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豆瓣9.0《秋日奏鸣曲》:英格丽·褒曼演绎现实版“母爱的羁绊“
原标题:豆瓣9.0《秋日奏鸣曲》:英格丽·褒曼演绎现实版“母爱的羁绊“
"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而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伯格曼。
在这部电影中,沿用了导演伯格曼一贯的风格,全程只有四个主要人物出场。其中两位女主演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尔曼在电影中饰演母女,她们二人在这部影片中,贡献了极其精湛的演技。从某种角度说,两人也非常适合饰演母女,她们敏感、紧张、激动的神情和含泪的眼眸几乎同质,令人心痛。
在电影中,除了夏洛特和伊娃之外,还有两个次要人物,一个是伊娃的丈夫,一位深爱妻子的牧师,另一位是夏洛特的小女儿、伊娃的妹妹——身负重度残疾的海琳娜(莱娜·尼曼饰)。海琳娜发音不清,形似痴傻,原本被母亲扔进了疗养院,但后来被姐姐伊娃接到了家里,与自己同住。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伯格曼使用了大量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以及大段话剧式的内心独白,使电影展示出了极其强烈的剧场感,再加上演员精湛的演技、无可挑剔的面部表情,使得整部电影看上去非常震撼,直击心灵。
接下来,我将从解构电影中的三层人物关系、分析电影人物的心理内涵以及拆分电影的艺术特质与现实隐喻三个方面,对这部经典电影进行浅析。
1. 解构电影中的三层人物关系:现实中的母女关系、生命的轮回关系、意识与潜意识关系
电影的人物结构非常简单,从表面上看,它讲的是一对母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但是在人物刻画的深层,还隐藏着导演对于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理解。
①【现实】: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
高贵典雅的母亲夏洛特出现了,她容光焕发、光彩照人,和她相比,女儿伊娃相当黯淡无光。
这是一个非常迅速的引题——它的出现,让观众似乎觉察到一丝不对劲:这个母亲似乎太过自我,她说的内容不像是与七年未见的女儿该说的话,而女儿讨好和殷勤的背后,似乎也透露着隐隐的疏离和逆反。
伊娃告诉母亲一个消息:妹妹海琳娜住在自己这里。听到这个消息,母亲的脸色骤然改变,恼火之余又有点不知所措。在接下来母女的对话中,导演又通过母女二人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透露出一些玄机:母亲有些含蓄的责备伊娃让小女儿出现在这里是给她添堵,而伊娃则轻描淡写的告诉母亲,早在两年前她就已经将妹妹接到这里,并将此事写信告诉过母亲。面对母亲的矢口否认,伊娃看似无意的说了一句:"或者,(那封信)你根本就懒得看"。
伊娃的这句话,将两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暴露无遗——虽然她们是一对真真切切的母女关系,但显然中间发生了什么。
在之后的剧情里,母女二人微妙的关系被展露无疑。直到某天晚上,母亲因为噩梦惊醒,遇到了酒醉的女儿,女儿在酒精的刺激下,对母亲说出了多年来内心的委屈与怨恨,一直强势的母亲在女儿冷静且无法辩驳的"攻击"下,变得脆弱无力,像一个柔弱的小女孩,她甚至泪眼婆娑,恳求女儿来安慰自己。这是一段从深夜一直蔓延到白天的对话,母女二人都有大段的独白,人物情绪层层递进,色彩饱满鲜明,中间夹杂着油画般的回忆,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这段谈话向我们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在现实中,它们的确是一对母女,但是隐藏在现实之下的,却是母女二人角色的错位与命运的轮回。
②【暗示】:生命的轮回
在电影的最高潮,女儿痛诉自己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情感冷漠与心灵创伤,彻底击倒了一直情感隔离、活在自恋中的母亲,她难过的像一个小女孩,再一次以自己"背痛"为理由躺在了地上。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命运的轮回。
