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女哲学家很少?
A.B.C.D.E都是学哲学的女生,住同一个宿舍。
A不喜欢哲学,高考分数低,擦线进了哲学系,大一下学年就参加了学校的转专业考试,去了管理学院,学人力资源管理。当然,A也没多喜欢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但是A和周围人都觉得,女孩子嘛,心思细腻,适合当hr,就业前景也不错。他爸一直说,哲学这种太费脑子的东西,压根就不适合女孩子学。A也深以为然。
B和A一样,也不喜欢哲学,擦线进的哲学系,但是转专业考试没过,只能老老实实学哲学。A转专业成功从宿舍搬走那天,和她说了句,“哲学太抽象,不适合女生学”。B虽然不喜欢哲学,但觉得A这句话挺没道理的。
C对哲学无感,不讨厌不喜欢,混混日子,也挺好的。
D.E是自己选的哲学专业,她俩对这个很感兴趣。不过每次和别人介绍自己专业的时候,周围人总说:“学哲学哇,挺厉害的。女孩子学哲学,就更不多见了。学哲学以后能找什么样的工作?能考公务员考老师吗?哲学家不都是男的吗?”
一晃四年。
A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功毕业,系里成绩倒数的男生,很快拿到了n个offer,面试一路绿灯。自己,包括周围大多数女生,却像个大白菜一样被人挑挑捡捡。欸?说好的女生适合当hr呢?
B虽然不喜欢哲学,但坐得住,大学四年里成绩挺好,除了D.E,就数着她了,保研去了北方某所更好的高校。
C混日子,日子也混她。成绩不好看,没关系。爸妈亲戚都想让她回家考个公务员,安稳有保障,还能顾家。以后在婚姻市场上也不会被人挑毛病。一毕业,C就把自己的哲学课本卖给了楼下收书的老大爷,按斤卖,一共十块五。
D和E双双保研,都有意继续深造,最后也去了理想的学校。
又三年。
A在私企工作,事业小有气色。和男朋友分手了,原因是两个人都忙,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聚少离多。
B没有搞科研的心思,考虑到年纪问题,也不打算读博。三年里摸着鱼就过来了。她总听有人吐槽:“xxx就靠背考上的研究生,一点思考能力都没有,要我说,女生就不适合搞科研,只会背。” xxx她认识,天赋确实一般,不过能考上研究生,也肯定不是全靠背吧。背后吐槽别人的人真讨厌。
C终于考上了公务员。果真,在相亲市场上,从来没人挑她工作的毛病。
D和E继续读博。
四年后。
A结婚了,不敢要孩子,害怕失去上升机会。
B单身,听长辈的话考了教师证,在一所中学教政治,也不算改行。她本来有些抵触,但当了老师后,发现这种生活节奏,自己也挺满意的。
C孩子两岁了,岁月安稳,日子还算清闲。
D忙着发论文,周围人并不支持她搞科研,觉得读到研究生已经可以了,学历够用了。读太多书耽误结婚生孩子就不好了。好在D在博一结束的时候和师兄在一起了,周围反对她深造的声音才小了点。
E还是单身狗,因此被催得很惨,需要忍受科研和婚恋的双重压力。
再五年。
A有了宝宝,也遇到了职业天花板。有宝宝后,生活的重心转向了家庭,毕竟男朋友也忙,总有一个人要多分担一点的。说来也奇怪,她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也不像刚毕业那会儿有拼劲儿了。
B结婚,也有了孩子,日常除了上课就是回家照顾宝宝,虽然丈夫也是老师,工作也不忙,但照顾宝宝好像只是她一个人的事情。家里的哲学书很久没有翻看了,积了不少灰。
C考虑二胎了。
D和师兄结了婚,在同一所学校拿到了教职。有了孩子。师兄依然专心学术,而她实在分身乏术,科研进度被耽误了。其实和师兄相比,自己的天份并不差在哪里。
E依然单身,醉心科研,产出很大。当然,周围人也替她着急人生大事,只不过相亲对象有的一听她是女博士,还是学哲学的,就劝退了。她自己焦虑过很长的时间,后来释然了。
只不过在七大姑八大姨的眼里,科研搞得再好,都抵不过没结婚的罪恶。
A.B.C.D.E很多年不见,在同学聚会上,她们一宿舍坐在一块聊天,分享着各自的人生经历,无限感慨。
D低头刷手机,忽然看了一个知乎给她推荐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哲学家很少?”
