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防护论文范文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1篇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在日常工作中,临床护士每天都会接触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但目前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现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

  1一般资料和方法

  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47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

  2结果

  职业暴露主要分布:急诊7例、门诊6例、病房22例(其中实习生2例)—锐器伤发生35例,污染血液喷溅12例。

  3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3.1针刺伤针刺伤是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造成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最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爱滋病等。

  3.2化学因素护士在配制各种化疗药物时,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部分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被人体吸收,可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

  3.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危害护士的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致护士感染。

  3.4社会心理因素目前,住院病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比例未达标,形成了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如超时的走动,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弯腰用力不当,易造成肌肉骨骼的损伤、腰椎间盘的膨出或脱出等。同时护士在家庭、单位担任不同的角色,承受来自病人、家庭、社会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易造成免疫力低下,更易感染疾病。

  3.5护士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本身防护意识淡薄。比如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往往是由于一些护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时不习惯戴手套,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等造成的。

  4加强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4.1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每名护士真正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4.2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特别是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等刺伤。工作中应注意预防,及时处理锐器物品。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锐器伤,有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锐器伤发生率减少50%。

  4.3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也是护理工作中最易忽视的环节,护士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护理操作前要彻底规范洗手。同时规范着装,可以防止护理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污染。

  4.4强化标准预防理念标准预防是WHO推荐预防医患间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方法。护士应当学习、应用标准预防的措施。标准预防强调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手术室、产室、ICU的护士要更多地进行标准预防。

  4.5药物伤害的预防,强化护士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护士操作时,应戴好口罩、手套、帽子、防护衣。配药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检测空气中药物浓度,严禁超标。如果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时,应及时用清水彻底冲洗。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防止外溅。注意通风,祛除消毒剂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

  4.6加强对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疗用物的管理病人用过的棉签、棉球、敷料等要装入密闭黄色垃圾袋内。针头、安瓿等,放于专门的锐器盒,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按要求包装,并按当时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潘敏琴.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115.

  [2]李希兰,王云琼,同刚等.实习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护士学杂志,205,20(3):263—264.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士;心身压力;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工作人员面临的压力源越来越多,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护理工作者是医院工作人员中的主要群体之一,其身心健康状况对于改进病患关系、改进医院护理质量,起到很大作用。结合笔者10多年来的护理管理经验和一线护理工作心得体会就护士人文关怀的现状综述如下。

  1.医院或者医疗管理部门应该为护理工作者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

  1.1护理工作者应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医院管理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技术比赛、文艺演出、外出旅游等,使护理人员精神放松,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好的人际关系。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提倡互敬互爱,相互帮助,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1.2医院应注重护理工作者的职业防护

  一方面,减少职业危害。现代医学技术的运用增加了医疗护理工作者不安全因素,如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险因素对护理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职业危害。医院应该在醒目处有护士注意劳动安全的小提示。如预防针刺(安全处理针头,遇到针刺时应紧急处理);预防噪声(对器械、仪器、推车的活动部件上剂,减少异常声响,必要时考虑采用隔音设备[7])等。另一方面,开展法律讲座。开展法律讲座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以便必要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护理部定期安排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全院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观念[8]。让护士学法、懂法、用法,用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1.3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监测,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危险因素评估和自身防护等方面的意识。建议高等教育机构将医院感染管理及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护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组织授课内容。管理者应做到以护士为中心,以关心和信任护士为前提,如关心她们的婚恋、家庭,并合理运用激励理论,做到精神与物质奖励并存。通过角色转换,设身处地为护士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充分理解并保护护士的自尊心。

  2.医管部门要加强护理人才培养

  由于护理人力紧缺,护士自身工作负荷太重,致使护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机会较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而影响了医院整体建设质量。而财力的保证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医院管理者要确保资金的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合理安排护理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向。

  各级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宣传,在护士中普及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知识,增强护士的心理健康意识,科学安排教育训练。继续护理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已经成为护士发展和提高的必经之路。加强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鼓励护士参加夜大、函大和自学考试,提高学历层次。

  按年龄及写作水平,老、中、青搭配成立小组提高护士科研及论文撰写能力和兴趣,以及业务学习积极性。让护士设立自身成长目标,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加各种护理学术交流会和学习,增加有益于工作和学科发展讯息的传播。同时,确立护理工作的学术地位,为护理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给予他们在护理科研方面自由的空间,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为人才培养创造必要条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做顾问,在实践中培养护理人才科研与创新意识。

  3.医院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3.1积极探索倒班制度,合理调整班次

  夜班对护士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已成为护理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护士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之一。为此,国内医疗管理学者对排班方法进行了不少探讨,实行“周夜班制”、“小循月换夜班法”、“夜班周班制”、“专职夜班制”等夜班排班方法,获得了初步成效,改善了护士的健康状况。

  3.2探索合理的激励机制,合理分配奖金

  按不同班次、职称之间奖金拉开档次,剔除不合理因素,真正体现护士的多劳多得分配原则,把护士的岗位劳动强度、劳动风险、技术含量融进分配中去。以提高各级、各班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护士继续教育的热情,最终提升整个护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3.3科学定编,合理用人

  人力资源不够,护士劳动强度大,是护理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护士编制不够,未达到卫生部1997和1998年制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标准》中病床与护士比1∶0.4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因此,应分层使用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做到人尽其才,以缓解护士人力不足的矛盾。

  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选拔优秀人才,调动扩大护士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科室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还要大胆引进其它科室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护理人员担任护士长,适当的岗位和必要的责任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5充分给予护理人员积极地人文关爱和支持

  管理者的对于员工的人文关爱和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医院管理者应经常与护士沟通,加深对其了解,及时发现优点并给予表扬,使护士感觉到管理者对她很重视,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医院规定各科必须有40岁以上高年资护士名额,在制度上保护高年资护士的利益,稳定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2]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2,36(8):626.

