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推掉的角色,成就了黄家驹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4-04
手机版

  

  

  1993年4月,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项的,分别是刘镇伟(《92黑玫瑰对黑玫瑰》)、关锦鹏(《阮玲玉》)、陈嘉上(《武状元苏乞儿》)、徐克(《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和张之亮(《笼民》)。

  30年后回头看,这五部片里,最少被人提及的电影,当属张之亮的《笼民》。

  

  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电影,说的是一群住在笼子里的穷人,被政府官员、房地产开发商和新闻媒体“消费”的故事。

  除了苦中作乐着相依为命,他们没办法抵抗这些衣着光鲜的人。

  这部戏,太苦了,以至于至今去看,也不会享受到观影的娱乐感。

  即便现在被人说起来,大概率也是因为Beyond乐队的主唱黄家驹——在《笼民》里,黄家驹扮演一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

  

  但在30年前的那个晚上,同时摘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反而现在鲜少被人提起来的张之亮,和他这部的《笼民》。

  上台领奖时,张之亮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话都说不利索。

  据后来回忆,他确实没想到自己能得奖。

  

  因为这部片子里脏话特别多,所以被分级成三级片,失去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以至于被引进内地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赔了个“底掉”。

  而意料之外的获奖,算是给了他很大的肯定和鼓励。

  导演张之亮

  POST WAVE FILM

  30多年前,张之亮开拍《笼民》。

  因为要找群众演员,剧组就包下一辆大巴,到深水埗牌坊下临时招募人。回到清水湾的片场后,看到现场搭出来的笼屋,大巴上的群演都惊呆了,连声赞叹说“跟回家了一样”。

  

  这帮从深水埗拉过来的群演,果然也有过住笼屋的经历——《笼民》的故事,就发生在深水埗,张之亮把背景放在这里,是有深刻原因的。

  熟悉张之亮电影的观众会知道,他是个擅长拍社会题材的导演,喜欢通过电影展现人活于世的艰难。

  比如《中国最后一个太监》(1987),他在说的是如果一个人生错时代,那他的人生将会多么得荒唐。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海报

  比如《飞跃黄昏》(1989),他关心的是香港移民潮后,那些被年轻人遗留在香港的孤寡老人。

  

  《飞跃黄昏》(1989)

  比如《自梳》(1997),他讲了两个相濡以沫的女人,跨越50年的一段爱情,背后是对男权社会的嘲弄。

  

  《自梳》(1997)

  即便是喜剧类型,张之亮也会融入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比如许冠文和萧芳芳主演的《抢钱夫妻》 (1993),喜剧风格里就裹挟了他对媒体行业为了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谴责。

  

  《抢钱夫妻》(1993)

  还有张国荣和吴家丽主演的《流星语》(1999),看着轻松愉悦的剧情,深扒下去全都是满目疮痍的人生穷苦的辛酸。

  

  《流星语》(1999)

  换句话说,在那个年代的香港导演里,还没有哪个导演像张之亮这样,呈现出香港最真实的一面。

  通常我们看到的香港,或者说我们记忆里的香港,是被大部分商业电影塑造的。它们是灯红酒绿的、声色犬马的、快意恩仇的,却唯独不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或者说穷困潦倒的。

  那个年代的香港,最真实的一面,都留在了张之亮的镜头里。

  

  对这个说法,他个人很谦逊坦言: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没研究过哪个大师,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影逻辑,在无线电视台的艺员训练班里,他学会的就是在生活中找故事。

  所以他总是留意一些生活的细节,只要那个细节接近他的生活、能打动他,他就会去拍那些故事。

  《笼民》也是这么来的。

  

  截止到2017年,香港共有740万人——这里边,贫困人口超过115万,其中住在笼屋里的人,大概就有20万,占贫困人口的17%还要多。

  这还是2017年的数据。

  到《笼民》故事发生的1992年,可想而知,也不会好到哪里。

  住在笼屋的笼民,以深水埗最多。

  

  张之亮把故事背景选在这里,并且在这里找群众演员,原因正在于此。

  他在《笼民》里拍的,就是如实地反映香港的房屋问题,讽刺那些光鲜亮丽的政客、房地产商和新闻媒体,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如何凉薄残忍。

  香港缩影

  POST WAVE FILM

  回望《笼民》,其实除了反映房屋问题,它还把回归之前,整个香港的情绪和局势,都藏了进去。

  那种大时代变革作用在小人物身上的阵痛,也注定了它拥有跨越时间的潜质。所以到了今天重看,我们还是会被它震撼。

  换句话说:30年过去了,《笼民》还是一部经典的警世电影,提醒着我们面对大时代时应该秉持的精神。

  

  之所以能有这么经典的成就,跟它的三个主要编剧有关。

  一个是编剧经验丰富的吴沧洲。

  他善于打造故事的起承转合与人物性格,于是由他担起了整部电影的结构。

  

  另一人是同时为《笼民》担任美术指导的黄仁逵。

  他是个艺术家,一直关心社会,热衷政治,对笼屋这个题目很感兴趣,同时又理解底下层心声,于是为剧本写下了政治人物的真正嘴脸。

  

