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访谈】萧玉田:随文循脉辨真意 悲金悼玉结红楼——第五组红楼梦邮票设计辨思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输入单行小标题
随文循脉辨真意 悲金悼玉结红楼
——第五组红楼梦邮票设计辨思
萧玉田
或设置透明色隐藏
《红楼梦》是一部瑰丽壮美的史诗,是一位文学天才十年辛苦,惨淡经营的奇书。称其奇,是因为《红楼梦》铸成了奇特的文化现象:这是一部为封建社会的末日预唱挽歌的书,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给予深度的同情与赞扬,因此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清廷严禁。奇在朝廷的禁令并未阻止《红楼梦》的流行,早在朝廷发布禁令前,《红楼梦》就已风行,甚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说。待到禁令发布时,《红楼梦》已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百姓竞相传阅的一部书了,几乎“家置一集”,还形成了评点研究热,催生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称其奇,还在于《红楼梦》口语化的文学语言令妇孺可读,并基本读懂;但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神奇手法下蕴藏的玄奥,又每每让学问高深的大学者慨叹“人不知解”,一部书,既易懂又难懂,奇也不奇?我是《红楼梦》的热心读者,陆续收藏了甲戌、庚辰、甲辰等十几个版本。从少到老,从一本缺头少尾的民国版竖排繁体字本开读,先后读过多个版本的《红楼梦》,越读越感受到《红楼梦》无穷的魅力,但年至耄耋,仍处于似懂非懂之间。设计《红楼梦》邮票,如果对相关情节与内涵懵懵懂懂,会使设计走进误区。为深刻理解与邮票选题相关的章节,又逼着我对原著细读深研,力求领会五个选题的精髓并在方寸画面呈现出来。
第五组《红楼梦》邮票五个选题,除《寒塘鹤影》选自曹雪芹亲撰的第76回外,另四幅《黛玉焚稿》《金玉联姻》《探春远嫁》《宝玉却尘》均选自程伟元、高鹗整理的后40回,分别为第97、100、102、119、120回。红学界对《红楼梦》后40回整体评价贬大于褒,有些情节尚有争议,对违背曹雪芹本意的内容抨击的音量更强,有的甚至予以“附骨之疽”的极端评价。对后40回,我也认为与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前80回(实存78回)有较大差距。然则因为80回后曹公遗稿迷失,程高整理的后40回悲剧气氛总体上与前80回相扣合,功德大于瑕疵,后40回已被广大读者公认为《红楼梦》的组成部分。但毕竟学术界对后40回毁誉不一, 所以我设计时,对出自后40回的几个选题的情节需要细加釐剔,汰芜存菁。涉及到红学界有差评、有争议的情节,则对照前80回,随文循脉,慎思,明辨,尽可能贴近曹雪芹的真意,构思构图细加酌量。
这组邮票是红楼悲剧的归结,我的设计思路依“悲金悼玉” “风流云散”八个字展开,总的基调是凄清的、悲凉的、辛酸的、哀怆的。
小型张《寒塘鹤影》表现林黛玉、史湘云中秋夜联诗咏月,妙句迭生。其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联句,清新奇谲,深沉隽永,有情、有势,锁住一篇,全诗为之一振。但文清奇而境凄凉,湘云叹孤,黛玉悲寂,读起来寒肌侵骨,似为诗礼簪缨大家族奏出“哀音”。信步赏月的妙玉驻足倾听,至此联,从山石后转出,连赞“好诗!”并指出“太悲凉了” “关人之气数”,劝止并续句收结。我画《寒塘鹤影》,在努力刻画黛湘妙三人过人的才华与高洁的雅趣时,也力图通过冷夜凉月,寒塘残荷,孤鹤寂影、迷离蒲草……用清冷的色调,营造出清幽清雅的文情诗境,但求赏者在感受静美时悟出悲怆。