她把这个问题和几个高赞回答念给其他几个女生听,念着念着,她的声音带上了哭腔。
听的人不知道为啥,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为自己,也为其他人。
一个女生,从小就被灌输类似你不用那么累,你是可以被人保护的,公务员教师是你的理想职业,被不断提醒,你的理性思维不如男生,你的后劲儿不足,你学习好就是靠死记硬背。读书也行,大学毕业刚刚好,读个研也行,已经足够了。在普通人眼里,太高就是减分项了。
好不容易你也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又被催婚催生孩子,要照顾家庭。30?40岁是科研工作者的黄金年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扪心自问,这个年纪,普通女性科研工作者的重心会在哪里?
你抱怨一下就是打拳,就是搞性别对立。
就好比大家在赛跑,男性是无障碍跑,你天分高,又努力,跑得足够快,咬咬牙坚持下来,拿个名次不成问题。
而女性的跑道坑坑洼洼,还尼玛是跨栏,周围看客嘘你的劝你的诱惑你的人数不胜数,能到终点已经是侥幸,毕竟中途退赛者大有人在。再要想拿到名次,谈何容易?
等到终点了,迎接她的未必是鲜花和掌声。
“一个女的,为什么不当观众?”
“跑步太累了,女孩子嘛,加加油,看着男生跑就行了。”
“跑到一半就不错了,不用跑完。那么拼干啥?”
“没想到,女的跑步还这么快。难得啊。”
“个例,她是个例,你看多少个女的参加跑步了,就她一个有名次,这说明了什么?”
“看吧,我就说女的不适合跑步。女生的腿天生就不适合跑步。”
“她虽然有名次了但她没结婚,跑再快有什么用?”
所以,你觉得女哲学家为什么少?
前面很多回答都审错题了吧。
首先,我认为题主想说的“哲学家”是那些做哲学研究、哲学思考并且有【杰出成就和历史性贡献】的人,不是现在在大学里学习哲学专业或者哲学课程的人(哲学专业学生),也不是现在在学校里讲授哲学内容的人(哲学专业教师),如果是后两者,那女性其实并不罕见。
【补充:注意,本文开篇所言是针对题主这个问题语境中“哲学家”一词的含义。此处我无意探讨这个含义是否恰当,像很多答主一样。若回答这个问题,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是哲学家”而是“这一语境里的哲学家一词”是什么意思。所以那些冷嘲热讽argue概念谬误的其实没有价值,您不妨去“什么是哲学家”问题下面回答,如果没有可以自己提一个。】
既然问题是为什么女哲学家少,还带了哲学史的tag,那么问的就应该是:纵观历史这么多哲学家,为什么男多女少。而不是:为什么当代女哲学家少。
我想题主提出问题的思路大概是梳理哲学史上大名鼎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发现诶怎么缺少女性?
