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群生态学怎么学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生态学考试知识点自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杨柳岸晓星尘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考试科目名称:生态学 考试科目代码:[ 904 ]

  一、考试要求

  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黑龙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是地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等相关学科和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以来,现代生态学已发展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多尺度、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可为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及应用生态学。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熟悉生态学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对生态学重要发展前沿和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应用生态学理论分析相关问题的一定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 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知识点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 2页

  生态学可以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以及各个主要物种的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从研究对象组织水平划分: 生物的组织层次是从分子到生物圈。与此相应,生态学也分化出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2.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各个主要物种的生态学。

  3.按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岛屿生态学等

  4.按研究对象的研究性质划分: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生物生存环境 1)物理环境、2)生物环境:

  (2)生态因子 (3)种群 (4)群落 (5)生态系统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学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数字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及综合分析。

  知识点2:生态学的最新发展和趋势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知识点:掌握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9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主体:

  1、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包括社会环境;

  2、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

  环境分类(按照性质划分)

  1、自然环境:未经人类干扰的,(原始森林);

  2、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荒漠);

  3、社会环境:具有人类行为的环境,(城市)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9-10页

  知识点: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限制因子、Shelford耐性定律及生态幅的概念

  1.综合性: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3.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依生态因子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将生物因子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类型,区分其作用方式对认识生物的生殖、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

  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又称主导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Shellfire耐性定律 11页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生态幅又称生态价。指某一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即其生态上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主要由该物种的遗传特性决定。

  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5页

  知识点:掌握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它们的适应方式和类型,并能够用于分析具体问题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构成有重要的作用。与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2、植物对光照的适应类型,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成正比,但达到一定强度,继续增强光照强度,光合效率会下降。

  3、光质的生态作用

  光合作用的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其中,红、橙主要被叶绿素吸收,蓝光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

  4、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

  昼夜交替,是永恒的周期现象,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和消耗均表现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

  四、温度因子

  1、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Uzi高温度,相对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2、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五、水因子(25页)

  水是物质的重要组成条件,水是很好的溶剂,对许多化合物有水解和电离作用。

  植物对水的适应能力

  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求。

  六、土壤因子

  盐类降低了土壤溶液的渗透势,引起植物干旱,盐类积聚在表土层时,常伤害根、茎界处的组织。

  植物能在盐碱地里生长,具有一系列的适应盐碱环境的形态和生理性植物。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31页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知识点:理解生物种及种群的概念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

  2. 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和种群调节

  知识点1:掌握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的概念、生命表的构建及类型,存活曲线的类型

  掌握种群年龄结构 34页

  (1) 种群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生命表:35页

  描述种群数量的多少,根据分年龄死亡率编制,反映一批人 (通常为10,000人) 从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的一种统计表。

  生命表由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生命期望 3三面组成,分为: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和综合生命表。

  存活曲线分为:36页

  I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自然死亡

  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Ⅲ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鱼、两栖.客生中类.

  知识点2:掌握种群增长模型,重点掌握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掌握种群增长模型,38-40页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可称为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或译为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1)种群离散的增长模式

  (2)种群连续增长模式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40页

  同样分为:(1)种群离散的增长模式和(2)种群连续增长模式 两种

  重点掌握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①开始期,也可称为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a-b);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b-c);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c-d);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d-e);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图3 -4)。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如前所述,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则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是:

  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知识点3:掌握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生态入侵的概念

  掌握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 41页

  1、种群增长;2、季节消长;3、不规则波动;4、周期性波动;5、种群爆发或大发生;6、种群平衡;7、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生态入侵 (书上没发现)

  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知识点:掌握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内分布型的概念

  掌握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 44页

  分为3个类型:1、均匀型;2 、随机型;3、成群型。

  内分布型的概念 (书上没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第四节 种群生活史

  知识点:掌握生活史的概念、繁殖与生殖的区别、繁殖和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掌握生活史的概念 52页

  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繁殖与生殖的区别 54页

  繁殖的含义比较广,它是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包括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

  生殖也同样属于繁殖,但只用于表述动物,而且只能是卵生或胎生方式,而繁殖则包括所有的生物和所有的繁殖方式。( 此内容为网上搜索)

