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生态文明传人 ——谈马来西亚“绿火”的传承与传播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for our next gener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een Fire, environmental history, public history

  采访人:刘黛军

  清华大学历史系 2018 级世界环境史方向博士生。

  受访人:李达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发起人之一,马来西亚《环环相扣》生态文明传播中心主任,国际生态教育激励讲师,公益环保激励歌曲创作人,环保教育激励课程研究者。

  

  “绿火”与传承“绿火”

  01

  刘

  李先生您好,作为生态文明的传承者,您曾提到实现“绿色世界”需要聚集人类的“绿火”。据我所知,在环境史学界,当学者们谈及“Green Fire”

  时,他们会想到美国环境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沙乡的沉思》(A Sand County Almanac)中遭猎杀而垂死的老狼眼中的那道光, 这道绿光触动了利奥波德,启示了他“像山那样思考”,由此建构起“土地伦 理”。在此,您能否跟我们谈一下“绿火”的内涵以及您所理解与实践的传承 “绿火”的方式?

  李

  首先我谈一下对“绿火”的理解。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也是承载万物、护持生命,以及生存、生活、实现幸福的家园。因此,爱护地球家园、保护地球家园以及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地球村村民应当承担的责任 和义务。所有想要共创生态文明未来、还原绿色健康世界、履行环境责任与 环境义务的决心、担当与勇气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干劲与斗志,都可以视为 “绿火”。

  火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可以维持日常生活的运作、生态系统的运行以及刺激生态系统成长,但工业革命过度燃烧石化燃料而生成的火却引发了各种生态问题。[1]2012 年,由马克·基切尔(Mark Kitchell)导演执导的环境保护纪录片《猛烈的绿火》(A Fierce Green Fire)轰动一时。此片记录了一群环境维护斗士的环保抗争史,驱使他们奋勇向前的正是心中的那团“猛烈的绿火”。[2]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已开始觉醒。这样一股挺身而出、为捍卫生态权利、重建绿色地球家园的积极的能量与热情就像火一样在燃烧,用“绿火”来比喻这团火,应该最为恰当。

  有关传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3] 身为马来西亚《环环相扣》生态文明传播中心的主任、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的海外唯一代表,未来我会负责传递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单位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教育经验。当我传播它们时,我也成了一名传承者。我很庆幸自己在努力了很多年之后,顺利登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舟。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需要尽快培养出更多的生态文明传人,否则将出现人才的断层。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心中的“绿火”需要其他“绿火”来点燃,维持“绿火”、让“绿火”持续燃烧的唯一条件就是拥有一群有共同志向、使命、理想和愿景的同行者、践行者,大家相互扶持,燃料互补。

  刘

  李先生,听了您的介绍,我认为“绿火”的传承具有历时性的特点,这让我联想到历史学的“时间性”特征。“读史使人明智”,当今环境史研究方兴未艾,历史学的这个领域对“绿火”的传承具有特别的意义。您能否谈谈对历史或环境史与“绿火”传承之关联的理解?

  李

  人类从原始时期至文明时代,留下了一些珍贵记载,包括图像的、文字的、语言的、音乐的等等,这些到底对后世传人起什么作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往往会耗尽大半生精力深入挖掘、钻研、记录过去的人、事与物,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历史的至高意义与价值或许就是传承,身为后人及传人的现代人需要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这样他们才能避免在前进的路上重复前人的错误。

  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环境史学者频频发表著作,他们批判人类自工业革命后精神与物质行为的变化所引发的种种环境危机和重大事件,这些著述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作为受惠者,我就是在阅读了环境史学传承的“宝典”之后,接收并继承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圣旨”,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一个生态文明传人。

  尽管一些环境史作品的叙事内容已时过境迁,但只要细心阅读,我们仍能感同身受。这些著作饱含深情,它们悲壮、凄清的文字表述比所叙述的故事更加触动人心,它激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情怀,这也是生态文明传人所必需具备的品性。同时,公众史学研究者们也积极收集、整理、撰写公众的生活情感与态度、生命体验与伦理诉求。如今,公众史学研究者更是扩大了研究范围,跨领域、跨学科地与许多单位、个体加强合作与交流。上述环境史与公众史学的研究,构建了更多元的传承思想文化的互动模式,活跃了公众的参与, 进而有助于推进“绿火”的传播,培养更多的生态文明传人。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的历史记载是针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如何改变了群众,并非所有历史都有传承的价值。但只要是优秀的文化,都值得被好好传承,都能成为后人的榜样。当一群人被正向的思想、品行、习惯所耳濡目染而渐趋同化时,我们才可以验收传播的初期成果;当社会动向、群众反应及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渐渐有长期、稳定、系统的蔓延和扩张迹象时,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某种新文化诞生了。”“人们传承了该文化。”