背景凹晶馆卷棚式轩廊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园林建筑南秀北雄之美,如翼角、梁枋是北方古建式样,而美人靠(或称吴王靠)和太湖石等则是南方的园林建筑、景观风格。之所以两宜南北,是出于理解曹雪芹刻意虚化红楼故事的朝代年纪与发生地,“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不写之写”的良苦用心和叙事格调。《红楼梦》小说时空非明非清、亦南亦北,我认为不单单是作者为避文字狱欲言而难言,更应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曹雪芹借仙凡两界的虚构故事言真事、抒真情,用梦幻之境揭人间至理,小说亦梦亦幻,幻中有真;化实为虚、虚事传神;有显有隐、启人深思,正是曹公文心与艺境的高明。如果一定把虚幻的故事与发生地化虚为实,固化在某城某地某事,反倒遮蔽了作者的高明。缘此,有人断定红楼中的都城就是北京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果一定说小说中的都城是北京,那么,太虚幻境、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又是哪里?固然小说的语言和一些风土人情的描写,曹雪芹采用了一些北京素材,但他通过将宝玉“婚礼吉时定在夜晚”这明显不是北京习俗的安排,以及北京不可能有的活动与景观描写,如“踏雪寻梅”“庭院芭蕉”等,时时提醒或暗示读者他写的不是北京。作者刻意规避北京甚至鲜提“东西南北”四字的用意不可不察。至于究竟是何地,我以为还是虚幻些好,让读者多些联想多些选择,南人以为在南,北人以为在北,让读者各有主场的亲切感岂不更妙?小说就是小说,若把小说当历史读则进入了误区,更不必千猜万考的寻根究底。
《黛玉焚稿》一图,表现因听闻“金玉联姻”之事,迷失本性,卧病在床,唯求速死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情景。木石与金玉两条感情线的展开贯穿《红楼梦》全书始终,宝黛爱情是一段“木石前盟”,黛玉的前身是仙界一株绛珠仙草,受宝玉前身神瑛侍者浇灌之恩,许愿还泪报答,经警幻仙子点化,下凡与神瑛侍者造历幻缘。在尘世间,他们都向往理想世界,追求自由人生,反对走仕途经济的路,这是筑成他们爱情的思想基础。作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寄寓在木石前盟的两个主角宝玉、黛玉身上,对宝黛双玉的爱情萌生、发展及成熟,抽丝剥茧,极尽铺陈。双玉从两小无猜、志同道合到相亲相爱,感情纯真至深、生死不渝,他们的爱是心灵的契合,莹洁无瑕。但是他们的观念太超前了,为世俗观念所不容,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为冷酷的宗法家庭所不容,木石前盟,敌不过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薛宝钗、袭人等主奴联手并说转贾母精心设计的金玉阴谋,酿成了双玉一死一走的悲剧,黛玉魂归“离恨”致红楼读者为之泫然落泪者无以计数。平心而论,“黛玉焚稿”传情入色,是续作部分写得较好的情节,基本符合曹公本意。我刻画两个人物:主角是已与因失玉处于疯癫状态的宝玉做过剖腹析心、生离诀别,再无留恋的黛玉,表现她将定情信物诗帕投入火盆焚烧的情节,凸现黛玉还泪已尽,死志已决,焚稿焚心,割断痴情;另一位是护住病弱的黛玉,欲抢诗帕又够不到干着急的丫鬟紫鹃。书中写黛玉将诗帕投入火盆,紫鹃“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应是用双手护住心力交瘁的黛玉,做不出“抢”的动作。我做了小小的变动:紫鹃一手护住黛玉,上身前倾,伸出另一手欲抢出火中诗帕,这样的形体语言会更利于表现紫鹃干着急的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是语言艺术的强项,而造型艺术的强项是描绘肢体语言,在方寸画面上,形体动作传达的肢体语言会比面部表情更鲜明,我试图用形体动作表现心理活动以传人物之神。