  还有一个编剧,就是张之亮本人。

  正是他,把回归前香港的情绪和情怀,细细碎碎地剪辑进了《笼民》里。

  据张之亮回忆,构思剧本之初,三位编剧就一直认为,笼屋就像一个小社会,理应成为当时香港的缩影。

  

  所以在电影,我们看到这里有管理者,也有做生意的人、打工的人,也有年轻的外来过客、学者与蓝领,还有逃避社会现状的人。

  在《笼民》这部群戏里,数得出名字的角色就有十几个,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故事。

  代表学者的道长(刘洵 饰),饱读诗书,整天把“正所谓……”的大道理挂在嘴边。

  

  但他只有书本上的知识,像他这样的人,帮不到社会,别人也不会理睬他。

  做生意的7-11(李名炀 饰)和妹头(黄志强 饰),代表的是普世的劳资关系。

  

  7-11是个锱铢必较的生意人,一直要等中国解放时南逃台湾的兄长,所以一直不愿意走出笼子。

  在张之亮眼里,笼屋的管理人肥姑(乔宏 饰),就像是当时的香港。

  

  他艰难地维持着笼屋的现状,可自己却看不到未来,因为他的儿子太子森(廖启智 饰)是个智障,完全没有自主能力。

  如果看过整部电影,你很难不被廖启智这个角色吸引。

  他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到天台上偷喝酒。

  每次喝酒的时候,他都会把被笼民们用开水烫死的老鼠,摆放得整齐有序。

  

  

  画面易引起不适,请谨慎滑动观看

  他就这样一边喝酒,一边对着死老鼠们念念有词地说:“听话有得食,唔听话无得食”(听话有饭吃,不听话就没饭吃)。

  那些死老鼠,就是廖启智这个角色可以掌控的东西,所以他才会把死去的老鼠尸骨收集起来。

  对张之亮来说,他想通过这个角色告诉我们的是:控制欲不只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的特权,就算是一个白痴,也会想尽办法去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东西。

  

  恰好是这份控制他人的欲望,才造就了笼民的出现。

  也正是这份控制他人的欲望,最后又让笼民无家可归。

  这就是政治和民生的真实面貌,张之亮却把它藏在一个傻子和死老鼠的对话里,堪称妙绝。

  演员黄家驹

  POST WAVE FILM

  之所以会加入毛仔那个年轻人的角色,是因为张之亮不想让电影显得太绝望。

  毛仔是个不良青年,刚出狱就住进那栋快要拆除的笼屋。尽管融入得不错,但毛仔依旧是个局外人的角色。

  

  眼瞅着被逼迁的笼民们各怀鬼胎,而且过度依赖政客、律师、开发商和新闻媒体,他愤慨痛斥道:这里的人加在一起都九千多岁,遇到问题却不想着自己解决,净想着靠别人。

  毛仔这番话,不仅放在电影中成立。

  如果挪回到1997年之前的香港,就会觉得它有着更宏大的劝世意味。

  在大时代下,人一定要勇敢地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出路,不能把生杀大权交给别人。

  如果连自己的命运也不主动抗争,或是努力寻求改变的话,就不能真正走出困境。

  其实毛仔这个角色,张之亮最初想找的演员是周星驰。

  

  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在金像奖上输给《笼民》

  当时周星驰风头正盛,在香港电影市场属于呼风唤雨的人物。

  希望周星驰扮演毛仔,背后当然有票房考量,对此张之亮丝毫不避讳。

  但是,他还有另一层意图,那就是借助周星驰一时无两的势头,让更多观众,尤其是更多年轻观众,能在电影院里看到《笼民》。

  但是,面对张之亮的邀约,周星驰却推辞了。

  一时找不到演员的张之亮,被人推荐了黄家驹,因为当时Beyond乐队正在崛起,有一批忠实的年轻拥趸。

  

  无人可选的张之亮,对黄家驹表现出十足的信任感。

  在他看来,毛仔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在逆境中成长、在混沌中前行的年轻人,虽然叛逆,但是有原则、守底线,给人亲切感。

  生于穷困家庭的黄家驹,刚好就是一个在逆境中长大的年轻人。

  而且他在音乐里埋藏的理念,本身就是愤怒的、抗争的,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家驹也确实是毛仔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

  

  这次参演,也成了黄家驹最后一个电影角色。

  一年以后,黄家驹就在日本发生意外去世了。

  六年之后,扮演肥姑的乔宏也因病去世。其后渐渐离开的,还有黄自强、西瓜刨、李名炀和廖启智。

  而导演张之亮,在2006年拍完刘德华主演的《墨攻》后,留在北京租房度日。

  新拍的那些电影,比如《肩上蝶》(2011)、《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2015),都是圈里众所周知的大烂片——影迷们没办法把它们跟张之亮导演联系在一起。

  其实,并不是张之亮江郎才尽了。

  而是他擅长的那些现实主义题材,已经没有土壤了。

  作者丨苗子

  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编辑丨毛头 排版丨石页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中国人只能在影视剧中实现“反内卷”吗?

  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您的点赞与在看

  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感恩的心

上一篇:妻子出轨老板搞钱养家糊口,得到钱的丈夫欣然接受,最终闯下大祸
下一篇:原创分析——新媒体时代,明星的“人格”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多大?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