  [3]周小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3篇

  针刺伤是一种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种传播,如HBV、HCV、HIV等。对护士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我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情况,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我们对全院护士2012年1~12月份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做了调查并进行原因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院护士216名,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1.6岁。科室分布:儿科27名,内科32名,急诊科27名,换药室2名,妇科15名,产房12名,手术室24名,ICU 13名,外科29名,中医科11名,供应室6名,神经外科15名,其他3名。工作年限:1~3年67名,3~5年48名,5~10年41名,10~15年39名,15年以上21名。

  1.2 方法 采用《中美护士针刺伤相关研究对比分析》问卷内容设计调查表,被调查者多项或单项选择,不记名形式填写调查表,共发放调查问卷216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96.75%。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针刺伤发生率调查结果 发生针刺伤147例,发生率70.3%。其中1~3年61例,占41.5%;3~5年40例,占27.2%;5~10年29例,占19.7%;10~15年11例,占7.5%;15年以上6例,占4%。见表1.

  3 讨论

  3.1护士针刺伤发生现状 本调查显示我院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极高,占调查人数的70.3%。多发生于低年资护士,参加工作时间1~3年的发生针刺伤61例,占41.5%。防护意识薄弱,抽血或注射不戴手套的37例,占25.1%。具体受伤环节以回套针帽多见,回套针帽时发生39例,占26.5%。这与刘杰等[2]研究相符。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3.2 锐器伤防护相关情况 本调查显示,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在受伤前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占41.4%,我国是HBV的高发区,而且HIV又处于快速增长期,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环境,锐器伤造成的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3]。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在上报方面知之甚少,并且上报后也得不到相关的服务。

  3.3 护理工作中的防护措施

  3.3.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提高护士的自我防防护水平需要护士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避免操作中手忙脚乱,减少意外损伤;掌握专业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有助于护士主动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掌握针刺伤的处理措施及报告制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3.2 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4]。穿刺、注射、抽血时戴手套,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改掉回套针帽及拔出针头等不良习惯。

  3.3.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职业防护管理。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发生频率呈正相关[5]。医院各病区科室根据实际工作量,给与相应的编制,科学排班。针刺伤后,尽量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并按“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做好登记、报告、评估暴露级别、进行血清学检查和追踪检查,必要时应用安全有效地生物制剂,以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随访并存档。

  参考文献:

  [1] 刘立. 最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职业暴露与防护实用指南. 北京: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6, 993.

  [2] 刘杰,张素香.护士针刺伤调查情况与分析[J].人民军医.2012,313医院医学论文专刊.71.

  [3] 李碧秀, 杨瑞蓉.护士在不同操作环节中发生锐器伤因素的调查与探讨[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4):305-306.

  [4] 刘立. 最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职业暴露与防护实用指南. 北京: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6, 994.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4篇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以下简称院感)管理中的高危科室,各类人员的培训都非常重要。手术室护理员的主要职责是:手术病人的接送;手术标本的登记送检;手术器械的清洗;洗手刷和擦手毛巾的准备;手术敷料的准备;手术室一次性物品的发放;手术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工作。手术室护理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在院感控制中的重要性,手术室护理员工作质量的优劣和素质的高低对整个手术室的院感控制和医疗安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手术室护理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1我院护理员的现状

  各大专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没有取得三证(毕业证、上岗证、资格证)之前,不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这些人员经医院考核后聘用为护理员。优点是他们具有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起来比较轻松方便,在取得三证后经科室考核优先推荐为临床护士,是我院走上护士岗位的必经之路;缺点是待遇低,人员流动性较大,一般一到两年更换,给科室管理和院感控制增加了难度。

  2培训方式及时间

  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内容。护理员入科的前三天,由专人培训,第一周不安排单独岗位,由护理员各岗位人员带教,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每月由专人对护理员进行一次专业操作和理论培训。培训采取现场示范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3培训内容

  3.1人文关怀岗前心理辅导,制定教育对策,了解护理员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什么样的职业态度,便于教育及管理,从职业态度的三个组成方面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进行培训。(1)更新观念,目前从事护理员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加强服务意识,明确职责,有一定的责权范围,使其有主人翁的责任感。(2)融洽护理员与护士的关系,互相监督的同时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3)选择合适的激励机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优先推荐为临床护士。

  3.2与手术室相关的院感知识培训医院感染问题是现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对新上岗的人员进行岗前院感知识培训,使护理员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感染管理规范。如手术室建筑布局及流程;三区划分及各区域的要求;人流和物流的方式;洁污的严格划分等。

  3.3法规及规范的培训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手卫生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

  3.4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的培训手术部工作制度;手术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感染手术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手术部应急预案;接送患者管理制度;预防差错事故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液体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手术部清洁卫生制度;交接班制度;手术病人交接查对制度;手术部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室护理员岗位职责及工作要求等。

