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白日焰火》?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前方高能预警:多处剧透,慎入。

  ------------------------

  人生落魄,重觅良机,访出凶手,侦得真相,因势利导,终建奇功,咸鱼翻身,大业已成。

  好一个通过努力迎来人生事业第二春立场坚定不为邪恶势力所动的真汉子。

  而我要说,去他妈的。

  有人忿然,要问我:

  一个失意者通过努力圆梦,不对?

  杀人的人被绳之以法,有错?!

  找妓女试衣服,不成么?!

  居委会楼道出现一匹马,,,有何不可!

  指认现场的时候拍视频拍照片,,,合法程序!

  手舞足蹈 - 在舞蹈房跳舞有错?!

  白天放焰火,,,怎么不行?

  是呵,是呵,可是这些情节出现时,电影院里的你我几乎都笑出来,很快地又笑不出来。

  因为你我都眼见得这大大的荒诞。

  什么是荒诞,是动机与结果背离,是现象与本质分裂,是矛盾的,是怪诞,是与人性背离。

  荒诞还在于,明明它好像哪里不合情理,但是又通通说得过去。但你若说它处处说得过去,却又通通不合情理。

  这些都TMD多么可笑啊,却突然如鲠在喉,心口堵住的感觉。

  重享同僚之谊,坐在庆功宴主位旁的张自力是何等扬眉吐气。

  只是觥筹交错间,那酒落肚中时,恍惚是有哪里不对劲。

  是啊,这些年多少晦气与白眼。

  婚姻玩完。

  饭碗砸了。

  眼皮底下就被人顺了车。

  醉生梦死,吊儿郎当。

  连工厂的女工都奚落得他。

  街头遇上昔日一同做光荣人民警察的兄弟执行任务,而自己不过是如同脸上糊屎一样的醉猫。

  怎么的,你还想赢得人生啊?

  就是输得慢一点儿呗。

  曲曲折折,竟然发现事件真相,凶手可能是巧设疑云连环杀人的冷血动物,怎知却是柔弱忧郁对他渐卸心防。

  大好的机会。这样一个在人生中溺水的人,怎么会轻易放过这样便宜的救命稻草。

  在舞房的那一段手舞足蹈,把这个小人物的内心刻画推到最高潮。这舞,看不清是悲是喜,是啊,然而觥筹交错间,那酒落肚中时,终究是有哪里不对劲呢。

  连洗衣店主这样的变态在她被押送走时都还记着给她递上围巾,而在另一辆车上避而不见的是谁?拥抱她告诉她都会过去的是谁,喜欢上她的是谁,举报她自觉尴尬又或自觉从此身份有别的又是谁?

  是了,我今天大概是真的想与你相拥取暖,而我明天也大概是真的想送你一程。

  背叛的叫志贞,loser叫做自力,多么荒谬,

  找了妓女不上是多么荒谬,

  居民楼道里牵进来匹高头大马是多么荒谬,

  我明明喜欢你却因为自己一定要咸鱼翻身所以必须卖了你是多么荒谬,

  用爱推理四个字多么荒谬,

  而且,白日里放焰火是多么荒谬。

  可张自力点燃白日焰火这件事,最后却偏偏不太荒谬,可能是唯一的不荒谬,唯一的那么一点儿英雄气概。

  你以为这片子从头到尾是讲悬疑吗,不,导演讲的偏偏是这人生的荒谬,这逻辑的荒诞。

  她最后穿着囚服坐在车中,竟渐渐流露出心安的表情。人生对她来讲,究竟是什么滋味?呵呵,如今可以不用再逃了。

  在这荒诞逻辑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张自力吧,像脑子进了水一样跳着不知是喜还是悲的舞蹈。

  看。

  那男人好像一条狗耶。

  同步于去他妈的 (白日焰火 影评)

  这部电影大多数人看了很失望是正常的,之所以能在影院被大众所看到,是因为刁亦男自己说的“我很好的找到了商业和艺术的一个平衡点”。天女散花的碎尸、扑朔迷离的案件、复杂的推理破案和复杂的爱情关系是商业点,这是大家花钱买票入场希望看到的,但是大家看完后纷纷表示没看懂、被骗了、片子太装逼等等,究其原因就在于,电影真正要讲的并不是犯罪悬疑推理,这部电影骨子里是在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爱的本质。

  说实话,我刚看完也有些失望,因为我花钱买票想看到犯罪悬疑片;但是失望后是惊喜,是对片子难以表达的回味,为什么呢?