  “传人”是文化传承的承接者。1985 年,歌手黄锦波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龙的传人》,并获得全世界华人的关注。这首由作曲家侯德健于 1978 年 12 月 16 日创作的作品,先后由歌手李建复和张明敏演绎,之后又由许多歌手竞相翻唱,传遍整个中国。因为“龙”是中华民族吉祥和勇猛的图腾象征,由此人们把华夏子孙视为“龙的传人”,激励、提醒后人应当自信、自强和自立。这种龙的精神的传承,就是文化的传承;华人们传承了这种独特的精神,他们就是龙文化的传人。

  除了音乐,语言和文字也同样具备传承爱国情怀的作用。从历史经验来看,许多行动者、思想家和斗争者就是用精彩的大众演说或文字著作,将自己的精神、思想或理念传达给听众的,进而号召、影响并带动一群人团结起来做有共同目标的事业。但我们也要反思,有了传承与传人,是否意味着薪火就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和永续经营呢?如果传承的力度不够深、广、远,传人(继承人)无法有效地复制和传播同样的内涵,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02

  个人内心“绿火”的缘起和萌生

  刘

  李先生,听了您对“绿火”及传承“绿火”的理解,我很好奇您内心的“绿火”究竟从何而来?它的出现与您的生活经历有关吗?

  李

  我是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华人。已故爷爷李华崇在 20 世纪30 年代为了生计只身从中国广西容县冒着生命危险越洋南下马来亚,辗转来到彭亨州文冬的一个华人新村 [4]——双溪都亚新村落地生根,[5] 以割胶为生,辛辛苦苦养活一家十口(五男五女)。爷爷的三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李桂光,今年已 71 岁。当年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一向成绩名列前茅的父亲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就毅然辍学,因为没钱交学费和会考费。20 岁以前,父亲曾一直在橡胶园帮忙割胶、收胶粒、收胶汁、制胶片。约 20 岁以后,他跟随朋友进入深山丛林从事伐木工作,直到 55 岁退休。

  小时候我经常问母亲“为何父亲要当伐木工人?为何要用电锯锯树?树倒下来,会把人压死吗?树倒了,猴子和蜜蜂住哪里呀?河流的水从哪里来,到底什么时候会流干?”等等。我对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许多疑问,母亲总是说只要用功读书自然会了解。坦白地说,我母亲自己也不懂,所以才会这样敷衍我。其实,这也是很好理解的。20 世纪 80 年代的马来西亚,国家经济处于发展初期,人人忙于创业拼生计,环保醒觉运动还未盛行,而“生态教育” 对很多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个陌生的代号,或许截至今天为止也没几个人真正明白。

  七八岁左右,我经常到橡胶园的山溪旁玩水并徒手捉鱼,我的双脚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泥泞中而得了顽固的皮肤过敏症。折腾了一年,幸好有一位远亲送来神奇草药,给我搽在患处,短短两个星期就完全康复了。从此以后,我就非常喜欢草药,也崇尚天然与自然的食物(特别是纯有机种植的),尤其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心存“感恩”。

  九岁那年,我在同学家无意观赏了一部电影——《泰山》。电影中的泰山(Tarzan)除了长得帅、身体魁梧强壮以外,也是一个善良正义、勇于担当、热爱环保、爱护动物及充满正能量的绿色达人。此后,我开始幻想自己就是传说中的森林王子泰山,幻想自己只要发出如泰山一样的吼声就能号令全森林所有凶猛的动物前来听命;我曾幻想能迅速把爸爸砍伐过的树还原;我特别想在树上搭建屋子,也特别想可以飞跃丛林、攀爬悬荡以及穿梭山谷之间,随时可以采到野果花蜜,也可以轻易觅得良草良药给人治病。

  为了养家糊口,我的父亲牺牲了升学机会。今年已 71 岁的父亲说,出生在那个穷困潦倒的年代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他心甘情愿为家庭付出,这是他的责任,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多一次选择的机会,父亲也许就不用干大半辈子的劳力苦工,命运也会有天壤之别。但无可辩驳的是,当时的所有“选择”与“决定”,都是整个故事剧情的一部分,无人能任意地篡改已经成为“历史”的往事。也正因为回忆历史往事,我才发现原来“森林王子”这团“绿火”很早就根植在我心里——因父亲在森林里工作,我也自然而然地选择在神秘的原始森林中筑起我的“绿色王国梦”。

  整整 12 年的小学与中学生涯,我几乎没有听过一堂有关“环境教育”的公开讲座,而诸如“救火演习”“公路安全”“牙齿护理”等就常有所闻。也许 在那段时期(1984— 1996 年),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的阶段,环保事 业还不被重视,因此对于许多所谓的“70 后”、“80 后”及“90 后”学生来说, “环保教育”或许是个陌生的名词。可以肯定的是,在缺乏足够的“环境教育” 的环境下,人们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若想要塑造公众的生态文明行为,教育部需抓紧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正规必修课程(分理论和实践),否则 将是水远山遥、难如登天!