  繁殖和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54-56页)

  扩散分为:植物的扩散和动物的扩散

  种群扩散的意义如下: (此内容网上搜索)

  1、种群扩散可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代;

  2、使种群能适应不宜的气候环境条件;

  3、可以扩大种群分布,寻找合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局部恶劣条件造成的全军覆灭;

  4、有益于保持种群结构的稳定。

  5、减少种群压力和进攻行为。

  第五节 繁殖成效、繁殖格局、繁殖策略

  知识点1:了解繁殖价值、亲本投资及繁殖成本等概念

  (此部分内容网上查找)

  繁殖价值: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或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知识点2:重点掌握r-选择和K-选择及相关特征,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58页)

  r-K自然选择理论

  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值的选择成为r-选择;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

  r-对策者和k-对策者是在不同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对r-对策种群来说,被选择的基因型常能使种群达到最高的内禀增长力,且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只繁殖一次、后代多、但缺乏亲代的保护。对k-对策种群来说,被选择的基因型,能使种群较好地适应来自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各种压力,可忍受较高的种群密度、个体大、发育慢、成熟晚、可多次繁殖。

  r-对策有利于种群的繁殖,而k-对策有利于种群有效利用其生境。大部分有害动物(害虫、害鼠)属于r-对策者,灭杀只能暂时控制其数量,一旦灭杀停止,能迅速增值,又达原来水平。大部分珍稀动物属于K-对策者,繁殖能力低,一旦种群数量下降一定的下限——灭绝点,难以自然地恢复增长,要给予保护措施。(此段为网上查找)

  第六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知识点 1:掌握种内关系的密度效应、婚配制度、领域性、社会等级等概念和一般特点

  种内关系的密度效应 65页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密度效应或临接效应。

  婚配制度:指动物获得配偶的数目、配偶联系的性质和雌雄动物在育幼中的职责。(网上查询)

  婚配制度按照配偶分为:

  单配偶制、多配偶制(一雄多雌制和一雌多雄制)

  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68页)

  1、领域面积隋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品品质的影响,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是食草性种类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

  社会等级:动物中群众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基础是支配行为。(69页)

  社会等级的特点:(网上未找到)

  知识点 2:掌握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和一般特点

  在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包括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合作,种内竞争.

  种间关系特点(未找到)

  知识点3:掌握生态位的基本概念

  生态位: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意义: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丁群落中建立种群的配置。 (73页)

  知识点 4:掌握他感作用的概念和生态学意义、草食作用及协同进化 76页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而直接或间接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现象。

  生态意义:歇地现象(早稻、红三叶草不宜连作)、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草作用:捕食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植物虽不能主动逃脱食草动物,但却可通过某些适应方式以防止被食。(网上找的)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第四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知识点: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83页

  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生物菌落的基本特征:83-84页

  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菌落环境;5、不同菌落之间的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菌落的边界特征。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知识点:掌握植物群落成员型分类和数量特征

  植物群落成员型分类 87页

  1、优势种、建群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

  数量特征

  1、多度;2、密度;3、盖度;4、频度;5、高度;6、重量;7、体积。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1:掌握层片、生活型、生长型、同资源种团等概念

  层片划分为三级:

  第一级层片是同种个体的组合,

  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

  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型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信息来源于网络)

  生长型:生物体在其遗传结构限度内在所遇环境条件下发育形成的一般形态或外表特征。 (信息来源于网络)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98页

  知识点2:掌握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等概念

  群落垂直结构: 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99页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第四节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知识点:掌握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及中度干扰假说

  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101-102页

  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在群落结构形成中起重大作用。

  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群落结构形成的作用,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异种而异。具体选择性的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与泛化捕食者不同。

  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103页

  理由:再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物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怎先锋物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第五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第一节 群落变化类型

  知识点:掌握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此部分内容来源于网路)

  群落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

  群落演替:是特定空间内群落相继代替的时序过程,并表现一定的方向性、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从而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两者的区别:

  演替都要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等阶段;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群落的波动 是群落区系成份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第二节 群落演替的类型

