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种爱--华语男同性恋电影叙事-研究.pdf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目录

  III

  引言

  引言

  视为无上圣洁的“希腊之爱”到今天引起争议的“同志之爱”,无论是在茹毛饮

  血的原始部落、古老的封建社会,还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直至新世纪

  的今天,可以说同性恋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当中都始终存在的一

  种行为模式,而且无论是在现实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有不短的发展历史,只是

  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对同性恋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

  社会学范畴里定义的同性恋意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和行为。①按照美

  国文化学家金西教授对美国同性恋数量的统计和怀特姆关于各种社会和各类文

  化中同性恋所占比例十分接近并稳定的说法,同性恋者在整个社会中占成年人

  口的3%.5%。对于我国同性恋人数的统计,有着多个版本。张=IL)II教授统计,

  万。就像左撇子一般约占总人数的11%,在生物学的概念上,不分国家、种族、

  文化和贫富的差距,同性恋占总人数比例一般都在2%一5%。’’②李银河博士根据

  国内外的权威调查推测出“在中国内地的同性恋者有3600万.4800万左右。’’@

  引言

  神秘的个体身份开始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同性恋作为既定事实己经长期存在,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由来己久,但在

  电影中却长时间地被大众及从业人员刻意规避,同性恋电影在电影发展的百余

  年历史过程中一直是作为一种边缘文化而存在着。在早期电影中,同性恋被严

  厉禁止出现,即使在电影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好莱坞,也因其保守的社会观念

  而使得“同性恋”的相关内容遭到制片方和观众的反对甚至抗议。1930年3月

  31日,美国公布限制影片表现内容的审查性法规《海斯法典(1珂s)》,裸体、

  通奸、性变态,甚至过分热情的场面都被禁止搬上银幕。直到1966年,《海斯

  法典(hays)》才被正式取消。从20世纪60年代起,好莱坞的同性恋影片逐渐

  增多,此前有少部分独立制片的同性恋电影以地下方式存在。进入20世纪70

  年代以后,同性恋影片在西方世界初具规模,之后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

  在华语电影界,20世纪90年代以前,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电影在中国大陆

  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台湾只有很少的几部,香港相对较多一些,但主要出于商

  业考虑。进入90年代以后,华语同性恋电影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量渐渐

  增多,质量也有提升,而且与处于边缘文化的同性恋现象不同,大量的同性恋

  影片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国际大奖: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获得1993年戛

  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第5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李安导演的《喜宴》获

  得1993年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

  情片、最佳导演奖;张元导演的《东宫西宫》获得1996年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

  佳导演奖;王家卫导演的《春光乍泄》获得199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蔡

  明亮导演的《爱情万岁》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关锦鹏导演的影片《蓝宇》

  则在2001年包揽了台湾金马国际电影节4项大奖;2006年,更有华人导演李安

  在好莱坞的作品《断臂山》在奥斯卡上获得3座小金人,横扫了所有重要国际

  电影节的奖项。

  从以上的分析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性恋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种客观的存

  在,作为一种电影表现题材,同性恋的的确确是边缘性的,但作为一种特殊题

  材的影像表达,它已经在中外电影中得以确立,正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并征服

  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电影中一种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和特定类型。华语同

  性恋电影作为同性恋电影中的一支,既有其他同性恋电影中的一些共有元素,

  又体现了华语文化独有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在叙事策略和叙事风格上呈现

  出“中国气派”,传达了华语导演对同性恋文化现象的思考和对同性恋者的人文

  2

  引言

  关怀,尤其是华语同性恋导演对中国语境下同性恋境遇的深切体验和感受。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由低到高的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

  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不

  仅指生理和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和精神需求上的被尊重、被

  肯定,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从构建和谐社

  会来看,同性恋者作为特殊人群,理应得到平等的对待,受到尊重和理解,他

  们的生存现状、思想观念、情感方式、价值立场理应得到揭示和表现。

上一篇:机器人发展引发伦理观重塑
下一篇:以案说法:保护未成年人在公共场合的隐私权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