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满城尽带黄金甲》?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31
手机版

  以前没有看这电影,因为这个名字太商味了,还有就是铺天盖地的恶评影响了我。但是当我发现《英雄》同样在网络上评价很低时,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呀,于是我怀疑《黄金甲》可能受到同样的待遇了,然后就看了。 刚看完的时候,失望。最后一段杰王子造反的戏太啰嗦了、太夸张了、菊花太浪费了。但是撇开这些,我现在觉得,这个电影了不起!“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这一句集权统治者的直白摁住了多少人的命运!一口一个“我这是为你好”然后把毒药给你灌下去,这种恩威并施的毒害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家庭、学校、政治中上演! 另外皇宫的奢华明亮和宫外的萧瑟昏暗画面对比上做到了极致,第一幕骑兵的画面很惊艳,那么暗的画面银色盔甲的反光让我想起了“甲光向日金鳞开”这诗句。电影的音效也做的非常好,开头杰王子与皇帝pk那场就可以感受到了。什么时候游戏里能用上这么好的音效呢……

  今天是2016年12月7号,重看了一遍黄金甲,很悠闲耐心的看,我认为它是一部代表水准的佳作。当年铺天盖地的恶评究竟是怎么回事???中国不缺高人,我不信没人看懂它。张艺谋的电影我都认可,他本身就是一个水准,看他的电影不会错,即使你现在不懂,以后你会明白的。

  个人感觉是一部过度被黑的作品,虽然叙事太过单薄让华丽的场景显得突兀,但也不该如此低分。在我心中6.5-7分还是可以的,这铺天盖地的差评,实在不能接受。国人是吃惯了国师的大鱼大肉?竟然觉得一碗面和分手大师这样的狗屎味道是一样的。

  

  一些补充:

  本人平时较忙,玩知乎大多数在看,用心答题少。

  首次用心答题(虽然是发公众号的)能得到这么多点赞,真心非常感谢。

  我大概看了下评论区的讨论。

  有些问题知友已探讨的相当深入,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不过,有些部分还需要再补充一下。

  第一,这篇文章究竟算不算替《黄金甲》翻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文中也强调,不是要证明这部影片到底有优秀。只是想给这部影片一个中肯的评价,豆瓣目前5.2的评分太过情绪化,背离了影片本身的品质。《英雄》、《无级》、《夜宴》也同样。

  这几部片在缸叔心中的排位是:无极≥英雄>黄金>夜宴。

  以前我看过杨澜对张艺谋的一个访谈,在谈到《三枪》这部“超级烂片”时(注意,我加引号了哦),老谋子很恳切的说“很认真的在做这部片子。”

  所以说,学院派出身的那一批导演,即便是进军商业片,也绝不会像现在某些拍一个月就敢上线圈钱的“垃圾”那么不摇碧莲。老谋子那批人底线还是有的。《三枪》剧本不错,改编自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只是中国化的过程中,本来想拍个黑色幽默cult片的老谋子用力过度——骨折了。还有,用赵家班简直就是龙级灾难。

  可能会有知友用《长城》再来反驳我,讨论中也有人提到这点。其实长城和我提到的无极、英雄、黄金这些没有可比性的。因为《长城》充其量就是部爆米花电影,纯粹的商业片。抛开情怀和成见,和《魔兽》对比着看,你可能会觉得4.9的长城并不比7.7的魔兽差。

  第二,为什么拿《小时代》和《黄金甲》比?

  缸叔觉得SSSS(三世三生)对比对象应该是无极,因为都是玄幻片。

  小时代和黄金甲虽然一个现代剧,一个古装剧,但都属于堆形式的影片,实为一类。

  差别在于,虽然黄金甲将形式极致化,为了艺术而艺术,至少故事能讲圆。我没看过小时代原著,看电影简直一脸懵逼(手动黑人问号脸),基本的逻辑丧夫,基本的三观丧夫,除了华丽丽的物欲横流、尴尬的玛丽苏剧情,人物刻画既肤浅又LOW。

  演技方面,发哥一如既往,巩俐阿姨满眼都是戏(更何况还有36D),刘烨略微用力过度,但也OK,唯杰伦……嗯,好吧……小公举很努力。

  小时代中有演技么?等等,让我想想……

  如果说,十年后会有人给小时代翻案,缸叔愿意接受打脸,而且打完左脸再奉上右脸。立贴为证!

