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轻、中度光照对青年人眼轴及脉络膜厚度的短期影响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尤其在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常见。近视的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升,影响到全球约30%的人口,预计到2050年,全球约有50%的人口患有近视。高度近视发生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青光眼和白内障等视力损伤疾病可能性更高。过去十年的临床试验已经确定了一些光学和药理学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儿童近视的发展速度,目的是降低成年期近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见最近的综述)。另一方面,户外活动可以减少儿童近视的发生。

  动物研究表明,环境光的强度可以影响眼睛的生长。例如,与在500勒克斯的正常室内光照水平下饲养的雏鸡相比,在10000勒克斯的正常日间强光下饲养的雏鸡保持远视状态。强光照射还可以抑制雏鸡、恒河猴、树鼩和小鼠的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发展。在雏鸡中,光照强度与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明亮的灯光也显著降低了小鸡和豚鼠镜片诱导下的近视(LIM)率,但在猴子中没有。人们认为,光照水平升高对眼睛生长的影响主要是由视网膜多巴胺释放增加介导的,但也包括颜色线索、瞳孔反应、昼夜节律、局部视网膜亮度和焦点深度的变化。

  如动物模型所示,除了强度外,环境光时间的变化也会影响正常的眼睛生长,并导致屈光不正的发生。通过持续的黑暗或在夜间将眼睛暴露在强光下,改变自然环境照明会破坏轴向长度和脉络膜厚度的正常昼夜节律,导致屈光不正。人的眼轴具有自身的昼夜节律,通常中午最长,晚上最短。同样,许多研究证实了脉络膜厚度的昼夜变化,其中脉络膜在夜间最厚,白天最薄。脉络膜节律通常与节律相反(即两个节律的峰值相隔约12小时)。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昼夜眼轴变化幅度与暴露在强光下的时间呈负相关,与12个月内测得的纵向眼轴变化呈正相关。考虑到眼轴变化与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反比关系,脉络膜可能在调节人眼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自不同地理位置和种族群体的几项横向和纵向研究报告称,户外活动可以预防儿童近视的发展。这些发现得到了临床试验的进一步支持,临床试验表明,每天额外进行40-80分钟的户外活动可以显著减少学龄儿童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每天暴露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室外光线下的时间越长,儿童的眼轴生长越小。在一项对澳大利亚10-15岁学龄儿童的研究中,Read等人发现,平均每日光照增加1对数单位与眼睛生长减少约0.12 毫米每年相关(约0.3-0.4 D近视进展减慢)。另一项对台湾一年级学生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的户外活动(≥10000 lux)可能不是预防近视的必要条件,而更长时间的中等强度光(1000–5000 lux)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总之,这些研究表明,每日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调节儿童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率都很重要。

  基于这些发现,最近的一些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关注了高光照水平对近视的影响。Hua等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改进后的照明系统在课桌上产生300勒克斯的平均照度,在黑板上产生500勒克斯的平均照度,显著降低了6-14岁中国小学生近视的发病和发展。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发现,在睡眠前连续五个晚上暴露在1000勒克斯的光线下可以显著降低健康年轻男性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一副定制的发光眼镜(图1)将年轻成人参与者暴露在500和1000 lux的照明下,并测量其对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和其他眼部生物特征参数的影响。

  研究人员招募了15名18岁(男性=5,女性=10岁,平均年龄21.60岁±2.16岁)对象,以研究轻度和中度强度照明对眼轴和其他眼部生物识别的影响。在参与之前,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全面的眼部检查,以评估他们的屈光状态和眼部健康情况。非睫状肌麻痹验光测量使用蔡司波前像差仪。受试者样本包含正视和低度近视,右眼和左眼的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30D和0.34D范围为(0.00到?1.00D)。所有受试者视力正常,为最小分辨角对数0.00或以上,散光小于1.00DC。所有参与者没有眼部病理改变或任何重大的眼部和屈光手术史。

  该研究得到了南阿德莱德地方卫生网络(SALHN,ID:94.19)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参与者在参与前均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所有受试者都按照《赫尔辛基宣言》进行治疗。

  为了研究轻度和中等强度照明对眼睛的影响,在三个测量日内进行了一系列眼部测量。第一天,在没有任何光刺激的情况下(约5勒克斯),在黑暗中进行所有测量,以比较光暴露与“无光”的影响。在另外两天,所有参与者在暗室中接受500lux(152μW/cm2)和1000 lux(284μW/cm2)的照明,并在120分钟的时间内检查光照对眼睛的影响。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是根据之前的研究选择的,之前的研究显示,60-120分钟的室外光照≥1000勒克斯对儿童近视有保护作用。