当代这个堕落的样子,别说女性还是男性,“哲学家”这个词有几个人能真正担得住?广泛一点的“思想家”才勉强有那么几个,当代这些年全世界的“哲学家”简直屈指可数。(呵呵.gif)
回到问题上来,既然这是个历史性问题,那不免就要用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不管今天我们再怎么强调政治正确,男女之间的一些始终存在的客观差异是不可能被近代人类的构建消解掉的。
女性,一直承担着生育繁衍的重任。正因此,对于女性这样一个群体来讲,她的生育功能不可能被忽视,她的现实意义不可能被忽视。
哲学家是怎么出现的?一个哲学家能够思考哲学问题并且有所建树,必定意味着对一些现实意义的放弃。一个996的程序员或者一个餐厅的主厨会变成哲学家吗?大概率不会。为什么?因为他们每天绝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现实性的东西,去工作、赚钱。因此平民哲学家是很少很少的。那么谁有可能性(注意,仅仅是可能)成为哲学家?那些能够割舍一些在现实中的时间,并用这些时间来思考的人。而这些人为什么更多的是男性?因为在繁衍的过程中,男性并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甚至某个特定的男性不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家族的延续而言,若干个儿子有一些有孩子就好,不必须每一个都瓜瓞绵延)。因此对于那些俗称“有钱有闲”的男人,他们便有可能投入哲学思考。而随着这一群体人口基数的增大,某一常数概率下,伟大哲学家的数量就多。
那么女性呢?对于任何一个女性而言,在古代社会,出嫁、生子似乎都是唯一的人生路径。围绕着生育与性吸引力,女性群体付出了太多现实性的东西——花时间打扮、生育并照料孩子等等。在加上古代传统思想(对这一传统我们应该批判扬弃而不是走极端)认为男人负责事业、大事这些外在宏观的东西,而女人则相对负责内在琐碎的东西,就更使得女性非常容易局限于这些事情当中,使得男性更容易“看见”哲学。
再者说,男性作为生产力、劳动力,在社会中有很多种方式能够实现其现实价值:种田也行、打仗也行、做官也行,若能思考哲学而得赏识重用也是一种。而对于女性而言,种田和打仗这种事天生就总体弱于男性群体(这是不争的事实吧),再由于这种自然的差异(体力强弱的差异,女性因为要生育所以更需要受保护…)发展出了社会建构出的分工差异(男性搞政治搞商业…),所以女性的现实价值实现方式就更加单一化、固化…以至于现在很多民间思想在男女观念上都想当顽固腐朽,譬如女人不应多读书而是要生孩子照顾夫家等等…
总结来说,就是生理性差异和社会分工的传统将女性更多地“限制”在了现实生活的细节里,无论是传统思想还是教育…都使得在抽象理论领域里,杰出的、有创造性成就的女性非常稀缺。这也就是某些答主所说的女生似乎是功利性学习而不是真的感兴趣深入钻研那种,在饭桌上讨厌谈论学术的现象的原因之一。
但我想说,仅仅用上面一句来认为“女哲学家少”是非常非常不合理的。试问,这样的描述有无以偏概全之嫌?我生活中很多女孩子很喜欢她们的专业,也很喜欢谈论并向别人介绍。再者说,那些似乎喜欢谈论本专业的男孩又做出了什么?喜欢物理就真能成为理论物理学家而不是毕业后凭借计算能力搞投资搞金融?单凭这种片面的现象就片面的认为“女生不爱学她们的专业”“男生才更适合深入研究”,并将这个大帽子扣在哲学这一很特殊的专业上,真的很扯诶。
今天这个市民社会,很多人都很功利甚至堕落。功利的群体里绝非女性占大头,否则为什么那么多男性企业家呢?但是,今天的社会已然不同于以往,女性越来越独立和自由,越来越少限制。一个女人可以思考哲学,你可以做哲学研究,也可以选择去工作、实现现实意义,男人也是一样。但是如果今天一个女人过度地世俗功利、精致利己,那是这一个女人的问题,而不是女性群体的问题,更无从用这一现象来作为历史上女哲学家少的原因和证据。
最后再强调一次,从来不是因为今天的女性更庸俗、不热爱思想所以使得今天的女哲学家少——历史上似乎是这样,那是因为历史环境和传统根深蒂固的力量限制着女性,是她们大多少有机会接触深刻的思想。
今天的哲学家很少,今天的庸俗利己主义者很多。在这一点上,不分男女。
以上。
哲学史上女哲学家确实很少,但当代哲学系里的女教授并不少。
哲学史上很少,是因为女性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被排除在经典教育之外,而经典教育是成为哲学家的门槛。
今后不会有什么有名的女哲学家了,因为公众认知意义下的哲学家已经走入了历史,不会再出现了。
2021-4-25 的更新
我觉得我应该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基本成名的哲学家都满足了以下两个条件:① 衣食无忧(绝大部分),或者对物质基本没有需求(非常少)。② 时间充裕,或者是专业学者。
18世纪妇女解放运动之前,女性基本第②条都满足不了。第一位女哲学家希帕蒂亚满足了上面两条,最后她被定性为“异端”被残忍杀害(是真的残忍)。
女性基本错过了对世界对生命充满了爆炸性探索的17-19世纪,当那很少的一部分女性有条件参与哲学思考的时候,她会发现涌现出来的哪些想法,前人都已经研究过了成了体系了。
至于妇女解放运动之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还是与男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周围人对女性的期待和培养和对男性也完全不同,具体情况大家都知道,就不详细描述了。
这是原答案:
小学四年级,我问我妈,真神到底是哪个,是上帝还是观音菩萨?第二天碰到楼下的阿姨,她看到我就憋不住笑,问我“x妹,听说你昨天看到上帝和观世音了撒?”