  3.5护理员专业知识培训手术推车的安全使用;手术病人接送中的安全防护及注意事项;洗手刷的处理和准备;手术器械的规范处理;全自动清洗机及超声清洗机的使用;手术敷料的准备和要求;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手术标本的处理和交接登记等。

  3.6自身防护知识培训手术室护理员的工作存在着职业的各种危害,如何有效的做好职业防护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为避免手术室护理员在工作中被意外伤害,降低血液性传播疾病对其的危害,加强手术室护理员自身防护知识及防护意识的培训更加必要。

  3.6.1隔离预防病人的感染途径为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护理员发生职业暴露常见原因多为直接接触、针刺、切割伤以及呼吸道吸入。洗手:洗手是预防接触性传染,职业防护最重要的手段。只要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手部受污染后必须洗手,必要时消毒洗手;去除手套,与病人间接接触后立即洗手;送标本前后,要洗手;处理各类废弃物前后要洗手;处理医疗器械后洗手;当手部无明显污染,或常规洗手时,可采用酒精性无水洗手液。戴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受污染的物品时戴手套;接送病人时戴手套;接触了受污染的物品后要更换手套;手套使用后立即脱掉,并即洗手;不同病人间的接触应更换手套;处理手术器械时要戴防水,防穿刺手套;双层手套可以降低暴露风险。戴口罩、防护眼镜、面罩:首先选用适合的呼吸防护用品,同时要正确使用。防止眼,口,鼻黏膜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泼溅。进入工作区域要戴口罩,处理各类废弃物及感染类标本时,要戴防护口罩;处理手术器械时,要戴防护眼镜及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根据工作安排依不同区域,不同工作穿着不同的防护服,不可混淆。遇感染性疾病的病人需要穿特别防护服。新晨

  3.6.2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和处理措施处理流程: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进行局部处理,填写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科,传染科就诊,到预防保健科交卡并登记,随访和咨询。立即处理措施:(1)用除菌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除菌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总结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ICU护士;培训;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28-02

  ICU是集为重病人,利用现代化仪器及设备,及时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使病人转危为安的抢救中心。护理是ICU的基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ICU的建设与发展。我院自成立ICU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ICU专业护士,现将培训经验介绍如下。

  1 培训内容

  1.1 个人素质

  1.1.1 心理素质: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决定个体工作效率和结果的基本条件。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于ICU护士更为重要,由于ICU护理工作的特性,繁忙而紧张的氛围给他们带来比其他科室工作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ICU护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在紧急情况下能沉着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工作;另一方面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的痛苦和生命高于一切。

  1.1.2 业务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突出的应变能力,熟练地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等临床能力,掌握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心理学等知识,勤于思考,善于改进等科研能力。

  1.1.3 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因为个人的职业价值决定其职业态度,对于情感和情绪的变化起着导向作用。ICU护士更需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到在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ICU工作的内涵,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激发起积极的职业态度。在培训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在临床服务及与病人和家属沟通过程中正在处理的护患关系,充分理解和高度同情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得优质护理服务。

  1.2 专业能力

  1.2.1 专科基础理论知识:各专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知识及抢救治疗原则和监护要点;心肺复苏、氧疗、心脏电除颤、机械通气的急救知识;多器官功能衰竭、人工气道的管理、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ICU主要用药知识及ICU病人的精神症状及心理护理等综合基础理论知识。

  1.2.2 专科护理技术操作,除要求熟练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掌握ICU护理常规,人工气道护理操作技能,各种导管管理操作技能,检测操作技能,ICU书写技能,各种医疗设备的适用于保养等。

  1.3 法规及规范

  1.3.1 法律意识与自我防护:一方面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针对护理医疗纠纷特点,分析讨论吸取教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防范于未然,减少护理差错及过失的发生;另一方面表现在职业预防,ICU护士需要近距离解除各类为重病人,经常接触病人血液及各类分泌物,其职业暴露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临床科室,加强自我防护培训,同时准备必要的设备和物来源应加以防护,避免感染,保护自我。

  1.3.2 建立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班各级人员职责。在培训中让每位护士充分掌握规章制度及各班各级人员职责,理解其必要性,明确职责与责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查找问题,提出不足及时改进、修订完善制度,使之切实可行。

  1.3.3 建立ICU各项操作规范:例如床旁血滤操作流程、中心静脉测压操作流程、冰毯机使用操作流程等,使护士明确操作标准,在工作中遵循操作规范,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1.3.4 建立ICU交接班流程及规范:详细定出ICU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内容及护理交接班流程,要求人人掌握并按规定进行交接班。

  1.4 教学及科研能力:ICU作为重点科室,是护理的前沿科学,护理人员在临床中会发现许多问题,同时进修护士、实习生多,ICU内许多护士均需参与实习、进修生临床带教,因此对于培养ICU专业护士的教学及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 培训方式

  2.1 岗前培训:指新分入ICU内三个月试用期护士的培训,由ICU高年资护士专人带教,熟悉ICU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班职责及工作流程,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试用期满经通过理论和操作的考核合格后方可留用。