  一、首先,我想就张自力是否真的爱吴至贞这个问题说下我自己的看法。

  张自力确实是爱吴至贞的

  可能大家第一反应都会问,爱她为什么还最后把她的事儿给捅了出来?

  一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回想起来了廖凡的一句台词才恍然大悟。梁志军死后,廖凡在高架桥上跟着桂纶镁并且两人发生了冲突,廖凡大喊着:

  我这是在帮你!

  记得电影预告片里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种种行为,都是因为爱”。当我们分析一下吴至贞这个人物时,我们就会发现,张自力的"背叛"恰恰是出于爱的原因,确实是帮助了吴至贞

  吴至贞的背景是,在洗衣房有一份工作,生活非常的无聊,没有奔头,过着普通人普通的生活(警察盘问的“征婚介绍”时得知)。这种年轻而又普通的女人身上有一种普遍的共性,就是通常把爱情视为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但是她不能去爱任何人,因为,她爱上谁谁就会被梁志军杀死,她的整个生活,都是活在一种黑暗压抑的环境中,生活里没有爱,也没有希望,干枯的就像冰冷肃清的白色城市。

  那么梁志军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吴至贞,她爱梁志军么?答案大家很容易看出来,以前当梁志军为了她假死的时候,吴至贞是爱他的,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梁志军就像一个活死人一样控制了吴的所有生活,她不爱他了,她想逃出梁志军的魔爪。

  想逃,却逃不掉

  简单的一句台词,说出了吴至贞所有的悲伤与痛苦,而且这句话是对张自力说的...

  张自力的背景是:离婚,落魄的警察,天天喝酒自暴自弃,对性和爱又是非常饥渴(调戏工厂大妈),非常大男子主义,硬汉

  张自力最开始遇到吴的时候,只是出于最原始的冲动,看到美女就想要占有她,即使同事好言相劝“这女的跟谁谁倒霉”,他也忍不住心中的饥渴。

  但是后来,张自力却突然变得很正直,大家觉得很“伪君子”,把吴上了最后还把她举报了,为了自己的事业背叛了吴。可事实是这样的么?在摩天轮上,如果张自力真的是为了约炮,他还会在办事之前指着白日焰火让吴自己说出真相么?很明显,张自力到了后来,已经不是单纯的想“约炮”了,他是真的爱上了吴,他是想帮她逃出阴影。他想让吴主动点,很明显张并不是指在身体上主动点,而是希望吴能主动说出犯罪经过,想让她把自己完全交给他,完全走出压抑的生活。可是吴并没有坦白,而是主动亲了张,张明白了,吴还是无法完全放下一切信任自己,她还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儿。于是那时,张为了吴,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揭发她。而且,张的这种动机是可以证明的。张在揪出凶手梁志军时,他就已经为本案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就是说,就算他不揭发吴,他已经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了,他没有必要再为了事业或者贪功而出卖别人。另外在最后的庆功宴上,张也并没有为自己的功劳而感到多么骄傲,他不并完全在乎这些功绩,反而他明白的是,是吴的出现让他真正的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真正想要赢得一些东西。吴至贞让张自力重新恢复了信心,张自力也要帮吴至贞洗去堵在心里的罪恶,让她彻底解脱。

  因为,在现实的监狱里生活,总比在灵魂的监狱里被囚禁要好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说张自力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助吴至贞,都是出于爱,而不是我们所说的“背叛”。

  二、对于影片里一些所谓“装逼”镜头的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看出,其实《白日焰火》是一个很纯粹的爱情故事,至于分尸、连环杀人、跟踪与反跟踪这些元素如果全部去掉,也丝毫不影响电影的本质故事。这种本质的故事是艺术的、不容易被大家理解的,所以需要各种商业的犯罪元素来包裹,让大家更能看得下去。不过本片的这些元素加入,绝对是对本质故事的加分,这些犯罪情节同时构成了片子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对社会现状的表达,这同样也是“白日”一词所体现的东西。那么一些难懂的片段,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就能很容易的得到答案。

