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打女儿,只是没忍住”:40岁妈妈崩溃痛哭,揭开无数成年人的痛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7-20
手机版

  情绪失控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伤害。

  当我们能收住自己的情绪,会能真正给孩子一个幸福健康的家庭氛围。

  ——凯叔

  作者 | 心海一隅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场景:

  妈妈跟10岁的女儿龙芊言坐在书桌前,

  芊言开始背诵演讲稿,

  结果她刚背两三句,就结巴起来了。

  妈妈立马厉声质问芊言:

  “你到底背了没有?

  你就准备拿演讲稿上去演讲啊?

  我不是跟你说了只有三天时间了吗?”

  芊言刚反驳一句说:

  “不是还有三天时间吗?”

  妈妈就气急败坏地摔了演讲稿后大吼:

  “你到底怎么回事?

  好好跟你说你不听!

  非要打你一下你才舒服是吧?”

  

  妈妈一边骂一边站起身来,

  一把拎起芊言的胳膊,

  一巴掌一巴掌地落在她的屁股上、后背上,

  疼得芊言眼泪立马流下来了。

  妈妈面目狰狞地一边打一边吼,

  吓得芊言整个人缩成了一团。

  就这样妈妈还不解气,又伸手打了芊言好几巴掌,

  还叫嚣着:

  “打你这不听话的孩子!”

  

  只因为女儿没有提前背熟演讲稿,

  妈妈一言不合就发怒开始动手打。

  这不是影视剧中的虚构场景,

  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在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中,

  龙芊言的妈妈眼泛泪光地说:

  “我就在反省,我怎么当时情绪那么激动没有忍住?

  这是我第一次打她。”

  

  其实从妈妈的反省中,

  我们知道她小时候也被自己的妈妈打过。

  她知道这种被打的感受,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控制不住也打了女儿了。

  

  即使妈妈在生芊言的时候,

  发誓以后要跟女儿平等地交流协商,

  却还是在女儿的表现不如自己意的时候,

  “复制”了自己妈妈当年的行为。

  曾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今当父母的一代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

  都想给孩子创造更温馨的成长环境。

  只是很多时候,

  却不知不觉陷入一些我们所忽略的僵局。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会延续多久?

  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如何解决隔辈教育的难题?”

  龙芊言的妈妈之所以来上节目,

  就是因为自己的妈妈经常干涉她对女儿的教育。

  外婆说自己教育龙芊言就是老一套,

  不听话就压制她、骂她,有时候还得打她。

  外婆还要求妈妈说:

  “小时候不严一些,大了怎么去管?”

  

  而且外婆还信奉“棒子底下出好人”的陈旧教育观念,

  因此母女俩经常为如何教育龙芊言发生矛盾,这才不得不求助节目组。

  

  其实,妈妈是知道外婆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她说自己小时候,外婆要求每次考试不低于95分。

  而且必须要绝对听话,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做不到就要被打。

  虽然妈妈用“也不是说经常打”来形容自己的童年,

  但是能够看得出来,

  妈妈小时候被外婆打过肯定不是一次两次。

  

  妈妈还说:

  “如果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

  她可能就是骂骂你,

  还会罚到门外站着、跪着,

  打得最严重的是拿着棍子打。”

  

  这一番描述让在场的嘉宾都张大了嘴巴表示惊讶,

  对龙芊言妈妈的童年遭遇表示同情,

  观众们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她现在会控制不住打龙芊言了!

  当父母的打骂一路伴随着她长大,

  她知道父母的打骂不对,

  发誓将来不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呢?

  心理咨询师卢悦做了15年的心理咨询工作,

  他认为原生家庭带来的最大痛苦,

  就在于它为我们定制了一个难以跳出的模板,让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经常有咨询者倾诉说:

  “我一边因为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痛苦不堪,

  一边却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然后陷入自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父母,

  会反思自己父母当年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

  想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修正和改变。

  但是成长过程中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

  却并不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愈合,

  自然也不会那么简单地就让这一代父母“翻开新的篇章”。

  有些误区

  是可以"学习"去弥补的

  今年3月份,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对家庭教育进行提案,

  通过法律的倡导和约束,

  让父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朱永新认为:

  让父母“持证上岗”,

  是要让父母接受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

  摒弃“不打不成才”等陈规陋习对新时代父母的误导。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能够真正从被父母伤害的困境中走出来,

  才能做接纳自己并且更懂得如何正确爱孩子的好父母。

  第一步,疗愈创伤,给予情绪缓冲空间。

  有句话说,一个真正成熟的人,

  不会一味指责父母早年对自己的伤害,

  而会把他们放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去理解,

  并与自己内在的执念和解。

  都是第一次当父母,肯定会或多或少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当孩子长大以后,

  比起指责父母或者以此为借口萎靡不振,

  我们更应该积极地疗愈自己。

  当年父母打我们是错误的行为,

  那么我们就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

  当我们和孩子相处时,不可避免有情绪波动时,我们可以尝试:

  疏导情绪:感知情绪的波动时,深呼吸,释放压力,疏导情绪。

  发出讯号:当孩子可能会导致自己生气,你可以说“妈妈等会要生气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

  事后道歉:如果真的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那一定要真诚道歉,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诚意。

  只有当我们不断地从父母错误的做法中进行总结反思,

  并且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养育孩子的时候,

  才会发现自己已经原谅当年的父母,

  接纳了当下平和的自己。

  第二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式。

  新时代的父母都知道,

  打骂孩子是最没有效果的教育方式,

  但是当孩子沉迷游戏、成绩下降、错误连连犯的时候,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呢?

  我有一个11周岁的儿子,

  磨蹭不肯写作业的时候,

  撒谎还不承认的时候,

  我都有想“直接揍一顿”的冲动。

  但是我知道不能这样,

  我开始读过很多教育专家的育儿宝典,

  去听很多一线老师的现身说法。

  也针对性地查阅、研究跟孩子的特点相关的教育方式,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

  

  在观察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的过程里,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有了更多的心理。

  养孩子绝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

  高质量的教育,是在长久的陪伴中,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是指儿女还未成婚,

  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对每个人来说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与原生家庭相对应的是新生家庭,

  就是孩子长大以后与配偶组建的生儿育女的家庭,不包括双方的父母。

  简单一些来说,

  我们都是从原生家庭而来,

  将来都要建立新生家庭,

  从孩子成长为父母,

  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原生家庭会在我们的内心里形成一些内在模型,

  这些模型就是日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伴侣关系。

  如果不去解决我们和原生家庭的恩怨,

  我们很有可能会在自己的人际和婚姻里重演这个模式。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分析说道:

  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是会遗传的,

  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

  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

  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但是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我们有责任和义务,

  摒弃原生家庭中接受到的不正确的成长方式,

  自己的孩子更幸福的成长环境。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

  阻隔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不幸运,

  努力疗愈自己,陪伴孩子快乐长大!

  ——End——

  作者:心海一隅,自由撰稿人,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怀揣热爱生活的心,手写洞察人性的文。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上一篇:《草民伦理电影》:引发思辨和讨论的电影选择
下一篇:AV女优深田咏美自曝拍片疯狂体位激战15小时身心俱疲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