这里做一点说明,我没有采纳续作中黛玉让丫鬟把火盆挪到“炕”上焚烧诗稿的描写。《红楼梦》的“炕”是南北红学家争论的一个点,南籍红学家对红楼的“炕”感到奇怪:荣宁二府中人本是江南人,怎会睡“炕”?或认为是南方亦有、称之为“炕榻”的木炕;北方红学家则在“炕”上大做文章,将“炕”认定为《红楼梦》所写都城是北京的根据之一而热炒。作为普通读者,我们不必纠结故事发生地究竟是哪儿,但不能否定贾府中有“炕”。贾母、王夫人、凤姐房内均有“炕”,朱家溍先生考证为“木炕”亦可称为“炕榻”,此为灼见。贵族家庭的木炕上通常摆放炕桌、洋罽锦褥、靠垫、扶手枕,功能主要是待客、品茶、玩牌、小憩等如“寿怡红群芳夜宴”即在怡红院的外间“炕”上,怡红院的“炕”是“冷炕”即“木炕”。贾府冬季取暖用熏笼或地下有烟道的“地炕”, “地炕”的火灶设于室外檐下,冬季笼火,烟行烟道,地面升温,使室内温暖如春。第49回、50回曾提到芦雪庵和贾母暖阁有地炕,符合贵族身份。“土炕”“砖炕”或称“火炕”是贫困人家所用,晴雯等下人家住的就是土炕。黛玉是姑苏人习惯睡床,前80回写得很明确,黛玉入住大观园前,住贾母内间碧纱橱内,睡床;入园后住潇湘馆,睡的仍是床。宝钗、探春等众姐妹卧室内均是床,怡红院宝玉卧室的卧具也是床(参阅前80回第19、26、34、40、41、43、76回等章回)。续作写潇湘馆有“炕”,与曹雪芹所写不符,显然是失误。潇湘馆没有“炕”,何以“挪上炕来”?过去我见过东北贫苦人家在炕上用炭火盆取暖,炭火盆是陶土烧制的,炭也多是自己上山砍柴烧的,因为穷,偌大的土炕上不铺被褥,有的连炕席都没有,加上陶土炭火盆导热性较差,远离易燃物没有火患。但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至少要用铜火盆甚至贵金属火盆才符合身份,炭火盆一般没有明火,但焚烧纸绢诗稿,就会窜出火苗。潇湘馆只有床,是雕屏木床,床的面积又远远小于炕,如果把火盆搬到木床上,周围是绣衾缎褥,锦幔纱帐,金属火盆导热性又很强,一旦火燃起来,包围住病弱的黛玉该是什么后果?尽管黛玉一心向死,但要洁来洁去,读者不忍心黛玉被活活烧死吧?这可能就是几乎所有画过“黛玉焚稿”的画家(清民间画工孙温除外)均画炭火盆或炭炉在地上的原因,所以,我也不画火盆上床,而是放在置于地面的火盆架上,火盆架则选择了符合贵族身份的款式。
入住大观园,林黛玉选择了潇湘馆,是因为“爱那几竿翠竹”,焚烧的诗帕也有“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诗句,竹子是黛玉品格才志之写照,与黛玉已形同神合,所以我在黛玉的卧室中安置了一架画着翠竹的屏风,屏风上题的是一句唐诗:“疏影月移壁”,下一句是“寒声风满堂”,契合黛玉病危,人情凉薄,环境阴冷,彻骨生寒的情境,此句隐而未题,乃隐喻手法。
《金玉联姻》看似喜庆,实则悲剧。这是一场政治婚姻,金玉之“联姻”不是基于爱情,而是出于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前文提到宝黛真诚相爱,是心灵契合的“木石前盟”,尽管宝玉心心相念“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但是他们的家长、贾府的掌权人出于家族利益,基于所谓的“伦理道德”,选择了兼具“德言工容”的淑女典范薛宝钗,设计了“金玉良缘”,击碎了“木石前盟”,制造了“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四大家族中,贾史王三家均是位高爵显的贵族世家又互为姻亲,唯有薛家商贾出身,无爵无职。因丈夫亡故,儿子不肖,家族式微,薛姨妈为攀附权贵以送女“选秀”为借口,携子女进京投亲。封建社会讲究“姑舅亲,辈辈亲;两姨亲,不算亲”,奇怪的是薛姨妈不去投奔亲哥哥王子腾家,而去贾府投奔姐姐、姐夫,尽管有哥哥外任的托词,毕竟外任不久即回京,作为小姨子的薛姨妈仍住姐夫家,一住几年,似乎不合常理,容易落人口实,以致连贾母都讥讽薛、王两家“无礼”。