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儿科护理综述篇1

  1、处理问题人性化,做到柔性管理当护士不慎出现护理过失后,表现沮丧、颓废,护士长应理解护士,不过分指责,查明所属原因并勇于承担护理管理中的领导责任,积极与家属沟通、协商、解决;让护士有依靠,感受团队的温暖及凝聚力,事后召集大家讨论、规避日后再次出现相同护理问题。因为柔性管理的体制是一种人性化管理,强调在尊重人、重视人、理解人的基础上管好人、用好人。将“柔”方法与“软”控制协调有机结合,做一个具人性化和令人信服的情感领导,从而达到有效的管理。

  2、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护理管理者要善于激发下属的工作激情,组织有益的团体活动,缓解、释放护士压力;促进护士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由单纯追求管理效率转向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最大价值。

  二、打破传统护理质量分析会议,改变多年来护士长一人在上面讲,护士在下面听的管理思路,让护士人人参与管理

  此种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如彼此间缺乏纵向沟通和横向反馈,护士长不能及时全面了解护士掌握护理质量分析会议内容的多少,对全面把握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及时改进与提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上班者不能及时了解会议内容,口头交流效果不佳……针对上述情况,本人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及思路:通过收集儿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足、护理安全隐患等,利用拍照、备注、制作幻灯片等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标注、讲解,在整个会议过程中,打破传统死气沉沉的护理会议,并购买零食、小礼物等奖励发言的护士,活跃会场气氛,让护士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己找问题、纠错误、想办法、勤思考、避纠纷,让护士人人参与护理管理,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有质控、有反馈、有整改的完整体系。护士长作为科室护理管理者,要激励护士的创造力、管理能力、工作热情,激发共同理想及目标,形成群体合力,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三、微信群、短信、QQ空间等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护士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表现及护理队伍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且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导致不服从医院管理,病假事假增多,甚至离开护理岗位,导致护士短缺等恶性循环。而人际关系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本科室在空闲时间运用微信、短信、QQ空间等多种方式,使护士间相互帮助,关系融洽,及时了解并掌握护士的心理动态,拉近与护士之间的距离,提高护士重要信息的知晓率,激发护士学习的浓厚兴趣,改善护士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了科室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建立护士排班要求本,充分体现护士长关爱下属,体谅民心,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潜能

  护理技术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护理质量,而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是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因此,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进行人性化排班,既确保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又能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本科室自制了护士排班需求本,有特殊需求的护士在护士长排班前3天将需求登记在排班需求本上,护士长在保证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护理人员新老搭配,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员工关系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潜能,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效能。

  五、结论

  人性化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战略,该理念的出发点是注重人的潜能开发。管理是追求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最佳结合。护士长应具有良好的洞察力及沟通能力,了解被管理者的需求,使下属能认同你的观点并积极支持你的工作。同时护士长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以身作则,处理问题时冷静果断,树立管理者就是服务者的思想,做好下属的代言人。本科室目前共有护士40名,通过开展人文关怀,让护士人人参与管理;通过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找出护理的不足及缺陷;护士自我总结护理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通过现代化通讯工具建立“护理微信群”,了解护士心理动态,及时沟通、交流,并通过“微信群”介绍社交礼仪、生活动态、旅游常识、护理活动、护理问题预防、处理;通过排班需求本的建立,使本科室的护理管理更贴近人性,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在充分了解护士工作艰辛、工作压力大、风险高、特殊服务群体的基础上,与护士建立起理解、支持、交流、和谐、友爱的关系。在护士中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温馨氛围和工作环境,充分调动护士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构造一种轻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氛围,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纠纷减少,全面促进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

  儿科护理综述篇2

  高职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围绕市场需求建立和开展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将“工学结合”一体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在确保学生充足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水平。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培训手段,学校方面缺乏全面的调研和讨论,最终导致学生临床服务水平不足,因此必须要特别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和落实,将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优秀临床护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具备优秀心理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作为院校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重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四、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六、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构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和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学生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对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儿科护理综述篇3

  【关键词】PDCA;护理教学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1]。由于其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适用于各类管理,被国内外各行业应用。这一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在我国广大护理工作者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和健康护理等诸多方面。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将PDCA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最先提出的。PDCA循环包括4个阶段和8个步骤[2]。4个阶段包括策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ion,A)。8个步骤是①分析和评价现状;②确定目标;③寻找改进办法;④评价改进办法;⑤实施改进办法;⑥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⑦实施改进;⑧对结果进行审阅[2]。

