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 人类自救三书(下)人类的光明未来 第二篇 人人能做的 第一章 坚持六大信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常听说:举手之劳做环保,有很多事情,人人都做得到,只看愿意不愿意罢了。

  人类要自救,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光明的未来,同样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并且要从自己做起。

  首先,必须坚持六大信念,分别为自作自受不怨别人、饮水思源不能忘本、谨守本份不宜妄动、顺天敬神并非迷信,德本财末重视伦理、中庸之道合理为宜。

  然后,坚守六大信条:不能自杀、不当厉鬼、不养小鬼、不迷地、不迷人、不迷物。

  从实践上述信念和信条中,自然孕育出光明的未来。

  问:什么叫信念?

  答案是:相信到无所疑惑的意念。

  某些观念,经过自己反复思虑,再三深究,认为坚信不疑,深深为自己所信仰。这些观念,可以说已经成为自己的信念。

  问:怎样建立信念?

  答案是:先提出,经过深思熟虑,到了无可怀疑的地步,才算建立。

  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些观念,不必马上相信,也不应该立即加以否定。必须一想再想,经得起自己的考验,才能够成为信念。

  问:最好坚持那六大信念?

  答案是: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我们只是建议,其可能勉强。把“自作自受”、“饮水思源”、“谨守本份”、“顺天敬神”、“德本财末”、“中庸之道”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可以当做基本信念?

  问:为什么自作自受?

  答案是:天底下最公正的法则。

  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由自己来承受十分公正,大家没有话说。

  问:为什么要饮水思源?

  答案是:水源地不保护就没有水喝。

  今天看起来,这一句话尤其重要,对更加了解,一想就通,水资源宝贵呀!

  问:为什么必须谨守本份?

  答案是:不守份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请看社会乱象,奠不由此而产生。

  问:为什么一定要顺天敬神?

  答案是:这样才能心安。

  顺乎天理,敬神如神在,非但不迷信,而且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安。

  问:为什么德本财末?

  答案是:有钱之后才不致做坏事。

  没有钱时不做坏事比较容易,有钱时候能够不做坏事,非要以品德为本不可。

  问:为什么要重视中庸之道?

  答案是:凡是求合理,处处能圆通。

  中庸即合理,为大家所欢迎。

  人时自己做出来的,我们把自己弄成这种样子,既与天无关,也和别人没有关系,当然不应该怨天尤人。

  当我们还是绝对灵魂的时候,我们与宇宙合一,自由自在,无忧也无虑。

  后来由于一念之私,有所动念,成为相对灵魂。居于不一样的动机,选择了不同的母体,进入子宫以后,先按照所造的业,把中阴身建构寄来,然后仿照中阴身心的样子,选取一个卵子,和一个精子,孕育成胎儿。从父母的精子和卵子当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遗传因子,形成自己的性格,也造出自己的命。长大以后,又依据自己所造的命,一步一步去执行,到了任务终止,才宣告死亡,把臭皮囊丢掉,这一生就此完毕。

  这样看起来,人的一生,都是自己的作为所造成的,当人应该由自己负起完全责任。自作自受,于是成为公正的法则,无人得以例外。想要享受例外的特权,也不可能。

  但是,一般人大多不这样想。怪父母不好,把自己生成这种样子。怪老师不好,把自己教成这种样子,怪亲戚不帮忙,怪上司不照顾,怪贵人不光临,最后怪老天不垂怜。殊不知埋怨、怪责都不能改变事实,因为没有任何人事地物,会因此而获得改变。

  责怪他人,于事无补,反而浪费时间,使自己掉入情绪不安宁的陷阱,更为不利。

  不如反求诸己,凡是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搞成这种样子。弄到这种地步?