实际上,貌似忠厚的薛姨妈,饱谙世故、老谋深算,她真实目的是攀附权势更盛的贾府。贾家是皇亲,祖辈宁公、荣公都是开国定鼎的元勋,势力覆盖朝野远胜王家。薛家仅仅因为姨妈与王夫人的姐妹关系辗转沾亲,虽跻身四大家族之列却根基不牢,通过“联姻”把贾家这个炙手可热的贵族世家攀住附牢以作倚靠是薛姨妈的如意算盘,她瞄准的目标是姐姐那个衔玉而生的儿子宝玉,并提早谋划了“金玉良缘”方策。住进贾府后,借姐妹聊天之机,薛姨妈就向王夫人挑明了金玉之事,明说有“金锁”的宝钗要“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亲姐妹自然心照不宣。第8回宝钗向宝玉索看通灵玉,侍女莺儿又把宝玉的注意力引向金锁,主仆二人应是有心之举:通灵宝玉与金锁各有八字,两相对应,恰成一对,但无意中宝钗主仆说破了金锁的字是请人凿錾上去的,通灵宝玉及文字乃天界仙成,金锁的字则为凡间人工凿錾,金与玉似为一对,实非一对,“金玉良缘”人工炮制,足以证明薛姨妈煞费苦心蓄谋已久。宝钗未必与母合谋,但以其心机应明了母亲的策划并有默契。酒醉的薛蟠曾直接挑明了妹妹的心事“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可见,“金配玉”是薛家的共同靶向。庚辰、戚序、甲辰诸本第28回写薛姨妈“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不必深究和尚给金锁是不是薛姨妈因清楚外甥通灵宝玉的来历而对应编造的谎话,“对王夫人等”一个“等”字,足以说明薛姨妈不只对王夫人讲过“金玉良缘”,还向很多人兜售此说,以致金玉之说不胫而走,揭示了薛姨妈不余遗力地按事先设好的局步步推进。王夫人有意在贾府筑牢王氏根基, “金玉良缘”之说也正中其下怀,与侄女王熙凤、妹妹薛姨妈、甥女宝钗结成联盟就可达成心愿掌控贾府。但还有个最大障碍,就是对外孙女林黛玉“万般怜爱”、并有意撮合宝黛感情的贾母。作为儿媳王夫人不能明着与婆婆做对,要设法扭转贾母的态度,需另找更强势的靠山支持,身份尊贵的女儿元妃是最佳人选。第28回元妃赐物,独宝钗与宝玉一样,元妃何有此举?如单纯因亲戚厚待一层,没有必要给姨妹的赠品与亲弟完全一样;她只见宝钗一面,即使有好感没有更深了解也不至于急着为尚未成年的弟弟之终身大事表态(是年宝玉十三岁),不排除王夫人暗通款曲向元妃渗透助推“金玉联姻”的可能,家族利益也是元妃必然要思虑的。
“金玉联姻”一说,令宝钗处于很尴尬的位置。她知道母亲的意图,自己也心仪宝玉,碍于礼法却不得不故作矜持表面上远着宝玉,但她总能巧妙地把握有利时机暗示或表露“金玉”观,如羞笼红麝串;提议用金丝线给宝玉的通灵玉打络(金佩玉)等;特别是平时把自己包裹很严的宝钗不避瓜李之嫌坐在熟睡的宝玉床边,为他绣“五色鸳鸯”兜肚,更泄露了内心隐秘。但令在床边绣鸳鸯的宝钗难堪的是,睡梦中的宝玉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令宝钗震撼发怔,击醒了宝钗,她知道了自己在宝玉心中的位置。虽然宝玉一度曾被宝钗的美貌吸引,关系也较亲密,却亲而不爱,对宝钗极力主张、一再劝说他走仕途经济之路还非常反感,直斥为“混账话”,宝玉理顺本心,把与宝钗的关系定格在姨表姐弟没有逾越。宝黛钗三人,宝钗在感情上落了下风,她对宝玉有情,但宝玉无意,囿于伦理,向宝玉示爱不能逾距。能否与宝玉联姻实现金玉配,攀牢贾家这显贵亲戚,关系到薛氏家族的命运,个人与家族的双重利益,使她不能置身“金玉”计谋之外,她千方百计的讨贾府有决策权的贾母、王夫人等人欢心,笼络袭人、茗烟等下人感情,也是配合母亲实现“联姻”意图至关重要的公关战。至于姨母、表姐王熙凤说动母亲和贾母明修暗度,精心构建了“掉包计”促成“金玉结缘”的所谓“奇谋”,婚礼前她应不知真相,让她蒙冒名顶替之名出嫁,沦为冲喜工具,对她无疑是一种羞辱。大礼后坐床时宝钗有所察觉,陷于那种情境又有苦难言,不得不装愚守拙。金玉良缘击败了木石前盟,毁了黛玉,伤了宝玉,宝钗也非胜者,失了尊严又遭遗弃,落了个独守空房的悲凉下场,三个人都是宗法社会婚姻制度的牺牲品,“玉”诚可悼,“金”亦可悲!