初中到大学,看遍了圣经古兰经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我逐渐成长成了个唯物主义可知论者。
大学开始,按着东西方哲学史的顺序,有的超有意思,有的难啃,反正我都我浑沦吞枣来了个遍。在很少很少的碰巧的时间里,我会和同学同事父母相亲对象讨论到某些哲学问题,大家的反应大部分都不太......好。
现在我中年啦,自认为可以算是个资深哲学爱好者啦,可大家都不这么认为,他们评价我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大龄剩女”。
2020-6-6更新
有点感慨写出来的回答,没想到有这么多同好,真的还挺开心的。挺感谢大家的鼓励,其实我过得还不错啦,爱好哲学这种东西,除了要带点对世界的好奇与探求,说实话还需要....在物质生活上无太大的忧虑。做一个哲学家确实需要环境和土壤,可是做一个哲学爱好者真的只需要有自己就行了。
人生真的很有意思,有那么多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现在见到的每个人和我,都是从出生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变成了现在的“这个人”,在未来,他们和我还会经历不同的事,变成相似却又不同的“另一个人”。我很多朋友都已结婚生子,他们经常羡慕我充裕的个人时间,却又时不时感叹我孤单可怜,可是人生就是这样,很少人能够事事完美,大部分人有得到就有失去。就像我的好友们带娃辛苦,经常向我抱怨,有的孩子警惕性高不容易和陌生人相处,有的孩子性格软绵当不了班干部,可是警惕性高的不容易被人拐走,性格软绵的特别招喜欢,如果孩子同时拥有对立的性格并保持平衡,我常和当妈的说你大概上辈子拯救了世界。
我很早开始隔段时间会忍不住问不同的人某个问题(可惜那时候还没有知乎?),虽然他们经常会回答前不耐烦地说一句“你怎么又来了”,但是通常还是会给我答案。我一直记得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40岁的时候得知你得了绝症,但是像骇客帝国那样,有一个像现实一样的虚拟世界,把你的脑子和这个虚拟世界连起来,你可以把你现在拥有的金钱带到这个虚拟世界重新开始生活,你愿不愿意?”
这个问题为我打开了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原来大家大家有那么多不同的想法。
大部分人会追问我:“我的身体呢?“,如果我回答“只有脑子留下来。”那他们都会回答”没了吗?那我就不活了。”有的人会追加“如果身体还在,而且保证没有人动我的身体和脑子,那我就进去”。还有人和我说“我特别不喜欢那些科幻的东西,我宁愿死也不愿意成为数据”,虽然我一再强调在虚拟世界里也有身体,作用却不大(其实这点到现在我都很不理解)。
直到有人问我“以后我的亲人死去了也可以进去吗?”,后来我就都加上了这一条“你最重要的人以后也会去的”,这时虽然还有人会坚持“没有了实体身体,就让我去死”。但是大部分的人却都会马上更改答案:“那我会进去等他们的。”........每次我等到这个最终的答案出现的时候,都会获得一份意料之中感慨:大部分人对生死的纠结根本不在灵魂是不是存在,而是有没有和最重要的人在一起。
后来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例如下面这个大部分人会反问我“你怎么这么残忍”的问题:你最重要的亲人,当他睡着的时候,把他转移到另一个空间,然后换上一个克隆得一模一样的人,头脑里的记忆,身体都一样。如果有人告诉你真相,而真正的亲人回不来,克隆人不知道自己是克隆人,你会把这个克隆人当做亲人吗?如果你们像真正的亲人一样相处了10年,如果告诉你真正的亲人要回来,就得这个克隆人去死,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个克隆人不去死,你真正的亲人就要死,你会怎么办?