  知识点: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 115页

  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

  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

  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

  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

  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

  1、水生演替;2、外因性演替;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

  第三节 群落演替顶级学说

  知识点:掌握群落演替顶极的主要理论

  1、单元顶极论: 117页

  (1)亚顶级:(2)偏途顶极;(3)前顶极(4)超顶级

  2、多元顶极论 119页

  (1)土壤顶级;(2)地形顶极:(3)火烧顶级:(4)动物顶级:

  3、顶极格局假说 119页

  是多元顶极的变形,也称种群格局顶极理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

  第四节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知识点:了解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比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其功能也随之变化。

  第五节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知识点:掌握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21-121页

  1、职务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第六节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知识点:了解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122-123页

  1、经典的演替观

  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

  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

  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2 、个体论演替观

  (1)促进模型: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和方向性,可预测;

  (2)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来者难以人侵和繁荣;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

  (3)忍耐模型:物种替代取决于物种的竞争能力。先来的机会种在决定演替途径上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能开始演替。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了解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131页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知识点:掌握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结构

  一、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132-133页

  (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1)组分结构; 134页

  (2)时空结构 包括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

  (3)营养结构 包括 135-136页

  1、食物连和食物网;

  2、食物链的类型 牧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3、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第三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知识点:掌握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而成的链状顺序。 135页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好似一张无形之网把所有生物都包含在内,使它们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 136页

  第四节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知识点:掌握营养级的概念、能流特点及原因、区别不同生态金字塔的异同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36页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由于生物长期进化所形成的营养结构确定的。(流动特点的原因) (此部分来源于网络)

  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 (此部分来源于网络)

  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 (此部分来源于网络)

  ⑴生态数量锥体:生态数量锥体就未必是上尖下大的“金字塔形”锥体,有时会出现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数量。

  ⑵生态生物量锥体:这种类型的金字塔也往往出现倒置现象。 每一台阶的含义:表示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生物数量锥体的一般形状。

  ⑶生态能量锥体:生态能量锥体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的生物所固定的能量一定比高营养级的大,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由此,这个生态能量锥体必然是一个上尖下大的金字塔形锥体。

  第五节 生态效率

  知识点:掌握生态效率的概念及同一营养级内与相邻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类型与特点

  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及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

  同一营养级内与相邻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类型与特点 (目前没找到,很尴尬)

  第六节 生态系统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知识点:掌握反馈和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反馈调节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反馈: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的稳定,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反馈调节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140页

  1、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1)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正反馈不能维持稳态,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第七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知识点1:掌握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等基本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总初级生产量:是一定时间内绿色植物把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的总数量或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符号GPP)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的固定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能量叫做净初级生产量。 (符号:NPP) 144页

  生产量:是指在偶一定时刻点差市单位面积上寄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g/m2或J/m2。 144页

  知识点2:了解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掌握形成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和测定方法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指初级生产过程围绕生态系、群落、种群、个体等的物质、能量的转移效率。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形成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1、光质、光强、光量及光照时间都是影响因素。

  2、光合途径:植物光合作用途径不同,直接影响到初级生产力的高低。

  3、污染对初级生产量的影响。污染物质被排入大气、土壤和河流,进入生态系统后,引起初级生产的下降,严重的污染还使绿色植物生产衰减,使生态系统结构及作用发生变化。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47-148页

  1、收获量测定法;

  2、氧气测定法;

  3、CO2测定法;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叶绿素测定法;

  6、遥感测定法。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知识点:掌握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及其测定方法,了解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营养级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量都可能流失到这个生态系统以外的地方去。蝗虫只能消化它们吃进食物的30%,其余的70%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供廣食动物和分解者利用。

  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次级生产量。 149页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49页

  (1) 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即P=A- R;

  (2) 按摄食量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A=C- FU。

  测定动物摄食量可在实验室内或野外进行按24h的饲养投放食物量减去剩余量求得。摄食食物的热量用热量计测定。在测定摄食量的试验中,同时可测定粪、尿量。用呼吸仪测定O2消耗量或CO2排出量,转为热值,即呼吸能量。上述测定通常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因此,要与种群数量、性比、年龄结构等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估计出动物种群的净生产量。

