺学知识依据的对话 《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134、 《红日》的“红色狂欢”叙事与革命战争想象(与吴翔宇合作)

  《襄樊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35、 论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意味及表现形式(娄琪)《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36、 《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1990年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序》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137、 《唯美的选择与转换——日本文学与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思潮·序》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138、 《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序》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139、 从狂野到澄明的诗路——评《张默诗选》 《当代诗坛》第49、50合集(2008.5.15)

  140、 论毕飞宇的《玉米》(与娄光辉合作)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4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意识与学术创新:兼答俞兆平先生

  《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142、 文章之美与人格修养 (之美与人格修养——序《中国百年美文选·闲情雅趣卷》)

  《写作》2008年第12期

  143、在商品大潮中寻找文学的梦想——“80后”博士如何理解文学的性质和功能?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44、 时势变迁与现代的古典诗词入史问题 《博览群书》2009年第5期

  145、 评叶永刚教授的诗集《故乡的小河》 《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46、反思五四必须坚持现代性的根本立场 《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第4

  147、海外华文文学不宜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峡论坛》2009年第11-12合刊

  148、评《“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当代文学前沿》2009年第1期

  149、寻找一种言说方式——1990年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

  《红岩》(理论版)2009年第1期

  150、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51、防止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关于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关系的一点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5卷第1期

  152、《唯美的选择与转换——日本文学与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思潮》序

  《燕赵学术》2010年春之卷

  153、古今文学关系研究的新开拓——读朱华阳的《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

  《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54、“革命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 (与孙霞合作)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8辑

上一篇:五粮液六百岁酒52度价格表,五粮液六百岁38度浓香型价格
下一篇:pgd试管婴儿是什么意思(试管婴儿pgd怎么操作)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