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茯苓的功效与作用(陈皮山楂麦芽茯苓一起功效)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麦芽茯苓的功效与作用(麦芽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禁忌)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冬麦芽可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闷,及肝脾不各,嗳气少食等证,常与香橼、佛手等配伍,以增其舒肝和胃之效。那么,麦芽具体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麦芽的功效与作用

  1 麦芽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2 麦芽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芽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3 麦芽用于米面类食物引起的食积不消和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前者,常配山楂、神曲,煎汤或作丸服,后来,可单用本品,煎汤服。回乳须用30~120g。

  4 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质、蛋白分解酶、维生素B、卵磷脂、麦芽糖、葡萄糖等成分。若将本品制成浸膏,有滋养补益作用。 其它 补脾润肺药作煎膏(膏滋)时,本品可作滋润、赋形剂。

  5 麦芽治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6 麦芽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兵部手集方》)

  7 麦芽可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闷,及肝脾不各,嗳气少食等证,常与香橼、佛手等配伍,以增其舒肝和胃之效。

  8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而致食积不消者,则可与党参、白术、陈皮等同用,以增健脾消食之力。   麦芽的炮制 方法

  1、麦芽:除去杂质。

  2、炒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棕黄色,放凉,筛去灰屑。

  3、焦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焦褐色。放凉,筛去灰屑。   麦芽的食用方法

  1、麦芽山楂饮

  材料:麦芽10克,山楂3克。

  做法:先将山楂切片与麦芽分别炒焦。取炒麦芽,炒山楂加水1碗,共煎15分钟,取汁,加入红糖调味即可。

  2、炒麦芽汁

  材料:麦芽、神曲、山楂各10克。

  做法:把这三味药加100毫升水,煎15分钟后;倒出药汁,加点白糖,分成两次趁热服。

  3、山药麦芽水

  材料:山药、莲子各15克,麦芽、茯苓各5克,白砂糖15克。

  做法:将上述各料一同研粉,然后用开水冲服即可。

  4、麦芽糖

  材料:淡奶油、麦芽糖、糖。

  做法:淡奶油大火煮沸,煮沸后熄火,加糖搅匀后加麦芽糖搅匀。重新开大火,边搅拌边加热,至呈焦糖色浓稠。倒膜内,室温凝固2小时左右,分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适当就好,太久会硬,不容易分割)。   点击下页查看>>>麦芽的药用价值

  麦芽的营养功效非常多,也有很多食用的方法。所以我们在选购麦芽的时候,要对其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它对我们的帮助有多大。下面是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麦芽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麦芽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

  应用

  1、用于米面薯蓣食滞证。本品能够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可与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同用。若治小儿乳食停滞,单用本品煎服或者研末服有效。若治脾虚食少,食后饱胀,可与白术,陈皮等同用。

  2、用于断乳、乳房胀痛。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或生、炒麦芽各60g)煎服有效。

  3、用于脘腹、胸胁痛。本品兼能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等,可与其他疏肝理气药同用。

  麦芽的食用方法

  1、麦芽山楂饮

  材料:麦芽10克,山楂3克。

  做法:先将山楂切片与麦芽分别炒焦。取炒麦芽,炒山楂加水1碗,共煎15分钟,取汁,加入红糖调味即可。

  2、炒麦芽汁

  材料:麦芽、神曲、山楂各10克。

  做法:把这三味药加100毫升水,煎15分钟后;倒出药汁,加点白糖,分成两次趁热服。

  3、山药麦芽水

  材料:山药、莲子各15克,麦芽、茯苓各5克,白砂糖15克。

  做法:将上述各料一同研粉,然后用开水冲服即可。

  4、麦芽糖

  材料:淡奶油、麦芽糖、糖。

  做法:淡奶油大火煮沸,煮沸后熄火,加糖搅匀后加麦芽糖搅匀。重新开大火,边搅拌边加热,至呈焦糖色浓稠。倒膜内,室温凝固2小时左右,分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适当就好,太久会硬,不容易分割)。

  麦芽医书记载

  1、《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2、《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3、《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4、《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5、《本草纲目》:麦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

  猜你喜欢:

  1. 麦芽的功效作用

  2. 麦芽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3. 麦芽的功效与副作用以及禁忌

  4. 麦芽的功效与作用介绍

  5. 麦芽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茯苓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茯苓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药材,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有些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是一种很常见的进补的食材,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茯苓的.功效,一起去看看看。

  一、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1、利尿作用,它可以将身体中的有害物质排出。

  2、增强免疫力,具有增强身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它在体内可以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白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

  4、抗肿瘤作用,白茯苓中含有一种叫白茯苓聚糖的成分,它有很明显的抗肿瘤的作用。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

  6、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白茯苓有镇静作用。

  7、白茯苓可健脾,对那些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

  二、茯苓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1、开胃汤

  做法: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

  疗效: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

  做法: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

  疗效: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

  做法: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

  疗效: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苓陈皮姜汁茶

  做法: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

  疗效: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5、茯苓栗子粥

  做法: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疗效: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6、茯苓麦冬粥