当然我不纠结于生死和灵魂的问题很久了,最近一段时间思考的就是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什么的,这些和大众生活就更远了,没法子在现实中问啦,不过我可以在知乎里问,真的好喜欢知乎呀。
2020-8-12 更新,这里大概是树洞吧
最近我有些迷失,还跑去观摩了两次仙姑做法,倒是理解起笛卡尔、牛顿之类的大师一昧往神学的路子上走的心情。偶然生成的氧气和大气层,偶然的单细胞生物,历经无法想象的漫长的偶然的进化,所有的意义就在于生命的生存和基因的延续,这样的事实总会让人生出很多失落来。
前几天带娃的闺蜜忙中偷闲和我聊两句,又开始唠叨自己日子就是为了娃而活,我和她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基因的延续,你做着亿万年来最有意义的事情呀。”......无际的宇宙,无尽的时间,可有可无的生命在挣扎着按着偶然而又必然的向前。什么才最有意义,英雄,战争,金钱,不过是时间长河的一抹小水滴,也许真的只有不尽的生命的延续才能看到遥远的未来,湍流不息又奋力向前的生命大概就是斯宾诺莎的上帝吧。
可是想想,能够一抹意识,体会到喜悦,悲伤,清晨的太阳透过窗台,摇头叶扇的微风吹拂眼帘,拥有自我其实就是件万分幸运的事呀。
2021-1-10 更新
最近卷得厉害,疫情以来,中小学suicide jumpers的数量....真的超出了想象,和同事家人聊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脸不能理解,基本只有一句冲动来解释。
无法站在他人的环境和立场上去理解他人,大概是我们这几代人的通病,批评表扬只是简单的敷衍,高高在上的评价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有多少家长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小朋友站在相同的地位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对未来的无望和心理上的卑微,无法倾诉的痛苦,以为年纪小就不会有,实际上却是以己度人的傲慢想法。世间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害怕死亡,只是畏惧肉体的痛苦。如果持续地无望却不选择,更多是因为责任和留恋。而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根本没有责任一说,如果长时间只剩下精神上的痛苦,选择suicide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科学的道路宽却窄,越是深入,越有种命定的味道。一个人出生伊始,神经系统、肉体,周边环境,当然还要加上莫名其妙的运气,都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判断。出生是一种偶然,但是命运....却隐隐不那么简单。
2021-2-10 更新
原先总觉得时间是一个维度,突然意识到时间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衡量变化的一种工具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失落和迷茫。只有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没有上一秒也没有下一刻,只有存在和不存在,看见和看不见。
我突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感兴趣的哲学家(甚至感兴趣过的哲学家),基本上全是女的。
安斯库姆:行动哲学和德性伦理学的先驱——女的
纳斯鲍姆:美德伦理学的大佬——女的
扎格泽博斯基:德性知识论的巨佬,教母级别的人物——女的
苏珊哈克:杰出的科学哲学家——女的
卡特赖特:科学哲学界在世的执牛耳者之一——女的
甚至哪怕国内学术界,我心中的女神,唐热风,还是女的。
有人说非要great,才配得上哲学家,那我寻思我上面说的这些,都蛮great的啊。
所以这个问题可能是指,为什么哲学史上没有知名的女哲学家。很简单,女性受教育才多少年?女性能够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获得高等学校的教职才多少年?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里,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不仅女哲学家少,女艺术家、女文学家、女科学家都少。然而,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所带来的平权运动,女性已经在每一个领域,都铁一般地证明,她们可以做的非常优秀,甚至比男性更优秀。