  2.2 定期集中培训:除每月要求所有护士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外,每月还组织专科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每月组织一次护理技术操作示范及培训并完成相应的考核,有经验丰富的的主管护师、护师及专科医生主讲,操作也根据所制定计划由指定的带教老师示教。每年进行至少2-4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2.3 不定期培训:每周组织一次教学护理查房,不定期晨会提问,主要结合临床上所遇到的新的或疑难病例、典型病例,要求护理查房前查阅资料,查房时参与讨论;要求护士参与对护士所分管病人的医疗查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自我知识小讲座及讲课比赛:每月护士进行自我选题,进行科内业务小讲座,目的养成自我查阅资料的习惯同时要求符合条件的护士参加每年科内组织的“青年教师理论讲课比赛”通过选拔参加院内组织的比赛,不断培养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教学能力。

  2.5 自学:主要针对新护士完成一定量的学习笔记,学习有关的专业的、社会的、心理的等自学内容,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并在新护士之间进行交流,高年资护士及主管护师要求每年完成一篇综述或护理论文的撰写,并争取科室每年立题申报科研项目至少一名。

  2.6 外出进修学习:每年均有计划排除1-3名护理人员到省外、国外进行学习重症护理新业务、新技术、新理论及管理,鼓励并支持护士参加医院的英语半脱产学习考试选拔,并每年支持一人参加学习。

  3 培训效果及评价

  3.1 主管考评:自我评价、小组评议、医生及患者的评价,带教老师及护士长鉴定四个方面进行评议,从平时工作中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沟通能力、工作自律性、对各种仪器的使用熟练程度、团队协作精神、医护合作等给他们进行评定,找出不足,及时提出加予改进。

  3.2 客观考评

  3.2.1 理论考试:考试内容为专科基础理论知识、护理常规、三基理论等。

  3.2.2 操作考试:基础护理操作、ICU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使用、心脏电除颤操作、床旁血滤的操作、常见仪器故障的排除及仪器的一般保养技术等。

  3.3 效果:通过多年的培训学习,提高了ICU护士的整体素质,护士认识到自身价值,护理工作质量和抢救监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护士业务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张新.护士轮转ICU培养的效果评估.[J]男方护理学报,2004,8(8),78-79.

  [2] 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1-12.

  [3] 胡琼华.ICU专职护士的临床培养与管理。[J]现代护理,2005,11(17),1452.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绩效考核;传染病医院;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45-02

  绩效考核是护理管理者评价下属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个人优缺点及所设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执行之成效,进而实施预防和矫正措施,促使工作人员持续改进的一种工作方法[1],具有科学化、人性化等优点。由于国内传染病医院目前面临越来越多临床应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和综合性医院一样承担着大量急、危、重症患者院内救治工作,传染病医院的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日益拓宽。以往我院护理管理采用传统目标管理,考评方式主观性强,缺乏人性化而影响目标的实现,已不能满足现代传染病医院护理管理需求。2007年以来,我院引用绩效考核于护理管理的质量控制过程,有力地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护理团队的良性发展,最终得到双赢效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院内选择10个病区,病区纳入标准:30张床位以上,护理人员13人以上,护士长管理年限2年以上,并具大专以上学历。10个病区中,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绩效考核组(I组)和目标考核组(Ⅱ组)。护理人员共140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4名,大专及以下116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38名,护士80名。两组的床位使用率、护理人员数、学历层次、护士长管理水平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绩效考核实施方法

  首先确定考核目标、标准及考核方式[2]。建立院科两级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及考核小组,院级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考核小组)由主管院长、护理部全体成员、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护士长组成,护理部组织认真学习制订考核项目及标准,每季召开一次会议,对上季度护理质量进行讲评并及时修订考核标准,提合理化建议。科级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考核小组)由护士长、责任组长和主管护师以上成员组成,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及时对护理质量进行分析和改进[3]。I组护士长组织成员结合本科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重点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再组织本科护士认真学习本科室考核项目及标准。

  护理部同时对I组护士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绩效考核目标、各项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各级护理人员建立工作绩效的目标值及护理人员绩效考核面谈和书面交流的方式。针对考核结果进行绩效考核面谈,同时进行绩效考核方法改进辅导。Ⅱ组仍采用传统目标管理的要求、标准和考核方法。

  1.2.2 评价指标

  院科两级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及考核小组采用单盲法每月进行1次日常护理质量考评小结;护理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方式进行质量考评。考核内容参考沈世琴等[4]采用德尔斐方法制定了初中级职称护理人员工作绩效评价量表,同时根据本院传染病医院的专科特点及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定相应考核细则及标准。

  考评内容:个人品质25分,包括护理优质服务10分、工作满意度(包括病人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5分、业务学习出勤率5分、劳动纪律3分、人际沟通能力2分;工作质量30分,包括“三基”水平10分、护理质量10分、专科护理2.5分、科研论文2.5分、带教能力2.5分、兼职工作履行情况2.5分等;业务能力20分,病情观察、处理及抢救配合的能力10分、突发公共卫生及临件应急能力10分;消毒隔离防护知识25分,包括消毒剂知识的掌握5分、标准预防知识[5]20分。共计100分。

  标准预防知识参考Mehrdad A[6] 、王红红[7]、李小英[8]等编制的标准预防知识问卷和咨询专家的意见修订而成,内容包括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内容和行为要求等,共20个条目,进行“是”、“否”、“不知道”选择,对计作1分,否和不知道记作0分,满分为20分。

  其中不易量化的项目,包括护理优质服务、人际沟通能力、带教能力、兼职工作履行情况、护理质量、病情观察、处理及抢救配合的能力、突发公共卫生及临件应急能力等,科级质控委员会随时依据每个护士的实际表现、完成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结合医生和患者的评价情况及院质控委员会的不定期检查相结合进行监督、检查、每月评分,年终总结换算。