  2PDCA理论的特点

  2.1PDCA循环过程是周而复始的过程,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一部分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

  2.2大环带小环类似行星轮系,一个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有机逻辑组合体。

  2.3PDCA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3PDCA在护理教学的应用

  3.1PDCA理论在社区护理学的应用李峰[4]等通过对《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的应用中分析得出,PDCA理论在五个方面有较好的特点:①突出教学目标,运用PDCA循环于课程教学,从计划、实施、检查到处理每一阶段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2]。②优化课堂教学;③强化参与意识;④规范教学管理;⑤提高教学质量[3]。教师运用PDCA理论对教学方法、内容及学生情况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及时总结、调整和修改每一个教学循环多有好处,并能提高教学质量。

  3.2PDCA理论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戴红双[5]等通过比较PDCA循环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差别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总成绩明显升高,对教学情况满意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PDCA理论在外科护理学的应用肖新丽[6]将PDCA理论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当中,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平均成绩提高8分,护生满意度由82%提高到93%。护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6]。护生实习阶段的临床适应期由原来的8周缩短为4周[6]。

  3.4PDCA理论在儿科护理学的应用曾华[7]在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中应用PDCA循环对教学进行管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DCA循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以及有利于儿科护理专业能力的形成。本研究发现通过PDCA循环来进行儿科护理实践教学管理可以提高学生儿科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和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2]宿春礼,Fred H.全球顶级企业运用的9种生产与运作管理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231-232.

  [3]田武,李亨.实战2000版ISO 9001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

  [4]李峰,李明,王承芳,等.PDCA循环在《社区护理学》目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233-235.

  [5]戴红双,张 玉,刘立新.管理学基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79-480.

  [6]肖新丽.PDCA循环管理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0):30-31.

  儿科护理综述篇4

  【关键词】护理;提示卡;应用

  儿科患者多为6岁以下的儿童,年龄小,意外事件多,责任风险大,在服务范畴属于弱势群体,且病情变化快,护理项目多,在入院评估后有病情变化时需要随时记录。另外,由于语言不能很好沟通,代之的只是家属或陪护人员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有些工作是用特别的方式才能影响到家属的信任。为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护患纠纷,在不增加护士工作负担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病区的特殊需要,自行设计了温馨提示卡,减少了安全隐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方法

  1.1温馨提示卡的制作

  护士长与院宣传科协调,由护士长设计好内容、注意事项,选择防水塑胶粘纸,做成彩色卡通图案,图案不拘一格,有动物、人物、儿童图案,上面内容针对护士办公室、抢救监护室、输液处置室、热食间、走廊、电视室、治疗室、配药室、儿童游乐场所等;内容包括:1)这是我的卧室,请你不要大声说话;2)为了我的健康,请你不要吸烟哦;3)为了你的安全,请你不要坐在走廊上;4)到时间休息了,请把电视机关好;5)加药前后,你做到三查七对了吗?6)为了你的安全,请你务必用平底锅热食;7)小心滑倒;8)你做好办公室的清洁了吗;9)打针前后,你洗手了没有?10)外出病人回病房后请及时告诉护士;11)请你不要自行调滴速等。

  1.2温馨提示卡的应用

  应用范围为监护室、普通病房、走廊、特殊用药的病人,做好温馨提示卡后,由护士长张贴到特定的明显的地方,让家属看到,图画颜色鲜艳、美观,让家属在病房里一目了然,引起各班护士及家属的注意。

  2体会

  2.1温馨提示卡突出了人性化

  儿科温馨提示卡的应用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特点,即各科需求不同,让护士在进入病房时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责任心,更加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杜绝医疗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2.2有利于医护沟通

  通过张贴温馨提示卡,使医生更主动参与到我们的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利于沟通医生护士的共同点。

