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明代,一个学子考科举到底有多花钱?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5-02
手机版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前言

  明代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选拔官僚的途径之一,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科举考试费用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重要负担之一,其大小和支付方式也会对考试报名人数和报考者的社会背景产生影响。

  一个出生在明代的考生如果参加科举总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呢?这些钱都需要交给谁呢?

  

  选拔官员的方式

  在明代,科举考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在这个时期,科举考试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够步入官场,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兴衰。

  因此,无论是士人还是官员,都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并且会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财力。

  明代科举考试是由中央政府主办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级别,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由地方官员主持的省级考试,会试是由中央政府主持的全国范围内的二级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三级考试。

  在科举考试中,通过乡试的人才有机会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人才有机会参加殿试。最终通过殿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成为朝廷的一份子。

  明代科举考试的费用由多个方面构成。考生需要缴纳的考试报名费和考试过程中的各项杂费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考生需要准备考试所需的各种文具用品、书籍、文献和教辅材料,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

  再次,参加科举考试需要考生进行长途旅行,包括交通费、住宿费和饮食费等。此外,考生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还需要进行严格的体检和准备,这也需要一定的费用。

  明代科举考试的费用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明代初期,科举考试的费用主要由官府承担,考生只需缴纳报名费和差役费。

  其中,报名费是用来支付文房四役等官员的开支,差役费则是考生在考试期间提供给官府的一定劳动力。相较于后期,初期的考试费用还相对较为低廉。

  例如,洪武、永乐年间的报名费每人十两银子,差役费每人三十日工;而到了嘉靖年间,报名费已经涨到了二十两银子,差役费也涨到了七十五日工。

  

  明代中晚期,考试费用逐渐转移至考生和家庭承担。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困难和官员腐败,导致官府无法承担大量的考试费用,只能将部分费用转嫁给考生和家庭。

  在这一时期,除了报名费和差役费之外,考生还需要缴纳许多其他费用,如交换赏、请贵客、酬谢监考官等,这些费用的总和常常超过了考生和家庭的负担能力。

  明代后期,考试费用不断上涨,给贫苦人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崇祯年间,报名费已经涨到了三十两银子,差役费也达到了一百五十日工,其他费用更是不可计数。

  

  这些高昂的费用不仅使许多贫苦人家无法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社会矛盾加剧、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

  明代科举考试费用的历史演变,反映了明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揭示了明代社会阶层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同时,这也为我们深入研究明代社会史、教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明代科举考试影响因素

  科举考试制度在明代经历了多次的变革,这些变革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考试费用。最初的科举考试是由官府统一组织和承担费用的,考生仅需缴纳少量的报名费和差役费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规模逐渐扩大,考试科目也不断增加。例如,明代初期仅设举人科和进士科两个科目,到了明朝中期,增设了庶吉士科和翰林院士科等多个科目,这也导致了考试费用的增加。

  

  此外,明代后期还出现了买官卖爵的现象,官员晋升需要缴纳高额的巨资,这也间接地增加了考试的费用负担。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但也经历了经济变革和社会动荡。在明代初期,封建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和地方官府的负担都比较轻,因此科举考试的费用主要由官府承担。

  然而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和商品经济的兴盛,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考试费用逐渐转移至考生和家庭承担。

  

  此外,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加强和商业资本的崛起,农民和底层官员的负担逐渐加重,科举考试费用也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

  除了考试制度和经济背景的变迁外,明代科举考试费用的变化也与社会文化的变化有关。明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思想文化的开放和多元化也影响了科举考试费用的变化。

  

  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学术成就和知识智慧,科举考试成为了升迁和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考生对于考试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此外,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促使了考生对于教育和学术成就的追求,从而增加了考试的费用支出。

  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变化也对科举考试费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明代初期,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科举考试也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考试费用相对较低,且由官府承担。

  但是随着宗教信仰的兴起和民间信仰的多元化,人们开始重视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这也促使了考生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和投入,进而增加了考试费用的支出。

