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身边的非遗 巴蜀评书先生这样“代际传承”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在年代剧当中,人们见过很多说书先生。现实中,说书的艺人又是如何进行传承?

  日前,四川评书传习馆在我市安州区秀水镇挂牌。直播绵阳记者探访此地,也了解了评书先生的“代际传承”。

  

  “什么是传统文化,你们知道吗?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在四川评书传习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书传承人杨文军用风趣幽默、极具感染力的曲艺语言正在给小朋友们讲解馆内的非遗文化故事,并现场演出了《话说秀水乡村旅游发展》《活佛济公》等片段评书节目,赢得了孩子们喝彩不断,掌声不断,笑声 不断……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书外,传习馆内还有川剧变脸、草编等特色文化展览表演……

  

  “我们今天在评书的地方,听过评书的故事,还看过变脸,我们还编过草,今天很开心哦。”学生马梓崡说。 

  

  杨文军在绵阳安州长大。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绵阳,人们家中极少有电视,电影院也不多,小孩子娱乐就是跟着大人到书场去听评书。“那时只会讲,不懂得唱与演。”杨文军说。

  到真正入门学艺了,杨文军才了解到巴蜀评书除了讲,还有大大的奥妙。“道具仅一张桌、一把折扇、一方醒木,评书一开口就要表现“生旦净末丑”“喜怒哀乐忧恐”,既要说出人的内心,还要与时代呼应。”杨文军说。

  

  如今,杨文军已经说评书40年了,提到传承,杨文军坦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就评书艺术而言,传承的要义是出书、出人、 走正路,要对传统艺术心怀敬畏,评书创新的路上要“说新唱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文军——

      

  作为一个评书专业艺人,我从16岁开始讲书,到现在也有40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茶馆,已经跟不上了,所以我就装修一下,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来,来了解这个传统文化,来学习这个传统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失了文化。

  

  在女儿杨健眼里,评书讲的是“忠孝节义礼廉耻”,是中国的传统,是民族的美德。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者 杨健——

  小时候我爸就一直讲评书,我是听他评书长大的,也是他用评书把我养大的,所以我很喜爱评书。现在我长大了,要把评书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评书。

  

  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欢

  责编:冯梦晗

  校对:陈天罡

  安州区融媒体中心

上一篇:花香番外篇
下一篇:成人黄疸指数偏高的危害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