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医生用违禁药作减肥药 售给华人牟暴利
他称:“对于做医生的我来说,我认为减肥等医疗服务是商品。虽然我是一个开诊所的医生,但我追求的是创办互联网上的综合医院。”
和Manaka开始交易后的第2个月,该医生便以8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Lin”姓女性34300片。
第3个“二道贩子”是1名“Yang”姓男性,他称被告为“社长先生”,“Yang”姓男性拉着1个旅行箱来到他的诊所说要买1箱子的药。
报道称,从倒手卖出去的收益中减去进货的成本,该医生净赚了约1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5万元)。但当时他所经营的诊所即使不铤而走险做非法卖减肥药的生意,营业额也已经达到年间数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40万元)的规模。
报道称,10月4日下达的判决中,审判长严厉地指责称“过去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私售,(被告的)这一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从被告身上)完全感受不到作为医生被赋予的责任感和伦理观”。
境外媒体:北京大城市病缠身欲“减肥”疏散资源
参考消息网 7月13日报道外媒称,北京市政府11日说,准备把部分行政功能从城市中心疏散出去,这是促进首都与周边地区融合的计划的一部分。
据美联社7月12日报道,北京市委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还决定守住2300万人口的底线。2014年年底北京市的人口为2150万。
报道称,这个“行政副中心”将位于通州,到2017年要取得明显成效。通州是北京东部一个区,在交通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距离北京市中心有40分钟左右的车程。
这个新中心是将北京与河北、天津融合的方案的一部分。
报道称, 官员们希望医院和高校等优质资源不要都集中在市中心。将市政府部分部门以及服务从市中心移到周边地区,有助缓解交通堵塞和人口增长。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11日报道,官员们说,北京市政府将对城市进行重大调整。
在一次中共会议结束时,市政府官员说,要把医院、批发市场和部分行政部门移出中心城区。北京还打算将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并将核心6城区的人口削减15%。许多重要服务将转移到郊区和毗邻的河北省。
该计划的核心是要在北京的郊区通州建立一个行政副中心,这是一个历史性举动,推翻了数十年来的城市规划方向,即在中心城区设政府机构。
市政府官员说,已有近50所市医院与河北省医院展开合作,有些医院会将重要设施迁至周边社区。北京还说要把1200家污染企业搬出该市。
报道称,这些政策是打造京津冀都市圈计划的一部分。目前,该市正在周边相对落后的山区发展旅游业等产业。
这项方案已讨论了多年,但最近几个月才开始实施,成为政府改革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其设想是减少北京地区和其他大型都市中心的炼焦、钢铁等污染类企业,代之以构建现代化的经济架构。
报道称,届时,京津冀将有逾1亿居民,通过高速铁路使得该区域内多数城市实现1小时内抵达。
《香港经济日报》7月6日报道,北京近年患上“大城市病”,人口膨胀、交通挤塞、环境污染、楼价高企、资源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困扰京城百姓。专家称当务之急是替北京“瘦身”,必要手段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战略核心“疏解非首都功能”。
报道称,北京人多拥挤,截至去年底,全市常住人口高达2151.6万,其中核心区每平方公里近2.4万人居住。
京城人多车也多,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559.1万辆,超过2020年500万辆机动车的目标。
北京的负面标签,还有环境污染。北京长期遭受雾霾笼罩,水质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亦相当严重。北京楼价持续高企也为人诟病。
专家认为,北京的产业和非首都功能过度集中,遍布医疗机构、高校、制造企业、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及低端服务业等。
内地“十三五”规划今年下半年登场,区域发展是焦点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尤为引人瞩目。
分析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帮助实现五大国家战略,包括带动北方向亚欧开放,扩大中国经济的影响范围,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欧大陆经济圈,以及开创发展新模式,并引领区域一体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单菁菁认为,去年区域生产总值占全国超过一成的京津冀,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加速发展有助带起北方经济,连接中国南北发展。