  (3) 测定次级生产量的另一途径为:

  P =Pg + Pr

  式中:Pr 生殖后代的生产量,g;

  Pg个体增重,g。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各种生态系统中的食草动物利用或消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的效率是不相同的,其表现为:

  ①植物种群增长率高、世代短、更新快,其被利用的百分比就较高;

  ②草本植物的支持组织比木本植物的少,能提供更多的净初级生产量为食草动物所利用;

  ③小型的浮游植物的消费者(浮游动物)密度很大,利用净初级生产量的比例最高。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知识点:了解分解作用的概念,掌握分解过程的限制因子的作用

  分解作用:分解者把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152页

  分解过程的限制因子的作用 154页

  (一)资源质量,在分解者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分解的速度;

  (二)理化环境,一般来说,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土壤中易积累有机物。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知识点1:了解不同组织水平上的能流分析及掌握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

  不同组织水平上的能流分析:

  一、食物链层次上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太阳辐射能被生产者转化后能量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间传递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

  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量流动 157-158页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分析能量流动,是把母!个物种都归属于一个特定的背养

  每一个营养养级能量的输人值和输出值。

  (一)Cedar Bog湖的能流分析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书160页没找到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中,大约有不到1/2的辐射量被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营养级绿色植物所吸收,其中绝大部分变成了热而消散。只有很少一部分才为光合作用所固定,形成有机物质,而其中一部分直接为植物本身的呼吸作用所消耗。只有剩下来的植物生物量中的那部分能量才能被以后的各个营养级所利用。

  知识点2:掌握自养生态系统和异养生态系统的区别 159页

  自养生态系统:直接依靠太阳能的输入来维持其功能,具有靠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特点的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可以不依靠或基本上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生态系统。

  第五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

  知识点:掌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1、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3、行为信息

  第八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知识点: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物质循环的模式和不同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1、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在地球表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162页

  2、物质循环的模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以用库( pool)和流通(flow)两个概念来加以概括。

  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对于某一种元素而言,存在一个或多个库。

  在库里,该元素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并且通常只能缓慢地将该元素从库中放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彼此流通。

  流通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通过的营养物质的绝对值来表达。为了表示一个特定的流通过程对有关库的相对重要性,用周转率和周转时间来表示。

  不同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164-165页

  (1)物质不灭,往复循环;

  (2)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3)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对啊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5)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

  (6)个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节 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知识点:掌握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基本途径

  1、水循环的基本途径: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包括截取、渗透、蒸发和地表径流;

  2、气体循环的途径:

  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起痱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态形式参与循环过程。(以气态形式参与流通)

  主要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

  3、沉积型循环基本途径:

  沉积型循环的主要蓄库与岩石、土壤和水相联系,如磷、硫循环。

  第三节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知识点: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及实例

  1、在食物链营养级上进行循环流动并逐级浓缩富集;

  2、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泄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

  3、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而相反经生态系统循环后使毒性加强。 175=176页

  实际例子:

  第九章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知识点1:掌握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素 193-195页

  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植被类型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外貌。世界的植被类型呈现出带状分布,就是适应气候条件变化(主要是热量、水分及其配合状况)的结果。

  地球上的气候沿着纬度、经度和高度三个方向改变,与之相应的植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出现条带状分布。前二者构成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后者构成垂直地带性。

  1、水平地带性分布(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分布

  知识点2: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范围、及各类型的定义和生态作用

  1、水域生态系统的范围 218页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淡水生态系统、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又包括湖泊、江河;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沿海及内湾生态系统、典型的珊瑚礁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外海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等。

  2、各类型的定义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淡水生态系统:是指在淡水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香菇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是指由水域浅滩和湿润潮湿的气候,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中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3、生态作用: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1)淡水生态系统:不仅是人类资源的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湿地生态系统:1、提供水源2、补充地下水;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4、保护堤岸,防风;5、清除和转化毒物和;6、保留营养物质;7、防止盐水入侵;8、提供可利用的资源;9、保持小气候;10、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3)海洋生态系统作用:

  (1)供给功能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品、原材料、提供基因资源等产品;