  

  此外,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考生和家庭的开支也增加了。

  例如,为了提高考生的精神状态和减轻考试压力,一些家庭会雇请琴师或唢呐手为考生演奏音乐,为考试营造氛围,这些费用也会增加考试的总费用。

  明代科举考试费用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试制度的变革、经济背景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变化都对考试费用产生了影响。同时,科举考试费用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多方面的影响

  明代科举考试费用对经济方面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科举考试费用的增加对考生和家庭经济造成了重大压力,不少贫苦家庭因为无力承担考试费用而错失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这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考试费用的增加也导致了一些富裕家庭为了能够让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不惜倾家荡产,从而加重了社会财富的集中程度。

  此外,考试费用的增加还刺激了地方官员的贪污行为,一些官员甚至故意将考试费用虚报,将其中的一部分侵吞为己有,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明代科举考试费用对社会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科举考试费用的增加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分化了社会的阶层结构,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另一方面,科举考试费用也成为了一些地方官员借机敛财的工具,对当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科举考试费用的增加还导致了一些考生的负担过重,为了支付考试费用不得不借债或者割肉度日,这对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明代科举考试费用的上涨,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它促进了科举文化的发展。由于参加科举考试的门槛越来越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还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这使得科举文化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子。

  这些有经济实力的考生在科举文化圈内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群体,他们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外,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文化特点,如文人雅好、兴趣爱好、审美观念等。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文化氛围,推动了科举文化的不断发展。

  

  科举考试费用的上涨也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有才华的人无法通过科举考试,他们只能选择其他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人中包括了一些文化人士,他们在学术领域、文学领域、艺术领域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成果,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系统,推动了明代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发展。

  

  总结

  明代政府对于科举考试费用的调控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考试费用的限制和调节,也包括对考试费用的减免和资助。

  在早期的明代,政府对于科举考试费用的控制比较严格,主要通过规定考试的场次和范围来限制考试费用的支出。

  此外,政府还规定了各个考场的报名人数和应招人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和规范性,同时也限制了考试费用的过高支出。

  

  在后期的明代,政府对于科举考试费用的控制逐渐减弱,考试费用逐渐转移至考生和家庭承担,成为考生和家庭的重要负担。

  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定来限制考试费用的过高支出,比如规定考试必须在城市内进行,禁止在家里或者私人场所举行,以防止考生和考官的腐败现象。

  

  嘉靖年间设立了国子监奖学金,每年资助优秀考生和贫困家庭的子弟,这对于改善考生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政府的调控外,社会自身也具有一定的调节和自我保护机制,尤其是士人群体。

  士人群体作为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控制科举考试费用的支出。

  

  有些家庭为了供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不得不进行一些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比如,降低生活水平,过简朴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一些考生和家庭会通过借贷的方式来筹措考试费用。他们会向亲友、钱庄、地方富户等借钱来支付考试费用,同时还要支付高额的利息。

  这种借贷的方式虽然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也给考生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会因此陷入债务危机。

  

  一些贫困考生和家庭会向亲友求助,希望他们提供资助来支付考试费用。一些富有的亲友会提供资金或者提供其他帮助来支持贫困考生参加科举考试。

  这种方式虽然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但也需要考生和家庭与亲友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回报亲友的支持。

  

  参考文献

  王倩. (2018). 明代科举考试费用问题研究.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王静. (2012). 明代科举考试费用问题初探.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徐兆洪. (2009). 从“六礼”到“三纲五常”——明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 教育研究,(10), 18-22.

  刘方瑾. (2018).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贫困生问题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杨松, & 王慧雯. (2016).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差役费问题探析. 文化研究,(10), 172-173.

  李敏. (2014). 从明代科举考试的差役费看明代考试制度的变迁. 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上一篇:让人欲罢不能的神作《神话:开局召唤祖龙,震惊全球》,真的爱了!
下一篇:原创“孙桂英”张文蓉,演《李双双》被名导丈夫一见钟情,恩爱59年?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