  马来西亚是塑料行业的全球参与者之一,全国目前约有 1300 家塑料制造商。截至 2016 年,马来西亚的塑料出口额达 300 亿令吉,其中用于生产塑料的树脂为 226 万吨。近年来,与塑料废物 [6] 有关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塑料废物管理不善的国家中,马来西亚排名第八。通过一项非官方研究估计,马来西亚已经生产了 94 万吨管理不善的塑料废物。更令人尴尬的是,马来西亚目前的整体垃圾回收率估计只有 10%。

  生态文明文化与思想如果不被及时地传播与传承,人们心中的“绿火”必定如沉睡的火山,人们在环境保护中只会无动于衷、处于被动。我也曾是一个环境污染共犯——爱买奢侈品、制造大量垃圾、不懂任何资源回收。可见,环境宣教在各个时期都需要坚实的基础,错过了教化期,未来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来感化许多环境文盲。生态文明传人需要主动、自觉地行动,才能在环境恶化前做出及时的反击。

  马来西亚“绿火”传播的历程

  03

  刘

  您的“绿火”源于童年的回忆与对马来西亚环境状况的关切。那么这些年,您如何将自己的“绿火”变为行动,如何传播您的“绿火”?在传播的

  过程中,您有什么心得体会呢?

  李

  1997 年 6 月,马来西亚慈济分会聚集 200 多位义工,为继承中国台湾慈济创办人兼灵魂导师证严法师的四大志业、八大脚印中的一环“环境保

  护、资源回收”,进行了历史性的第一次社区环保。义工们进入马来西亚北部槟城打枪埔组屋区挨家挨户回收资源,将环保观念传播给社区。回收所得收入全数捐赠给慈济洗肾中心医疗基金,让贫苦的肾病患者获得长期的免费洗肾服务。证严法师经常在演讲中(自 1990 年开始)鼓励会员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 倡导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努力实践“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的善行,这是通过“身教”传承优良文化。近 20 年来,慈济环保义工不断宣传和传播环保社区理念,这已成为一种常态。全国各地区的分会联络据点回收量不断攀升,应个别社区的需求,除了将每个月第一个星期天定为“环保日”,也增加了“夜间环保”及“校园环保”[7] 等形式的资源回收活动。[8] 此举,让不是慈济义工的我深受感动,心中的“绿火”再次被唤醒。

  2011 年 8 月 5 日,我收到雪邦县华文小学校长理事会主席毕元校长的邀请,前往马来西亚著名避暑胜地会展中心出席第 19 届全雪州华文小学校长理事会教育研讨大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讲,与近 200 位校长和教育界领导分享与健康和环保相关的认识。当时,我的演讲题目为《环境营养学——探寻生命的钥匙》。年轻气盛的我站在台上大声承诺——要积极推广环保教育,并得到在场校长伯乐们的欢呼鼓掌(若非校长们的前期支持与鼓励,我之后的环保宣教工作必定无法如此顺利)。我一口答应义务进入校园宣传环保教育,另外也承诺自费出版马来西亚第一本环保资讯公益刊物。

  2011 年 9 月 11 日,我以《环环相扣》环保与生命教育机构(Together Ecolife Education)注册了一个社会型企业,为出版《环环相扣》创刊号备战。由于缺乏经验,我在《环环相扣》的内容与定位上花费了相当大的心思,“环保超仁——爱与生命的结合”成了创刊宣传口号。当时,作为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本环保与生命教育杂志,《环环相扣》就是开启生态思维的一道心门,它试图让读者了解生命的意义,懂得生活与学会生存,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创造幸福的人生!考虑到人类的生命、生存与生活与生态密不可分、紧紧相依,我决定以“环环相扣”作为终生宣传环保与生命教育的理念。

  2012 年 8 月 18 日,马来西亚音乐制作公司 28 Stage 与 XY Music 星娱音乐主办了一场主题为“Going Green 2012 绿化未来”音乐会,由本土国宝级歌手光良带领多位歌手(包括江美琪、宇珩、凌加峻、温力铭、摩斯特以及陈慧恬)通过音乐会的平台将环保唱进公众的心里,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得到贵人陈疋孙校长的引荐之后,我以《环环相扣》媒体的身份参与了音乐会自 5月 29 日起主办的“地球绿起来”系列活动的宣传(进入三个中小学宣传植树与环保)、票务宣传、音乐会现场多媒体内容设计等。这次的活动让我获益匪浅:一来可以亲身体验环保宣传工作,二来可以借此音乐会认识志同道合的环保组织,三来可以增加环保杂志的独家内容,借明星效应提高《环环相扣》的影响力。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与摸索,《环环相扣》创刊正式敲定与音乐公司合作,深入报道音乐会活动,并将出版后的杂志捐赠给中小学图书馆。