  考核计分方法:考核成绩由标准分和附加分组成,标准分100分。根据考核项目的重要程度赋分值实行倒扣分法,如缺勤1次扣1分,迟到早退1次扣1分;仪表规范项不合格扣1分;患者点名批评扣2分;“三基”水平1次不达标扣2分;基础护理l处不合格扣1分;专科常规护理1次不到位扣1~2分等。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护理质量综合考评得分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007年8月~2008年8月,对两组护士全年护理质量综合考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I组护士的个人品质、业务能力、工作质量、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四方面的得分均高于Ⅱ组(P

  3 讨论

  3.1 绩效考核方法进一步加强了传染病医院护士的防护观念,更加有力保障了护士的身体健康

  标准预防的内容是: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均需隔离[5];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调查结果发现,Ⅱ组采用传统目标管理的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过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防护行为做得不够,对于预料要接触患液或体液时仍有部分人不戴手套,对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内容和行为要求认识模糊;经过针对考核结果进行绩效考核面谈,同时进行绩效考核方法改进辅导后,I组得分境况显著改善,无论是个人品质、能力业务、工作质量、消毒隔离防护知识,总体得分情况绩效考核组(I组)比目标考核组(Ⅱ组)要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对护士个人品质、业务能力、工作质量、消毒隔离防护知识的评估量化,避免主观性,更具人性化,促进目标的实现[9-12]。

  3.2 绩效考核更具人性化、实用性

  绩效考核组护士的个人品质、业务能力得分均高于目标考核组,绩效考核工作质量更是稳步提升,学习氛围大大提高,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将学习和科研论文纳入个人考核指标后,护士的学习意识都得到了不断地增强,很多人都自觉参加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业务学习出勤率大大提高。在科室内形成了比学习、比成绩、比规范、科室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有力地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业务能力和工作质量数据说话具有可比性,使护理人员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13-15]。针对问题,及时反馈、修订、完善、调整项目考核表,根据科室的具体护理内容实施目标管理, 进而实施预防和矫正措施,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减轻了护士的抵触情绪,从而激起护士的工作热情,自觉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剑,白云,郑蓓莉.目标导向的绩效考评[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53.

  [2]陈芳.绩效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118.

  [3]白洪敏,张佩超,贾汝福.以百分制量化的护理质量考核[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34.

  [4]沈世琴,朱京慈,罗文川.初中级职称护理人员工作绩效评价量表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70-71.

  [5]张彦.对“标准预防”的认识和体会[J]. 护理杂志,2003,20(8):72-73.

  [6]Mehrdad A,Mary LM,Marysia M.Knowledge,attitude,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standard precautions of surgeons and physicians in university-affiliatedhospitals of Shiraz,Iran[J].International J Infec Diseases,2006,1(1):285-291.

  [7]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2,16(6):331-333.

  [8]李小英,王绿环.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5,20(3):63-65.

  [9]刘杰. 护士长管理有效方式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02.

  [10]封贤艳,王德玲.医院推行绩效工资考核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67.

  [11]刘胜文.现代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92-193.

  [12]李蜜.破解医院管理人员绩效考核难题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56.

  [13]张波,邓世汉,苍盛.医院实施绩效管理,有效发挥人力资本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2):77.

  [14]李芬.量化考核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OO2,18:67-68.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7篇

  学习班的内容主要有讲义授课和论文交流分两大部分,讲义共有10个课目,如精神病护理学进展;睡眠中危急状况的识别与护理;精神(心理)护理文书相关问题;护士身心健康的维护;护理科研中的科研——选题技巧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简述如下:

  一、精神病护理学进展。国际精神病与精神卫生护理联盟关于约束、隔离精神病患者的原则。

  1、ispn认为患者有权保持尊严、获得关爱、高质量的护理。注册护士应提倡和保护患者的权利;任何精神卫生机构应将患者权利以通俗懂的语言置于显着的地位。

  2、应有合格专业护士,实行24小时责任制护理。ispn认为约束与隔离只有在其他手段无效、无法保证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使用。

  3、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应接受全面评估,包括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方面、评估发育水平,既往精神创伤史,共患疾病,基础行为水平。

  4、提倡依靠环境,设施尽可能保证安全及减少约束。

  5、护士应接受行为评估,各年龄段用药,安全监控等专业培训,应接受对攻击行为评估和干预的培训,如症状的识别,语言干预技巧,选择最小约束的思考策略。

  6、需完善制度及机构对工作人员涉及攻击的反应。

  8、资深注册护士是最佳再评估人,可以观察记录患者的日常行为试行解除约束后评估。

  9、约束时不得遮挡患者面部,不得单独约束或隔离儿童,被约束的患者至少每2小时应活动其身体,必须提供给饮水,解便及测量生命体征。

  10、有内外科疾病的患者应尽可能用其他手段代替约束以策安全,约束后1小时内必须告知医师或执业护士。

  11、约束或隔离的决定应即刻通知家属,应予书面通知,不应以约束为理由阻止家属访视。患者及家属合作制定治疗护理计划,治疗护理计划是否正规、是否适合患者特点应受到监控。

  12、使用约束或隔离时护士应接受患者的询问及给予清楚明白的解释。益处:促进对症状的认识、促进解决问题、提高冲突解决技巧,可减少约束对患者的负性心理体验。

  13、精神卫生机构应收集约束,隔离的效果资料,以帮助改进有关指南,需要在循证基础上研究约束,隔离的有效性。

  14、应警觉掩盖之下的“零容忍”规则,这将造成很多副作用及意外。

  二、睡眠中危急状况的识别与护理

  怎样看病人睡觉?