  “楼道里的马”

  我们一提到马,脑海中就会想到那奔驰在草原上的身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被驯服的马,则象征是一种被压制的自由,被环境(社会)束缚的自由、被人束缚的自由,而影片里这匹偏偏是一匹流浪马,被主人抛弃了,于是这匹经驯化过的自由的马现在变得很迷茫,无处可去,摆脱了主人反而不去自由奔跑,而是静静的站在楼道里。爱情也是一样,最真挚的爱是无拘无束,自由美好的爱,而人们总是会由于各种现实原因而压抑、束缚自己的感情,在一次次被伤害后,失去了方向,不会爱了,迷茫的只能站在走廊里独自神伤。看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匹马的出现不就是吴至贞的象征么!吴以前也很爱梁志军,后来因为杀了人,而不得不活在谎言与压抑中,而且后来喜欢上一个死一个,被梁折磨的已经不会爱了,后来梁死后,明明已经获得爱情自由权的吴,却不知道如何再开始了,她的心里堵了一块化不开的杂质,迷茫又麻木。在这里,我觉得吴,被揭发是一种解脱,是心灵上真正的自由释放,是能继续开始拥有爱情的一个起点,我想张自力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结尾的焰火”

  其实我觉得这个结尾并不好,因为在电影上映之前,我偷偷看过了网上流传的《白日焰火》的最初剧本,剧本里的结尾是这样的:

  在吴至贞入狱的一年后,张自力去舞厅跳舞(就是那段公映版里的舞),出来之后张想去监狱看望吴至贞。在监狱门口,狱警拦住了张,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去。张自力说这案子是他妈我审的为什么不让我进去,狱警还是奉公执法,不让他探监。张自力于是去买了一堆烟花,跑到监狱空场对面的楼顶上,准备燃放。与此同时,吴至贞的一位狱中好友就要刑满释放了,两人走到监狱空场进行告别。突然巨大的爆炸声传来,无数的烟花冲上天空,甚至有很多焰火是冲着警卫放的,从警卫和人们的身边窜过去,划破这寂静的白色天空。吴至贞被这一景象迷倒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全片结束

  通过对比两个结尾,我们可以明白,张自力此时是不太敢当面见吴至贞的,因为他怕吴不理解自己为何要揭发他,怕吴至贞恨他,他唯一可以与吴交流的方式,就是放焰火,通过焰火表达自己心中的爱。

  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吴至贞其实是不恨他的,吴在被带走时,看到焰火,反而是有一种解脱以及理解的神情,吴似乎明白了张的爱,也明白了这些焰火的含义。虽然身体正在走向牢狱,但是心灵已经彻底释放,彻底与以前那个压抑自己的生活诀别,吴感谢张让自己重新学会了爱,重新挣脱了身上的束缚。

  白日焰火,焰火与白天也是一种对比,为什么不是在黑夜放焰火而非要在白天?因为这个社会不是黑暗的,相反这个社会看上去是美好的,但其实中间夹杂着很多无奈。在黑暗中放焰火,有一种冲破绝望的力量,是黑暗中看到光芒的力量;白日放焰火,则更多凸显出的是一丝无奈与苍白。这个故事也一样,

  张自力喜欢吴至贞却不能和她在一起,吴至贞想要去爱别人可是梁志军却不让她去爱,性无能的老板也对自己喜欢的人无计可施,张自力为了抓捕两个被冤枉的卡车司机,竟然失去了很多战友的性命,太多的无奈和不公平让人无法面对。

  一句话总结,白日,是映射了这个社会苍白的现状,焰火,则是两个孤独的心相遇,共同在这冰冷的社会中相互取暖。

  ——————————————————————

  这些都不是过分的解读和意淫,我认为上述分析的东西才是真正打动柏林评委的原因,也是打动我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即使此题材在电影史上被无数的使用,但是作为中国电影来讲,本片无疑是继去年《泰囧》之后,又一部能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影片。如果本片票房能过亿,那么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模式会被更多的投资者所重视,艺术电影才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才会拨云见日,向光明的道路上再前进一步。