所以,哲学史上缺乏女性哲学家的声音,就是历史和文明的悲哀,就是男权社会里欠的债。我经常在想,如果没有数千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那我们今天的哲学史,会有多精彩。我相信,如果有那个哲学史,女哲学家的数量一定不比男哲学家少。我更相信,未来人所书写的20世纪以后的哲学史,将会让这样的问题永远地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会再重复这样的遗憾与悲哀。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在我的兴趣点里有那么多女哲学家。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感兴趣的哲学领域主要集中在美德理论这块,问题是如果大家对这一块有一点了解,就知道这一部分本来就是当代女哲学家扎堆的领域,甚至本来就没几个男性哲学家。
先说美德伦理学。我们都知道,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开山之作是《现代道德理论》,作者是安斯库姆,提出著名的电车难题的哲学家福特,也是美德伦理学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复兴斯多葛学派的美德伦理学家纳斯鲍姆,她的学术地位但凡涉猎当代伦理学的的人,都不会质疑。还有规范美德伦理学的创始人赫斯特豪斯。更不用说关怀伦理学本来就是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学。可以说出名的美德伦理学家,男性只有一个麦金泰尔,我做美德伦理学,那当然是看女哲学家要多得多。
德性知识论方面。德性知识论就两条路径,一条是德性可靠论,一条是德性责任论,前者代表人物索萨,是个男的,后者代表人物扎格泽博斯基,是个女的。这两个人可以说一人执掌了一半德性知识论,那我本来就是个德性责任论者,我不是扎格泽博斯基这一路的,还能是哪一路的?我不看扎格泽博斯基的东西,应该看谁的东西?
本回答的最后一次补充:
1.哲学史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是一份翻故纸堆的事业,所以有的朋友觉得自己在哲学史书籍上没有看到女哲学家,这只意味着在历史上缺少女哲学家,并不意味着现在缺少女哲学家。那你要从历史上看,女什么家都少。而且,如果你读的是中国产的《西方哲学史》,那你的哲学史充其量到黑格尔为止,说实话,这和当今哲学的发展差的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2.有的男性仿佛认为,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某些先天的和必然的差异,导致女性更不适合从事哲学工作,如果你要论证这一点,至少你应该论证,为什么20世纪以后女哲学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逊于同时期的男性,是这种差异消失了吗?消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也许有的朋友会认为,相对而言,男性更擅长于抽象的、理性化的、反思性的思维工作,而女性更擅长于具体的、情感化的、直觉性的思维工作。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男性更适合从事哲学工作,因为哲学未必是理性的、抽象的和思辨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哲学家大多出现在伦理学、艺术哲学这样的实践哲学领域,而非形而上学这样的纯粹哲学领域,不过这至多只是思维习惯带来的分工不同,并不意味着高下之分,也不必然成立。比如我的导师是一名女性,但她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比我要概念化、理性化和抽象得多。
最后,如果有朋友觉得,我一直在用我的兴趣爱好带节奏,或者觉得我个人的一些观念和我对占星的兴趣使你无法相信我的判断,目前比较顶级的哲学杂志包括Philosophical Review、Philosophy &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Analysis、Mind、Nous、Synthese、Journal of Philosophy,你们可以自己去查查,作者是女性的论文占的比重和分量。(如果你觉得顶刊论文不能评判一个哲学家的水平高低,或者你根本不会查阅期刊论文,那我觉得你可能缺乏讨论这个问题的必备素质。)
喜欢写作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做征稿信息的平台,收录了各种报纸、杂志、自媒体、网站征文投稿渠道(邮箱、稿费、参考文章、审稿时间一应俱全)~
上一篇:故事初中作文
下一篇: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如何量刑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