曹雪芹以追魂摄魄之笔立体地刻画了悲剧的三位主角,曹雪芹把自己的人格理想寄寓在贾宝玉、林黛玉身上,将双玉描写得神采照人。曹雪芹是语言大师,将人物形象品性写得十分鲜活深刻,他一再用如“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行为乖张”“疯疯傻傻”“毁僧谤道”等贬词写宝玉,却塑造了一个人人喜爱的核心人物;与之相反,他明面上几乎全用褒语将宝钗描绘成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形象:艳冠群芳,博学多才,贞静端庄,温柔敦厚,工于针黹,宽以待人,随分从时,恪守礼法……似乎无懈可击,书中很难找到作者对宝钗形象、行为显性、直接的负评。但是,如同作者借警幻仙子、北静王和清虚观张道士对贾宝玉的赞誉点明了对宝玉似贬实褒的巧思;作者也借宝玉斥责宝钗“好好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的话,宣示了自己对宝钗的角色定位:薛宝钗是封建礼教虔诚的奉行者,她的世俗功利与曹雪芹在《红楼梦》全书中呈现的主体价值观是逆行的,宝钗是曹雪芹作为双玉价值观的对立面设定的角色。作者写宝钗与写宝玉的手法也是相逆的明褒暗贬法,这是高明的史家曲笔。其他诸如宝钗戏蝶时为避窃听之嫌的随机应变;对金钏儿之死的表态;“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态度……等描写暗隐的深意,读者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或许将“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唐诗作为对宝钗的评价是恰当的(正话反读,红学家解读为‘任是动人也无情’)。宝玉对宝钗的斥责,注定了二宝捏不到一起。
《金玉联姻》出场人物较多,是设计难点。本图除男一号贾宝玉、女一号薛宝钗、女二号-设“掉包”阴鸷之谋的王熙凤外,还有贾母、王夫人以及应该在场的丫鬟鸳鸯、袭人、雪雁、莺儿等。邮票是方寸艺术,设计语言应该简洁、简约,如金陵十二钗邮票,十二个画面,每图绘一人,是最适宜方寸艺术的语言特色的。而《红楼梦》邮票不单纯表现人物,要讲故事,人物、情节、环境缺一不可,还要考虑构图变化和深化主题的需要,不可能每个选题都是人少景疏,情节简单的。这幅《金玉联姻》人物众多超出了方寸画面的承载力,就不适合邮票的语言要求,但这个选题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故事-宝黛钗爱情悲剧的重要情节,是揭露“礼”对“情”戕害的关键佐证,关系到《红楼梦》的主题架构,缺之不可,搬上邮票只能尽量的做减法,勇于删去与主题无关或对深化主题作用不大的人物背景。此图宝玉是一号主角,他虽因失玉疯癫昏聩,却对心中挚爱感情不移。为重点刻画一心以为娶了林妹妹遂了心愿的宝玉揭去盖头后觉察有异,自己持灯来照,发现果不是心中所爱,失手扔了盖头惊愕发怔的神态,我刻意略去了应在宝玉身边接过盖头的喜娘,以避免次要人物对刻画主要人物造成干扰。二号主角薛宝钗,原被“以钗替黛”的操弄蒙在鼓里,宝玉的表现或许让她心有所悟,一向恭谨守礼的她受了委屈又不能表露,何等难堪?我力图通过描绘宝钗无可奈何,忍耻受辱,低头不语的意态,表现出她表面平静下的内心翻腾。策划“掉包计”的王熙凤是三号人物,我画她鼓舌如簧,欲劝宝玉不要造次,试图防止更难堪场面的形色。第四号人物为贾母,也是个尴尬人物。贾母曾对外孙女黛玉万般怜爱,安排与孙子宝玉起居一处,有意撮合宝黛感情,终未能抵住王夫人一伙的搬弄,缘于封建礼教的标准和家族政治利益的权衡,选钗弃黛,成为“金玉良缘”的拍板者,是拆散“木石前盟”的罪魁,害死了外孙女,逼走了亲孙子,也伤了薛宝钗的自尊。大礼上,对孙子先喜后惊的反应,应有所触动, 贾母对黛玉的生死、对宝钗的尊严,也许不会太在意,但如果她意识到此举对宝贝孙子的重创,还会忍心为之吗?我试将贾母担心“掉包计”的真相败露,致孙子疯病再发,面上高兴心里打鼓的窘态表现出来,未知是否到位?