  (2)调节功能是指人类从海洋生态系统的调节过程中获得的服务功能和效益;

  (3)支持功能是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功能、调节功能和支持功能的提供所必需的基础功能。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

  知识点: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1、森林生态系统 196-199页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低纬度带(约从10oN到10oS)即赤道、热带地区;乔木树种长得高大茂盛,从树冠到林下,书目分为多个层次,彼此套叠;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分部最广,北起秦岭山地,南到北回归线附近。由单叶、小型和中型为主的常绿大高位芽植物构成;

  (3)温带落叶落叶林;有比较宽、薄的叶片,秋冬叶落,春夏长叶;

  (4)温带针叶林,分布在温带地区,主要在西半球;主要由松属、柳杉属、侧柏属的树种构成;

  (5)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面积仅次于热带雨林;单一树种构成纯树,立木断直,结构简单,层次分明。

  第三节 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知识点: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与功能,各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境特征和常见生物群落 218页

  1、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

  (1)水的密度大于空气;(2)水的比热容大;(3)光线在水中的穿透力比在空气中小;(4)水是一种良好的溶液;(5)水中的溶解氧较大气中的含量少许多。

  2、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4)有机碎屑; 218页

  第十章 大尺度生态学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 240-243页

  知识点: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景观: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斑块行的空间单元。

  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尺度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遥感(空中摄影、卫星影像、热红外图像),地理信息系统GIS(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展示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

  知识点: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内容、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减缓途径

  全球变化生态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已经发展到对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一一门宏观与微观相互交叉、生物学与地学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内容: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知识点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格局、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知识点2:了解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土地荒漠化

  知识点: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知识点2: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知识点3:掌握生态恢复、生态工程的概念

  知识点4:了解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试卷分值:150分

  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四、参考书目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生态教育学

  生态教育学是生态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是教育学的前沿分支,也是生态教育的理论形态。因为文化知识只能后天传承,所以人要受教育。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接受系统完整的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指一个人或人类的群体,都应当接受顺从自然本性、尊重和关爱自然的教育。通过生态教育使仁人爱物的观念成为全社会成员的人生态度。《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代大学问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际,一也”,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统一。人来自天地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地自然就如同人类的生身父母一样,人就理所当然地敬畏自然、孝敬父母、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宋代的大学问家张载先生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已充分说明,人是自然演化而来,天地自然是人的生身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应有“民胞物与”大爱无疆的气质与胸怀,而不应做慢自私、自以为是,更不应虐待大自然。

  传承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是一贯重视教育的民族,成书于2500年前的《礼记学记》中说:“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荀子·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这些文献明确说,要办教育,要办好教育,人要学习,要终生学习。只有终生学习,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人类才能与自然协进,走向文明。香则,人会退化为高普,原因很简单,为人是文化动物,而文化不可遗传,只能后天学习传承。《固氏春秋:慎大览第三,察分中记了一个寓言故事:“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人江中,婴儿暗。人向其故,日:“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遂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两干多维前的古圣先贤,懂得文化必须后天学习传承,“人不学不知道”。同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退再退,就可能返回禽兽,所以,人必须终生学习,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是学习动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应抓紧学习。尤其在21世纪的知识时代,要不断受教育,不断学习。

  生态学的概念,是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2.161919.8.9)首先提出的,至今已经过去150年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生态学有了重大发展。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境、生态因子、生态位等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1971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B·康芒纳(Bary Commoner,1917.5.28、2012.9.30)又提出了“生态学四法则”,即普遍联系、物质不灭、顺应自然、变更自然要付出代价等法则。后经许多专家努力,创建了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人类学等一系列新学科,新概念,如生态平衡、生态循环、生态共生、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等。2015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第70次大会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概念,还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的共同价值。此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说明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也明确了生态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向。

