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怎能等同于母爱?师爱,就是让学生去喜欢老师而已!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5-21
手机版

  学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常常振臂高呼:老师要讲爱,要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师德!

  

  参加过师德报告会的老师,很多听过这样的话: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地回答您:“那就是师爱!”师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自我牺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师爱”的强调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如果没有师爱,就不可能拥有教育。可是,难道只有“师爱”才可以实现教育目的吗?难道有了“师爱”就可以实现教育目的吗?

  

  试问校长能够把自己的母爱洒向学校所有的孩子吗?一所学校有的上千人,少的也有四五百学生, 就是能关爱到每一个学生,对每位学生来说,这份关爱是否也太轻了。事实上,又有多少校长每天都能见到学生的面?试问老师,如果爱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教师为了对全班同学的教育负责任,是否可以同时爱上几十位甚至上百位同学呢?人的感情真的可以如此随心所欲,真的可以如此豁达与泛滥吗?如果这一切都可以成为现实,那么,这种爱还有意义吗?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爱。事实上只有母爱才是最无私的,只有母爱创造的奇迹才是最多的。可惜,当我们在歌颂母爱的伟大时,却很少追问伟大的母爱是否造就了孩子的伟大。只是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伟大的母爱在造就“孩子的伟大”上效率极低。

  传统观点认为,你要赢得他人的爱,就必须先将爱给予生活中最郁闷的事情,就是你为对方付出了很多关爱,而对方对你的付出却毫不在乎。有一项调查,问教师是否爱学生,90%的教师称自己是爱学生的,而问学生是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结果只有不到10%的孩子做出肯定的回答。我想之所以存在那么大的落差,多多少少在于师生之间对爱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

  

  事实上,教师爱学生并不是教育的前提,而学生爱老师才是真正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位讨厌语文学科教师的学生,还能够完全参与这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能够接受这位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方法,还能够真心地接受并学习这位教师的思想与道德品性。学生很难因为喜欢某一学科而喜欢学科教师,往往是因为喜欢学科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因为喜欢他的课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并因此积极投身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因此,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的老师,成为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育的前提。让学生喜欢老师的理由远比让教师爱学生的理由更为充分,比如伦理上要求尊师,比如让教师把自己的真本事教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并真诚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李镇西教授说: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他也用他的成功证明了让学生喜欢老师得教育才会真正发生。

  教育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状态与质量。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只有喜欢老师,学生才会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信服老师教的知识、学问,愿意学好功课取悦于老师。只有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赖、合作中不断完善,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教育也就真正走进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中。

  

  老师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老师才会努力提高素养,使自己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会采取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法,即使是批评,也要学生会心悦诚服。这样,也许不会发生老师打骂学生的现象;

  学生喜欢老师,他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与理解,对老师所传之道有发自内心的信服,学到了知识,感受到师恩,也许不会再有学生打骂老师现象,让人寒心。#教育#

  举报/反馈

上一篇:家居新女性主张·柏厨家居温柔营造她享空间
下一篇:不够卖真的不够卖!杭州姑娘在菏泽连住5天,只为抢到……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