这幅画以通常用来表示喜庆的红色为主调,蕴藏的却是悲剧气氛,也算是热中蕴冷,正话反说的笔法吧。
画《探春远嫁》一图,也颇费踌躇。“探春远嫁”在后四十回中语焉不详,第99回提及镇海总制周琼致函贾政为子求亲;100回则侧重写贾政允亲后,王夫人欣然,薛宝钗惋惜,赵姨娘兴灾乐祸,贾宝玉则因姐妹风流云散而哀痛,倒床大哭……等等荣府人对探春远嫁的不同反应。至于出嫁则在102回中仅用探春“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陆车而去”少得不能再少的文字轻描淡写地带过。
有学者根据第63回群芳夜宴掣签占花名时,探春掣得标注“必得贵婿”的红杏签和第70回宝玉与众姐妹放风筝,探春所放软翅凤凰风筝与另一个凤凰风筝、玲珑喜字风筝绞在一起断线飞去等描写(见庚辰、梦稿、戚序诸本),推测探春和番嫁给了蕃王为王妃。但在无论是78回本还是120回本《红楼梦》书中均找不到支持以上推测能够形成链条的确切证据,仅凭酒桌上闺阁中的一句玩笑话“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和一场游戏就做出“探春王妃”的结论,显然很牵强。“推测”“猜想”可以作为研究课题,但结论则需要更充分的证据。顺便说几句,87版《红楼梦》电视剧铺陈了一个盛大的王妃级的“探春远嫁”仪式,但按和亲制度,贾家是外戚无皇族血统,探春又是庶出之女,不具备和番资格,故电视剧虚构了原著没有的南安王妃认探春为义女的桥段,从改编二度创作和迎合观众娱乐心态的角度说无可厚非,热闹的王妃婚仪符合电视剧的艺术特色和提高收视率的需要,却无疑是背离原著的。对三个风筝绞在一起断线飘走的情节,有达人如此解释:探春有成“凤”之志,却被另一只强势凤凰的喜事搅局了,姑作一说存之。因为《红楼梦》邮票设计,方方面面都要求扣紧原著,令二度创作生发的空间很小,以上各说我均不能采纳,本着不悖曹雪芹本意,尽量采用后40回与前80回不相凿枘又能深化主题的情节进行设计。
红学界公认“脂评”对研究《红楼梦》有极高的价值,其权威性毋庸置疑。脂砚斋在第22回探春所做灯谜句“游丝一断浑无力”下批注“此探春远适之谶也”,儒家十三经《仪礼》注曰:“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脂评用“探春远适”表述而不是程高所说的“远嫁”,是否预示了曹雪芹给探春设定的结局是与庶民成婚?且不管此说是与否,起码“游丝一断浑无力”明确兆示了“断线风筝一去不归”,这才是曹公本意。
《红楼梦》第5回一直被红学界认为是全书人物结局和故事情节的总纲。其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图画、判词和“分骨肉”曲辞描写的情境和102回“水舟陆车而去”六字相照应。据此,我画了一片大海,一只大船,盛装的探春在船头掩面泣涕,一只“游丝一断浑无力”的风筝(与第70回凤凰风筝无关)随风飞去,切合“曲演红楼梦”《分骨肉》曲辞“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词意。这样画既符合曹公构思,又不悖程高续作中“水舟陆车而去”的写法。
脂砚斋把四春姐妹名字的首字连缀起来对应为“原应叹息”,探春对应的是 “哀叹”的“叹”字,探春远嫁实非喜事,一去不归,生离如同死别,“远嫁”是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悲剧的一幕,“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如此结局,委实可叹!