  这部电影,表现了被世俗道德和伦理所压抑住的人的原始性。而在这样一个足够深的内核之上,刁亦男又包裹了气韵悠长而腔调深沉的黑色电影气质。从而做到了表里如一、雅俗共赏---柏林电影节奉上的金熊、以及当年国内主流院线的丰厚票房的取得,艺术与商业的双赢,就是这一点的最好例证。

  开头部分,廖凡带队去抓犯人,犯人和警察互相像动物一样原始地搏命,这揭示了影片很重要的一层概念:人摆脱了当代道德、伦理、法律的准则束缚后,所回归到的偏向于动物属性的原始本性。在这里,这种本能表现为基于“杀与被杀”的、由动物生存欲望所带来的粗粝搏斗,而在后面的电影中,具体的表现则产生变化,进入到了对于“人发自于内心感性召唤的纯粹爱和欲”的表现。而在这个搏杀的场景中,镜头始终在中距离以固定方式拍摄,暗示了“稳固不动的大环境下人物原始性爆发的无力和虚弱”,人物虽然在原始搏命,但一切都微不足道,尽在掌控。

  随后,由于同事牺牲,廖凡原始的本性、作为动物的本能受到刺激,从而彻底龟缩,过场戏中也由开头的“红色”色调(冲动和激烈的颜色)经过一个穿越时间的隧道变为了大雪的“白色”色调(冷酷压抑的颜色),而剧情上的廖凡也从搏命的警察变成了浑浑噩噩的保卫科长(不再需要搏命,原始性被压抑)。而桂纶镁和王学兵则同样构成了本片的重要表现。桂纶镁因为自己的感情而杀死多任男友,不合当今的道德观但符合她的原始感情;王学兵作为桂纶镁的丈夫,用冰刀杀死王景春饰演的警察保护桂纶镁,同样不符合道德观而符合他的原始感情(这一处的镜头同样采用了开头抓捕部分的手法)。同时,廖凡在办案中喜欢上桂纶镁,作为警察失职但却是他原始的个人感情所致,同样不符合价值观而符合原始性。另外,在廖凡个人生活的部分,廖凡突然向前妻求爱而被耳光推开,也对应了他原始性的被“法定离婚”所压制(被推开时镜头给到离婚证的特写)。

  而这种原始性是必然要被当今的道德所磨灭压制住的。剧情上,最终廖凡还是选择将桂纶镁抓获。而在隐喻体系上,全片采用了两个手法---前边均有提及的“固定镜头构图法”和“红色白色,色彩象征法”。固定镜头除却两处死人场景,还有一处更加巧妙:在工厂查看尸体(桂纶镁杀死的人--维护个人感情而不符合道德观的牺牲品)时,廖凡踢开一个酒瓶:镜头在台阶的上方俯拍酒瓶滚下楼梯,楼梯的扶手和楼梯的坡度是倾斜的,但镜头内的构图下借由拍摄角度,而让扶手和楼梯变成了平直纵深的---内在的不平衡(人类作为动物的原始性)被外在的平衡(道德价值观)所压制掩盖。这应和着本段中查看到桂纶镁杀死的人的意义---原始性的牺牲品。

  而色彩手法上,在廖凡看到来往的火车察觉到桂纶镁隐藏尸体的办法(将碎石扔下桥到火车上,让火车送到全国各地)--桂纶镁为了自己感情而违反道德观---时,镜头特写给到廖凡脚下踩到的可乐罐---红色的可口可乐被掩埋在白色的雪地中。象征感情激烈的红色、与掩盖红色而构成整体的白色,形成了对于影片主旨的恰当隐喻。随后,在影片的高潮---廖凡和桂纶镁在夜晚的摩天轮上互相摊牌的段落中,这种基于色彩的红白二色隐喻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利用,并且构成了对戏剧高潮的重要对应。在这里,白色的雪首次缺席,而桂纶镁的脸上始终映着远处旅店灯牌的红光(白日焰火旅店),以此来表现二人的私情暂时性压倒了世俗的警匪价值观和杀人伏法道德观。但随后廖凡决定抓捕,而桂纶镁脸上的红色灯牌光也随之消失---人性对爱情的原始渴望,终究无法驱动廖凡去违背当代的道德与法律准则。