  2.3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儿科护理综述篇5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常规方法;儿科用药安全;护理效果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疾病类型相对较多,患儿发病后由于年龄较小,不免出现哭闹等情绪。同时,部分患儿在用药时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案,使得患儿用药过程中安全性较差,如:误服、漏服等,造成患儿长期治疗效果欠佳,治疗预后也比较差。近年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用药安全性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和常规方法在儿科用药安全中的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儿用药过程中不同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3~10.9岁,平均年龄(6±0.8)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9d,平均病程(3.2±1.1)d;对照组有患儿38例,男27例,女11例,患儿年龄为1.8~10.7岁,平均年龄(5±1.3)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5.8d,平均病程(3.4±1.6)d。患儿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儿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病史等向患儿宣传相关疾病知识,告知患儿及其患儿家属日常用药情况,并叮嘱患儿每天多休息;同时,患儿用药过程中应该加强儿童用药监督,密切观察患儿用药过程中的并发症等。实验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如下:①设置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为了保证儿科用药安全,儿科门诊根据其实际情况成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注重儿童用药管理、环节质量控制,并对儿科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如:漏服、多服、错服等[1]。②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口服给药详细的流程图,每一位护士必须记住持续治疗方案中的内容,消除护理安全隐患,保证儿科用药的绝对安全。在新的工作流程中如果存在新的问题,应该再次进行全科讨论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不断纠正和修改,评估持续质量效果[2]。③加强宣传教育。儿科用药过程中护士应该加强患儿及其家属宣传教育,构建安全用药的氛围,并做好医护沟通及正确用药指导;同时,患儿用药时还应该加强饮食指导等,提高药物疗效。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理部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实行新老搭配、弹性排班。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或安排帮班协助工作。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或为重患者的抢救都可以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要结合医院实际工作,重新修订《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能操作规范》、《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等,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质控小组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工作,系统地观察护士自律性。在对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同时,必须加强证据的收集和管理,创建护理服务的证据系统。严格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体现文书书写的及时、客观、真实、准确,规定对一些关键操作、创伤性的护理操作,不管患者是否选择都要在有关记录上签名以示知情同意,重要的告知教育内容要在护理记录中体现。

  1.3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

  2 结果

  本研究实验组92.5%服药依从,92.5%能够按时用药;97.5%患儿口服用药方法正确,95%患儿家属掌握药物相关知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科门诊在医院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该科室收治的患儿疾病类型较多,且患儿病情变化也比较快,患儿治疗过程中需要口服用药。但是,患儿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了解的内容相对较少,使得部分患儿口服用药过程中容易产生药物安全隐患,如:误服、多服等现象,从而影响患儿治疗预后。近年来,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门诊用药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3-5]。本研究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相仿[6]。持续护理质量和其他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该护理模式主要以完善质量控制关系网络体系为主、改进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并建立信息报告分析系等,该护理模式是建立在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儿科用药的过程管理、缓解质量控制等,它护理方法能够充分的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从而在科室内形成人人参与局势[7]。同时,持续护理质量的实施能够提高儿科用药安全性,为患者提供全程、高水平的全科护理。此外,通过实施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够通过科室的调查、分析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做到持续的改进,使得儿科门诊用药更加安全、更加有序,并且这种护理模式恩能够给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整改,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这种护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设备等要求相对较低,能够保证患儿能够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治疗治疗依从性,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综述,儿科用药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理想,能够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以及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晶淼,杨萍.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48-349.

  [2]张成普.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27-28.

  [3]董瑞华,王福茹,周德珍,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4):96-97.

  [4]贾勤,张晓英,朱红英,等.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5):366-367.

  [5]张艳梅,郭继芳.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事故及预防措施的探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34(2):124.

  [6]马红梅,沈向英.老年住院患者口服用药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4):420-421.

  儿科护理综述篇6

  1不同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1.1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I)教学法自20世纪7O年代起,国外医学院校兴起PBI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两篇独立的Meta分析对2O年来有关PBI在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一致认为,采用PBL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临床知识测试、临床工作能力及专科培训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法教授的学生。

  采用PBL教学方法教授儿科护理学,可以通过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学习典型临床病例,采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查找文献资料一解决问题的滚动学习链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临床技能、护理管理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其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

  PBL教学模式从现象上看教师无须再围绕某个知识点讲细讲透,实际上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提出中心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甚至知识网。因而PBI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师资培训。而且,由于教学方法本生的特点,PBL教学需要的师资较多。在培训师资时可以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对参与教学的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本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包括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疾病转归等。