  护理要点:

  1、对所有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主要用药都要有一定了解,对睡眠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预感性。

  2、重视对睡眠的观察:“窗口”,有无主观性失眠、有无打鼾及鼾声特点、有无表情和动作异常等;

  3、与医生做好沟通,及时反应病情变化、“清醒”地执行医嘱;

  4、重点病人的护理:睡姿、防护、观察生命体征和引流搐等;

  2、做好解释、安慰和心里支持工作;

  3、重视自身的睡眠;勿误导患者。

  三、护理文书相关问题中的病情记录常见缺陷

  欠准确:如;护理记录为“发现患者呼吸困难,要求吸烟,在大厅行走。”医生记录:“患者自诉呼吸困难,要求护士给烟抽就好,未见呼吸急速,缺氧表现”;

  欠具体:如护理记录为“已认真检测心率、心律”,但没有具体的心率值和心跳节律的记录。

  用词不当:如“未见抽搐行为”。“情绪不协调”。

  抄袭检查结果没有护理意义:有时还抄错,例如:心电图报告非特意性st—t异常,护士写成“特意性st—t异常”。

  语句组织欠妥,造成错误意思:“仍有饮酒欲望,按医嘱予凯西来利血生,沙肝醇等药治疗”。

  欠全面:记录中有防压疮护理,但没有写皮肤情况。

  病情观察无连惯性:例如;一些药物不良反映、腹痛、咽痛等情况,无跟踪记录。

  护理措施不彻实际:例如“四肢肌张力高,已瞩病者放松”。患者便秘写:“瞩多饮水”,建议改为“督促病人多喝开水,或瞩陪护予多喂开水”。

  自暴滥用约束:例如:“病者主诉没有不适,已告知医生,未见三防行为,按医嘱予2条短带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没有医嘱,解除约束后,未停医嘱。保护性约束病人无跟踪记录。

  语句欠条理,表达不清楚:例如“三脂偏高,戒糖饮食”。

  特殊病情没有交班:例如:病人空腹血糖2.2mmol/l,没有交班。

  记录用方言:如:“烂饭”。

  在疾病高峰期,护理措施为向病人讲解相关精神病知识,不适宜。

  护理记录过期、留空行、字体太小、字体不能辨认、签名字迹不清。

  四、护士身心健康的维护

  (一)提高管理者的支持

  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里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1、维护护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对策;

  (1)制定特殊岗位的人才政策;

  (2)推行一线留人的优先对策;

  (3)解除后顾之忧的保障措施;

  (4)维护身心健康的咨询机构;

  (5)提供调控护士人才职业心态的良好环境氛围。

  2、注重护士心理、社会、伦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1)注意提高在职护士,尤其是基层医院的社区保健护士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护士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掌握自我心里调适技巧。

  (2)在发生各种冲突时,找有类似经历的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或朋友倾诉,使自己的苦恼得到宣泄、疏导而减轻精神压力。

  (二)护士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措施

  1、培养乐观的阔达的人生态度;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

  3、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4、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5、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6、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

  论文交流部分,有两篇交流论文使我有深刻的体会,

  1、带教精神科新护士的体会:

  由xx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担任护士带教工作的护士所写。我也有担任护士带教工作,所以对于这篇论文特感兴趣,通过论文交流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大,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精神科护理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带好每一名新护士是重要的起点,只有基础打好了,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出现。要把带教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满足新护士的各种学习需求。

  2、喜疗妥防治肌肉注射氯丙嗪所致肌肉肿痛的疗效观察。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对本院手术室37位护士采取抽血体检与问卷调查。

  2结果

  37位手术室护士均有不同程度生理心理损伤,见表1。表1手术室37位护士的生理心理损伤及影响因素损伤表现n百分比职业损伤因素慢性呼吸道损伤848.65%消毒液腰、背、肩疼痛1232.43%负重、抬搬病人刀、针刺伤616.22%机械性因素白细胞下降12.07%放射线及电离辐射3讨论

  3.1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3.1.1生物因素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羊水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如一些可传播性疾病、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等。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尿、便、汗、泪、母乳、眼、鼻腔、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4%[1],暴露于含HBV血液、体液而感染HBV比率为6%~30%;若HbsAg(+)、HbeAg(+)则感染率更高。接种过乙肝疫苗可降低感染危险性。

  3.1.2机械因素最常见的为针刺伤,其次为刀片、玻璃等锐器伤。本院针刺伤率高达16.22%,已经证实20种病原体可以经针刺传播。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3.1.3物理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无防护接触论文放射线及电离辐射给手术室护士造成严重的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3]。微波、射频、激光等手术方法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在消毒工作中,紫外线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浓度臭氧吸入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负重、抬、搬病人等常规护理工作也是导致护士腰背痛的危险因素。此外机器声、工作人员的对话声、电话铃声、病人的声、物品及机器移动声所产生的噪音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长时间暴露于9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可能引起如上不适[4]。

  3.1.4化学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物在空气中的弥散。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氧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2],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

  3.1.5心理因素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他们长期处于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休息不定时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3.2职业伤害的防护措施