  结尾部分,色彩手法再次出现,并且成为了了刁亦男全片最重要、也是直接对应影片标题的画龙点睛:白日焰火的隐喻。廖凡为被抓获的桂纶镁放了焰火,但焰火在白天完全被天空的白色所掩盖住。刁亦男以此隐喻来点睛主题,表现原始性最终被道德观所压制而抓捕桂纶镁的廖凡以及两人私情的破灭,堪称灵性。而最后的一个镜头,廖凡疯狂的独舞,更是私情再一次被压抑后的发泄---由于无法做到对自身内心的完全效忠,他所能做的,也只有这般的败犬咆哮了。并且,更加微妙的是,这个结尾,形成了对前文的隐约呼应。在担任保卫科长的段落里,廖凡曾经在此地调戏女工人、与她激情共舞,这个行为暗示了廖凡贯穿全片的心理状态:他的原始内心情欲还没有消亡殆尽,但被牢牢地禁锢,而只能以这样一种无足轻重的手段来稍作疏导。而结尾处廖凡的再次起舞,显然对此前的段落构成对照,再一次揭示了这一层表达。而更进一步的是,在这一处,刁亦男让廖凡的舞蹈失去了---哪怕是工厂中年大妈---的女性舞伴,而更露骨地让他的深层本质被强调了出来:他的情欲即使仍然存在,也永远无法逃脱现实法则的压制,终究只能落到“没有女伴”的虚无之中。

  综合来讲,这部电影叙事节奏适度且人物深度、剧本基础都扎实无比,整体风格冷峻并与主题在气质上高度统一。桂纶镁的角色是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的延伸,复杂程度远远高出。而在维持黑色电影的基础上,刁亦男赋予了影片一种血色、冰冷、但又隐约浪漫的复杂气息,使得作品风格独具。作为一部十多年磨一剑的成品,它在拥有了“天赋”所带来的气质的同时,还具备了“打磨”所带来的表层叙事与内在隐喻双体系的完整统一,同时还有“上天赐予”的灵光一闪式收尾。显然,对于这一次的创作,刁亦男用了充足的时间, 将作品的每一帧、每一秒、每一处隐喻和象征的使用,都已然构思得足够清晰。只有这样,本片才形成了一种灵感与打磨、天赋与勤奋的完美兼容,再现了刁亦男口中自述的电影观:电影就是穿越隧道的黑暗。对这样一部作品的金熊奖颁发,远非一次对于中国电影的鼓励(欧洲四大电影节中,威尼斯和柏林两家,始终都带有着强烈的亲中意味),而是评委们必须要颁出它来证明自己拥有基本观影水平的实至名归。

  这部电影被剪坏了,导致很多人看的时候有些地方云里雾里

  1.五年前的警察队长廖凡为何五年后变成了保安?

  公映版有删减,删减内容为廖凡失误把手铐忘在车上,所以两嫌疑犯才会被一人一只手铐在一起,才给了他们后面拿到枪打死廖凡同事埋下伏笔。

  这就是廖凡混成保安的原因,所以廖凡全片都在想立功重回警队。变成保安之后成为酒鬼也是这个原因,前后社会地位变化太大受不了,反而是下定决心立功之后不再碰酒。出院后在车上纠结于是不是该去看看死者家属,最重要的原因也是觉得同事的死跟自己失误有很大关系。

  2.廖凡跟王学兵的跟踪戏

  也是有删减片段,删减的片段为廖凡在舞厅中找到一个无伴的女性跳舞,从而完美的混进舞池大环境,这才躲过了王学兵的目光。而这个女性就是后面廖凡独舞时很熟悉的聊在一起的那位。

  3.桂纶镁

  桂纶镁在剧中不是什么好人,大家可能觉得她很无辜,实际上不要被她的美色迷惑的话,细细琢磨,会发现这个女人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桂纶镁不报警不是出于对王学兵的爱,而且因为报警的话王学兵感受到切切实实的背叛和伤害可能就不帮她顶了。