探春所乘之船应是有一定规模和形制的,我过去在河海港口画的渔船、渡船等写生稿均用不上,查阅比对了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王翚《康熙南巡图》、徐扬《乾隆南巡图》、《姑苏繁荣图》、清.崧岳《真形图册》等绘画资料和一些博物馆、高等院校航院复制的古船模型图片,综合成所画船型;船体的规模也细作掂量,船体太小不符探春身份,太大影响对主体人物的刻画。我按传统绘画意象表现的原则和夸大强化中心人物的惯例,调整人船比例,适当加大人物比例,舍去缆桩船锚等细节,以突出探春形象。
《宝玉却尘》选题出自《红楼梦》第119回、120回。
红学界对第119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批评的声音更为强烈,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探春归宁,家道复初,都是续作饱遭诟病的硬伤。贾宝玉应试中乡魁,这还是曹雪芹笔下那个反科举反封建的贾宝玉吗?“辞父”的描写也使宝玉的遁世拖泥带水,似乎仍有尘世的羁绊。后40回整理者高鹗进士及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安插进宝玉应试、中举、辞父的情节显然是他对曹雪芹著红本意的背离与篡改。
《红楼梦》第五回统领全书,全书筋节尽在红楼十二曲《收尾.飞鸟各投林》中:“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堪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昭示了贾府家事消亡,风流云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曹雪芹给宝玉设定的结局是出家当和尚。《红楼梦》第30回正文写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当和尚去”;庚辰本第21回有一段脂砚斋夹批:“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第25回畸笏叟眉批:“叹不能得见宝玉悬崖撒手文字为恨”,两段评批印证正文,第119回照应了这一点。
我画《宝玉却尘》,遵曹雪芹本意,绾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和“弃而为僧”立意、构思、构图。
初画一稿,画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二仙度化、护佑宝玉飘然而去,归彼大荒。我的考虑是:衔玉而生的宝玉是补天遗石之灵和神瑛侍者之形的合体,被二仙送至警幻仙子处挂号后携入红尘、造劫历世,与随后下凡的绛珠仙子演绎一段尘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又由二仙携归彼岸。在仙界骨格不凡、风神迥异,到凡间癞头跛足的僧道二仙通联仙凡两界,庇护宝玉始终,对红楼故事的推动引导作用至关重要。缘此,我画上僧道二仙,并设想把二仙画出飘渺虚幻的效果,使画面增加点灵气与趣味。初稿草图完成后挂在墙上,对图反复推敲,总觉不妥。重读119、120回,读到“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 时“夹住”二字令我深思:宝玉“却尘”究竟是“自觉”,还是“被动”?是“彻悟”,还是“逃避”?“夹住”一词让人感到宝玉遁世有些勉强,似有被僧道“挟持”“逼迫”之嫌,联想到续书对宝玉遁世前别母辞父流泪似悲的描写,宝玉牵肠挂肚、藕断丝连,似对尘世不舍,这显然与曹雪芹设计的结局不对榫。尽管初稿我未画僧道二仙“夹住”宝玉,侧重表现二仙对宝玉的度化导引,还是决定放弃初稿。
