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打人案例分析集锦
我在班级里总会发现几个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以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进呢?通过思考、实践,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介绍:
班中有一个学生,刚转进来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打我。”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找来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毛病。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随时随地打人,我想:或许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此生还不具有攻击性行为,而是一般的打闹行为,他随儿童的发展和有效的心理咨询教育是可以逐步改变的,能够改好的。
三、教育方式
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方法如下:
1.我作为班主任,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从而引起他的自卑心理,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而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2.通过调查,我认为案例中的孩子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父母经常在外,没有尽教育的责任,父母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告状”,不是辱骂就是棍棒相加。针对他的情况,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另外,我还要求他的家长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视片,或者帮他分析,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学习、模仿片中的积极行为,批评攻击行为。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多次进行家访,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
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就开了一节班队课,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全班的荣誉,也让他明白,要不打骂,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4.发挥孩子的长处,改善孩子的打人毛病。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孩子写作业的速度很快,而且还比较喜欢帮助周边的同学,于是,我就看好了孩子的这优点,鼓励孩子,让孩子写好作业后去帮助班级中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样孩子有了事干,就慢慢地忘记了打人,班中的同学看见孩子的优点,也渐渐忘记了孩子打人的缺点,与孩子交朋友,一起玩了。
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人,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上述案例中的孩子,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父母的帮助,终于从一个问题孩子变成了我老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学习榜样,虽然他偶尔还要“手痒”,但是他真的变了,变好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01efd01009vbu.html
小学生个性问题咨询案例六:攻击性行为
一个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总爱打人,要不就动手抢别人的东西,要不就趁同学不注意时推他一把,甚至公开挑衅,追着同学打,这个父亲不以为然地对教师说:“这孩子就是顽皮。”转过脸来,这个父亲对别人说:“我孩子就是勇敢,这样才不被人欺负。”
[分析]
攻击性也叫侵犯性,指的是个体有故意侵害他人的倾向性,不仅包括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包括隐性的攻击或侵犯他人的意图。父母绝不可纵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固化,最终会导致严重的个性偏差。小学生由于好动,常有攻击性行为发生,尤其是男生。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常常是工具性的,即为了达到非直接伤害他人的其他目标,如为了抢东西,很少是敌对的,即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标。所以教师、家长在纠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时,要分清性质、找出原因:是对别人产生了敌意还是内心受了压抑?是受了欺负还是因为嫉妒别人?再有针对性地处理。
[方法]
1.让小学生明白攻击别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商量、说理来解决。
2.如果小学生是因为内心过度压抑,需要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转移注意力,即转移小学生的攻击目标,使之把敌意转向一般的物品。
3.如果是嫉妒心导致的攻击性行为,要看到嫉妒心常伴随自卑感产生,认为别人在某方面确实比自己强而自己又确实赶不上人家时产生的,教师要针对这种心态加以疏导,解除对嫉妒对象的敌意,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4.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明确攻击性的危害,可能造成粗暴、虐待的个性,但又不能简单用批评、体罚来强行压制。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案例分析
双辽市第二小学 李瑞
一、个案研究背景
1、理论依据及研究价值
思维决定人的行为,行为造就习惯,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2、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李某,男,今年9岁,读三年级,经过多方面的接触了解得知:李某是一个特殊儿童。父亲与他人私奔,母亲多次再婚。现已不知道去向。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姥又是因为他一个出家的阿姨得了血栓,姥爷年老,眼花耳聋。在学校不写作业,上课不听讲。眼神要吗呆滞,要吗仇视。对同学要么视而不,要么说谎欺骗。有时会暴怒有时会非常不堪一击。
