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宫趣史:一对颠覆思维惯性的君臣,节俭这事儿,真是一门技术活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6-26
手机版

  原标题:清宫趣史:一对颠覆思维惯性的君臣,节俭这事儿,真是一门技术活

  【序】

  道光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在位30年。

  与清朝诸帝相比,就个人而言,他有一个祖辈们不太具备的优点——崇尚节俭。

  年轻的时候,他的为人也曾十分敞亮、性情也算豪爽、出手更是相当的豪横;

  谁知结婚后,他却忽然改变了性情,变得十分吝啬起来,克勤克俭。

  特别是登了大位以后,在银钱的进出方面,他越发地“精明”起来。

  其实,自从嘉庆收没了和珅的富可敌国之家产后,清室的家底儿还是称得上富厚的。

  但道光帝却天天嚷着穷,不断地絮叨:

  “做人总希省俭。”

  不仅把节俭看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乐趣,还以此作为考核大臣能力品德的标准,所以他见大臣,话题也总离不开“须节省费用”。

  【一】

  官场之上,哪有不善于逢迎的。

  但是“善于”和“擅长”却存在着天壤之别。

  今天的另外一位主角就是当年的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

  他更是一位天性爱省俭的,与道光帝可以称得“一时瑜亮”。

  志趣相投,道光自然与之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每天都要把这位曹学士召进宫里去长谈、去交流新的体会。

  起初,太监们都误认为这是皇上和大学士在那里谈国家大事,谁知悄悄偷听之后,才发觉上当了,这两位每天谈的,都是些家常的鸡毛蒜皮。

  有一天,曹学士穿着一双破套裤入了宫,每条裤腿儿的膝盖处都补着一块崭新的掌(补丁)。

  道光见了,便虚心请教:

  “你补这两个掌,要花多少钱?”

  曹学士回奏:

  “须三钱银子。”

  皇帝听了,十分诧异,问道:

  “朕照样打两个掌,怎么内务府报销五两银子呢?”

  说着,掀起龙袍来,让曹学士眼见为实。

  曹学士心窍玲珑,岂能道破原委。

  没得说了,只得推说:

  “皇上打的掌,比臣的考究,所以价钱格外贵了。”

  道光叹了一口气。

  从此就开始逼着宫里的皇后、妃嫔,都学着做针线,但凡自己身上衣服有破绽的地方,都交给后妃们修补,再也不肯假于人手。

  所以,内务府从此一个钱的光儿也不得沾了。

  最后,弄得堂、司各官,穷极了,纷纷靠着典当才能过日子。

  【二】

  即使这样,道光还嫌宫里的开销太大,就又把许多宫女、太监遣散出宫,叫他们去自寻生活、重头再来。

  偌大的一座大内,也因此变得十分冷落,有许多庭院都封锁起来。

  左右道光也不爱游玩,终日只是热衷于在宫里和妃嫔们做、谈那些柴米油盐的琐屑事体。

  他曾经将宫中的费用,细细地盘算了好几个来回,并且根据审计报告,下了一道圣旨:

  “内廷用款,以后每年不得过二十万银。”

  然后,那班妃嫔,就终年不得添制新衣,大家都穿着破旧衣衫。

  就连皇后的宫里,也铺着破旧的椅垫。

  【三】

  道光天天和曹学士相互取长补短、头脑风暴,于是,越发地精明了起来。

  再说那曹学士,更是铁公鸡一只,就算花一个大钱儿,他都要扒拉过无数次的算盘。

  他家中有一辆破旧的驴车,家里的厨子还得兼着赶车的差使;

  乘轿子就需要雇轿夫,太奢侈了,所以是万万不能坐的。

  曹学士每天就坐着驴车通勤上下班。

  早朝出来,他就要赶去菜市场。

  他脱去袍褂,从车厢拿出菜筐、秤杆儿来,亲自买菜。

  他的快乐感、成就感也建立在与菜贩的一决雌雄之上。

  于是,常常为了一个钱的饶头,两相破口大骂。

  每到这时,曹大人就要拿出大学士的牌子来,扬言要把菜贩子送往步军衙门去法办;

  菜贩子一听说他是大学士,也就吓得只剩屁滚尿流的份儿了,总是会趴到地上磕头求饶。饶头之争,到底总要依了曹学士。

  那曹学士占了一文钱的便宜,自然也就洋洋得意的往家去了。

  另外,每当他空下来时,常常去前门外大街上各处酒馆、饭庄里听价钱;

