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需陪伴、需合力、需“奔现”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进入暑期,很多孩子有了大把的休闲空余时间,而千方百计把孩子从手机和电脑屏幕里“拔出来”,让孩子不要沉迷于网络,成为不少家庭每天“鸡飞狗跳”的现实版“家有儿女”情景剧。7月13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课题组完成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超八成未成年人用过短视频,而农村、中学生、学习负担重、亲子关系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比例更高。但同时,有近8成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学习轻知识,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三大主要原因分别是减压放松(72.6%),其次是丰富知识(58.7%)、有趣好玩(54.4%),比例均超过半数。

  强监管之外,还需“强陪伴”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强化平台责任,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这都是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防止网络沉迷的应有之义。而在强监管之外,这份《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方向的重要性:就是家长、老师以及各种亲近之人的“强陪伴”,在这代互联网原住民的未成年人面对短视频时起到的疏导和引领的正能量。

  上述《报告》研究发现,学习负担、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行为有一定影响。学习负担重、亲子关系差的未成年人在是否接触短视频、使用短视频的时长、频次均明显高于学习负担轻、亲子关系好的未成年人。而且,学习负担重、亲子关系差的未成年人设置青少年模式比例更低,对青少年模式不满意、认为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的比例更高。

  亲子关系,很大程度是建立在长情陪伴上。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这是很多成功父母的经验之谈。陪伴意味着你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享给孩子:那就是时间。在父母师长的陪伴下,不管是刷短视频,还是网上阅读浏览,甚至是益智烧脑游戏,孩子们都始终是在亲近长辈的引导和互动情境中进行,也因此更能够在面对网络上各种流量冲击时,在海量信息中去芜存菁,汲取精华,面对不良信息也更能及时分辨并且主动屏蔽。所以,家长不必一律视短视频为洪水猛兽,在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上,不妨也可以借鉴大禹治水的“流量密码”:堵不如疏,加强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让孩子更多去通过有选择的健康正向的短视频,学到轻知识、获取正能量、感受风土人情、领略自然美景。

  合力“奔现”,消弭短视频的参差

  短视频是网络的时代产物,以前我们总说“纸短情长”,而短视频似乎更擅长“长话短说”,帮助人们更便捷快速地获取资讯,自然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美育、体育健康……

  各类知识在短视频平台汇聚,短视频已经成为专业科普和大众学习的新工具、新文具。

  上述《报告》调研显示,和2019年相比,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原因从娱乐逐渐转向寓教于乐,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主要功能是减压放松和丰富知识。短视频不仅是未成年人获取资讯的平台之一,也是未成年人答疑解惑、获取课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近八成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学习轻知识,未成年人也把网页搜索和短视频作为解答课外疑问的重要渠道。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未成年人都通过短视频学习到一些有趣的知识。

  不过 ,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线上获得的知识,一样需要线下实践的跟进,才能让未成年人巩固学识、知行合一。“短视频承载了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未成年人进行视频化学习,可以成为提升未成年人知识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工具。”孙宏艳也建议,引导未成年人善用短视频,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不能谈网色变,要给未成年人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在数字世界生存的韧性和能力。

  所以,在互联网原住民的未成年人接触短视频的比例增加的趋势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解密适合未成年人的“流量密码”,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正向健康的短视频服务内容与功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家长“强陪伴”功能的衍生,为孩子们创造更多屏幕“奔现”的机会,比如带孩子们去大自然里发现短视频中博主们介绍的美丽蝴蝶、多样绿植;去实地感受董宇辉短视频“小作文”里的神秘甘肃、古老山西、魅力四川……

  (扬子晚报网)

上一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前景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什么专业最好
下一篇:遗迹勇士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