  同时还包括对临床相关疾病护理中需要观察的重点,出现相应的临床问题时如何考虑和分析。通过PBL教学,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及日后在见习中的主动学习,同时对护生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l.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教学模块,实现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在l临床课程中应用模块教学可以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对临床工作的总结和做临床科研奠定研究基础,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用角度去认识概念,加强概念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开展模块教学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开展。另外,临床病例的选择和病情观察与处理也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1.3教学中临床场景的设置及多媒体的应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如果在教学中设置临床场景,病例在病案基础上,以多媒体形式给出相应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开展该方式的教学,便于学生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回忆所学知识并适时应用于临床工作,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结合临床场景的模块教学,从临床护士观察病情,医师针对病情变化处理病人的角度人手学习典型临床病例,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疾病的发病、诊治及转归与l临床工作有机融合,培养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典型病例讲解使学生判断临床病人是否有脱水,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如何纠正、补多少液、补什么液体、补液速度如何,解决上述临床问题必须要理解血液渗透压的概念,脱水情况下液体转移的问题等。。2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关键问题

  2.1加强儿科护理学教学,为儿科临床及教学培养优秀护理人才_7儿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严密观察病情,根据病情变化报告医师给予适当处置及相应护理措施。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就会使护士处于非常被动的从属地位,被动执行医嘱,丧失“病情变化第一目击人”的作用,贻误抢救时机。通过加强教学培养的儿科护理人员又可成为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充实了临床教学。儿科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临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掌握发病机制及疾病转归的知识,才能不断总结临床护理体会,奠定儿科护理科研的基础。

  儿科护理综述篇7

  【关键词】护患沟通 影响因素 儿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05-02

  有资料显示,高达7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1],而护士作为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融洽护患关系可有效地降低医疗纠纷。因此,良好的沟通是减少护患纠纷、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 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1.1

  目前,护士队伍编制严重不足。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千人口护士比例在5以上,而我国平均千人口护士还不到1[2]。临床一线护士配备不足直接导致护士超负荷工作,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进而损害了护患关系。

  1.2 护士专业知识、技能不足

  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儿童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儿童心学、营养学等学科的知识。根据患儿所患疾病的不同,向他们讲解所需了解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可以给予家长健康指导,使家长对该种疾病有更详细的了解,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家庭护理[3]。知识缺乏,不能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会造成沟通受阻。同时,不熟练的操作会给患儿带来痛苦,增加其恐惧感和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各项护理操作不熟练,尤其是护士学生及刚工作的新护士,对头皮静脉穿刺基本功不扎实,常常敷衍、搪塞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不高,造成护士前脚走,后脚液体外渗,重复穿刺,患儿哭闹不停,家属心疼患儿导致病儿家属反感和不满,护理人员工作忙乱,引起麻烦。

  1.3 护士态度欠诚恳

  护患沟通不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影响患者的真实感受,增进护士与患者的感情[4]。由于工作繁忙,护士常常给病人家属交代不清楚,入院宣教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文化程度低的家属及农民患儿讲解不清,与患儿家属交流时不适地改变话题或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不适地打断问话,匆忙下结论,或用词不当,不适当的许诺、安慰[5]。若护士态度冷漠常使患者及家属拒绝沟通。

  2 对策

  2.1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

  医院应增加护士编制,加强临床一线护士配置,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改变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护士对患儿的临床护理质量,促进与患者极其家属的良好沟通。熟练的注射技术是沟通效果的重要体现。因此,“一针见血”效果就显得极其重要,容易赢得患儿和家长的信赖[10]。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准确,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一针见血,才能使患儿和家长从心理上接受。此外,加强责任心,勤巡视病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

  3 与患儿沟通技巧

  对患儿来说, 打针对患儿来说毕竟是可怕的, 挣扎哭闹也是很自然的表现。对孩子的沟通也是有针对性的, 要尊重和关心他们[10]。可以采用鼓励和激励的语言,也可以采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分散注意力来配合治疗。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和护士接近的心理进行沟通, 不断鼓励。还可以投其所好, 这样就会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取得患儿的配合也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勇气。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建立感情的重要手段。有了微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正因如此,所有行业的服务规范中都列出了微笑服务的要求,医疗服务尤其是儿科医疗服务当然也不例外。在儿科,微笑沟通处处可用。如首诊患者护士可用轻轻地、和蔼的微笑表示热情,对遇到受到疾病折磨而痛苦不堪的患者,护士可流露温馨、真诚的微笑表示同情关爱,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时,护士可以展现出自信、坚定的微笑鼓励患儿在疾病痛苦面前坚强起来,并且积极配合,在患儿及家属能主动积极配合检查治疗, 疾病也迅速康复时, 护士可给予赞许、鼓励的微笑表示赏识,在护理过程出现了某些小失误,不要忘记表示歉意,请求宽容与谅解的微笑以获得相互理解。

  情感沟通最易感化患儿及家属,是护士“视患者如亲人”的真正体现。交流时刻以同情、真诚、博爱、尊重来最大限度给予患儿及家属亲切感、信任感,从而可折射出护士的修养与人性,使患方感觉到护士的可敬可信。具体可通过与患儿交朋友及做游戏,与家属谈心及拉家常,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学习、爱好等来进行沟通[12]。

  4 结语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护理人员应该综合各种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并运用适当的沟通技巧,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丁世华.加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纠纷一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几点想法.中国卫生,2002,8:19.