二、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儿童都可能与她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李某的家庭背景过于复杂。导致他内心的矛盾心理就像老舍笔下的小麻雀带着对人的信任与恐惧。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某性格比较暴躁,,造成他的冷漠,自己形成了一个小世界。对同学的友情有时又会很渴望,但是不知道如果处理。借助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特保儿,而李某却是一个特殊孩子,各方面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小小心灵十分的叛逆,逐渐产生仇视和说谎坏习惯。
3、同学的排斥:在特殊家庭环境中,渐渐地,李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他会更委屈,倔强到头来会默然。同学疏远他,她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她变得偏激、反叛。
三、主要治疗依据
1、认知和交流疗法。通过了解的情况可知,李某的姥姥姥爷身体情况。在他们面前大声夸奖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是孩子觉得自己还行,便故事告诉孩子,妈妈去陪你爸爸了,你爸爸病了。你是男子汉,你一定会在爸爸病好之前照顾好这个家的。到时你爸爸妈妈一起回来看你。你想爸爸妈妈希望看见什么样的你呢?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行走。给孩子信心,缓解失落感和愤恨心理。定期的以他爸爸妈妈的口吻为他写一封信,让他有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让孩子感受爱的同时,知道自己很最要,有什么为这样重要。是孩子改掉为了引起长辈的关注,就有意或无意地要么回避老师、家长、同学要么顶撞教师、家长和同学。采用认知疗法,让李某找到问题的症结,意识到真实的自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思想基础。
2、家校联系进行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虽然找到问题的根源,但几学期的暗示和强化已使他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采用行为疗法,使其改变这种定势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给予爱和尊重,促健康成长。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某因得不到爱与赞美,行为习惯形成偏差。对于她来说,爱无异于小树苗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和雨露。
四、治疗过程
第一步:认知和交流疗法寻找问题的症结。
李某的暴躁性格和说谎话源于平时家庭长辈评价和她本身的客观情况不一致。造成他的矛盾心理。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用认知的疗法让她看到真实的自我,初步解除她思想上的顾虑。其次是通过谈话交流,启发诱导她。
李某×,你说这孩子要么会像他没良心的爹,要么会被逼压疯。你是因为这才总是思考吗?你是因为这个才会告诉老师你要杀所有人吗?那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其实很需要你,吗? 他们需要你的帮助。其实他们认为你很懂事怕你知道爸爸病了,会担心,会不好好学习要去看爸爸,才骗你的。而你姥爷聋,有不想让他担心才会说谎骗你。但你现在长大了。是个男子汉了,所有你有权知道这一切了。接下来看你怎么做了。但你爸爸妈妈相信你,才让老师告诉你,你看这封信。”孩子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但是随着信件的一次次到来,李某
眉毛一扬,眼睛一亮,终于有了阳光的笑了。
第二步:家校联系,健康家庭,温暖孩子之心。
家庭的不良影响是李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家长既是儿童的启蒙老师,也是儿童行为的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学校管理者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同时,任课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作为班主任的我,多次去学生家家访。和老人达成共识。请他们配合着多夸奖孩子。特别是请姥爷在邻里之间一定要多肯定外孙子的付出和优点,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多了解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调节情感,温暖孩子的心,使孩子保持积极愉悦的健康心态;建立家校联系本,与家长交流李某好的表现得到了同龄孩子的尊敬,长辈的认可。
第三步给予爱和尊重,促其健康成长。
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在教书育人中,每一个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特别是像李某这样的后进生,更要“偏爱”他们,因为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李某是只有9岁的小学生,他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其缺乏爱的成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李某需要爱和尊重,需要信任和鼓励。虽然他有不完成作业、说谎、易冲动的缺陷,但也有他的长处:,知错就改。而这个长处就是闪光点。我因势利导,上课时,多给她表现自己的机会,当她坐得端正时,我就给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当她积极发言,我就毫不吝啬地表扬她,并请全班同学为她鼓掌;作业写得认真,就给她打个“真棒,当她认真读书时,我说:“同学们,我发现一个同学读书的样子非常可爱,他就是李某×同学。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儿,认真读课文。”他的眼里满是惊喜,读得更认真了。久而久之,让他觉得在老师、同学心目中,她是个好学生。此后,我又趁热打铁,他她进行了几次谈话,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告诉他:如何完全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化绊脚石为踏脚石,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同时,我还教给他男子汉应对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巩固成果。虽然他有时改了又犯,说过了又忘,但我们不厌弃,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既严格,又耐心地反复指导他,促其改掉坏习惯,健康成长。
五、治疗结果