  3.2.1锐利仪器使用的防护根据具体手术,总结手术中刀、剪、针摆放及传递的体会,在新护士上岗时严格带教,规范每名护士的基本操作。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医疗垃圾严格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把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3.2.2加强室内流通定时开窗换气,添置空调设备,完善排污系统,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改变用量越多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概念,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操作前后正确洗手,严格无菌振作。手术后对器械、污水、房间处理,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设专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设施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3.2.3避免生物感染术前必须了解病人的病史、肝功能、两对半、HIV、梅毒等检查结果,这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对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套如有破损,立即重新更换消毒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如有损伤,立即用3%碘酒、75%酒精消毒、立即注射乙肝疫苗。术前巡回护士配制0.2%过氧乙酸1000mL盛于专用容器中,置于手术间,方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在给病人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台布,以减少因工作人员进出造成的交叉感染。

  3.2.4辐射及电离危害的防护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主要依靠3项基本防护手段,即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消除手术间内有害物质,可采取以下措施:(1)通风换气,除安装迷宫式百叶窗保持良好通风外,最好设有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4~6次;(2)设置负离子发生器,调节正负离子平衡;(3)尽量少用或不用的铅制品,传统的铅衣应被塑封铅取代。

  3.2.5防止身体疲劳工作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

  3.2.6加强职业安全的教育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防护课程,造成护士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因此,建议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特别是手术室工作的职业防护。手术室护士上岗前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督查力度。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大量事实证明院内感染是21世纪医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经 济 支出,而且恶化病情,并发多器官衰竭,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感染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升高,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问题更加严重,且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对本院重症监护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重症监护病房医生合理选用抗生素及防治感染提供依据。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耐药性

  我国住院患者医院感 染发病率为5%-18%。重症病房医院感染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染菌株的多重耐药对患者的生命预后构成了严重威协。本文根据我院所有ICU(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了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影响院内感染死亡率的因素,并提出防治方法。

  1 院内感染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性迅速增长,该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国内许多学者对临床耐药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道。防治细菌耐药性的首要问题是掌握本地区本单位临床细菌的耐药情况、耐药类型及其发生、发展趋势。高龄患者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院内感染的易患因素,院内感染是影响总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收治医院急、重、疑难病例并给予精心监护和精确治疗的救护病房。本着“生命第一”的原则,工作人员在抢救病人时不可能首先去检查其是否患有某些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而是先维护其生命体征,因而把自己暴露在比较危险的环境中。他们频繁地接触各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排泄物等,因此相对而言,ICU的工作人员获得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的工作人员。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ICU工作人员的院内感染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工作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随着细菌耐药性的逐年增加,如何更好的控制院内感染已成为目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再要研究课题。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①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指发生在入院48 h后的感染);②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指自住院第1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③患者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④在原有院内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或在原有感部位又培养出新的致病菌。

  院内感染的发生原因有二:一为外源叉感染。医院是各种带菌者集中的地方,很多设施和某些器械受消毒条件的限制,易被病原感染仅占1.6%。呼吸道感染的商发生率与国外Icu的报道相符,可能因Icu内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多.重视了痰标本的送检有关。而泌尿系统感染的低发生率则与①常规对留置尿管的病人进行一日两次的膀胱冲洗;②尽可能的缩短尿管的留置时间有关。

  在病原体方面,医院内感染的病原体以G杆菌最常见,G+球菌次之。细菌的感染正在逐年增加中。在细菌中列前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大肠艾希菌。这与美国、日本、比利时最近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值得指出的是在历年的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几乎都占据首位,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2 院内感染的防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防护意识的增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是可以通过护士的自身防护和自身保健来避免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既能保持手术室护理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又能确保手术室护士的自身健康。

  防治方法很多,医院工作人员、病人、环境、治疗途径、方法等等。举例如下:

  (1)对于重症感染,初始治疗应首先选用一种广谱的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以覆盖所有的可能病原院内感染时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无侵入性操作的患者,细茼严重耐药。因此,加强院内毒素相关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降低院内感染率和细茵耐药率所必须的。

  (2)预防耐药性的产生:①尽可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包括采取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等措施;②减少颏耐药菌株的产生,包括限制抗生素的应用,限制使用可能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或交叉耐药的抗生素,抗生素的剂量要适当等。

  (3)①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包括高龄、糖尿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严重的原发基础疾病,可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内环境平衡破坏。②外界引起的易息因素,包括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留置各种导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血液透析、反复多次输血、长时间胃肠外营养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措施。

  (4)①皮肤粘膜暴露面对各种重急症患者,ICU医务人员接触各类病原体的概率比普通病房要高。他们的皮肤粘膜长时间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存在着医务人员与患者双向传播的危险。医院工作人员应戴防护眼罩,穿铅衣或防护服。

  ②选择优质、高效、低毒或无毒的化学消毒剂,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应戴口罩、帽子、手套,尽量避免吸人或直接接触。防止消毒剂泄漏,经常监测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浓度,预防皮肤、黏膜过敏和呼吸道损伤。

  ③环氧乙烷灭菌时,严格控制空气中环氧乙烷的浓度(低于2 mg/cm2)以防中毒。同时经常检查灭菌器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维修,防止因气体泄漏而引起中毒、爆炸或燃烧。