  [2] 黄人健.温故知新-展望2007年的护理事业[J] .中华护理杂志,

  2007,42(1):5.

  [3] 于淑琴等浅谈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J] 吉林医学2011,32(13)2687

  [4] 葛学娣.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护理杂志,2004,1(11):699~700.

  [5] 韩春梅,顾琰.儿科护患沟通技巧及影响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9,38(1):215 5.

  [6] 陈丽红.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3~2044.

  [7] 董晓燕. 儿科护士负性心理调查分析与对策[J] .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384.

  [8] 王晓莉,李凌.儿科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9A):2406~2407.

  儿科护理综述篇8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 喂养不耐受 干预进展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早产儿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严重影响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及生长发育。近年来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有了较多新的进展,现将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

  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董梅等[1]等认为,低出生体重儿出现下述情况之一,且无其他并发症,可考虑为喂养不耐受:1)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 腹胀,胃残余 > 喂入量的 30%,胃内咖啡样物;(2)被禁食 >2 次;(3)第 2 周末每次喂入量 前次喂养量的1/3)。

  2 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2.1 护理干预

  2.1.1 喂养

  2.1.1.1 喂养乳类 早产儿喂养首选母乳。但因母乳喂养摄入的营养成份不够早产儿生长所需,有造成胃发育不良等。王晨等[2]研究显示,母乳强化剂含有蛋白质、钙、磷、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混合成分,可弥补母乳的不足。

  2.1.1.2 开奶时间 对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主张生后 4 小时开奶,有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禁食 1 ~ 3 天后开奶, 禁食期间静脉补充能量, 以保证热卡的提供。发生喂养不耐受( 呕吐 、腹胀 、胃内咖啡色液等) 立即停喂[3] 。Terrin 等[4]对喂养时胃残留 >40% 的早产儿分别采用禁食和微量喂养 6 ~12mL/(kg?d),发现微量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禁食患儿明显缩短,认为早期微量喂养适宜在早产儿中使用。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 24h 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从 0.1~24mL/(kg?d)开始,作用并不是为低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主要是在其出生早期能够有效地接受肠内喂养之前滋养胃肠粘膜,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因此称为启动性喂养[5]。目前多主张早产儿出生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微量肠道喂养[6]。

  2.1.1.3 喂养的方法 杨柳青等[7]通过对VL-BW进行3种不同喂养方法的观察,发现间歇持续鼻饲喂养,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最短。间歇持续输注法是采用输液泵输注,时间可以维持30min~2h,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8]。于颖等[9]研究表明,间歇持续输注法发生胃食管反流、残留、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的机率明显低于常规鼻饲。钟世冰等[10]报道,小剂量红霉素 + 经胃管泵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胃的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过渡至正常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体重增长更快、住院天数减少。

  2.1.2 非营养性吸吮 有研究证实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促进新生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增加胃肠动力,对新生儿消化道的成熟起正性促进作用[11-12] 。高琳[13]报告显示,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能提高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性,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李春华[14]研究表明,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肠道营养达到 418. 4kJ/(kg?d)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1.3抚触护理 有研究[15]表明,腹部抚触能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刺激胃肠道释放胃泌素,促进胃肠蠕动及胃黏膜生长,从而减轻肠胀气及腹胀,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具体方法:餐后30min腹部按摩,以手掌心接触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速度、压力适中,3~4次/d,10~15min/次。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若出现哭闹、面色改变、呕吐时应暂停抚触。

  2.1.4 体位护理 早产儿由于胃容量小,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和呕吐。有研究[16]表明,俯卧位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及胃肠功能的适宜体位。俯卧位时早产儿肺的顺应性及潮气量得到改善,气道阻力明显降低,胸廓运动的不协调性减少,肺泡膨胀,氧合功能增强,气体交换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组织供氧量增加,从而减轻了胃肠黏膜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食管反流,降低呕吐发生频率[17]。具体卧位方法:喂奶后置俯卧位,头部抬高倾斜 15°,四肢呈蛙状,手可以触摸到脸部,头偏一侧, 头部交替偏左或偏右, 床单位做成“鸟巢”状,每天俯卧位时间 14~ 16h ,在治疗、喂奶、皮肤护理等情况下除外。