  就算小时代仅存的,唯一的能给一些观众带来些许“快感”的撕逼。

  建议看看《七月与安生》吧,看完咱再来讨论什么叫“有逼格的撕逼”。

  第三,一直以来,我们对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人都太过苛求。

  第四,可喜的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推崇电影艺术表达,同时同步适应电影商业化趋势的“新学院派”正在崛起,《暴雪将至》、《追凶者也》、《烈日灼心》都不错。

  第五,谁说“烂片”和“屎”没区别,区别大了去了。

  (错别字已经修改,多谢指正~~)

  -------------------------------------------------------------------------------------------

  《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三部影片。

  若放到现下,评分预计不会低于6.5-7.0或更高。

  这点虽不是绝对的,却足够说明一个问题。

  2005-2006年间,观众的艺术品味尚未崩坏。

  对于影片的评价也甚为苛刻。

  至少那几年,商业片的“底线”仍在。

  可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跨越十年再次审视曾经的某些“烂片”。

  看过《降魔传》《三世三生十里桃花》会发现《无极》是何等难能可贵。

  看过《小时代》,《黄金甲》的诚意则又不言自明。

  说到“诚意”。

  在这个艺术向资本奉上膝盖时代,即便一代名导同样不能免俗。

  比如:《黄金甲》中被人诟病的“挤胸”。

  与其说是重现“唐代仕女”的历史。

  到不如直接说是向“商业”低头。

  这点,张艺谋也大方承认过。

  “商业化”本质就是“商品化”。

  电影商品化必然要加入噱头、卖点来拉拢观众。

  因为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敛财”。

  这点从纯粹市场角度来看无可厚非。

  先不论如何使商业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契合。

  商业(资本力量)对艺术的破坏式影响已是显而易见的。

  时隔十余年后重新观看《黄金甲》。

  宫女起寝整装梳妆,齐刷刷跃动的“酥胸”仍会使缸叔“笑场”。

  回想当初观众的“敏感”,也就完全可以理解。

  这就是商业性对艺术性的干扰。

  但话说回来。

  如果说《小时代》是坨屎,我确实无力辩驳。

  但说《黄金甲》也是坨屎,缸叔则无法苟同。

  并不是想证明《黄金甲》有多优秀,多突出。

  但相比近年来大多数古装剧,《黄金甲》不知道要高出多少。

  特别是色彩的运用,整体优点要大于缺点。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用色彩写意是他的本能,也是他释放情绪的手段。

  此处可以对比下《英雄》中的色彩语言:

  红色,炽烈、蛊惑、迷乱,象征杀戮、欲望与死亡。

  蓝色,是最冷的色泽,象征着灵性与理智,胸怀与决意。

  绿色,是生命的状态,象征着纯朴与安逸。

  白色,简洁,唯一,不容妥协又难以侵犯,同时又象征着死亡。

  黑色,有刚直坚毅的一面,也有冷酷阴暗的一面,一如秦王,孤高冷傲,难以琢磨。

  《黄金甲》色彩主基调设置比《英雄》简单的多。

  以“土豪金”为主,极尽奢华。

  对此,当年舆论对张艺谋的“俗不可耐”极尽嘲弄。

  如今,回头再看,又是谁在嘲弄谁?

  缸叔认为,满屏的“土豪金”冲击,对玩色彩已得心应手的老谋子来说,绝对有现实意义。

  暗示统治阶级的纸醉金迷只是表象。

  他在讽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被物质堆积起来的浅薄。

  严格来说,随着剧情推进,全片只有三次关键性色泽切换。

  第一次,开头,王(周润发饰)铁骑归来。

  色彩以灰黑为主,压抑的阴沉天色下,反光的铠甲渲染着杀机。

  一股“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滋味。

  第二次,王派杀手刺杀发妻全家。

  黑色透着戾气,也意味着阴谋、狠毒与诈伪。

  第三次,王肃清“谋反者”三王子元杰(周杰伦饰)。

  黑色铁甲兵团集结,一派肃杀之气。

  三次转换均与“主色调”产生鲜明的反差。

  而且三次色泽转换均与王相关,为何?