  传统的教育学以塑造人、立德树人为目标,探索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教育还教人以智慧,教人全面发展。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范围和强度越来越大,出现了全民教育、终生教育。生态学诞生以后,与教育学很快就联合起来,形成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与一般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态教育是“大教育”,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综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对人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教育和终生教育。所以,生态教育不是专业化的专门教育,而是高度综合的教育。因为,生态学本身是一门极为复杂、高度综合的新学科,其科学文化知识含量是异常丰富的,技术层面的操作也十分严谨,社会管理层面的运作更为艰深。所以,生态教育既包括科学技术教育,又包括人文教育,还包括复杂的社会心理教育,所以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是“大教育”。就其覆盖面而言,又是社会全员、全过程的教育,是“两全”教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使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行为,这样“四生”教育,从而达到全体地球成员的“命运共同体”,“同球共济”建设全地球村的生态文明。所以说,生态教育这样“一大二全四生”的系统完整的教育,是以前的教育无可比拟的全新的教育,教育目标是整合全球力量,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集态,保护人类共同家园。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生态教育多由通识教育完成。通识教育也有多样性,有的地区称全人教育、全才教育、成人教育,也有的称博雅教育。一般说来,非专业的公共教育和学生自选非专业课程的教育都属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让学生“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这里《易经·大畜》说的“多识”即通识。通识才能全面地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进步;畜德,才能做到“民胞物与”“仁人爱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比较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提倡从中学到大学贯通的通识教育,这种逐级通识教育,对生态教育有很大帮助。生态教育不仅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态的深爱,也同时体现以人为本,对人的大爱;不仅体现对受教育者的爱,也体现对教师的爱。生态教育必须有一大批生态教师,不仅在学校践行生态教育,还应推而广之到家庭和社会。生态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的文明,是21世纪的文明,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教学为先,育人为本”,以生态教育为引领。生态教育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温室效应、沙暴雾霾已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通过生态教育,使全人类达成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生态文明的共识,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生态本位”,在生态教育中,一个要点是回归“教师本位”,而不是行政化官本位。同理,生态医学也应回归“医护本位”,科技应回归“科学家工程师本位”。

  作为科技教育前沿的生态教育,还要以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为第一动力,用现代科学技术维护好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和谐,进行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使青山永在、绿水长流、白云蓝天、鸟语花香。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全都互相协同促进,相得益彰,永续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王德胜 宋洁 编辑 吕子乔)

  2021-12-22 09:0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35067-1317628.html

  现在,生态两字出现在各个领域。除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使用生态两字外,社会经济人文领域也普遍使用生态字眼了。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人文生态,单位生态等等,穷尽而不能完全说出使用生态字的全部领域。这让我既深刻认知传统的生态学起源与功能的描述—住所的知识,也让我想起自己生态学研究起步阶段的一次国外经历,那就是1998年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研修喀斯特资源环境的收获,我感慨啊:Ecology is everything ,not only science (生态学什么都是,不仅仅是科学)。为什么?我的房东听我学我来这里研学是想看看和体会阿尔卑斯和经典喀斯特地区的喀斯特生系统演变与修复。房东很高兴和自豪的说,我也在做生态,你看,我在房屋前后合适的地方植树种篱笆灌丛,把整修房屋前后树木灌丛的树枝落叶收集好,自己送到城市的有机肥加工或垃圾站,不就是要让自己的住所更多元、更干净、更漂亮,更舒适,这不就是你说的生态学吗?我想想也是。自己主动地利用环境,改善环境,维护住家、公共区域的卫生,不让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东西或行为走进公众与社会,不让自己孤单,不就是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吗!生态已经不仅仅是发现和设计的科学领域,而是大众的一种自律、克制、维护整体的自觉,一种人们实践的工程与日常的行为。