  2012 年 8 月 18 日晚 8 点,环保音乐会准时开始,在现场我亲眼见证了民众心中的绿火被点燃,看到他们伴随着音乐会环保主题曲“Plant For Love”

  (“为爱耕耘”)[9] 舞动身体,在观赏环境灾难片段时频频拭泪,在听光良和其他歌手们的真情呼吁时如痴如醉。直到今天,我仍然对当晚感动的画面记忆犹新。此次的环保音乐会让我体会到现场公众的力量,感受到音乐所产生的共鸣。现场种种难忘的情景,成为我往后在绿色歌曲创作旅程中的关键启蒙,更是激发我后来全力投入公益环保宣教的重要转折点。

  音乐会之后的第二天,音乐公司发来许多珍贵的活动照片以及光良的独家专访文稿。光良的马来西亚经纪人苏德华也会不时电话咨询杂志出版的日期, 这说明音乐公司非常重视《环环相扣》杂志对音乐会和艺人的报道。可是,毫无出版经验的我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呢?为了“诚信”二字,我加把劲, 将压力转化成动力,熬夜接近一个月[由于设计师弗朗西斯·利奥(Francis Leow)白天还得上班,晚上才有时间协助排版],最终在 2012 年 10 月 1 日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环环相扣》创刊号正式发行。

  之后,2013 年 6 月 5 日世界环境日,马来西亚国宝级歌手巫启贤从中国返马,出席他首次以环保为主题的“绿意载现”国庆演唱会的记者发布会。我很 荣幸再次以《环环相扣》杂志的媒体身份参与其中,并受邀担任演唱会环保宣 传造势的策划之一。我在记者会上也受邀发表演讲,首次介绍了即将由《环环 相扣》环保与生命教育机构联合雪州华文小学校长理事会共同推动的“环保校 园行”计划,传播并传承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绿火。在巫启贤、众多校长、企业家和媒体的见证下,“环保校园行”正式启动。演唱会赞助方 Magnum 与主办 方 Mega Ultimate 也通过巫启贤在记者会上宣布捐献 1000 棵树给百多所华文小学,助力“环保校园行”的开展,同时为绿化和美化学习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环保旋风”被巫启贤的高人气迅速刮起,每个出席的校长心中的“绿火”也被点燃。

  回顾我这些年的环保宣教工作,很多事情都是从零做起的。2013 年 8 月21 日,我在马来西亚雪州鹅麦华文小学生平第一次给小学生主讲环保课题。完全没有教育经验的我,在台上仿佛自吹自捧,全场几乎零互动。演讲过后,看 到满脸失望和颓丧的我,学校校长游国文(我的大伯乐)即时给了我温暖的鼓励:“凡事都有第一次,别被困难打倒,您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多研究小孩 喜欢什么,比如加入游戏或音乐,未来一定会更好。”正是这句温暖的话,重 新点燃了我的热诚。很快我重新站了起来,不断学习、检讨和改进,在满满的 “激情”的驱动下,我开始研究孩童心理,提升演讲技巧,丰富肢体语言表情, 打造创意文字和演讲风格,创作环保歌曲,学习制作更有趣的 PPT 教学演示文稿。

  2013 年 8 月 28 日下午 3 时,雪兰莪州华文小学校长理事会主席陈疋孙校长召集了各县校长领导,在他任职的雪州安邦华文小学二小,共同见证“雪州环保校园行之总推介礼暨环我明天”万人签名大会。全雪州约 20 万师生及家长共同签名,歌手巫启贤也出席了推介仪式,除了呼吁学生践行环保以外,他还和来自国内外教育界的学者共同“植树”,树名为“香坡垒”(Hopea Odorata)。当日,我在出席的所有校长、贵宾、师生和媒体面前立誓,要把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作为终生“志业”,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自愿、自费进入雪州校园协助推广。当天火热的“绿火”盛况被各大报章娱乐头条纷纷报道,鼓舞了我在环保讲台上永不言弃的决心。

  很多时候,家人与朋友对我突然“发疯似”地投入、“零收入”地专注于生态环保教育学习和探索感到不解。面对许多“质疑”和“冷水”,我心中仿佛有一团火在隐隐约约地燃烧着,它把许多冰冷的质疑融化掉,化作满满前进的动力。因此,每次上台演讲,我都会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存在,即使多次抱病上场,演说到身体虚脱乏力,我也会坚持完成。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高原地区的学校巡回演讲,患重感冒喉咙失声,但也坚持完成了 12 场讲座。对着台下许多关心我的听众,我在台上回应了一句:“我的声音是假的,但我的心是真的!我希望大家不要介意我的声音,我今天带来的一颗诚意真心,那才是最重要的。”有人把我那份毅力比喻成一团炽盛的绿火,也因为这团真诚的“绿火”,我成功感召了不少“生态文明志士”与我同行。“感动”与“感召”,两者需要通力合作、相辅相成;“真诚”是感动人的要素,感召则需要“以身作则”。