  反省的结果,才明白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惹出来的,怪谁?当然要检讨自己。

  一般人也都检讨自己,不过太宽松了,很容易放过自己,以致多次检讨,甚至每日三省,也都流于形式,不够具体、实在。

  严以律己,比宽以待人更加重要,对自己不严,结果害死自己。对别人宽松,固然对别人不利,有时候却换得良好的人缘,这是别人自作自受,不能够把责任推给我们。

  每天至少留给自己二十分钟,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也不接电话,更不要与人聊天。自己独自一个人,先覆诵自作自受的信念,使其更为坚定。然后用心检讨自己,以“绝对不要欺骗自己”为标准,好好想一想,今天做错了那些事情。千万不要找理由替自己辩解。因为自己原谅自己,不但无济于事,而且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将再度由自己自作自受。一错再错,终将使自己承受不了。

  早在释迦牟尼之前,易经已经提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报应,勉励大家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孔子指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因果律,老子说自然的规律没有偏私,经常和善人站在同一旁。孟子认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大家也知道“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些因果关系,在古典科学中,不容易获得证明,得不到有力的支持。

  因为坏人成功了,好人却受苦受难的事实,到处都可以看见。虽然基督教说得十分清楚:审判不是在这个世界中执行,请大家务必相信,在未来世界中,好人与坏人都将得到应有的报应。然而,科学讲求实证,很难支持这些无法实验也不容易证明的说词。

  相对论问世以后,由于“测不准定律”的出现,打破了往昔对科学的奢望:认为知道宇宙中任何物体的目前状况与速度,就应该可以预告未来的结果。同时也提出一种可能的假说:为什么会测不准?主要是由一个“灵魂”的未知数在那里,成为人类命运的主宰。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相对灵魂的变化现象,必须直探本源,找到绝对灵魂的真相,才能够抓住根本而掌握未来。

  饮水思源,从字面上解说:水源地的保护十分重要。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大家很可能没有水喝。所以必须重视水源地的保护。就现代恩来说,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

  可怕的就在这里,有了常识以后,竟然丢掉了智慧。拜天地,拜祖先表示不忘本,居然被有知识而缺乏智慧的人,当做迷信看待,是不是十分可笑,而又相当可怕?

  人,不能忘掉根本。人的根本,就是绝对灵魂。一生一世都在相对灵魂的变化现象中打滚,忙得头昏脑胀,又有何用?

  人生的目的,其实是单纯的“回老家”,早日恢复灵光、灵气、灵力,回归绝对灵魂的原点。忘本的人,却一天到晚,朝向相反的途径在拼命,把命拼掉了,依然回不了老家,实非可怜又可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报应是将来,并不是一定要现在才算数,大家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基督教的天国审判,回教的火狱制裁,同样是未来的报应而非眼前。我们所重视的,应该是因而不是果,所以饮水思源,成为因果报应的关键因素,不忘本,才能确保未来的光明。

  祸福原本无门,是祸是福,说起来都是人自己搞出来的。可惜很多人不肯承认,总以为福是自己求来的,而祸则是别人陷害的,要嫁祸于我,不是我想要的。

  不错,自古以来,人类追求幸福惟恐不及,躲避灾祸惟恐不周,那里有自求灾祸的?因而把灾祸的责任推给别人,以求自慰。

  仔细想想,祸福的降临,并无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也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像有意设定,要加害某人的样子。是祸是福,完全看个人的行为而定。可见操之在我,与他人并无关联。譬如驾驶汽车,不违规、不撞人,也不被人撞,才算技术优良,可保永远不出车祸。有人说:人家要撞你,有什么办法?不过是推脱之词,不可轻视。至于把横冲直撞,超速抢先,以及躲闪行人当做驾驶技术优良。简直是自己找死,还要牵累别人。

  祸福操之在己,主要就在谨守本份。人既然是自己做出来的,人人不同,也就各有各的目标,个人有不同的使命。我们所说的本份,即是“此生所为何来”的任务。不尽力做好份内工作,固然不应该。逾越本份,做份外的事,获得份外的名利财物,也是自召祸害的主要因素,不可不特为警戒。

  老子提出“不为天下先”的警告,孔子也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便是对不守份的人,做出非常严重的警告。

  很多人误解相对论,以为一切都“不一定”,形成多变的世界,因而主张求新求变,导致变到乱掉根本,做出不守本份的乱变。只知变,不知常,以致妄作凶,轻举妄动而扰乱了宇宙万物自然变化的常则。

  生活原本应该简朴单纯,才有助于返璞归真,使自己顺利恢复绝对灵魂。不料人类由于心生妄念,才堕落为相对灵魂,却不知守份,以求新求变来驱动妄念,使得变化愈来愈多,速度也愈来愈快。简直背道而驰,把自己逼近灭绝的危境,岂不是十分愚昧?