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正在于此,很多人在这种错综复杂、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女儿的不幸就是母亲的胜利",伯格曼用歇斯底里的争吵和极佳的室内戏的调度,抛出了这个听上去令人匪夷所思的命题,但恰恰这种伦理悖论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只不过因为有了所谓的亲情纽带,使很多人回避了这一问题。但在电影中,它被鲜血淋漓的展示了出来。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意义。
③ 【隐喻】:意识与潜意识
伊娃和海琳娜是夏洛克的两个女儿,在现实中,两人是平行关系,但从某种隐喻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将海琳娜理解为伊娃的潜意识。
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纠结,也就是精神分析中的"内心的冲突",它表现的极致就是失语——就像海琳娜一样,无法开口说话,只能用混沌不清的语言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感情。
与失语相对应的,是带着伪装的语言。相比潜意识,语言往往最不可信。就像夏洛克对两个女儿,永远深情款款,称呼她们为"亲爱的宝贝",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但是谁都看得出她对女儿的疏远、回避和厌恶。伊娃也是一样口不对心。当她借着酒劲向母亲宣泄和逼迫时,隔壁的海琳娜正在痛苦挣扎,她从床上滚落到地上,挣扎着爬向母亲。母亲躺在地板上向伊娃哭诉自己需要爱和帮助,伊娃一言不发,而海琳娜在地板上挣扎着爬行呼号,痛苦的呼唤母亲:"妈妈,过来",两段镜头不断的切换,形成叠印的效果。
没有人听见海琳娜的呼喊,但是海琳娜的呼喊,不正是作为女儿的伊娃真正的潜意识的真实表达吗?
在一个孩子内心深处,无论遭受过多少创伤,都对母亲有着天然是忠诚,对母爱有着无法更改的渴望——这是孩子特有的天性。再多的恨,也无法改变。
这是作为孩子的角色,对母爱最深层的呐喊与渴望。
海琳娜与伊娃,就像潜意识与意识,互相照应,彼此映衬。
与一般的涉及原生家庭的书籍有所区别的是,这是一本专门描述"自恋型母亲与其女儿"之间关系的书。对女孩来说,对其影响最大的人便是妈妈,不夸张的说,妈妈的某些特质会导致女儿一生都面临特别的困境。
毫无疑问,"爱无能患者"夏洛克,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恋型母亲。
在伊娃家里,夏洛克换上漂亮的衣服想要出去逛街,当时伊娃正在早夭的儿子的房间里静静的感受孩子的气息,伊娃跟母亲说了很多关于早夭儿子的回忆以及对于世间情感的困惑,但只换来了夏洛克的不耐烦,她匆匆打断女儿的倾诉,说:"趁天没黑,我们赶紧出去走走吧"便草草结束了谈话。
可想而知,这样的妈妈给女儿会带来怎样绝望和伤害。
·自恋型妈妈专注于对成功、权利、才华、美貌、爱情的幻想。
夏洛克永远光彩照人,即使是爱侣刚刚去世,她在女儿家下楼吃饭,也身着红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盛装出席。在工作上,她是刻苦且卓越的钢琴演奏师,至于爱情方面,她更从不示弱,无论到了何时,身边都不乏追求者。她沉浸在各种满足自己"优越感"的事情中,对女儿的内心世界却视而不见。
·自恋型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常常不像母女而像平辈。母女关系常常是一场肆无忌惮的索取和利益的压榨。
现实层面,夏洛克是伊娃的母亲,但内心幼稚的夏洛克却从来没想过承担"母亲"的责任。在伊娃向她倾诉了几十年来压抑在心头的不满和怨恨之后,夏洛克无助的躺在地上,讲述了自己缺爱的童年。她说:"我从来没长大过,我的面容和身体已经老了,可是在内心深处,我却觉得自己从未出生过。"她向女儿坦诚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她说:"我一直很怕你——我想是因为想要让你照顾我,把我抱在臂弯里安慰我。这是典型的母女关系倒置——母亲因为自己缺失的爱,导致了严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她不但不能"为母则刚",反而像一个孩子一样肆意索取另外一个真正的孩子的关爱,这会对女儿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母爱,反而还要"踮起脚尖",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正因为如此,伊娃才年纪轻轻便形同朽木——因为她的能量,都被母亲耗尽了。