  04

  “绿火”传播的扩大

  刘

  李先生,听了您的讲述,我有两方面的体会,其一是您在“绿火”传播过程中的不易,其二是当一个人的“绿火”与一群人的“绿火”相遇时,释放的能量是几何倍数的增长。在此我还想了解,您是如何推进“绿火”传播的?另外,您计划如何扩大您的“绿火”传播范围,并将“绿火”推向全球?

  李

  自 2011 年起,心中燃烧正盛的“绿火”促使我不停地思索“如何才能实现人人环保”?一开始我总以为,这种“利人利己、利于环境和造福后代子孙”的义举,必然会吸引很多英雄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事实并非如此。到今天为止,7 年后(2019 年新年第一天)的我依然觉得《环环相扣》是“弱势群体”,即便环保与重建在本质上完全是为了人类本身和子孙后代,但人类自己却未必会好好配合,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因为崇尚物质主义的人太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绿火”和“绿光”来驱逐人们内心的物质欲、无知与无情?我相信,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绿火”的传播绝不能单靠我一个人。要扩大“绿火”的传播,首先要建立稳固的“绿火”基础,确定正确的风向,循序渐进地传播“绿火”;还要不断地思考、学习与实践,它才会越烧越热。“绿火”不能盲目地乱烧, 否则将吃力不讨好、自找苦吃;火点不集中,效果将事倍功半。经研究发现, 全球大部分的环保“绿火”组织成立初期也都是困难重重的。只有具备良好的 公关外交与组织能力,拥有明确的宗旨、目标与强大的资源凝聚力等,才可以 持续推动“绿火”熊熊燃烧。目前,全球已有许多环保组织推展得相当有规模, 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譬如,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只要一提起“环保”,所有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慈济”。因此,我决定向“慈济”看齐和学习。

  据我所知,“慈济”是一个以“心灵环保”为教育基础的佛教组织。其创办人证严法师倡导四种环保观念:保护心灵环境的心灵环保、保护自然环境的自然环保、保护生活环境的生活环保以及保护社会发展的礼仪环保。此外,其教义中也经常强调“要惜福”及“积功德”,这可能是使更多环保志愿者加入其环保行列的一个重要催化剂。

  卢云峰与梁景文(Graeme Lang)在《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与环保初探》[10] 一文中认为,宗教在处理这些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直接考察华人社区宗教团体的环保参与,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第一,宗教与环保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宗教人士可以成为环保运动的同路人,并对应对环境危机做出贡献。许多宗教人士参与环保并非源自其教义,而是因为世俗的环保运动如火如荼。第二,有组织的宗教比那些没有组织的宗教在进行资源动员、保护环境方面更有效率。第三,强调“自利与个人主义”取向的民间宗教更多地推动地方上的环境保护,而强调“利他和集体主义”取向的宗教团体则更具“心系苍生、环保天下”的气质。

  由哈佛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助,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宗教及生态”系列丛书可说是目前将宗教与环境及生态议题联系起来的最野心勃勃的学术努力,其内容涵盖了佛教、儒教及印度教等。这套丛书的主要推动者和编者玛丽·伊夫琳·塔克(Mary Evelyn Tucker)说:“虽然在过去没有一个世界宗教需要像我们目前这样面对环境危机,但其仍旧是塑造我们对自然的态度的关键工具之一。”[11]

  有许多教育人士告诉我,“慈济”即使环保意图明确、出发点良好,仍然会有许多学校不敢与其密切互动,他们担心引起教育部的质疑(当然还是有与之配合得非常愉快的学校)。因此,环境教育难以稳步普及。另外,无数的慈济义工大都在全国各自的社区环保站埋头工作,虽然偶尔会进入校园给师生做环保分类讲解,但低频率、聚少离多的宣讲成效不高。更重要的是,社会依旧存在环境危机。即使环保行动主张中的 3R(Reduce 即减少使用;Reuse 即重新使用;Recycle 即循环利用)能在道德课本中找到、校方会不时公开提醒、校内布告栏或壁画上偶尔会看到,但马来西亚的垃圾回收率还是不争气,为什么会这样?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迎合环境需要和社会公民教育需要,校长们一般都不会拒绝任何的校内环保活动,可是由于教育部有针对性的校务和课程管制,学校“一年只能办两三次”相关环保活动。也有少数学校为了让其新闻登上报纸,特意把一年一度的环保活动办得“众所周知”“有声有色”,并特地“大张旗鼓”地请记者来拍照,唯恐人们不知道。但他们往往会在活动结束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内将“绿火”冷藏起来。可笑的是,我曾听说过有少数学校的老师因与校方缺少沟通, 偶尔会指责校方“做戏”或将垃圾回收所得“中饱私囊”。除此之外,校外家长也有不少流言蜚语,他们的反对声虽然不多,但足以动摇校长等的传播“绿火”的信心和毅力。因此,我发现无论是社区环保还是校园环保,都有一个共同的“痛点”:严重缺少一股可持续凝聚“绿火”的软实力和解决方案。为此, 我构思了许多可带动环保旋风的活动与口号,借助雪州校长理事会成员们的助力和支持,顺理成章地成了校园环保宣教的一员,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决定“赴汤蹈绿火”。