报道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专家祝尔娟表示,京津冀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背靠亚欧大陆桥,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京津冀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国向东北亚、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全方位开放,继而带动周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2014年9月20日,北京,居民楼笼罩在雾霾中。
英媒:中国女性越来越胖不靠锻炼减肥只想吃药
参考消息网 11月17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13日刊登题为《为什么中国的“胖女人”拒绝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一文,作者为任媛(音)。全文摘编如下: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胖。但她们大多都对如何锻炼毫无概念——相反却宁愿吃减肥药,节食和玩手机。
15年前,我在上海的一个公园玩充气城堡,当时一位工作人员凶巴巴地喊我下来,唯恐我把整个设备搞塌了。
那年我才十几岁,体重达60多公斤。
那是令人尴尬、胖乎乎的日子,从那之后,通过健康饮食加上锻炼,我已经苗条了下来。但是,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中国女性如今比以前更“肥胖”。
今天的中国女性平均身高约1.55米,平均体重57公斤,比10年前增加了1.7公斤。
对中国来说,“肥胖”现在正日益成为新常态。
尽管按西方标准,57公斤也许并不算重,但鉴于在这么短的时间跨度,体重增长如此之快,这种变化实在巨大。在英国,这样的体重增长要经过几十年。
2009年一份研究表明,从上世纪50年代起,英国女性体重增加了2.5公斤。尽管中国没有成年人肥胖问题,但儿童肥胖的趋势却越来越让人担忧,而且专家早就发出警告,说肥胖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病”。去年,医学刊物《柳叶刀》杂志报道说,中国有4600万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其中,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占27%,男性占28%。
目前,腰围不断变粗正在女性中引起焦虑,结果,到处都可以听到有人说“我需要减肥”这样的话。
她们的态度是“越瘦越好”。女性们公开谈论减肥,女性朋友和女同事都支持节食,并尝试一起减肥。
女性减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压力,因为瘦才符合传统“东方”美。
加拿大赖尔森大学专门研究中国女性的高教授解释说:“在中国,苗条代表女人味和美。”
任何增强力量——或肌肉线条——的运动都被认为不具吸引力和属于男性的事情。几乎看不到女性借助重物锻炼;我在北京的普拉提训练班的学员经常告诉教练说,她们只想练掉腹部的赘肉,而不愿做任何增加小腿肌肉的运动。
高教授说:“(中国女性)没有‘健美’的概念。她们只在乎瘦。”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健身房“锻炼”是一种比较新的概念,来自一种现代的消费文化。据说城市里健身中心增长迅速,但进行系统化锻炼的依然是极少数中产阶级。
健身中心的徐教练说,即便主要目的是减肥,大多数女性仍选择“较柔的”锻炼,譬如快走、瑜伽和跳舞。“这些活动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它们让中国女性展现女性优雅。”
据徐教练说,女性通常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当谈及什么体育锻炼有效果,或者她们自己该“如何”锻炼时,她们往往“稀里糊涂”。他说,有些(女性)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出出汗。
在中国,难得见到女性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锻炼。相反,你更有可能看到健康的女性在跑步机上快走,男士们跑步。
遗憾的是,没有适量的努力,减肥目标难以实现(对我们来说,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中国则不然)。
我经常在跑步机上跑步,我的锻炼热情被视为怪异行为。健身房的教练们多次走近我,说我是“剧烈”运动。一对夫妇甚至建议我减轻运动量;有个人直接问我是否在国外生活过,因为只有“西方女性”才跑步锻炼。
徐教练说:“中国女性和西方女性在锻炼方面的比对极其鲜明。西方女性视力量为美。她们锻炼的方法更科学;她们锻炼的时间也更长些。”
中国女性通常不愿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比之于英国,中国的女性缺乏“不付出辛苦就不会有收获”的文化理念。在英国,人们可能希望上“累死人的”训练课程。中国女性则优哉游哉——休息、聊天,或者玩玩手机。
传统中医对中国人关于女性身体的认识有明显影响。中国许多人认为“剧烈”运动对女性不好,认为女性身体本质上就比男性弱,需要特别滋养。
传统中医的原理尤其告诫女性不要出太多汗——出汗多了会伤肝“气”——这种东西对女性身体尤为敏感。