  桂纶镁不爱王学兵,不然也不会搞了三对象(算上廖凡)。而桂纶镁搞对象这件事最可怕的点在于,她第一个对象被王学兵杀后,应该是能意识到她第二个对象也可能被王学兵杀害的,即使第二个也意识不到,那么到廖凡那里她是真的意识到这一点的。但最后她还是让廖凡背负上了这份危险。明知道有个那样的丈夫,但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事情不敢报警,不敢报警就算了,也丝毫不告诉廖凡危险。你说剧中的桂纶镁是抱着怎样的心理很廖凡交往呢?廖凡带桂纶镁看电影那个晚上,要不然廖凡兄弟王队帮廖凡挡了那一刀,廖凡根本意识不到危险。当天晚上要不是王学兵要忙着处理王队的尸体,那么他肯定就是等到廖凡跟桂纶镁分手后对廖凡下手了。

  4.结尾最后的烟花

  也是有删减的,删减的内容为,最后有两警察上去找廖凡叫他别放烟花了,廖凡非但不听反而将烟花对着两个警察放。

  这被删减的部分说明了两点,第一,廖凡费尽心机还是没能回归体制,所以他敢对那两警察那个态度。无所谓了破罐子破摔。

  第二,对于自己背叛的后悔和愤怒

  保安廖凡在厂里不被当个人,连厂里长得最难看的女人都嫌弃他,而廖凡结局还是回不去体制继续当保安,对于他来说,如果不背叛,至少能拥有一个美人桂纶镁,而且廖凡对她也是有真感情的,桂纶镁被抓那场戏和饭局上那场戏以及独舞那场戏已经表露无遗了。

  愤怒则是因为他感觉自己被耍了,可是首先警局没让你帮忙破案啊,你自己上赶着来的,要不是你兄弟王队对于你的那些违规操作,你根本也接触不到这个案子。

  说白了立个功就能回归警队回归体制是廖凡一厢情愿的想法,所以这气也撒不到警局身上。但是这么多情绪都被憋在心里,这才有了最后放烟花那场戏。廖凡的愤怒,后悔,愧疚,歉意都在这场戏释放了出来。

  有这么多回答珠玉在前,我就不做综合评价了,只谈一下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吧;仅仅是个人解读,若有不同的看法,欢迎一起交流。

  不论是中文标题《白日焰火》还是英文标题Black Coal, Thin Ice,色彩都是本片着重强调的要素之一,而这也体现在了导演的访谈之中[1]:电影的中英文标题相差巨大。英文标题(black coal thin ice)很明显指的是片中两大重要的视觉主线,煤(黑)与冰(白)。但中文标题白日焰火除了与片中某场景有关之外还暗示了一层隐喻——尤其是全片有这么多的夜景。这两个标题是否分别指涉电影两个不同的方面?电影两个标题的不同反应了梦与现实之间的不同。煤与冰是现实的;而白日焰火是梦幻的。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黑煤是发现碎尸的地方,而白冰是凶杀的现场;两者结合,它们共同构成了谋杀案的事实... (下略)

  如刁亦男自己所指出的,黑与白是构成本片的最基本的两种色彩,它们不但构成了「谋杀案的事实」,也构成了故事所发生的场合与时间 —— 黑色不但是掩埋尸块的煤炭,也揭示了当事人的职业与身份;白冰既是凶杀的舞台,也是冬天时被大雪覆盖的整座城市。这两种基本的色彩不但在视觉上成为主导,也具备着叙事上的功能,而这又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其他的色彩 —— 特别是本片有大量的夜景,让色彩各异又颇具存在感的灯光显得十分突出。

  黑与白

  除了黑与白以外,其他值得留意的还有黄色与红色,而这两种颜色出现的场合一般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 黄色的灯光往往出现在与男女关系相关的场合,算是一种对于「情欲」的象征,而红色则主要被使用在与「真相」、「秘密」有关的地方。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首先,黄色的灯光反复出现在张自力(廖凡)和吴志贞(桂纶镁)之间出现重大进展的场景中:从洗衣店的室内灯光(两人初识),到室外溜冰场的昏暗灯光(两人初次亲密接触),再到天桥上的霓虹灯(吴丈夫死后,两人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都是非常具有标志性的黄色灯光,不但与日光非常鲜明地区别开来,而且随着两人情感的加深而越发强烈。