  于是,自 2013 年 8 月开始,我便进入各源流学前班、小学与中学,宣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至今我的环保公益演讲已累计超过 1200 场。每一场平均耗时一个半小时。最高纪录一天内可以连续宣讲 6 场,偶尔也特别加场给学校老师进行生态教育培训。我通过积累演讲经验和校园拜访为未来生态文明教育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环保演讲的主题也是量身定做的,其中包括“您是环保超人吗?”“环保,做就对了!”“环保与责任——心与力的结合”“生态教育的重要性”等等。

  在此,特别要介绍“雪州环保校园行”(Go Green In School)运动。这项活动自 2013 年 8 月 28 日推介后“绿色火花四溅”,成功带动州内华文小学师生的参与和投入。2014 年 4 月 25 日,在马来西亚中华文化中心,马来西亚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曾庆安带领全体 10 个州属理事共同推介“马来西亚环保校园行”,这意味着此活动已升级为全国常年的绿色醒觉运动,获得更多华文小学(全国 1200 多所华文小学)的关注。“环保校园行”通过 5 大主题, 即“树树您好”(Hello Uncle Tree)、“无塑希望”(Say No To Rubbish)、“乌拉行动”(Oh No, Mr. Rubbish!)、“珍惜拥有”(We Cherish It)和“环环相扣”(Together We Live),全面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职责”“人与世界的链接”“三生有幸——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幸福观”等思想传播给师生们。

  《环保校园行》的全面启动,象征着“绿火”名正言顺地在校园传播,除了传播环保 3R 理念,我还做了有一定开创性的工作。前期,我在环保宣教素材与教材的设计中特别加入了新的激励 3R 元素(Remind 即提醒;Repeat 即重复;Reward 即奖励),包括播放环境灾难影片以牵动人心,用音乐视频带动气氛,用环保 PPT 从事环境教育,用道德卡通片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分发《环环相扣》杂志激励“阅”做越好。中期,我鼓励成立环保协会(培养环保新兵)并指导各种环保实践,包括“有机农耕”(亲近大自然)、环保分类演习(Recycle,培养习惯)、环保乐队(Eco Band)、提升物品价值(Upcycle)、物物交换(Barter Trade,认清物品价值)、环保歌舞(快乐环保)等。后期,我开展了环保训练及考核,通过环保生活营以提高团队精神,绿色状元大赛以选拔绿色人才,以及环保之夜以带动亲子与社区环保等。

  此外,2016 年“环保校园行”在全国 120 所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的邀请下正式进入中学殿堂。2016 年 4 月 11 日,雪州加影育华中学迎来第一场“绿色高能量校园”推介礼。马来西亚歌影视红星蔡子受邀担任形象代言人,其年轻与活力四射的舞台形象成功鼓舞了许多中学生。这里,我只是简略地陈述了传播“绿火”过程中的一些个人经历与心得, 未来我计划将“环保校园行”带入马来学校(全马来西亚近 70% 的人口皆是马来人,其环保意识相对较低,对其进行环保宣教将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以及其他源流学校,希望未来可以见证到更多不同肤色(种族)的生态文明传人的诞生。其实,在后期传播“绿火”的过程中,我收获满满,不但获得了多个国际环保组织的鼓励与肯定,还有著名专家学者和环境学术单位给我提供了最好的生态文明与公众史学学习平台。在此我也与大家分享一下“绿火”带来的喜悦:

  我于 2017 年 10 月 14 日荣获“绿色世界”(The Green World)[12] 国际环保组织颁发的个人“绿色文明大奖”,同时获得此荣誉的机构是“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于 2017 年荣获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铜奖,获奖内容与生态可持续性产品有关;于 2018 年 6 月,号召成立马来西亚《环环相扣》生态文明传播中心,联合东南亚义工、学者和社会各企业传承生态文明教育,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长远基础;于 2018 年 10 月,联合发起成立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Green Public History,以下简称绿史中心),在中心成立大会上,推介“我们爱清洁、我们爱环保”全球绿色公益行动,希望将绿色种子播撒全世界,此中心还计划开展一系列跨界合作与交流活动,拟通过借鉴环境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巩固生态文化根基,栽培环境热爱者,招揽更多的生态文明共同建设者;于 2018 年11 月,荣获“绿色世界”颁发的国际环保文化传播大奖;2018 年荣获世界企业家基金会颁发“环保公益慈善大奖”。