  从生态学起源看,她是观察庙宇周边的森林植物、动物、土壤、气候、地形、岩石等等现象的关联而兴起的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早的生态学思想的知识认知—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系统理论的出现和完善,人们认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聚合之间的关系,群落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协同演替与食物链结构等等系列的知识与应用,自然界的顶极群落、地带性现象等等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同过程结果。这指导自然保护、自然修复与各类工程设计管理的自然法则。不以现状为管理目标,而是维护或辅助自然整体的协同关系演进,让自然力起作用,经过时间和空间协同演进达到自然整体—生态系统的完善,实现地衣苔藓、草丛、喜阳物种群落,耐阳耐阴物种组合,最后耐阴物种为主的顶极群落或地带性群落,群落不仅接受物种迁徙定居生长,而且群落自身也创造新生境以孕育新物种,物种多样性是群落自养、自维持、自调节更新的自身运作机制,并使森林有了水源涵养、林内二次降雨,在热带雨林(云南马关古林箐),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云南哀牢山,浙江丽水百山祖,贵州荔波茂兰喀斯特峰丛)观察到的林内二次降水,丰富水源和改变环境的功效。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转换大气二氧化碳成为绿色生物碳,这个过程也消耗转化太阳辐射能源,地表环境的改善就是这样的过程起作用,森林草被也就成为地表最大的碳库。群落丰富的绿色植物成为底层基础食物链,各类动物逐步定居繁殖生存,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协同的生态系统形成与完善,食草动物出现和持续生存,奠定食肉动物的出现与持续,完整的自然生系统就这样实现了。

  从远古的远古,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地球水的出现,离不开岩石风化剥蚀累计的生物要素,离不开电闪雷鸣的温度湿度的适配;没有早期的丰富菌藻类演替,不可能有海底无脊椎动物的出现与繁荣,没有生物间的竞争,生物器官的完善与食物链顶层动物也不会出现,竞争不是消灭,而是共存。自然的微妙就在自然自身的协同竞争中完善。澄江动物群化石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系列发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远古的生态系统起源与发育。白垩纪晚期恐龙灭绝除了陨石撞击地球的灾难性事件原因在,那就是霸王生存方式,吃食尽绿色植物过程中,激发了绿色植物(裸子植物等)发育一种能自卫的花粉器官,到了发育生长季节,释放花粉,而恐龙呼吸器官没有适应花粉的功能,恐龙灭绝也就有了自然过程。抵抗自卫也是自然界生物的一种本性。霸王生物的结局都不怎样完美,多是灭亡消失。这种自然过程激发学者呼吁从古生物历史吸取人类教训,城市动物不能仅仅是饲养动物和蟑螂类,城市植物不能仅仅是花卉和栽培植物,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地一代又一代个体种群群落协同繁殖演进,实现整体的持续繁衍世代永续才是正道。人类从发现自然,顽强适应地生存,利用自然繁衍自身,或过度开发自然换来自然报复,人类又通过自身智慧创造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与多样性,创造分解者,人类的舒适以城市聚落实现最大的人口聚集生活体。这如同由种类不一、大小不同的植物聚集的群落内,从土壤层动物到不同高度出现不同形体种类的动物,包括鸟类,各取生态位协同生存,城市适合各类人群生存繁衍。有了和谐美丽生产力发达的城镇,过度利用的山野湖溪也就有了生生修养修复的基础,人地和谐的社会因为自身的智慧,效法自然创造生产力,实现可持续也就逐步可望。

  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发育机制呈现了个体、群体与环境关系的依存协同的好例子,个体不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要通过个体行为让群体获得延续与壮大的自律、调节与奉献。植物发育与落叶机制是个体种群适应环境与气候变化,改善群落环境的过程。种子个体落入不可选择的地表就开始了适应性定居繁衍扩大的过程,一部分死亡,一部分熬过严酷,一部分成熟结籽,产生第二代种子,落叶枯枝,积累来年养分,一代又一代延续,风调雨顺生长旺盛,个体健硕;干旱缺水生长放慢,落叶枯枝度过艰辛,部分个体再死亡奉献以维护群落保持和演进。和谐共享环境要素有了整体的生存环境,底层食物链的丰富完善,也就有了上层食物链生物的出现繁育。这个过程的个体利益最大化是整体的存在与繁衍持续。以个体独自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者,迎来的是自我消亡。植物与群体留给我们太多的智慧与技术。

  喀斯特植被退化可能出现的反过程:植被恢复:(1)喀斯特石漠化

  (2)石牙与草丛

  (3)石灰岩恢复林与鸟类

  (4)石灰岩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耕耘

  能产生二次降雨的热带雨林

  能产生二次降雨的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

  来自话题

上一篇:哀悼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逝世(附:李泽厚著作目录、24名学者眼中的李泽厚)_语文
下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