  每天在光照开始前(0 分钟)、光照后30、60和120 分钟以及关闭光源后30 分钟对双眼进行测量,以检查任何光引起的眼部变化的恢复情况。为了避免日变化对眼部测量的任何不适当影响,所有的测量数据都是在09:00到12:00之间收集的。所有参与者的所有3天的测量均在10天内完成。两种照明条件的顺序是随机的,以控制系统偏差。

  使用一副定制的发光眼镜,将参与者的眼睛暴露在漫射白光下,该眼镜看起来类似于商业光疗眼镜(Re-timer眼镜(生物节律光照眼镜),图1a)。这些便携式轻型眼镜是3D打印的,由尼龙聚合物制成(不用于视力矫正),戴在脸上就像眼镜一样(图1b)。白光的光谱组成如图1c所示。

  在发光眼镜中,光线通过两个覆盖着白色遮光罩的多色LED发射器(LZ7,LuxiGen?,欧司朗)发出,每只眼睛一个,位于塑料框架的下部—在眼睛前方4厘米。LZ7包含7种不同颜色的led,紧密地包装在一个低热阻封装和一个集成的眼镜框中。这些眼镜由一个包含USB电源组的有线电源盒供电,照明水平由一个基于java(V2)的安卓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远程控制,该应用程序通过蓝牙连接到该设备上。

  为了校准,将光学眼镜放在人体模型表面,并通过分光光度计(AvaASpecULS2048L,Avantes,avantes.com)的光纤通过人体模型的瞳孔孔径插入。分别测量瞳孔平面上的勒克斯照度和每平方厘米微瓦的亮度和辐照度水平。法国国家都市认证实验室(LNE)对一对校准后的轻型眼镜框进行了进一步测试,以确保光线水平符合用于人体受试者的安全标准。

  实验当天,参与者在09:00左右向实验室报告。在基线测量之前,参与者在黑暗中进行10分钟的双眼看远观察(在4米处坐着看电视),以消除先前视觉活动的任何残余影响,如前所述。放置在4米处的50×30cm电视对应7.15×4.30度的视野。在基线测量后,参与者戴上发光眼镜,在剩下的实验中继续在暗室看电视。据最近报道,电视设置为低亮度和灰度(所有彩色频道均静音),以避免不同窄带波长对眼轴和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影响。在每次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测量前立即摘下眼镜。120分钟后,关掉发光眼镜,参与者再看电视30分钟,以进行恢复测量。在没有光刺激的第一天,参与者只是在黑暗中不戴眼镜看电视。研究期间,参与者们吃了一些小零食,但在实验期间,他们不允许在浴室休息。由于洗澡会影响眼轴,因此要求受试者在实验前不要喝热饮或冷饮,并在研究期间限制他们的饮水量。五名近视患者(平均等效球镜,?0.77±0.18 D)配戴隐形眼镜(Proclear?1Day CL、CooperVision、CooperVision.co.uk)矫正远用视力。在基线检查后立即配戴隐形眼镜,并在随后的每次测量中移除,以进行眼部测量。在测量过程中,镜片安全地保存在带有溶液的隐形眼镜盒中,并在测量后佩戴。

  使用光学生物计(Lenstar LS 900)测量眼轴和其他眼部生物特征参数。从角膜前表面至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测量眼轴。该仪器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报告的眼轴测量期间和测量间重复性分别为0.013和0.006mm),并与其他经验证的仪器具有可比性。考虑到眼轴测量的标准偏差13μm,确定16名参与者的样本量将提供80%的能力,以检测在α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检测眼轴对光的响应中最小的10 μm显著变化。

  收集以下眼部生物特征测量值:角膜曲率(CC)、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深度(VCD)和眼轴AL。对每个测量的前五个生物特征参数测量值进行重新编码以供分析。只有那些被仪器认为不准确的测量才被丢弃。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用于脉络膜厚度测量(Cirrus HD-OCT 5000,蔡司,蔡司网站)。如其他地方所述,在每次测量过程中,使用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进行三次水平6mm高清5线光栅扫描。两条线之间的间距保持在0mm,以便从同一视网膜位置收集多个B扫描。该仪器在组织中的轴向分辨率为5μm,横向分辨率为15μm。