经过半年的指导和治疗,李某从行为习惯到学习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李某的情绪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学校不再打骂同学,对同学也热情了,并能与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家长反映在家不但主动照顾家人,而且会和邻居相处了;同时上课能认真听课了,作业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或家长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在治疗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温暖的家庭可以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家长的教育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配合。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抓反复、反复抓,不断地培养与强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用爱唤起爱,用爱催生爱,爱的奉献才能出现爱的奇迹才能培养良好习惯。
如果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那么,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前提和途径就是校园生活。
小学生喜好打人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刘某 ,四年级的学生,是刚转进来的,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打我。”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找来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毛病。
二、案例分析 :
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随时随地打人,我想:或许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他 还不具有攻击性行为 ,而是一般的打闹行为,是可以逐步改变的,能够改好的。
三、教育方式
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方法如下:
1.我作为老师,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2.通过调查,我认为刘志强 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针对他的情况,我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
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全班的荣誉,也让他明白,要不打骂,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4.发挥孩子的长处,改善孩子的打人毛病。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孩子写作业的速度很快,而且还比较喜欢帮助周边的同学,于是,我就看好了孩子的这优点,鼓励孩子,让孩子写好作业后去帮助班级中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样孩子有了事干,就慢慢地忘记了打人,班中的同学看见孩子的优点,也渐渐忘记了孩子打人的缺点,与孩子交朋友,一起玩了。
四、案例反思
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人,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上述案例中的孩子,经过我的努力,以及他父母的帮助,终于从一个问题孩子变成了我老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学习榜样,虽然他偶尔还要“手痒”,但是他真的变了,变好了。
/1j3syd/index.asp?clbs=76jeom&id=40677
小学生打架教育案例
这是最近发生在一所学校的一起真实事件。在放学的路上,因为两个班的同学发生冲撞,然后相互指责、辱骂,以致双方大打出手。这件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偏僻的乡间路上,周围没有警察,也没有一个成年人在场,没有人及时制止这场斗殴。斗殴的学生们越斗越激烈,越斗越火爆。先是用拳头,后来竟抓起地上的石头互相乱砸。真是太可怕了,有几个同学被砸破了头,昏倒在地上,其他的同学还怒气冲天,竟然踩着昏倒同学的身体继续“战斗”。幸好,他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回家经过那儿,才制止了这场残酷的斗殴。你想想,如果没有老师经过那儿,后果会怎样呢?是不是会闹出人命来?
我国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上规定,“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是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违反了一个学生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万一发生了什么小纠纷,解决的方式只能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bc4df0100stwg.html
小学生打架教育案例分析
作者: 甘成梅( 青海海东小学数学八班 )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2007年7月8日,顺义区仁和镇红星小学一名三年级的小男孩因一句脏话被三少年殴打致死。这三名伤人者,其中两名男孩未满14岁,在校读书,另外一名男孩刚刚近17岁。这血淋淋的现实,无不为人震惊。如果这几名学生都懂得遵守道德规范,懂得同学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团结,会有这血淋淋的一幕吗?如果路过的学生都有法律意识,知道及时制止或报警,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吗?
近几年,学生打架斗殴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颁布的《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上规定: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是未成年的不良行为,违反了一个学生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万一发生了什么小的纠纷,解决的方式只能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针对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从正面积极诱导,增强学生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积极启发诱导,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动脑筋,发掘社会资源,强化法制教育,为构建法制社会、和谐社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生爱打架怎么办?