  全球“绿火”传播: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05

  刘

  李先生,听了您的经历,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期待您的绿色事业更加枝繁叶茂。刚刚您提到您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的联合发起人之一。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世界知名高校,绿史中心又可借鉴环境史研究的成果,巩固生态文化根基,栽培环境热爱者。我认为,这是一项通过教育推动人类“绿火”走向全球的创举。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清华大学绿史中心的情况吗?

  李

  2018 年 10 月 20 日,在清华大学开启了公众史学的新篇章——人文学院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宣布正式成立。这场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历史系及思想文化研究所协办的绿史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环境保护与公共历史论坛”获得了百多名教育界各级干部领导、专家学者和国内外公众史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大会圆满成功,与会者交口称赞。

  论坛结束后的当天下午,我代表马来西亚《环环相扣》生态文明传播中心,与绿史中心另两位共同发起人即中心主任梅雪芹教授、中心赞助人拿督钟岩般,以及中心副主任张弢、随行的马来西亚数位教育工作者一起,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商讨中心成立后未来的工作布局并探究未来的发展动向,成功达成了多项长期合作协议。

  绿史中心的成立,成功整合了当下国内外顶级的公众史学与环境教育的最新资讯与人力,对中心未来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石。与会的专家学者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大家积极、认真与专业的态度,对环境与公众史学的热情与执着以及对未来绿色世界建设的许多设想和建议,都成为点燃“绿火”、维系“绿火”、传播“绿火”的火苗。历史人物为环保付出的努力、做出的卓越贡献,若能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发当代人的环保热血和情怀,也不失为点燃“绿火”的精神燃料。

  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团团“绿火”以及许许多多专家学者呕心沥血释放出来的能量,对于绝大部分的局外人(非与会者或参与者)来说,尤其是一些经常在远处“隔岸观火”“袖手旁观”的公众来说,是否存在意义?这团绿色火焰又能够持续燃烧多久?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无法吸引或聚合众人的投入和参与,这火焰又能烧得多猛烈?火焰有可能熯天炽地吗?故此,只有人人心中的“绿火”同步点燃、持续传播,绿史中心的“绿光”才有可能光芒万丈。

  两天会期转瞬即逝,会后每个人又回归各自的工作单位,继续埋头苦干。因为公众史学,众多专家领导、历史学者才可以聚集一起宣传公众史学,身为门外汉的我才有机会听闻公众史学并且学习公众史。这样一来,在不断地教学相长之中,公众史学得才以迅速传播,学公众史才得以慢慢成为社会常态。

  06

  结语

  刘

  李先生,在访谈一开始您谈到了自己对“绿火”内涵及传承“绿火” 的理解,访谈过程中我也切身体会到您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那份热情。“绿火”传播的过程尽管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访谈最后我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年在传承生态文明、传播“绿火”过程中您的收获是什么?如果让您畅想未来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您的期待又是什么?或者说未来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全球的生态文明?

  李

  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20 世纪中叶以来,日渐恶化的地球环境与生态问题频频发生,这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积极反应和关注,以表达爱护环境、拒绝三废(废弃、废水、废物)污染、反对森林过度开发、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诉求为目的的群众性集会和示威游行,相继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及印度等国家举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1970 年 4 月 22 日在美国发生的人类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地球日”(Earth Day)活动。当时,全美国有将近 2000 万人、大约 1 万所中小学、约 2000 所高校和将近

  2000 个社区以及团体参与集会和示威游行,并以其他多种形式参与宣传活动。斗志高昂的群众要求政府正视环境问题以及尽快采取治理环境的举措。[13] 此次大规模“绿火”聚合,产生了强而有力的“绿光”,促使当时的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环保署,也陆续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此后,熊熊的“绿火”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地球日”活动的精神迅速向世界 140 多个国家传播,短短 20 年时间就吸引超过 20 亿人参加,成为全球性的“绿火”行动,更于 2009 年 4 月 22 日第 63 届联合国大会中一致通过确定每年的 4 月 22 日为“世界地球日”。

  总结多年来在环保教育、生态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教育上的宣传,虽然个人的精神、精力和经济投入实在不少,不过比较起来,我在思想上与心灵上的潜在收获更是无法估量。这里除了特别要感谢家人(特别是太太)的支持、体谅和理解,也要感谢生态文明教育引路人梅雪芹教授、多年来与我一起奋战的《环环相扣》生态文明传播中心的理事、义工们(特别是劳苦功高、经常与我同行的郑志雄大哥),以及默默为我护航的政界、教育界、企业界和娱乐界的贵人们,绿色世界不能没有你们!