  在数据收集之后,每个参与者的所有三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都被导出,以便使用定制的软件进行详细分析。该软件对脉络膜视网膜图像进行自动分割,以计算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定义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到脉络膜/巩膜界面内边界的距离。检查自动分段的准确性,如果需要,由不参与数据收集或最终分析的独立检查员手动调整任何分段错误。参与者的顺序、三种照明条件和测量会议的顺序被随机分为盲法(RC)。然后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文件交给独立审查员进行分析。

  由于测量过程中瞳孔极度缩小和眼球运动,无法计算一名参与者的脉络膜厚度。由于脉络膜/巩膜界面可见度差,其余14名信噪比<6的受试者的16次扫描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如前所述(图2),在距离黄斑中心凹中心0.5、1.0和2.0mm的一系列宽度区域内,根据该自动分割,计算一系列不同区域的脉络膜厚度,包括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和中心凹旁脉络膜厚度(PFCT)。

  图2一个测量到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例子,显示了脉络膜厚度(从视网膜色素上皮或视网膜上皮到脉络膜/巩膜界面内边界的距离)在不同区域的测量。这包括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以及鼻部和颞叶区域的旁中央凹脉络膜厚度,位于距离中心凹中心0.5、1.0和2.0mm的一系列宽度区域内。

  由于两只眼睛同时暴露在相同的照明条件下,因此只提供了右眼数据。左眼的眼轴和脉络膜厚度数据如图S1所示。计算每个受试者在每个测量阶段的所有生物特征参数的平均值。对于每个测量日,将每个时间点的数据标准化为基线,以计算所有眼部变量的“时间变化”。通过重复测量、双向方差分析(ANOVA)和Holm-Sidak事后统计显著性检验,使用两个受试者内因素(“时间”和“照明”),分析每种照明条件下眼轴、脉络膜厚度(鼻和颞侧的脉络膜厚度和中心凹旁脉络膜厚度)和眼部生物特征的变化。为了检查中央凹旁脉络膜鼻部和颞部区域之间的基线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将中央凹旁偏心率(距中央凹0.5、1.0和2.0mm)和区域(鼻部或颞部)作为两个受试者内因素。为了研究眼轴变化与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为了评估每个测量的眼部参数的疗程内测量可变性,我们分析了每个受试者的数据,以计算每个变量重复测量的平均受试者标准偏差(SD)和变异系数。使用商业软件(SigmaStat 3.5、Systat软件、sigma )进行统计分析。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表示为平均值(SEM)。

  表1显示了在三个测量日的每个测量期间收集的受试者平均标准偏差和重复测量的变异系数,以说明测量中受试者内的总体变异性。眼轴的期内变异性较小(三个测量日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03%),但鼻和颞侧的脉络膜厚度(平均变异系数为4.01%)和中心凹旁脉络膜厚度(平均变异系数为4.20%,表1)的期内变异性较大。

  表1在三个测量日内的每个测量时段收集的轴向长度、角膜中央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和和旁中央凹脉络膜厚度(鼻和颞部区域平均)重复测量的受试者内部平均变异性概述。

  三个测量日内眼轴的变化如图3a和表2所示。与黑暗中的第1天相比,在第2天和第3天暴露于500和1000lux的光照下,眼轴长度显著降低(通过光照相互作用F[8209]=8.449,p<0.001,图3a,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虽然暴露在黑暗中会导致眼轴在30、60和120分钟时逐渐增加,但500和1000勒克斯的照明都会导致眼轴在所有时间点的少量减少(Holm-Sidak多重比较,p<0.05,图3a)。与1000lux相关的眼轴变化比500lux强(平均变化在120分钟,分别为- 0.013mm[0.004]和- 0.006mm [0.004] mm, 1000和500勒克斯),但这两种照度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lm-Sidak多重比较,p>0.05)。轻度和中等强度光照下眼轴的减少是短暂的,在任何一种光照条件下的光补偿30分钟后,眼轴都会恢复到基线水平,但在黑暗条件下则不会(图3a)。

  图3轻度和中等强度照明下的轴向长度(a)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b)变化。(a) 与黑暗中的第1天(黑圈)相比,暴露于500(蓝色三角形)和1000(红色三角形)勒克斯的光照下,眼轴长度显著降低(通过光照交互作用的双向重复测量ANOVA时间F[8209]=8.449,p<0.001)。(b) 与黑暗相比,暴露在500和1000lux的环境中会导致中心凹下脉络膜显著增厚(双向重复测量ANOVA光照主效应F[2199]=5.039,p=0.02)。红色星号和蓝色星号表明,在黑暗中眼睛的变化分别与500lux和1000lux的照明下有显著差异。