  因为 “土豪金”是王家的面子,“人性暗”才是王家的里子。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金碧辉煌的“土豪金”背后,是枯骨万重的血腥代价。

  每次的色彩转换,都喻示人性的沦落与挣扎。

  有人说,《黄金甲》故事薄弱,过于形式化。

  缸叔并不如此认为。

  虽然这部影片改编自《雷雨》,但风格却与黑泽明的经典影片《乱》极为相似。

  《乱》改编自莎翁舞台名剧《李尔王》。

  黑泽明以极其精湛的手法将其电影化。

  同样也擅长玩弄“色彩”。

  1985年《乱》的色彩构图即便放在今天都无与伦比。

  此外,黑泽大神镜头语言法度严谨,整部电影没有一帧是多余的。

  这就是“大师”的功底。相比之下,张艺谋也可以称得上“四分之三个大师”。

  因为《黄金甲》与《乱》的差异,就体现在对尺度的把握上。

  缺少了《乱》那份屏气凝神不动如山的气质。

  但极端的色彩堆积并非纯粹在于“卖弄”。

  这种工整、严谨、奢华的布景与镜头,属于象征权力的巴洛克艺术(具体可自行百度)。

  可以说,老谋子为了文化的输出,对中西艺术进行了结合。

  事实证明,他做的很成功。

  《黄金甲》在国外的口碑并不算低。

  如果说《乱》刻画的是人天性中的欲望杀伐。

  《黄金甲》则有意无意浸淫于浓重的儒家宿命论中。

  周润发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五代十国后蜀开国之君孟知祥,晋王李克用的女婿。

  钱穆称这个时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兵革四起,人性堕落,尔虞我诈,每个人都可能为权力欲望而异化。

  “王”正是权力追逐的巅峰。

  也正因为“乱世无矩”。

  王才一直在强调“规矩”。

  这段话,用儒家解释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规矩”就是王的道。

  正确的说,是成为帝王后的统御之道。

  讽刺的是,王的王位正是“谋逆”所得。

  这就是为何那些打破规矩的人,反奉“规矩”为至理的原因。

  说白了,王本身就是“规矩”。

  无论缘由多么荒谬,“规矩”就是规矩。

  即便王后(巩俐饰)少喝两口药,都要被强迫补服。

  这种“男权”“父权”对女性的压迫,至今仍有市场。

  婚姻的思想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 你点外卖,不刷碗,已经丧失了妇道。 三个男子的精液混合在一起成为剧毒,专伤不洁女。 老母鸡的德行是什么?生蛋、孵蛋、孵小鸡,那你说人呢?难道还不如老母鸡? 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女德班”这些论调已足够辣眼。