这些广泛持有的观点在我们家也得到认同。我爷爷近日在电话里反复叮嘱我:“不要跑太多。”在写本文时,我妈妈评论说:“如果你坚持跑10公里,你肯定怀不上孩子。”
从历史的角度,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与体育运动的不协调。
传统上,中国女性除特殊情况外不许出门,而且,荒诞怪异的缠足习俗把她们禁锢在家里。这种陋习延续了千年(直到上世纪中叶),迫使女性忍受痛苦做出优雅、娇柔步态。当然,按照男人的标准,身姿袅袅很诱人。
高博士说,这些习俗在当今社会已不存在。然而,即便不再有缠足妨碍女性运动,但重新出现的关于女性美的文化观念认为,她们也不应活动太多。
在毛泽东时代,这种性别观念被抛到了一边——但只是短暂的。高教授说:“回顾当年,没人说女人身体比男人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柳细腰的家庭妇女变成了“铁女人”,她们就像男同胞一样,在工厂和农田里劳动。
不过,随着这种思想的瓦解和消费主义的崛起,现在中国的年轻女性断然摒弃了她们父辈不分性别统一着中山装的观念,不断追求女性美。
她们想以某种方式提升形象和举止的期望越来越高,这强化了瘦就是女性美的观念。
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女性锻炼的比例低于男性,但服“药”减肥的比例是男性的8倍。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女大学生节食、吃减肥药、呕吐的比例和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相同。
在想减肥的年轻女性中,节食很普遍。
来自北京的25岁平面设计师陈思思(音)说:“我感觉不吃饭是减肥的最佳办法。”
思思的许多朋友也尝试减肥,但没人去健身房。
中国社会显然处在一个很难接受女性变得越来越胖的时期。它来得太快,以至于态度跟不上。(编译/宋彩萍)
资料图片
台媒:大陆一大学开减肥课成绩与减多少斤挂钩
参考消息网 5月24日报道台媒称,减肥也能成为大学必修课,而且还计入学分。中国大陆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开设“运动减脂课”,这门课只对体重超重的学生开放;至于学生能不能拿到学分,须视能减掉多少肉。
台湾“中央社”网站5月24日报道,大陆江苏省南京农业大学运动减脂班去年10月开班,今年是第二学期开办,学生反应热烈,不仅体重超标的学生来选课,体重未超重的学生也来旁听。今年减脂课共招收36名学生。
任课老师周全富设计的课程中,每周上3至4次体育课,持续六週。在每次90分钟的课程中,学生要做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辅以仰卧起坐、曲臂支撑、平板支撑等运动。
为了让“运动减脂课”不枯燥,老师还带领运动减脂班的学生参加南京第一届国际马拉松比赛的5公里迷你健身跑。
除此之外,学生要填写“运动减脂课程日志”,记录每天都吃了什么,并换算成卡路里,藉由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让学生学习忌口,不吃高热量的饮食。
一名学生表示,虽然体型壮硕,但在减脂班里并不自卑,因为大家都是相似的身体状况。这种创新的上课方式不仅让他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也恢復身材,找回自信。
女性减肥比男性困难(资料图片)
台媒:每逢佳节胖3斤春节后大陆健身房减肥者增3成
参考消息网 2月18日报道台媒称,大陆微博疯传顺口溜“每逢佳节胖3斤”、“仔细一看3公斤、减肥拼命小半年,未到成功又过年”。这反映部分真实现象,近来上大陆健身房想健身减肥的民众的确比以往多出30%。
据台湾“中央社”2月18日报道,大陆兰州晚报记者17日走访当地多家健身房,发现前来健身减肥的人比往常多了30%以上。正在健身房的孙小姐就说,“在家过了1个假期,感觉胖了至少8斤”。
网上有句玩笑话“二月不减肥,三月徒伤悲”,还蛮写实的。因为不少民众发现经过一个春节后,自己肚子上的“游泳圈”又增加了一圈。
健身房的教练说,春节后很多人都会陷入健身的误区,都想尽快消去赘肉,反而弄得自己头昏眼花,其实,节后健身和平时一样,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度,循序渐进,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
教练说,突然高强度的健身很可能让身体产生不良反应,比如疲劳、乏力等,这很可能让健身者对健身产生逆反情绪,不利于塑身减肥。因此,循序渐进,让身体一步步适应变化,才能有效健身减肥。
资料图片:减肥
台媒称大陆房市低迷开发商出奇招:减肥换折扣
参考消息网 10月13日报道台媒称,中国大陆房市持续低迷,成交价格与面积持续下跌。有媒体报道称,面对“金九银十”旺季不旺,开发商使出浑身解数,从减肥换折扣到送活鸡引人气,甚至喊出零首付、首付可分期等优惠。
台湾“中央社”网站10月13日援引中国经营报的话称,北京开发商率先喊出零首付、首付可分期、零利率,以及特价房、送面积、电商信贷等促销优惠,但实际结果显示成效不高。
英国《金融时报》则指出,大陆最大地产商之一的保利地产近期推出噱头十足的方案,只要购房者能在指定时间内减少特定体重,就会提供相应的折扣。
另外的招数还包括,一家开发商在经济较差的广西南宁推出新案时宣布,“千只活鸡免费送、抓到就是你的”,当天的确吸引超过千人出现,但15分钟后,现场只剩下成堆的鸡毛和几只掉落的鞋子。
四川一家开发商雇了一组短裙长腿模特,高举“开房利国利民”的牌子,诉诸爱国主义。河南许昌的建商则雇了几十名模特儿,以古代嫔妃装扮吸引人气。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