我删去了僧道二仙,围绕贾宝玉“斩断尘缘”的“斩断”,“弃而为僧”的“弃”,“却尘缘”的“却”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真干净”,展开思路画第二稿:宝玉经历了世态的炎凉,看透了朝廷官场的黑暗,领教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理清了显贵家族败落的原因,失去了还泪已尽的挚爱,所关爱的姐妹也都风流云散,尘世已无所恋,已无知己,无牵无挂。大梦已醒,万境归空,宝玉割舍、放弃、拒绝了世间的一切,斩断尘缘,悬崖撒手。对应曹雪芹缘于自身经历对人生的“彻悟”;“却 尘”当是宝玉的个人“豁悟”, “弃而为僧”是“弃绝红尘”,不是遁入尘世寺庙做一时的逃避,而是 “归彼大荒”,返回仙界。思路捋清,我只画宝玉一人,身披的大红斗篷飘起,赤足踏雪,飘然出尘;背景干干净净,白茫茫大地,别无他物,既构图简洁,又击尾首应-击120回之尾,应第5回之首。
画面布局我也做了仔细斟酌,前几组邮票构图多按传统绘画九宫格构图模式采用中景景深,主要情节、人物安排在画面中部偏下,几组邮票放在一起,整体感觉构图均衡。这一组邮票前三幅表现的也都是发生在尘世间的情节,仍如前几组中景布局。而《宝玉却尘》一幅,我把宝玉的位置提升,向右靠近画面边缘,营造走出画面之势。如果把四枚邮票自左向右排列,明显看到“却尘”的贾宝玉位置高于前三幅尘世间人物,距离也拉大,仿佛不在一个时空,意在突出贾宝玉弃尘超凡,归彼大荒的决绝。
宝玉却尘,红楼结梦。完成第5组设计,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系列邮票也就画上了句号,我很想把这句号画圆。但因4年前双眼手术失败,视力一年不如一年,给邮票设计造成极大障碍。去年九月份本组邮票五幅草图完成,我开始在绢上落墨勾线画正稿,勾了十遍均不成功。从不轻言放弃的我,想到了放弃,商请邮票印制局图稿室另约别的画家设计,感谢王虎鸣、史渊、方军、王静等同志的信任,是他们鼓励我增强自信坚持下来,终于把这个句号画上了,但可能没画圆,请邮友体谅。
感谢红学家、红学会对我的支持:特别感谢仙游的冯其庸先生,先生24年前为台湾出版我的《画说红楼》画册题词“传神画笔足千秋”,后又委托学生转赠我先生亲笔签名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激励我坚定致力于文学与绘画融通的探索;感谢张俊先生亲笔签赠大作《红楼摭谭》和他与沈治钧先生评批的《新批校注红楼梦》;感谢莎日娜教授签赠她点校的《红楼梦》;感谢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对我《红楼梦》邮票画稿把关指正;感谢《红楼梦学刊》编委会长期对我赠阅刊物,红学巨擘对《红楼梦》的评批校注、真知灼见和《红楼梦学刊》刊载的学术论著,为我理解红楼,画好红楼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成为我克服困难完成几组《红楼梦》邮票设计的重要支撑。
因为眼疾,我已失去了画“工以致精、细以表微”的工笔画特别是小幅工笔画的能力,《红楼梦》第五组邮票是我邮票设计的收官之作。但我仍会以集邮者的身份与广大邮友保持联系,保持友谊,愿我们共享集邮的快乐!
壬寅年上元之夜
作者简介
萧玉田,1945年出生。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承德市文联顾问,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等大型典籍。出版有《中国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仕女技法》《画说红楼》《萧玉田古诗词画意》《萧玉田写意人物作品集》等专著和画册,设计了《承德避暑山庄》《昭君出塞》《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颐和园》《元曲》等邮票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系列邮票的第二组至第五组。
温馨提示
本微信链接部分图文来自《中国集邮报》,部分图片来自设计师萧玉田老师和“北京金尚艺佳”微信公众号。
编辑:丁 海
编审:许建军
“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CDWYLHH
上一篇:江苏卫视电视节目回放
下一篇:《杨贵妃秘史》热播 叶璇展示才与美的完美契合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