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以“活”起来的文物实现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两创抵达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4-03
手机版

  《晋书》中对王羲之有着这样的记载:“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无法仅凭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想象出“书圣”冠绝古今的作品原貌,却可以在书法文物中直观地感受其行云流水般的运笔。人们执着于保存历史的记忆,有如个体将人生的点滴经历珍藏心间。对于书法这一中华民族的特有艺术,史书的评价有如“耳听”,而书法文物有如“眼见”,当从岁月尘埃中走来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出现在眼前,人们才能真正感知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笔走龙蛇”带来的震撼。

  

  山东博物馆承办的第二届“文物墨影,纸上春秋”行走的思政课山东博物馆经典馆藏书法文物志愿服务校园行活动,将以书法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大课堂带进校园。活动包括馆藏书法文物校园行以及临摹作品的征集、评选、展示两大部分,以新形式让书法文物在校园中“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真正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一、多方合力,搭建“大思政课”的教育“大平台”

  2022年7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充分发挥经典书法文物引领美育、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融合多方力量开门办思政课。学校通过与博物馆等特定领域内具有话语权和专业知识的单位合作,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教育指导,从而在多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对各类传统文化知识融会贯通。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济南市教育局主办,山东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第二届“文物墨影,纸上春秋”行走的思政课山东博物馆经典馆藏书法文物志愿服务校园行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

  《韩非子》中写道:“一手独拍,虽疾无声。”每个人都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社会各界都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依托馆藏资源,吸纳社会力量,“行走的博物馆”才能走得更远,才会在校园里,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

  二、书画为引,传统文化综合大课堂校园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力,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亦有其相通之处。山东博物馆充分调动省内优秀书画资源,以书画为切入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多角度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青少年走向全面发展之路。

  

  (一)精选丰富文物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传世的书法作品是千百年不熄的火焰,能点燃当代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心。齐鲁大地有着深厚的书法文脉,“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祖籍皆为琅琊;宋代苏轼曾在密州、邓州、琅琊等地任官游览,留有碑刻十几处;元代赵孟頫在济南任官时,留十余处碑刻赞美济南山川风物,其所书“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泉城风光的最好代言。

  博物馆的书法文物代表着文脉的传承,只需一眼,便可让人流连驻足。让书法文物“活”起来,发挥其在当代的育人功能,需要博物馆用好这些以碑帖为载体的宝藏。为了不辜负文物的时代价值,在本届活动中,山东博物馆在山东省内选了24件书画文物,供公众临摹学习。珍藏于山东博物馆的《唐集王书圣教序拓本》,收藏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的汉《礼器碑》,来自德州博物馆的唐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拓片……山东博物馆将分散在齐鲁大地之上的书法宝藏汇聚一堂,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将最有代表性的书法文物资源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汉乙瑛碑局部 馆藏地点: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在文物的选取方面,山东博物馆基于对“书画同源”的考虑,为拓宽学生视野,多角度触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书法文物之外精选了国画作品供学生学习。“书与画,同质而异体也。”书法与绘画同样具有写意的特点,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清王原祁《春杪积雨图》、清俞龄《春游晚归图》、清王翚《灞桥风雪图》、郑燮《双松图》皆是山东博物馆馆藏丹青珍品,其中郑板桥的《双松图》更有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称谓。山东博物馆精选的24件文物恰与二十四节气相应,活动可通过文物展现、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是将文物与节气文化结合的典范。在文物进校园的过程中,有学生说道:“我知道书法很好,但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和而不同,这世界才精彩纷呈。山东博物馆以书画为支点,为学生开启了一扇艺术之门。

  (二)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以书法叩响美育之门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道:“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书法和音乐、舞蹈、心理、文学等多种艺术之间,形式虽殊,仍然有“大同”之处。山东博物馆的书法专家为学生带来的书法知识讲座,兼具专业性与综合性,是一堂融合着多门艺术的综合大课,满怀着山东博物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待。

  “书法的点横撇捺之间都是相互呼应的,就像山里的回声,就像编曲中协调有致的主副旋律,舞蹈中配合得当的领舞伴舞。”“书法是心手合一的学问,内心的情感顺着笔尖在宣纸上流淌。书写的过程就是培养宁静性格的过程。”“书法作品同样富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便以洒脱自然的文笔描绘了文人墨客集会的情趣。”在书法专家的讲述中,学生以书法为切入口,捕捉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在融汇各类知识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包容与魅力。

  三、讲好中国故事,“行走的故事书”激发文物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浓缩着历史的记忆,蕴藏着丰富的故事。随着活动的脚步,山东博物馆的讲解员和书法专家就像是“活”的文物百科,透过书法文物将意蕴丰富的历史故事带到了学生身边。

  汉《礼器碑》,东晋王羲之《黄庭经》拓本,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拓本等书法作品,配合讲解员生动的解说,新时代的青少年才能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与经典书法作品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书法是学问和艺术的综合,有趣的故事是让书法知识讲座远离枯燥的最好调味剂。与呆板的老学究截然不同,来自山东博物馆的书法专家通晓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是一本“行走的故事书”。从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到文房四宝的制作工序,从书法大家的生平经历到书法作品的历史渊源,精彩的故事吸引着学生的注意,赋予了文物鲜活的生命力。

  四、以公益之心,将文化教育资源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学过书法的同学请举手。”在校园行活动中,这是书法专家常用的开场白。市区的学生大都受过书法方面的专业训练,纷纷骄傲地举手,而偏远地区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从未去过博物馆参观,也从来没有接触过书法,以至于握笔时都不知所措。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与载体,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职能,在当今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为了缓解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山东博物馆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责,汇集专家资源,将以书法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大课堂带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解文物、走进书法的机会,为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与博物馆之间搭建了桥梁。在志愿服务校园行活动中,专家和讲解员通过细致的讲解,巧妙的引导,鼓励学生养成坚持书写的良好习惯。山东博物馆还将为参与本届活动的书法临摹优秀获奖作品提供展示平台,点燃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写道:“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承办的这项活动,打破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将更多人领入历史文化的新奇世界,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两创”抵达。(文/赵立)

  举报/反馈

上一篇:这场新视听论坛助力中华文化出海东坡文化出圈
下一篇:原创好多经典啊,4月片单来了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