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PISA”研究:培养能够参与社会的学生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5-05
手机版

  

  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及,要组织做好PISA2022正式测试。那么,什么是PISA测试呢?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导的一项国际性的教育评估项目,旨在调查全世界15岁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充分参与社会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关键知识和技能。

  PISA研究自2000年发起以来,参与规模由32个国家或地区的20多万名学生发展到2018年79个国家或地区约60万名学生,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PISA评估结果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曾直接推动德国、丹麦、日本、瑞士等国的教育改革[1],备受教育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PISA2018测评结果已在2019年末陆续公布,2022年9月,OECD启动了最新一轮PISA测评,其结果预计将于2024年发布。

  

  来源:OECD官网

  PISA测评框架

  PISA项目每次测评会围绕数学、科学和阅读三个核心领域展开,以一个领域为主测评领域,另外两个为次测评领域。同时,PISA项目还会选择一个“创新领域”(Innovative domain)对学生进行测试,如2012年的“金融素养”、2015年的“合作式问题解决”及2018年的“全球胜任力”。2022年,PISA项目则计划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测试。此外,各国还可以选择三个针对学生的可选问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和熟练程度,学生教育生涯和职业准备以及学生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PISA项目给出了数学、科学、阅读、全球胜任力和创造性思维等各项评估的具体测评框架。

  1

  数学素养

  PISA2022对“数学素养”的定义是“个体在真实世界背景下,进行数学推理,并表达、应用和阐释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使用数学概念、过程、事实和工具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现象的能力。它帮助个体了解数学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能做出有充分依据的判断和决定,成为建设性、参与性和反思性的21世纪公民”。

  该框架分为三个领域:数学内容、数学过程和数学情境。数学内容评估学生对数学概念和程序的知识和理解;数学过程评估学生使用数学推理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制定和解释数学模型,使用数学论证,及使用数学工具;数学情境评估了学生在各种背景下应用数学的能力,包括个人、社会和职业情境。[2]

  

  PISA2022数学素养模型

  来源:OECD官网

  2

  科学素养

  PISA2022科学素养评估框架尚未公布,但PISA 2018关注了学生们参与科学、识别科学问题、科学地解释现象以及使用证据评估科学主张的能力,该评估框架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维度,评估学生的科学知识,包括他们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事实的理解;认知维度,评估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他们识别科学问题、解释科学现象和使用证据评估科学主张的能力;情境维度,评估学生对科学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包括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科学有关的伦理问题。[3]

  

  PISA2018科学素养评估框架

  来源:OECD官网

  3

  知识技能

  PISA2022阅读素养评估框架尚未公开,PISA2018阅读素养是理解、使用、评价、反思和参与文本,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知识和潜力,并参与社会。评估框架包括三个主要部分:阅读文本、阅读策略和阅读情境。阅读策略是指学生与文本互动和理解文本的方式,如检索信息、解释和整合观点、反思和评价文本。阅读情境包括阅读发生的各种情况,如个人、学术和工作相关的情境。在此基础上,PISA2018在传统阅读能力测评的基础上增加超出传统阅读的数字化阅读能力,在测评中突出数字化阅读的特点及其能力要求。[3]

  

  PISA 2018阅读素养框架

  4

  全球胜任力

  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测验,每个测验都包括一个情景及不同的情景任务;二是搜集学生的背景信息。全球胜任力框架围绕四个维度来组织: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每个维度都被进一步细分。如知识维度包括文化间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依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全球制度、冲突与人权;技能维度包括信息推理,跨文化沟通,解决冲突和适应能力;态度则包括对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持开放态度,对文化差异持尊重态度;价值观则是重视人类尊严和尊重文化多样性。[3]

  

  PISA2018评估全球胜任力的方法

  来源:OECD官网

  5

  创造性思维

  PISA2022将“创造性思维”定义为“有能力有效参与想法产生、评估和改进,进而产出有独创性且有效的解决方案、知识的进步和想象力的有影响力的表达”。该框架包括创造性表达和问题解决两个测评主题,产生多元化想法、产生创造性想法、评估和改进想法三个能力维度,并进一步细分为书面表达、视觉表达、社会问题解决和科学问题解决四个具体领域。[2]

  

  PISA2022创造性思维测试的能力模型

  来源:OECD官网

  PISA测评结果

  PISA项目每三年展开一场测评,截至目前,OECD已经发布了七次PISA测评报告。2019年末,OECD公布了第七次测评PISA2018的评估报告。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并不取决于其学业成绩,家长、老师和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生在这方面隐藏着许多问题。