  

  而红色,则常见与案件的关键人物,即吴的丈夫梁志军(王学兵)有关的场合,譬如梁用冰刀杀人时,以及张尾随梁进入舞厅,还有张与其他警察讨论与梁相关的情报时,都是红色为主的低调布光(low key lighting)。除了红色本身很契合这种神秘、紧张的氛围以外,能够制造出较强的明暗对比的低调布光也进一步强化这些场景本身具有悬疑感。

  

  至此,我们不妨提出一种假设 —— 如果「黑与白」构成了本片的「客观事实」,那么「红与黄」则是相对更加抽象的「心理斗争」。了解故事内容后,我们知道,张与吴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感情纠葛,还有关于悬案本身的博弈与斗智,于是在两人之间构建起动态关系(power dynamics)的两极,即是「情欲」与「真相/秘密」 —— 是沉沦与情欲而舍弃真相,还是为了隐瞒秘密而克制情欲,这两种欲望之间的互相矛盾成为了本片剧情张力的主要来源。

  而红色与黄色,恰好在张与吴的对手戏中,有着非常醒目的作用,譬如以下两个例子:

  首先是在张初次向吴亮明警察身份,并向她讲述自己的推理时,两人共处于黑暗的警车之内。由于车内没有开灯,所以此处的光源全部来自车外,分别是黄色的路灯灯光和红色的霓虹灯灯光。

  

  虽然空间狭窄、灯光条件也一致,但由于两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投射到二人身上的灯光效果也各不相同 —— 显而易见的是,张的面部大部分被阴影覆盖,通过红色的侧光来刻画其面部,而背景光则是黄色;而吴的大部分面部则被黄色的灯光清楚地照亮,因而使她的面部细节要更清晰地呈现出来,背景光则是与张相反的红色。刚好,这个场景中,大部分时间是张在解说,而吴的感情则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来表现,所以这种光照设计也便于引导观众的视觉重心。

  

  这样的灯光设计无疑在两人之间制造出一种反差和对比,而进一步强调这种对比的是两人所述说的内容 —— 张讲述的是自己的关于案件的推理,是关于真相的探索和追寻,与他身上的红色光照契合;吴讲述的则是关于丈夫梁的过往,虽然此时的发言看似像是在揭发和控告丈夫,但随后我们知道,吴对于丈夫并不是完全没有感情的,而她此时的流泪也并非虚情假意,所以此处的她可以看作是沉溺于旧情的表现,与她身上的黄色光照相呼应。

  因此,我们可以将此处看作是一次真相(红)与情欲(黄)的交锋,而此处红黄两色既可以说是互相映衬,又是彼此分明的,恰似此处二人的状态 —— 张处于一种理性的思考状态,而吴则挣扎于内心的感情之中。

  而在本片接近结尾部分,也是张吴两人关系最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摩天轮上发生性关系)时,又出了以红黄二色为主要色调的场景,只是这一次红黄和黄光是互相转化的 —— 由于摩天轮上的灯光是不停在黄与红之间变化的,所以此处的这两种颜色并不像之前那样泾渭分明。

  

  同样,此处的张吴二人,在色彩上也并不是之前那样互相对立,而是一同被笼罩在同样的光照之中。

  

  与此处的灯光相似,两人的立场并不像此前那样清晰,而是暧昧地纠缠在了一起,而两人也需要在「情欲」和「真相」之间做出抉择,但正是这样的纠缠和抉择令双方都无比痛苦,也因为为故事最后的翻转做足了铺垫。

  由此来看,其实本片在视觉叙事上做得算是非常出色的 —— 虽然基调是冷峻的黑白二色,但并不意味着其他色彩就形同虚设。虽然《白日焰火》在剧情和叙事上存在一定的瑕疵和争议,但是作为一部视听作品,它在视觉上的表现力和叙事能力,绝对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上一篇:羞羞细节一定要注意,女性成人玩具-享要让我们放心爱
下一篇:诉帮律师时间:未成年人陷套路贷陷阱 保留证据及时报案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