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时候恰恰需要理性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31
手机版

         昨天去看了《小时代2》今天来欢乐的看影评,果然是各种吐槽看得人不亦乐乎。但是私以为在遇到这一类的奇葩片的时候,高端黑和吐槽是不够的。或者说当我们在网络上口诛笔伐却依旧阻止不了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理性去认识和评判这种现象。

  1、 关于郭敬明不是一个好导演

         从其他行业来做导演的最近不少,从赵薇的《致青春》,到长残了的基努里维斯的《太极侠》,再到郭敬明的这部《小时代》。三部电影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惊喜,当然这么说是客气的,为的是对于新手保持一定的宽容态度。所以说明导演这个行业的入门门槛还是有的,绝不是有几年演员生涯或者说文学素养就可以直接驾驭的。

         而郭导的连续动作却引人不满。看到有人说“以这么快的速度连拍两部摆明了就是骗钱。”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失妥当的。《赛德克巴莱》就是上下一起拍摄,《速度与激情》的6、7基本上也是同时进行,可见一起拍摄跟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多是处于节约成本的考虑。

         另一个说法是郭敬明在拍摄完成之后亲自操刀进行剪辑,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两部电影剪辑完成了。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假与否,影片的剪辑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很多的场景转换太过于生硬,从学校宿舍跳到豪华餐厅基本上没有过渡,全都是硬接,这个地方即便使用一个开门与拉门的蒙太奇剪接,效果也会好得多。或许导演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剪接差强人意,于是便用了大量的背景音乐来进行缓和,希望通过背景音乐的基调和节奏来完成影片的过渡。但是过犹不及,最后整部电影基本上已经到了没有背景音乐就进行不下去了的地步,非常影响观影体验;同时,郭采洁出现在发布会时候的一支背景音乐类似于是儿歌的改编,虽说导演估计是相衬托其对于父亲的思念,但是与富丽堂皇的背景映衬起来依旧让人很不舒服。

         另外,一个改编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用镜头很好的将文本表达出来。业内由编剧认为改编剧本实际上应该被算为原创性工作,因为改写出来的剧本在表现形式等方面已经跟原著有了极大的差别。郭导的第二部同样是这样,剧本本身还算有些曲折,但是很多细腻的感情变化在书本里可以由读者自行填补,但是当观众面对镜头的时候是不会去拿自我的感情体验去完善主人公情绪的,他们只被动的接受电影环境传达出来的感情。所以继母对于顾里和她一起吃晚饭的请求点头答应,这种态度的转变不是一抹昏暗的灯光和落寞的背影就能表达清楚的。之前的训斥与之后大幅度点头的对比,不仅不会让观众觉得她经历了内心的挣扎,而只会让观众觉得突兀和可笑。

  2、 关于郭敬明是一个好商人

         纵然我批评他的导演和剪辑水平,但是不得不承认郭敬明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第一部以5000万的投资收获了将近5亿的票房,这已经保证他成为了一个票房奇迹。

         一方面,他的目标受众选的很准,我们这群吐槽电影太烂的人很有可能是没有看过《小时代》原著的,而郭导对准的恰恰是那批在中学时期悄悄看自己小说的粉丝。原作者亲自操刀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噱头,郭导知道这笔买卖里面自己就是最大的吸金因素,所以他频频出现于宣传场合,表现的比演员更加积极。在电影片尾的彩蛋里也绝不放过可以表演的机会。如同宫洺会利用周崇光的死赚最后一笔钱一样,郭导也将自己的变现能力最大化的体现了。

         据称,《小时代》无论是制作还是宣发,事无巨细,郭敬明都会过问。《小时代》有10个投资方,但他们都得服从郭敬明的意志,他们的想法必须通过郭敬明才能得到执行。郭敬明巨大的影响力,构成了《小时代》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一切盈利的基础。

         中国新一批的观众层级也成就了他,目前的观影年龄平均年龄已经降到了21,正好是该影片的目标群体,天时地利又怎能有不发财的道理。关于这个数据分析虎嗅上有一篇名为《大数据告诉你<小时代>是谁的时代》的文章,想看的自己去搜索吧,我也讲不清楚……

         最后提一下演员,选的都是样貌出众的当红偶像,加上柴智屏作为监制,在偶像剧里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高手,对于如何运作这些商业明星还不是绰绰有余。印象最深的两点:一是宫洺在周崇光家裸身的特写,脸部特写完之后还把特写镜头一路向下摇。面部大特写很常见,但是男性的胸部和腹部特写可就不那么常见了;另一个是南湘在姐妹们搬出宿舍之后独自躺在地板上流泪的场景,大大的裙摆摊开在地上,然后一个大大的俯拍镜头,当时我就觉得,这明显就是把郭碧婷当做一个平面模特在用,根本不涉及到演员的特质,但毫无疑问,这样的拍摄是最能体现郭碧婷优势的方法。

  3、 关于独霸排片

         《小时代1》上映之时,出来影片质量问题说到最多的就是独霸影院的排片。据说长春万达第一天排片率为45%,第二天本来打算排100%,但老板觉得太扎眼,就改成90%,但第三天没顶住,还是改成了100%。特别是当有很多观众将此片质量与《富春山居图》相提并论时。电影人朱三卫发微博称:“影片上映首周,片方花钱在众多影院大量买票包场;影院排片达到40%给影院一个点,45%给影院两个点。能规矩点不?不论影片好坏不能在市场上正常走一遭吗?”但是也有影评人认为,影院给大量排片然后拿到返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职责“独霸影院”是“完全不懂电影市场的表现”。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影院性质的争论,影院扮演哪一个角色多一点:获取利润的商业机构,还是电影艺术的表达平台?按照理想的情况,两者应该是相互统一的。即优秀的影片在市场上获得好的口碑,然后影院根据市场反应进行排片量的调整,最后和发行方实现双赢获得盈利。

         但是最近的显示情况却让人失望。先是《富春山居图》和《小时代》占据了大量的排片,但是反响却基本上是让人反胃。而当时的零差评影片《逆光飞翔》在很多影院排片量极低,甚至没有排片,在一些二线城市还出现偷票房的行为;而《小时代2》昨天上映,我想去看几天前上映的《青春派》,却发现影院也已经不给排片了。这种口碑与排片完全不成正比的情况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这一方面是电影发行方的返利行为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源于电影观众的“审丑”心态。烂片看了心里不爽,没看,别人骂自己只能听着也不爽。反正都是不爽,还不如看看它烂成什么样子,然后跟着大军一起骂。这就形成了片子越烂票房越高的奇观,但是这对于有质量的电影作品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4、对于那个永恒的问题:票房与艺术性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大牛出来带领着众人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很多回复骂战也是从这个问题引申出来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看到别人赚钱就眼红,你有艺术气质你拍一个”。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变式,就是观影是为了什么,是不是只要自己看高兴了就是一部好电影。

         这个问题经常讨论,每次有这种高票房低口碑的电影出现都会有这样的讨论,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电影本有逐利性,商业片不也是一个成熟的类型吗?但是当这些在电影热潮中捞一笔热钱,转身就跑的导演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谨慎了。因为身上有一些寄生虫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虫子多了就成了病。

         其实说了这么多理性,我就是想表达:“那些什么免费观影的亲们就不要怨念了好么,我特么两部还都是花真金实银去看的好吗!干!!”

         

上一篇:《暴裂无声》是内蒙版“老男孩”? 暴力指数飙升
下一篇:火影忍者:十大超级忍术,尾兽见了只能跑,第一名它当之无愧?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