  本份是什么?就是自己累世以来,自作自受的成果。谨守本份,就是信守自作自受的公正法则。不受本份,也将居于自作自受的规律,造成来生更多的业而苦了自己。

  不可不变,不变也不是本份,因为人生的任务在改变自己,也就是求变。但是,千万不要乱变,以免这一生愈修愈偏差,甚至于把原先带来的一些优点,都丢掉了。合理求变,有原则地变动,才是真正谨守本份。

  天道循环,只是象征世间一切都在变化,并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有始即有终,有兴必有衰,有治必有乱,中外古今,都离不开这种天道循环的因果法则。

  认清天道循环的道理,体认天道以自作自受为基础,能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自强不息、无我无私、爱人以德、牺牲奉献、富贵不骄,贫贱不移、顺应天道循环得道变化,自求多福,以持盈保泰,当然不是迷信。

  神明虽然不见得有两栖灵魂的资格,至少也和相对灵魂比较接近,比人类的性对灵魂要高明得多。我们的五重心身,不过是绝对灵魂的边缘产生波率的变动,或者形相有所变化所造成的。事实上我们身体内被囚禁的绝对灵魂,仍然存在。它在我们将要发生重大事故之前,大多会发出一些警告。在我们做出重大善事之后,也会给我们一些良心的安慰。而当我们做了大恶,也会促使我们,产生一些良心的忏悔。从这个角度来看,每当我们的言行举止,中规中矩的时候,我们绝对灵魂发出灵光,产生灵气,并且发生灵力,在那一刹那,我们自己,已经是神明了。给自己一些掌声,当然不算迷信。

  神魔鬼怪,都在我们的内心。心正意诚,就会和神明接通,获得相当的神灵,我们称为灵感。至诚可以预先知道未来的变化,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前知的神通。

  一念之邪,就会和魔、鬼或怪接轨,做出和魔鬼或鬼怪同样的行径。而令人厌恶、痛恨,事后自己也悔恨不已。

  多和神明接通,有如时常听某一电台的广博,习惯之后,一打开就十分自然地转到那一台。听到邪恶的呼声,反而不习惯,很快就转过去,不去听它,就不致受影响。

  常常收听魔鬼的广播,同样会养成习惯。邪念愈动愈多,而且愈来愈强,似乎不做坏事,就停不下来。愈来愈坏,因为恶魔已经成为我们是=的主宰,可以任意指使我们。

  神鬼都是我们一念之差的产物,我们有时候像神明一样的神圣,有时候却像魔鬼一般,那样邪恶,说起来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

  敬神就等于尊敬自己,把自己的神圣一面供奉起来,使自己不敢稍有懈怠。敬神可以激励自己,多发挥神性而减少兽性的残留。对于自己的向上提升,是一种有力的助力。只要敬神而不胡乱向神提出不敬的请求,敬神不但不迷信,而且是一种好事情。

  有钱不一定就是罪恶,许多有钱人仍然十分慈善,乐于助人,做了很多好事。

  问题是大家把金钱看得太重要,形成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就会偏重物资生活而忽略精神生活。于是挑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大家役于物而丧失真我,导致父子无亲情、夫妻无感情、朋友无道义、而大众无道德。大凡经济挂帅的结果,人伦丧失,道德低落,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上贫富悬殊,造成经济上的不平等。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但都很难获得有效的办法。看起来人类经济完全平等,根本不可能。无论采取那一种制度,都很难达成目标。