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几个孩子彼此之间玩得很好,瞬间就吵闹甚至打斗起来。我们不少老师认为孩子在一起要友好相处和睦玩耍,争吵和打斗是不可容忍的,一旦发生争吵和打斗,轻则让他们在一旁站着反省,重则批评、惩戒教育,试图达到制止冲突以及警示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龄期儿童之间的争吵和打斗是孩子在自己所属群体中探究人交往、摸索各自特点、体验交流方式方法,以及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既不考虑他人,也不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所以在一起玩耍或游戏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甚至打斗。
一般说来,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与成人之间的“争吵打斗”性质不同,这种“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嬉戏行为,吵完打完便烟消云散,转眼之间又会快乐地玩耍起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辨别孰是孰非,更无必要把它上升为道德行为。从您所数来看您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的表现,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这既然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孩子喜欢打打闹闹的情况我们应该采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呢?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吵打得不可开交,只要不出现危险或伤害,就不要单纯去阻止,而要先让孩子平心静气地安定下来,再让他们各自讲出自己的理由,引导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理由,最终达成相互谅解。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以儿童感化儿童”的思想,就是指在儿童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教育,尤其是交往中因彼此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斗的,才会使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他人的意见或地位的重要,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调节自己的言行,以求能适应伙伴群体的行为规范,使自己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
孩子打人通常不是什么严重的错误,这是孩子想和对方进行交流,却不知道正确的交流方法是怎样的,所以用推一下他人或拍一下他人行为的来探究交往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要过多地深究对错问题,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坏学生”的标签,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其次,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相互打架既是玩乐,又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打球没什么不同。大人没必要去阻止,更不必干预其中——因为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打架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样,并不伤感情。也就是说孩子之间的打架是无心的玩闹和探索,更是对人际相处的经验的积累!再次,我们要与孩子的班主任搞好关系,因为孩子的人际交往是一个认知学习和纠正的过程,孩子打了人之后给老师承认了错误,也给被打的同学道歉了,就及时表扬,鼓励孩子跟被打的同学做好朋友,同时教育和指导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商量,只有跟大家都相处好,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
发现孩子有一天没有打架,老师就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奖励一个遵纪小红星),然后逐渐延长时间比如三天没有打架、七天、十四天(每次都奖励遵纪小红星),久而久之孩子也就逐渐不打人了。
台湾教育学家高振东先生认为:“孩子三岁前学好语言,三至六岁行成个性,六至十三岁调整习惯,有些孩子在十三岁后还存在的恶习就会要伴他终身了”。所以对于您的孩子来说,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有意识的着力培养以上方面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您所指的具体是什么?如果仅仅是指和小朋友在一起推一下他人或拍一下他人的行为,那么我认为您的看法有失偏颇。这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天真、好奇、充满对各种事物的探究等,所以我认为这是天性使然。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习惯培养,我认为应该注重良好的道德习惯--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爱护幼小,勤于做事,节俭节约等。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就说孩子已经有了这样品质。比如,希望孩子爱学习,就说孩子爱看书,爱问问题;希望孩子记忆力好,就说孩子看两三遍就记住了等等),作业认真细致,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高质量高效率(学习时间尽可能控制在30分钟左右),玩的时候自由自在、扯破天地的尽情玩耍和嬉戏;学习方法的培养(紧扣预习--学习--复习三个环节)。良好的生活--①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定时进餐,定量进餐(如每天必须吃三餐),不乱用保健品(病从口入,祸从口出)。②卫生习惯:常早晚洗手洗脸、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男女孩都要有勤洗澡、勤用水的习惯等),书写用眼习惯(执笔方法,写字姿势--“注意三个距离:一尺、一拳、一寸。即读书写字时,眼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尺以上;身体与课桌之间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握笔时手和笔尖要保持一寸的距离”、笔画、速度等,不在光线太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躺着、走路或乘车时看书);③作息习惯:如按时起床,按时睡眠,按时作息……。
http://ay6171.blog.163.com/blog/static/20450725820124824844152/
上一篇:健康饮食建议优选九篇
下一篇:减脂有哪些常见误区?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