  表2轴向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CC)、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的平均变化(SEM)总结,在三个测量日(第1天黑暗、第2天500lux和第3天1000lux照明)中的每一天,在120分钟的光照下和30分钟的光偏移(150分钟测量的恢复)后,玻璃体腔深度(VCD)和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说明照明效果的重复测量ANOVA的p值,时间与照明的时间交互作用。

  如图3b所示,与第1天的黑暗相比,暴露于500 lux(120分钟的平均变化,+0.006 mm[0.005])和1000 lux(+0.009 mm[0.003])的控制照明下2小时,导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显著增厚。然而,在中心凹下脉络膜中没有明显的光照时间相互作用(p=0.11)。在两种照明条件下的光偏移30分钟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恢复到基线水平,但在黑暗条件下则没有恢复到基线水平(图3b)。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眼轴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

  表S1显示了三个测量日内中心凹旁脉络膜(鼻部和颞部周边偏心度分别为0.5、1.0和2.0 mm)的变化。发现中央凹两侧周边位置的脉络膜明显变薄(3天内所有基线检查的平均厚度:鼻脉络膜:0.5 mm,0.390 mm[0.013];1.0 mm,0.374 mm[0.013];2.0 mm,0.307 mm[0.010];颞脉络膜:0.5 mm,0.399 mm[0.013];1.0 mm,0.391 mm[0.012];2.0 mm,0.350 mm[0.008],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心率的主效应F[2,245]=18.543,p<0.001)。除了距中央凹1.0 mm的鼻脉络膜发生显著变化(双向重复测量时间的主要影响,p=0.03),其他旁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参数在任何照明条件下均未显示任何显著或一致的变化(所有p>0.05,表S1)。

  两种光照水平对其他眼部参数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每个测量日,角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小但显著变薄(120 分钟的平均变化:黑暗,?0.001mm[0.001];500勒克斯,?0.002mm[0.001];1000勒克斯,?0.001mm[0.001],两次重复测量时间F[4,209]=5.295,p=0.001)。然而,这些中央角膜厚度的数值变化在三种光照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11)。

  在第2天引入轻度和中等强度照明(平均变化为120分钟,500lux,?0.004mm[0.005])和第3天(1000lux,?0.010mm[0.006])与第1天相比,导致前房深度显著变浅(黑暗,+0.013mm[0.006],双向重复测量ANOVA光照主效应F[2194]=3.422,p=0.05])。不同照明水平下,其他生物特征参数均无显著变化(表2)。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与黑暗相比,暴露于500和1000勒克斯的直接光照2小时后,年轻成年人参与者的眼轴长度显著减少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整体增厚。眼部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短暂的,并在光源关闭偏移后的30 分钟内恢复到基线水平。

  在动物模型中,暴露在高强度强光下可显著减慢眼球延长的速度,并抑制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展。几项大规模的纵向研究发现,每天暴露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室外光线下的时间越长,儿童的眼轴长度生长越少,对近视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研究普遍认为,大约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自然户外暴露每天需要≥1000lux来防止儿童近视的发展。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定制的发光眼镜将参与者暴露于轻度和中等强度的照明水平下,并发现2小时的受控光暴露于眼睛可显著降低眼轴长度。

  在我们的研究中,1000勒克斯与500勒克斯照度互相比较的眼轴长度变化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可能需要更高的强度阈值(如2000或5000lux)才能看到人眼中光强度和短期眼轴变化之间的明显剂量依赖关系。此前,观察到对数光强度与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近视屈光度降低,轴向长度缩短。为了更好地了解眼睛照明对人类眼轴变化的影响,未来需要更大的队列和不同光照强度的研究。

  轻度和中度光照对脉络膜厚度也有显著影响。暴露在500和1000lux的光照下2小时,导致中心凹下脉络膜显著增厚(图3b)。两种光照水平之间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每天早上使用光疗眼镜30分钟(506lux的500nm蓝绿光)增加一周的光照时间,会导致年轻人脉络膜厚度略有增加,在统计学上显著增加。此外,户外活动在近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习惯性每天暴露在大量户外光线下的儿童在18个月内表现出更大的脉络膜增厚。此外,增加光照也表明会导致雏鸡脉络膜厚度增加。与之前的几份报告类似,本研究发现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与眼轴的变化呈负相关。有趣的是,一项调查发现,睡眠前连续五晚(每晚4小时)暴露在1000lux的光线下会导致健康年轻男性的脉络膜变薄。该研究中发现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可归因于多个因素,包括光照的总持续时间(5晚20小时,而本研究中为2小时)或脉络膜厚度日变化的影响(此处,当脉络膜自然变薄时,夜间进行光照,而白天进行光照)。最后,在目前的研究中,脉络膜在中央凹下区域最厚,在中央凹两侧的中央凹旁区域较薄(颞侧厚度>鼻侧厚度)。