  毛泽东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王后的“谋逆”并不意外。

  虽然从表面上看,王后之所以要谋反。

  是因为她与王世子(刘烨饰)的乱伦关系。

  以王后的背景可知,她与王的结合属于“政治联姻”。

  即“家长包办”式婚姻。

  披着“乱伦”外衣下的,是王后对传统世俗的宣战。

  她的定位是“思想解放者”,而并非“潘金莲”。

  如果她是恶徒,说出“我不会杀他”这种言论就尤其可笑。

  细看过影片的人都清楚,王后一角个性复杂却光明磊落。

  这与影片背景中的“乱世”严重不符。

  巩俐一角,暗示了反抗者(革命者)初始的天真。

  但她作为思想的解放者,同时也是位引导者。

  为什么我说张艺谋是“大师”。

  因为此部分老谋子处理的相当巧妙。

  与“挤胸”一样,“乱伦”是为增加商业性话题。

  实质上,王后的“异动”引出了三种思潮。

  第一种,太子为代表的“逃避主义者”。

  出宫戌边、请易王储、取刀自伤、与父告密,自始至终的逃避,最终被现实抹杀。

  第二种,三皇子元成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

  可惜此子才智平庸,看不清现实,意欲反戈一击,不料却自掘坟墓。

  若元成当时什么都不做,反而会成为最终赢家,这正是隐性的讽刺。

  第三种,元杰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

  造反只为了“母后不再吃毒药”,不为权力。

  这种天真的想法的结局就是“自刎就义”。

  最后,张艺谋轻描淡写间,就道出现实对“理想者”的残酷。

  周润发说出这段话的瞬间,黄巢那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也呼之欲出。杀机弥漫。

  有人一直不理解为何老谋子在重阳夜决战中,御林军要全部身穿“黄金甲”。

  黄,是大地之色,亘古不变。

  因此,能身穿“黄金甲”只能为帝王一人。

  如果想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会明白。

  乱世,任何人都有可能“谋反”。

  专制者要如何做?

  四个字:屠戮殆尽。

  有时,人们确实不习惯荒诞背后的真实。

  从横尸叠障到菊花遍地。

  泼水洗地,盛世如斯。

  这就是封建专制者所粉饰的太平。

  这一幕,尤其让人不寒而栗。

  《黄金甲》最后一幕,王后挥手掀翻汤药,被下毒药液腐蚀的“黄金”化做一朵菊花。

  《乱》最后一幕佛像落下,悲怆而绝望。

  立意几乎相同。

  所以,用《乱》的一幕台词,同样可以诠释《黄金甲》的悲剧:

  不要怪罪神佛! 无恶不作的人类,连神佛也无法解救! 不要哭,这就是人间,不求幸福而求悲哀,不求宁静而求痛苦!

  还是十年前看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太监泼水把大殿前的鲜血冲洗得干干净净重新摆上菊花的那一幕

  说说当年《黄金甲》这个电影为什么会被贬,再加上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第一个应该是当时文艺界普遍反对对于一些被奉为“经典”的作品的改编。

  《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雷雨》;当年还有一部冯小刚的《夜宴》,故事脱胎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如果没记错当时是有声音表示,这么改编作品并不严肃。多说一句,在当年《黄金甲》的总体口碑要好过《夜宴》。

  第二是对于张艺谋的画面美工的诟病,一直有人认为张艺谋的电影搞得都是比较大鸣大放的刺眼颜色,除了这一部的满城金甲叛军和白银侍卫之间的血战、还有满屏的金黄菊花,还有之前《英雄》里那种色调鲜明的全屏绿、全屏蓝、全屏红。有声音(我就不说是谁了,这人我没记错也在知乎)认为,张艺谋的这种美工如果在《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里还算有风格,那么在这种体现大时代大场面的电影中就显得有点艳俗了——也因此后来不知道张艺谋是否是在跟这种舆论较劲,拍了《三枪》

  第三就是诟病满屏的肉弹低胸,认为有伤风化,并且有不少新浪博主故意挑刺说巩俐和李曼都有走光,说张艺谋是在卖弄刺激画面。

  这个观点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我想张艺谋应该不只是想让人看那幅香艳场面而已。财色权名,正好对应周润发在电影里到处宣扬的忠孝礼义、君臣父子。黄金白银两路铠甲相对,大殿上的庄严与寝宫里的龌龊相对,皇宫里的浮华与皇宫外的肃杀相对。

  第四是认为剧情有问题:比如乱伦情节,比如说最后主角都死了,但我觉得这个锅也有可能扣到曹禺先生身上,毕竟雷雨里繁漪与周萍、周萍与四凤的故事也是乱伦,而且雷雨里最后周朴园也是孤家寡人一个,侍萍和繁漪疯掉(当然电影里对应侍萍那个元配夫人被乱军杀死)

  第五是有人认为电影台词意识流加上演员用力过度,违和感强烈甚至笑出来。我觉得这个也是故意挑刺。这帮人怕是跟观看人艺话剧版《雷雨》笑出来的是一类人。

  总之当年这帮批评家应该不会想到,在十年之后会有一部叫《爵迹》的电影。

上一篇:孔雀蓝翡翠属于什么档次?翠鸟有哪些种类
下一篇:五月影市:漫画英雄归来 华语片文艺怀旧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