  1

  学业不能决定一切

  在PISA2018全球胜任力报告中,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测试水平与他们的全球胜任力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例如哥伦比亚的学生在学业水平上表现并不突出,但他们全球胜任力水平却比预期高20分;相反,韩国学生在学业水平上相对优秀,但全球胜任力却比预期低近25分。[4]

  

  全球胜任力的实际表现与预期表现之间的分值差异

  来源:OECD官网

  此外,在PISA2015合作问题解决测试中,中国大陆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广州的学生参与测评,他们在阅读、数学、科学的测试中都名列前茅,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仅仅处于OECD参与测评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5]

  2

  家庭与教师的影响力

  PISA2018全球胜任力报告显示,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培养青少年积极的跨文化和全球视野方面发挥重要且互补的作用。一般来说,如果家长了解全球议题,其子女也会更了解全球议题;如果家长采取特定行动,如减少能源消耗或参与活动,其子女也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同时调查显示,教师和学校的作用也很重要。例如,教师若对移民或其他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存在歧视,他们学生通常也会持有负面态度。[4]

  

  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学生和家长

  来源:OECD官网

  PISA2018还表明,与学业韧性正相关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支持、积极的学校氛围和成长心态。例如在阅读水平表现上,来自教师的支持水平越高,学生得分就越高。同时,教师的热情和教师对阅读参与的刺激是与学生的阅读乐趣关系最密切和影响最积极的教学实践。[6]

  

  阅读的乐趣和语言教学课的教学实践

  来源:OECD官网

  3

  中国学生的表现

  中国大陆地区自2009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后,北京、江苏、广东、浙江曾先后参加,并且学生在学业水平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和科学成绩。但在优秀成绩的背后,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关注。

  首先,中国学生幸福感明显低于OECD平均水平。PISA2018报告显示,仅59%的中国学生表示对生活感到满意,而OECD平均水平为67%。[6]PISA2018报告还显示,中国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科目学习效率分别为119.8分/小时、118.0分/小时、107.7分/小时,在OECD排名靠后。[6]此外,中国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指数为-0.19,满意度平均分为6.64分,也在OECD排名中靠后,位列第51位和第61位。[6]同时,在参与全球胜任力的中国地区中,澳门的学生和家长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均低于OECD平均水平。[4]这些结果充分表明,中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并不快乐,甚至压力不小,这可能使得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发展有限。

  

  学生的幸福感

  来源:OECD官网

  PISA研究带给国际教育的启示

  PISA向来着眼于全球教育的发展动向,关注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这也正是国际教育的关注焦点。

  1

  关注情感和心理健康

  PISA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对学业表现和生活成功至关重要,而中国学生明显缺乏幸福感。因此,国际学校应该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处理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并创造一个安全、支持和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自尊心。

  2

  培养学习自主性

  只有做热爱的事,学生才能获取成就。根据PISA研究,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的属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国际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和有目的学习能力。此外,国际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发掘和发展自己的兴趣,规划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3

  有效利用技术

  PISA研究显示,课堂中使用技术的强度与学习结果呈负相关,但这可能更多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不能有效使用。[7]因此,国际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利用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交流。

  4

  全球胜任力

  PISA认为学校与教育在培养学生全球性知识技能与认知态度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国际学校在为学生提供接触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群机会方面有巨大优势,学校可以基于此进一步提供能体现开放的世界观的课程,并营造积极、包容的学习环境。

  结语

  当今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应仍停留在单一的学术层面,PISA研究表明,为了应对未来挑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新技术的能力、全球胜任力和创新能力都至关重要。中国的国际教育应该充分借鉴全球经验,采取科学前沿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使学生有能力参与现代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Breakspear, S. 2012, "The Policy Impact of PISA: An Exploration of the Normativ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in School System Performance",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No. 71,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5k9fdfqffr28-en.

  [2] OECD. PISA 2022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3] OECD. PISA 2018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4] OECD. 2019. PISA 2018 Results: Are Students Ready To Thrive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Volume VI.

  [5] OECD. 2017. PISA 2015 Results: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Volume V.

  [6] Schleicher, A. 2019. PISA 2018: Insights and Interpretations. oecd Publishing.

  [7] OECD. 2021. 21st-Century Readers: Developing Literacy Skills in a Digital World,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

  【点击进入京领国际学校大数据平台,

  为孩子选择美好人生】

  本文为京领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电话:010-82362348

  微信:Kinglead-edu

  

  

  京领家长圈

  

  京领 KingLead

上一篇:4个坑人的"妇科常识",很多人还在信,其实都是假的!你还在信吗
下一篇:旅行博主莫高窟内录像遭举报后道歉,景区回应:介入调查并加强窟内巡查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