  2.1.5 刺激排便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排便不畅也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之一。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廉伟林[18]报道,刺激排便结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的时间,较单纯使用非营养性吸吮疗效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2.1.6发展性照顾:根据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的不同,放置于暖箱内保暖,病房环境幽暗、减少光线刺激,温湿度适宜,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集中,减少噪音及疼痛。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舒适的体位,暖箱内置水床,使其有韵律感,周围做成“鸟巢”状,俯卧位时颈部不要过度伸展,以免引起肩内缩、背部后仰。指导家属进行早期干预,向家属传授基本护理方法,促进早产低体重儿健康发育。

  2.2 药物干预

  钟世冰等[19]文献报道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红霉素 3 ~ 5mg(kg?d) 加入 5% 或 10% 葡萄糖20mL中静滴,经临床观察可以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还有文献[20]报道,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胃管喂服西沙比利,剂量0.2mg/kg,3次/日,于喂奶前30 分钟喂入,疗程5 ~7 天,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张云成等[21]报告表明,多潘立酮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在喂奶前30min预防性鼻饲或口服多潘立酮,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多潘立酮联合金双歧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对照组比较,能使早产儿胃潴留、腹胀消失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能较快缓解早产儿临床症状,从而促进早产儿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早产儿早期营养需要的问题,提高了早产儿生存质量[22]。黄郁波[23]观察结果显示,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体质量增长和患儿日入奶量及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消失时间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

  2.3 联合干预

  有文献[24]报道,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从静脉营养过渡到经口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还有文献[25]显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助于早产儿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营养,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缩短住院天数。王智惠等[26]研究发现,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呕吐、腹胀消失时间缩短,胃潴留量减少,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二者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具有协同作用。王爱珍等[27]研究报道,在早产儿管饲喂养期间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及穴位按摩,观察组胃潴留、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共同刺激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普遍存在的喂养问题,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及早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加快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使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 ~90.

  [2]王晨,王丹华.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是产儿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3):259~263.

  [3] 吴育萍, 苏绍玉. 84 例早产儿的监护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28(22):1532

  [4] Terrin G, Passariello A, De Santo G, et a1. Benefical dfects ofminimal enteral nutrition on feeding intolerant very low bfithweight infants[J]. JPediatr Gastroentero Nutr, 2005, 40(5):660

  [5]许植之.新生儿胃肠外营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270~271.

  [6]李卉,冯琪,王颖,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2):57~61.

  [7]杨柳青,林志斌,赖素贤.三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评估[J].首都医药,2009,16(2):30~31.

  [8]中华医学会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5):352~356.

  [9]于新颖,刘红梅,姜红.间歇泵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B):138~139.

  [10]钟世冰,陈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 11] St umm S, Barlow SM , Estep M , et al.R esp iratory distress syndrom edegrades the f ines tructure of the non-nutritive suck in preterm in fants[ J] .JNeonatal Nurs, 2008, 14 (1) : 9~16.

  [12] Pi menta H P, Moreira M E, Rocha AD, et al . E ffects of non-nutritive suck ing and oral stim ulation on breastfeeding rates for preterm ,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 random ized cl in ical trial [ J] . J Pedi at r,2008,84 (5):423~427.

  [13]高琳.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52.

  [14]李春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2):35.

  [15]周 吕主编. 胃肠生理学[ M]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01.

  [16]李巧芬. 早产儿 2种体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J ]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A ) : 18~19.

  [17]刘莉. 26例危重新生儿俯卧位改善低氧血症及胃潴留的观察[ J ] . 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1) : 1.

  [18]廉伟林.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9):544.

  [19]钟世冰,陈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 + 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20]刘育红.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 8(26):49.

  [21]张云成,李晓艳,安丽花.多潘立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9,29(7):70~71

  [22]凌俊.多潘立酮联合金双岐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内科,2012,7(5):487.

  [23]黄郁波.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65.

  [24]陈卓全,陈利标,陈发明,等.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34.

  [25]张燕,王书华,马秀春,等.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500.

  [26]王智惠,王成秀,李芳.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8):19.

上一篇:坚决打赢战“疫”舆论斗争主动仗
下一篇:我爱我作文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