  他打听到价钱,并不是自己想吃,而是做市场调研,最后,他总是要报告给道光皇上的。

  道光听了他上报的便宜菜品,便吩咐内膳房盗版过来仿制——

  既好吃、又省钱。

  【四】

  说也可怜,道光肉疼于宫中的菜蔬很贵,所以竭力节省。

  照例,他的每餐御膳,餐标是800两银子。

  为了再省些,后来道光就只吃素菜、不吃荤腥。

  即使压缩成这样,每顿也要花上140两;

  倘若一不小心,偶尔嘴馋、添上一样爱吃的,不论荤素,则又要多花60-70两。

  这又能怪谁呢,当时,每个鸡蛋,给他的报价都是5两银子。

  一天,皇帝和曹学士习惯性地论道,便问:

  “你在家也吃鸡蛋吗?”

  曹学士奏称:

  “鸡蛋是补品,臣每天清早起来,总要吃四个汆水鸡蛋。”

  道光听后,吓了一跳。

  质疑道:

  “鸡蛋每个要5两,你每天吃四个鸡蛋,岂不是一早上就要花20两?”

  曹学士忙回奏:

  “原是臣家里养着母鸡,臣吃的鸡蛋,都是臣家中母鸡下的。”

  道光听了,惊喜道:

  “竟然有这样便宜的事体?

  养了几只母鸡,就可以吃不花钱的鸡蛋。”

  他第一时间便吩咐内务府去买母鸡,在宫中养起鸡来,宫廷也从此成了养鸡场。

  但是内务府报销,每只鸡报价24两。

  道光看了,也只能发出一声叹息。

  【五】

  有一次,宫里举行大庆典。

  原因是大学士长龄,打了胜仗。

  班师还朝后,道光不得不在万寿山的玉澜堂举办庆功筵宴。

  他吩咐酒菜必须由内膳房自办。

  怕内膳房大手大脚敞开造、过于糟蹋银钱,他便传旨:

  “须格外节俭。”

  当时请的客,除扬威将军、大学威勇公长龄以外,还有15位老臣。

  这些人,挤了两桌,桌面上摆着一双手指就能数过来的的几样菜。

  这班大臣谁也不敢举箸——

  只怕一动筷便要吃光,吃光了是很不好看的。

  道光也不吃菜,也不吃酒,只和大臣们谈些前朝的武功;

  后来又谈到做诗,便即席联起句来。

  有几个不会做诗的,就请那文学大臣代做。

  做成一首八十韵的七言古诗,记下了当时君臣之乐的场景;

  又吩咐戴均元把君臣同乐,画成一幅图。

  在席上谈论了足足两个时辰,菜也不曾吃得,便散席了。

  【六】

  一年严冬,大臣们上朝时都穿着灰鼠出风的皮褂子。

  什么是“出风”呢?

  它亦作“出锋”,就是皮衣边上露出皮毛。

  道光见后便问:

  “你们的皮褂,做一做出风,要花多少银两?”

  也许这个问题的角度太刁钻了,致使在场的大臣们谁也回答不出来。

  独有曹学士从容地回奏:

  “臣的皮褂,单做出风,须化工料银二十两。”道光帝惊叹道:

  “便宜!便宜!朕前几天一件黑狐皮褂,只因里面的衬缎太阔了,打算做一做出风;

  交尚衣监拿到内务府核算了一核算,竟要朕1000两银子。

  朕因他太贵,至今搁在那里不曾做得。”

  曹学士听了,回奏道:

  “臣的皮褂,是只有出风,没有统子的。”

  说着,把那袍幅的里面揭起来。

  大家看时,果然是一片光皮板,只有四周做着出风。

  道光帝看了,连声说:

  “妙!又省钱,又好看。

  实在穿皮褂,原是取暖;

  做不做出风,是无关紧要的。”

  从此以后,那班大臣穿的皮褂,都把出风扯掉。

  一时里,官场中都行穿那没有出风的皮褂了。

  【尾声】

  曹振镛最值得称道的操守,就是他的清廉。

  曹家世代经营盐业,淮北改盐票时,陶澍有投鼠忌器的顾虑,曾写信征求曹振镛的意见。

  曹即复信支持改革,信中称:

  “苟利于国,决计行之,无以寒家为念,世宁有饿死之宰相乎?”

  责任编辑:

上一篇:原创唐朝真是以胖为美吗?看到杨贵妃的真实体重后,女孩就笑不出来了
下一篇:纪实:赖昌星为啥可以逃出生天?因为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他是谁?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