  我已进入不惑之年,将善用近 6 年来投入环保宣传工作的发现和经验,重新规划未来我在生态文明教育宣教工作上的路径与蓝图,继续为马来西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同时与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危机、生存困境、生活环境等问题抗争到底,当个称职的生态文明传人。请允许我再次炫耀对“绿火”的坚持以及展现对“绿光”的执着,我立志用毕生精力、坚持不断的努力和行动,倡导与传承生态文明思想,身体力行生态文明行为,感召更多的生态文明传人,将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千万里。

  最后有关如何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我想借用梅雪芹教授的“生态文明建设四字诀”,与大家共勉。

  厚德载物,标本皆顺,依法理政,匡世济民(政府)

  循环设计,三废勿生,义利相得,持续运营(企业)

  无信不立,着绿方兴,修元正本,造福苍生(商贾)

  养田护林,睦邻敦亲,青山秀水,叶落归根(乡里)

  自我做起,分类导引,绿色消行,从美入心(居民)

  研促结合,理论提升,经世致用,德学双馨(学人)

  注释

  [1] 关于火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联及其造成的问题,参见斯蒂芬·J. 派因:《火之简史》,梅雪芹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

  [3] 王蒙:《传承》,2018 年 12 月 10 日,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A0%E6%89%BF/81910.

  [4] 华人新村是马来西亚华人聚居的村落,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是马来亚英国殖民地政府在长达 12 年的紧急状态中设立的一系列华人集中定居点。马来西亚现今共有 452 个传统华人新村(Kampung Baru),占总人口的 22%,其中霹雳州是拥有最多华人新村的州。在这儿以华人居多,而马来人和印度人居住在甘榜和园丘。早期的华人新村多为木屋区,随着时代发展,今日许多木屋已翻新成现代式洋房,也有一些新村因城市化人口外移、房屋废弃而逐渐变得破旧不堪。

  [5] 参见林廷辉、宋婉莹:《马来西亚华人新村 50 年》,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0 年。

  [6]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由于塑料具备多种功能,它在全球生产制造业中的运用已超过其他所有材料。可是,绝大部分的塑料仅在使用一次后就被丢弃,这导致一次性塑料废物堆积的问题日渐恶化。在全世界所生产的 90 亿吨塑料中,只有 9%被回收利用,绝大多数最终都被送进垃圾填埋场或露天垃圾场。一次性塑料泛指塑料包装、便携袋子、饮料吸管、发泡饭盒等仅仅使用一次即被丢弃的塑胶制品。2018 年 10 月 31 日,马来西亚能源、科学、科技、气候变化与环境部于官方网站上发布了《2030 年为实现更健康与清洁的马来西亚环境,迈向“零一次性塑料”》路线图,强调了以下 5 个基本原则:1. 共同责任——消除自然环境中一次性塑料废物的责任必须由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社会和消费者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2. 可持续发展——支持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议程,其中包括对经济、技术、环境、发展和社会因素的考虑。3. 预防原则——据报道,塑料对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皆产生不良影响。当任何一项企业或公民活动对人民健康或环境造成威胁或伤害时,即使该威胁或因果关系未得到科学的充分确立,也应采取预防措施。4. 公开参与——所有规划和执行将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让所有利益攸关方参与进行。5. 良好治理——包括问责制和透明度在内的适当机制对于实施路线图至关重要。

  [7] 夜间环保:一般是在下班后的时间做资源回收,时间从傍晚 6 点开始,到晚上 9 点结束。校园环保:环保义工进入校园宣教和示范垃圾分类,鼓励师生参与资源回收。

  [8] 慈济:人文志业《社区环保》(2006), Retrieved December 13, 2018, http://www.tzuchi.org.my/web17/ind-ex.php/missions2/renwenzhiye/shequhuanbao.

  [9] Going Green 2012 Live Plant For Future Theme Song: Plant For Love(July 9,2012),http://www.xymusic.com/music/album/music_id/93.

  [10] 卢云峰、梁景文:《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与环保初探》(2009), Retrieved January 1, 2019,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25.

  [11] 同上。

  [12] 绿色世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致力于提倡环保绿色生活,为抵御全球暖化而努力不懈的环保公益平台。目前,绿色世界的绿色宣传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13] 姜春云:《拯救地球生物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年,第 23 页。

上一篇:如何看待红楼梦“扬黛抑钗”的现象?
下一篇:独孤天下安以轩嫁给谁的(独孤天下安以轩孤独的)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