  ④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布类、敷料和其他物品应放在无泄漏、无遗失的清洁袋内密封,运送至洗衣房消毒清洗。锐利器具和针头、刀片等用后应放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安全运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中关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医院废弃物的处理原则。

  ⑤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有条件的医院尽量安置空气净化装置。

  ⑥加强手术室护士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常的人生观和医学观,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特点。管理者应与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多给下属关心和照顾,使每一个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

  ⑦预防接种疫苗可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综上所述,ICU的工作人员作为医院工作人员中院内感染最危险的易感者.应定期查找、分析原因,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和控制工作人员院内感染的发生,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医护质量,也有利于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革.卢仙娥,邓济苏,等.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口.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4-406

  [2] 王力红.石海鸥.张京利.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前瞻性研究.中华医院癌染学杂志。2002.12(4);268-270

  [3] 吴安华,徐秀华.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叫.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800

  [4] 李家泰,杨敏,等.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1,8l(1):8-16

  [5] 期刊论文.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138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7)

  [6]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1990

  护士防护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调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23-02

  工作相关疾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中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引起的一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加或病情加重,例如:神经衰弱综合征、腰椎颈病、呼吸道疾病等。大量调查结果显示[1],护士在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率,容易导致工作相关疾病发生,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ICU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医疗器械使用多,各钟床旁检查频繁,ICU护理护士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机会相对较多,医疗护理过程中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不但可以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威胁其生命[2]。故本研究拟对ICU护理人员工作相关疾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为促进ICU护理人员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四川省2所三甲医院的125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工具 参考蔡文智[3]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中使用的医务人员工作相关疾病调查表,根据ICU科室的特点修订而成。

  1.2.1 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年龄、职称、工龄等。

  1.2.2 护士工作相关性疾病调查表包括:哮喘、肺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胃溃疡、冠心病、神经衰弱、白内障、听神经受损、腕管综合症、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颈病、流产/畸胎、原发性高血压、肺结核、甲/乙/丙型肝炎、艾滋病、放射性病、SARS、抑郁症、癌症等21种工作相关疾病。工作相关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不同工作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人数总和/(工作相关性疾病种类×同期调查人数)×100%。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0%。

  1.4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用SPSS13.0软件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ICU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120名ICU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有17名(14.17%),护师有36名(30%),护士有67名(55.83%);工作年限20年以上的有14名(11.67)、11年-20年有29名(24.16%)、6年-10年有31名(25.83)、5年及以下46(38.33%)。年龄分布:小于等于25岁有25人(20.83%)、25岁到30岁有28人(20.33%)、30岁到35岁有32人(26.67%)、大于35岁有35人(29.17%)。

  2.2 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总患病率为6.98%,排在前十位的工作相关疾病分别是神经衰弱综合症、慢性咽炎、腰椎颈病、胃溃疡、慢性鼻炎、抑郁症、腕管综合症、听神经受损、肺炎、哮喘,见表1。

  2.2.1 不同职称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由表2可见:不同职称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不一样(χ2=22.48,P﹤0.001),职称越高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越高(P﹤0.05)。

  2.2.2 不同工龄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不同工龄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28,P﹤0.001);工龄越高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越高(P﹤0.05),见表3。

  2.2.3 不同年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比较 不同年龄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P﹤0.001),30岁以上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较30岁及以下的ICU护士,见表4。

  3 讨 论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士面临着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社会性等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对护士的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由于ICU属于重病科室、对环境和物品的消毒要求极其严格,加上环境封闭,故ICU护士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机会比其他科室护士要多和严重,ICU护士更容易发生职业相关疾病。本次调查发现三甲医院的ICU护士的工作相关疾病总患病率为6.98%。患病率排在前十位的是神经衰弱综合症、慢性咽炎、腰椎颈病、胃溃疡、慢性鼻炎、抑郁症、腕管综合症、听神经受损、肺炎、哮喘。这可能与ICU护士工作强度大、任务重、经常加班、工作节奏快、护理工作使身体处理某一位置,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等有关[5]。故ICU护士在工作期间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而降低常见的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职业有害因素对护士健康的影响程度随着工龄及年龄的增大而加重,与护士的相关疾病发生率密切相关。代艳然等[6]通过对手术室护士下肢静脉曲张的调查发现,工龄在1-6年的护士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为0;而工龄在7年及以上者发生率为66.2%。同样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护士腰背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7];临床护士的焦虑程度与年龄成正比,40-49岁护士中重度焦虑高发(40.0%),明显高于30-39岁、20-29岁护士的中重度焦虑发生率(17.39%、15.38%)[8]。本研究也发现年龄大、高职称、工龄长的ICU护士工作相关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低职称、工龄短的ICU护士。故高年资的ICU护士更应该重视锻炼身体,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休息和合理营养,降低工作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减少职业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1-153.

  [2]路静,章左艳,金辉.ICU护士职业危害认知及职业防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杂志,2011,12(2):39-41.

  [3]蔡文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凌凤,陈平,何龙江,等.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7,23(1):14-15.

  [5]李连芝.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615.

  [6]代艳然,何亚会,宋向阳.手术室护士的下肢静脉曲张预防措施[J].职业危害与临床,2007,23(5):379.

  [7] 刘霞,陈海燕.护理人员腰背痛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护理杂志,2009,26(6):31-33.

上一篇:北方网2012年07月13日新闻汇总
下一篇:痴情影后林青霞的美人劫难,与双秦旷世“三角恋”,最后怎样了?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