  做法:茯苓、麦冬各15g,粟米100g。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

  疗效: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一、茯苓的功效: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二、茯苓的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三、茯苓用药禁忌: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补品,有人参,灵芝,当归,茯苓,那你知道茯苓有什么功效吗?茯苓又有什么作用呢?那接下来就由我来跟大家分享分享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吧。

  茯苓的美容功效

  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其性味甘淡,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的功效。它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其中药用价值最好的`当属云南出产的茯苓称为云苓。茯苓的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因此,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

  茯苓含蛋白质、卵磷脂、胆碱、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组织的生理活性,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和白细胞调节素,间接抗病毒、抗肿瘤,减轻放疗与化疗的副作用,且能够保肝降酶,延缓衰老,美容养颜。

  茯苓还一向被认为是美容上品,可以净面、养颜,去除皮肤的黑斑和色素。《经验后方》中记载,食用茯苓“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老,面若童颜”。《东坡杂记》亦记有服茯苓法,说食用茯苓有“颜如处子”的美容效果。

  《红楼梦》第60回中还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每天早晨起床后吃上一盅(净含量约20克),其美容滋补的效力最好。

  《本草品汇精要》上记载,“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可见茯苓既能去黑、白面,又能牢牙、乌发,是女性美容养颜的佳品。

  魏晋、唐宋时期服食茯苓已很普遍。到了清代,茯苓被当做养生益寿要药,尤其是慈禧太后,不但自己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有人对慈禧太后的长寿补益药方进行研究,发现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药就是茯苓,在78%的方中皆有。

  1.利尿作用,它可以将身体中的有害物质排出。

  2.增强免疫力,具有增强身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它在体内可以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白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

  4.抗肿瘤作用,白茯苓中含有一种叫白茯苓聚糖的成分,它有很明显的抗肿瘤的作用。

  5.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能使环磷酰胺所致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

  6.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白茯苓有镇静作用。

  7.白茯苓可健脾,对那些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

  茯苓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1.开胃汤

  做法: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

  疗效: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

  做法: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

  疗效: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

  做法: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

  疗效: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苓陈皮姜汁茶

  做法: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

  疗效: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5.茯苓栗子粥

  做法: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疗效: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茯苓是一种中药食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茯苓有着很多的功效,它对疾病治疗上,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茯苓应该怎么呢,大家都知道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茯苓到底应该怎么吃吧!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1.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5.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6.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7.茯苓饼:茯苓200克,人参10克,面粉800克。二药分别研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做成约重100克的饼子若干,烙熟。每次食1个。

  源于《重订瑞竹堂经验方》(原方称“丹”,实为点心)。本方用茯苓、人参补气益脾,以人参延缓衰老。用于补虚,抗衰延年。

  8.茯苓酒:茯苓60克、大枣20枚、当归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将上药切碎装瓦坛内,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痿、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等均宜服用。

  9.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10.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

  11.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先将白茯苓研为细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白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开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稗益。

  1.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2.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

  4.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器)八两。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

  7.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忌铁器、发物。(《积德堂经验方》)

  8.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9.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滇南本草》)

  10.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11.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黄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

  茯苓是一种中药食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茯苓有着很多的功效,它对疾病治疗上,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茯苓应该怎么呢,大家都知道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茯苓到底应该怎么吃吧!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1.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5.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6.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7.茯苓饼:茯苓200克,人参10克,面粉800克。二药分别研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做成约重100克的饼子若干,烙熟。每次食1个。

  源于《重订瑞竹堂经验方》(原方称“丹”,实为点心)。本方用茯苓、人参补气益脾,以人参延缓衰老。用于补虚,抗衰延年。

  8.茯苓酒:茯苓60克、大枣20枚、当归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将上药切碎装瓦坛内,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痿、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等均宜服用。

  9.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10.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

  11.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先将白茯苓研为细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白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开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稗益。

  1.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2.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

  4.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器)八两。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

  7.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忌铁器、发物。(《积德堂经验方》)

  8.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9.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滇南本草》)

  10.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11.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黄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

  茯苓是一种中药食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茯苓有着很多的功效,它对疾病治疗上,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茯苓应该怎么呢,大家都知道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茯苓到底应该怎么吃吧!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1.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5.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6.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7.茯苓饼:茯苓200克,人参10克,面粉800克。二药分别研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做成约重100克的饼子若干,烙熟。每次食1个。

  源于《重订瑞竹堂经验方》(原方称“丹”,实为点心)。本方用茯苓、人参补气益脾,以人参延缓衰老。用于补虚,抗衰延年。

  8.茯苓酒:茯苓60克、大枣20枚、当归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将上药切碎装瓦坛内,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痿、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等均宜服用。

  9.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10.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

  11.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先将白茯苓研为细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白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开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稗益。

  1.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2.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

  4.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器)八两。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

  7.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忌铁器、发物。(《积德堂经验方》)

  8.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9.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滇南本草》)

  10.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11.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黄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麦芽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麦芽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禁忌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上一篇:英剧《我们之中》直面伦理困境
下一篇: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