当夏洛克说完这些话之后,伊娃面色疲惫,轻声说:"我只是个孩子",夏洛克狠狠的吸了一口烟,反问道:"这重要吗?"——是的,在夏洛克的眼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她自己渴望爱、索取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
·第一,总觉得自己无人可爱。
·第二,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第三,经常空虚,不知道该做什么
·第四,永远不自信
如果一个女性在这四方面有特别强烈的感受,那么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有一个夏洛克式的母亲。
3. 电影的艺术气质与现实隐喻
《秋日奏鸣曲》的名字展示了这是一部与音乐有关的电影,同时sonata(鸣奏曲)也是对电影中人物关系的隐喻。
鸣奏曲的意思是独奏,也就是音乐里的独白。在电影中,除去母女二人的情感爆发的高潮之外,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二人弹奏肖邦演奏曲的片段。
伊娃为母亲演奏肖邦的《a小调第二前奏曲》,母亲身着红袍,耀眼璀璨,而女儿伊娃则显得犹豫怯懦,那一刻仿佛时光流转,又回到了她儿时被母亲监督练琴的岁月。伊娃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作家,但她手下的肖邦协奏曲却成为温情的蓄水池,但即使这样,母亲还是流泪了,她应该是被女儿的温情所打动(而不是肖邦)——音乐中流淌的温情,触发了她内心深处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但在女儿演奏完,母亲还是重新坐到了钢琴面前,以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气度,重新弹奏了这曲肖邦。
同样的曲子,女儿弹出的是含情脉脉,而在钢琴演奏师的母亲手下,则麻木、冷峻、踉跄、庄严。母亲以艺术家的风范精确的演奏出肖邦这首协奏曲的内涵,除此之外,没有一丝多余外泄的感情。
这似乎是一场隐喻,在随后发生的事情,验证了这一点——在这场相隔7年的母女团聚中,她们没能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的协奏曲,而是各自上演着自己的奏鸣曲。独奏加上独奏,由于心灵的不能相通,结果便是更孤独、更绝望的独奏,它们之间,永远叠印不成默契的交合。
亲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因此导演伯格曼才会选择它而不是爱情来诠释爱。
爱可以成为人的弱点,因为爱是柔软的,让人心软,惟其如此,在崇尚坚硬的世界里,爱才显得弥足珍贵。同时,爱也是沉重的,它需要人付出的太多,正因如此,在侏两必争的社会里,爱才显得不可多得。
但最为重要的是:爱是需要回应的,爱得不到回应,是对人心灵的最大伤害——正如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到的那个故事一样: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而相互回应的爱才能使心灵相通,是拆除萨特所谓"墙"的唯一方法。否则,就只有孤独的独奏。所以,秋天奏鸣曲奏出的无爱的苦痛,心灵的阻隔,奏出的是人对爱的永恒的渴望。
在电影的结尾,母亲又一次离开了。母女最终未能达成和解,按照导演自述中的说法,最初的脚本以母女彼此谅解收尾,但女儿"给予母亲新生的想法因难度过高而放弃,角色们似乎都有自寻生路的倾向。"电影的结尾,是将这对复杂的母女关系,凝固在各自缺失的半圆之上,导演伯格曼在这个缺失的关口,中止了奏鸣曲的乐章。很感谢这样的结尾——没有刻意拔高的圆满,似乎才更符合真实。
在所有的关系中间,亲子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不要轻易的说"原谅",因为很多时候你自己也千疮百孔。但是自我救赎却是一条永恒之路,不管原生家庭是何等境遇,每个人始终都拥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责任编辑:
上一篇:楚汉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刘邦的领导艺术
下一篇:推荐一部备受赞誉的印度电影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