  然而,升高的光照水平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凹下区域,光照处理后旁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仅表现出微小且不显著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旁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数据的会话内可变性较大(平均变异系数为4.20%)。或者,由于瞳孔结构和/或中央凹旁脉络膜区域在处理轻度和中度光照水平时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它可能反映出中央凹旁区域光的有限扩散。使用发光眼镜后脉络膜厚度的微小增加是否会影响眼轴和脉络膜厚度的短期日变化,最终影响人类的长期眼轴生长,值得进一步研究。

  有趣的是,与目前的研究相反,Lou和Ostrin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00μW/cm2宽带白光照射60分钟后,眼轴略有增加,脉络膜厚度有所减少。这些变化反映了在典型的室内照明条件下眼睛的正常昼夜节律。相比之下,我们研究中使用的1000lux照明的辐照度或能量几乎高出3倍(284μW/cm2),因此眼睛的变化清楚地反映了光照的影响(而不是昼夜节律)。然而,500lux的照度(也是典型的室内照明水平)更接近Lou和Ostrin使用的照度水平。尽管照度较低,但本研究中500 lux的眼部变化可能并不代表眼部正常的昼夜变化。首先,与Lou和Ostin使用的100μW/cm2相比,角膜平面上的白光辐照度高1.5倍(152μW/cm2)。其次,由于光源位置和观察方向不同,光线水平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Lou和Ostrin研究中的壁挂式LED面板(光线从实验室的墙壁和其他表面反射)可以产生与通过发光眼镜近距离直射光非常不同的视觉效果。就室内照明而言,不同位置的照度水平可能会有显著差异。因此,尽管在室内的照度低于500lux,但眼睛可能不会一直持续接收相同的照度,这与连续暴露500lux下2小时不同。第三,当前研究中使用的白光的光谱组成(图1c)与Lou和Ostrin略有不同,在较高波长区域的能量相对较少。鉴于有证据表明,在红光照射下,人类的眼轴长度增长和脉络膜变薄程度略有增加,因此,减少红光光谱能量可能会导致眼轴长度降低和脉络膜增厚。

  在第1天,在黑暗中,眼轴逐渐增加,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逐渐减少。同样,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年轻人中,60分钟的黑暗会导致眼轴的少量增加和脉络膜厚度的减少。研究还报告,幼雏的眼轴生长和脉络膜变薄增加,在黑暗中饲养的树鼩的眼伸长和近视增加。在小鸡身上,这些变化被认为是由于缺乏与黑暗中眼睛的有效屈光状态相关的视觉反馈所介导的。

  我们发现,这些光诱导的眼轴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是显著的,但是暂时的,因为在光源关闭偏移30分钟后,这些变化几乎恢复到基线水平。虽然之前还没有关于人类受试者从光诱导变化中恢复的记录,但研究表明,年轻人的眼睛可以很快从其他光学刺激中恢复(例如诱导离焦)。对于更高强度的照明水平和/或更长的光照时间(>2小时),眼睛的变化是否会迅速恢复正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于其他生物特征参数,我们观察到前房深度在光照下明显变浅。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玻璃体深度(轴向长度的主要个体生物特征因素)中没有看到任何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如前所述,Lenstar中的晶状体后表面信号差,导致晶体厚度和玻璃体深度数据在测量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变异性。

  虽然我们报告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但我们的研究也有局限性。首先,它是在一个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相对较小的样本量上进行的,所以结果可能不能代表轻度和中等强度的光照对不同年龄组的眼轴和其他眼部参数的影响。其次,我们在本研究中只有少量的近视眼(n=5,平均等效球镜小于?1.00D)。未来的研究应探讨中、高强度照明对高度近视和进行性近视成年年轻人眼轴和眼部生物特征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年轻成人受试者中,对眼睛进行2小时的轻度或中等强度照明可导致眼轴的短期显著减少和脉络膜的整体增厚。在本研究中使用的两种照明水平(500和1000lux)之间,这些变化没有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应使用更高强度的照明水平,以更好地了解眼睛照明对人类眼睛短期眼轴变化的影响。

上一篇:琅琊榜实用物品一览
下一篇:过华清宫杜牧范文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