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镜像———妲己形象诠释研究(三)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弱性与从属性。

  其二,在价值取向上,对女性的限制与贬抑。价值是人生在世努力的方向,是个人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满足的实现途径,也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出发点与归宿。在男权社会,男性在天高海阔的世界自我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追寻人生的丰富与逍遥;或金戈铁马征战沙场,追求马革裹尸,气吞山河的凛然与豪迈;或“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求得悲天悯人,兼济天下的志向与抱负;或“荷月带锄归”、“把酒话桑麻”,体验生活的质朴感受生活的闲适。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勇于实践,男性有广阔的天地可以驰骋,有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可以寻找实践。相较男性人生经历与价值的精彩与丰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则把女性牢牢局限在狭小的家庭空间,从事烦杂琐碎的家庭事务,承担侍亲相夫生子育女的职责,或成为男性的附庸或从旁协助辅助男性。她们的人生价值不是自我能力展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是在于家务的劳作与子嗣的产出,在于为自己的丈夫与家庭的奉献与付出,在于按照男性的价值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并自我完善,女性独立生命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被无情地贬抑与漠视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常态。

  其三,在精神上,对女性的压制与压抑。父权社会典范的女性应该要“宁其心,定其志,和其气,守之以仁厚,持之以庄敬,质之以信义”,专“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对自己的丈夫要有“君臣之严”、“父子之敬”、“朋友之义”、“夫妇之情”,对自己的一举一动要谨言慎行,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定位是安分守己、守拙藏愚。典范女性温柔和顺,具有牺牲奉献精神,其行事要有利于家庭结构稳定、家庭成员和睦、家族兴旺发达。封建社会基于男性家族的利益,典范女性被反复提倡。这种严守三从四德不越矩,做典范的贤妻良母贞节烈妇,是对所有女性提出的整齐划一的要求,这种要求势必压制女性个性的发展与成长,也势必给女性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她们必须兢兢业业做人之妻、人之母,不能脱离常规,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被口诛笔伐、千夫所指,付出惨痛的代价。父权制环境对女性的约束与束缚同化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令她们成为历史的“失语者”;同时强大的压迫感令有思想勇于行动的女性大声疾呼,渴望冲破这备受压抑的环境牢笼。唐婉沉痛悲吟“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林黛玉呐喊“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张倩女以离魂的方式表达对不自由环境的不满,杜丽娘跨越人间幽冥两界追寻心中所想,武则天以开天辟地之姿登堂入室登上权力顶峰。女性作为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性别存在,在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现实语境与现实情境中女性生命个体价值毫不意外地指向男权文化与男性利益,毫不例外发现男权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控制与压制。福柯认为话语就是权力。福柯把话语与具体社会形态、权力关系相关联,认为话语反映的是历史语境、文化形态以及社会的权力关系。以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审视男权社会男女的身份地位、历史处境、生命价值,不难发现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在男权社会女性即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改变不了其卑微的社会地位、被束缚的人生及被歧视的命运。而妲己作为一个非常另类的女性存在,其以美貌自恃,参政干政,打破了既有的性别格局与性别角色设定,打破了男权社会既定的家庭生活模式与社会秩序,更触碰了男性话语与权力的核心———政治,触犯了男性的集体利益,触动了他们最敏感敏锐的神经,在本质上妲己动摇了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根基甚至男权政治文化体制。基于对女性参政的恐惧以及对男性尊严与政体乃至整个男权文化男权社会的维护,男性诠释者对妲己大肆批判鞭挞,极尽各种贬抑侮辱之语。凯特·米利特说自有人类以来就伴随着男女两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斗争的本质即是性别上的歧视与压迫。她认为历史上任何有关男女两性的文字记载本质上反映的都是政治问题,即两性书写皆是站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立场,体现的是男性对女性的权力与话语的支配,这种男权立场与文化语境反映的必然是性别歧视与性别压迫,诠释者对妲己形象的女祸论解读既是男权文化视野下性别歧视与性别压迫的具体体现。

  人文关怀,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重视人的存在肯定人的价值,强调自由平等,追求个性解放。卜迦丘说:“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莎士比亚更借助哈姆莱特之口高度赞美人,肯定人,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肯定人人平等等。而在我国也有着优良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文化精神领域提倡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肯定人的主体性。《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人作为万物的主宰,人的主体性最值得肯定,人的生命也最为宝贵。“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生天地之间,是万物的核心,天地的重心,体现着天地之德、四时之序、阴阳之会、鬼神之合,可“食味、别声、被色”,《周易·乾》、《礼记·礼运》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并高度评价了人的价值。这种对人的理解、尊重、重视、包容是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强调“人皆有不忍之心”,“民为贵”,董仲舒说“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儒家把人与天地并列,作为三才之一,强调唯人为万物之灵,唯人可以参天偶地的人本主义主张。道家主张“物我合一”、“心与物游”追求自我的超脱与自由,舒展生命自然状态,在“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四域中强调生命本位主义。释家以慈悲为怀认为众生平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强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重视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包容。儒释道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包容、理解精神构成了我国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五四运动后西方人文主义的涌入更为我国人文精神增添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及至20、21世纪,张扬个性,强调自我意识与个体生命价值与尊严,对人的尊重、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深受人文主义文化熏陶与影响的学人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文情怀,他们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妲己,同情其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与文化语境中的处境,肯定其作为人的情感方面、政治方面的追求,肯定其多层面的性格特征,以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尊重其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学人对妲己人文关怀的背后既有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也有对传统文化既定思维模式的反思与反省。文化作为人类物质精神财富的总称,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妲己作为与历史、文化相伴相随的特殊形象,备受诠释者瞩目,无论是诋毁还是赞美,是主观臆断还是客观评价,都是妲己诠释文化史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的妲己解读完成了妲己个人命运的沉浮,也展示了我国文化、思想、思潮的历史变迁,基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解读方是揭开妲己神秘面纱的正确方式。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追风少男

上一篇:3个月前,印度院线公映了这部载歌载舞的GAY片
下一篇:原创历史上的安禄山和杨贵妃,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