  德本财末,应该是最可靠的信条。大家把道德修养看成根本,有良好的品德,再来求财、用财、相当可以减少很多损害品德、违背良心的事情。

  现在有很多有钱人,赚取巨额金钱,内心却十分不安。因此借着捐献、慈善、想要有所补偿。这种方式,完全是治标性质,对个人、对社都有很多不良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除非用“无名氏”的名义,暗中捐献。否则大众一看捐献名单,便知道平日赚取过量的利润,也容易使自己成为勒索、绑票的对象。有很多人根本没有赚那么多钱,却为了面子,吹嘘自己的能力,说得天花乱坠,也引起同样的危险。

  对社会来说,使大家认为有钱可以解决一切,救灾救难也要比谁更有钱、更增加了大家热衷追求钱财的决心。以金钱淹没道德,便是有钱出钱所引起的后遗症。

  德本财末的人,了解为善不欲人知的道理,也才能够体会“无名氏”的安全保障。有钱出钱,完全居于良心,并无作秀求功的心情,自然安全而又安心。

  人为财死,钱能通神,都是重财轻德的恶果。求取利益,必须目标正大光明,手段正当无私。有人说这样就赚不到钱了。便是道破当今社会的轻德重财,甚至损德求财,难怪伦理沦丧,道德低落。

  道德修养最基本的表现,即在尊重伦理。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当取才取,不当取则分毫不取。君子用钱,必须适得其当,当用则用,不当用就不能浪费。佛教的慈善布施,基督教的行善济困,回教的济贫课捐,都是同样的道理。

  中庸这一本书,开宗明义便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就这么一句话,把大家都搞糊涂了,并且愈来愈糊涂,甚至引起十分偏差的可怕误解。

  这一本书原本以宇宙观为主题,却把它当做人生观来阐述,当然愈说愈偏离主题。

  中庸的中心,是一个“诚”字,“诚”是“天之道”,充满天地之间,成为宇宙的本质。但是天地表现不出来,必须透过人类来表现,所以“诚之”(表现出来)就成为“人之道”。人能够用“诚”来和宇宙合而为一,那就是圆满的“与天地参”,成为能够参赞天地华育工作的高人。

  “道”因“诚”而建立。没有“诚”也就没有“道”。所以“诚”与“道”合一。。老子把“自然”看做本体,把“道”看做法则。中庸则把“诚”看做本体,而把“道”看成法则。两者都重视“道”,只是本体的说法不同而已。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也就是自然所命的意思,而自然的本质,又不外乎诚。宇宙的本体,既自然又真诚。

  “中”的意思,应该是“未发的状态”,也就是绝对灵魂的本我。“庸”的意思,应该是“发而中节”,有如“两仪”、“四象”、“八卦”一路发展下去,有条有理,也就是相对灵魂的不断提升自我。“和”就是中节,所以中庸的标准,应该是“中节之和”。

  中庸的重心,是“变易”,因为宇宙的万象,不断由动而变,由变而化。

  一切一切都在变,而变有百分之八十是不好的,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当今社会乱象,都是由于求新求变,也就是妄念不断、妄心不停所产生的恶果。

  不可不变,因为“变易”是必然的,不可乱变,因为变有百分之八十是不好的,必须特别用心,在百分之二十的良好范围内,合理地求变,而不是毫无顾忌地盲目求新求变,以致愈变愈乱、愈变也愈糟。

  做人做事,以合理应变为最高原则。

  合理不合理,很难讲。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找不到真正合理的平衡点。这时候“诚”就成为彼此互相沟通的最佳桥梁。大家都“诚之”,来共同体会天道的“诚”,合理不合理?自然偶公正的判断。

  中庸之道,在以至诚追求合理的应变,务求至诚先知,以期愈变愈好,大家都心安。

上一篇:成年人如何提高记忆力?丨欢乐江湖
下一篇:【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唐山市丰南区小学生专用校车安全管理办法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