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案 | 警惕!电信网络诈骗“盯上”未成年人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来源 | 上海黄浦检察

  

  “如果不想坐牢的话,就把钱转到指定账户。”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诈骗老梗,但对于一个豆蔻年纪的小女孩,这些诈骗话术让她慌了神。2022年2月14日,黄浦区检察院对一名专挑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的被告人黄某某提起公诉。

  

  

  案情回顾

  2021年7月的某日凌晨,13岁的小川因睡不着一个人在房间刷抖音,突然她在平台上收到一个陌生人发来的消息,对方先是询问她年龄多大,后给了她一个QQ号希望互加好友。在添加好友后,对方自称陈警官,并发了一张标有姓名、单位、警号等信息的警官证,小川立马相信了。这位“陈警官”告诉她:“你因涉嫌违法、犯罪行为需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调查具体过程为将钱转到指定安全账户。因小川使用的手机没有绑定银行卡且微信余额并不多,“陈警官”提出让小川用其父母的手机转账。由于小川知道母亲微信支付密码便在深夜偷偷拿走了母亲的手机,后“陈警官”发起了QQ语音,一步一步教小川如何扫其发的二维码,通过微信零钱和银行卡转账。转了几笔后,小川开始怀疑对方的身份挂了语音,“陈警官”再次发了一段警察的工作视频给她,并语音威胁道如果不想坐牢就要予以配合。两次语音通话期间,小川陆陆续续转了12笔,共计45190元。转账后,“陈警官”要求小川把两人的聊天、转账记录全部删除,并对父母保密今天转账的事情。几天后,小川母亲发现银行卡里少了钱,向小川询问情况,遂报警。

  

  经查,这位所谓的“陈警官”系被告人黄某某冒充,而他的警官证和工作视频是网上随便找的。实施诈骗时,黄某某怕被发现,收款账号用的都是前女友的二维码,其骗得的钱款全部用于个人挥霍。审讯中,黄某某供述道:“因为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我的话术吓唬住。且我主要目标是未成年女性,她们相较于男性更加容易上当受骗。”2022年2月25日,黄浦区法院依法以诈骗罪判处黄某某有期徒刑一年七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人民币。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比较多,但因涉世未深,对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防范意识不够,对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识别能力也比较差,易轻信诈骗分子的话术。办案过程中,由于本案中的被害人系未成年人,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黄浦区检察院借助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小川开展心理评估及疏导,帮助她走出受骗的阴霾,重归正常生活,同时也对其父母开展了亲职教育。另据承办检察官介绍,本案中的被告人也曾试图在其他游戏、社交网络平台寻找未成年人作为目标实施诈骗未果。

  

  12

  检察官说法

  2022年3月1日《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规定了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在此检察官提醒家长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设备的监管,同时不要忽略对未成年人防范诈骗的教育。

  —END—

  

上一篇:深夜还在外面玩耍?各位宝宝注意了!江苏可能对未成年人实行“宵禁”
下一篇:华大集团CEO尹烨:人人可及与普惠是医疗技术的最终归宿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