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变形记》里的槽点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2-12
手机版

  《青春变形记》这部电影在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整体可以给到8分,形象设计占了12分,当我第二次看,梳理剧情的时候感觉除了形象方面,剧情只能勉强及格吧。

  不懂华裔文化不懂动画技术不懂迪士尼不懂皮克斯不懂隐喻夹带私货不懂政治,单纯观众,基于自己的观影理解上得出的槽点。

  第一

  美美的性格,不善交际的书呆子?

  在电影里面从开头到结尾都没看出来美美是不善交际的书呆子,虽然没到社牛的程度,但怎么说也是属于正常的社交能力吧。

  成绩好很明显,但是成绩好不等于书呆子。

  所谓的不善交际也是从她的同学泰勒口中,除此之外就是她每天放学就回家帮忙,听家里人的话也不能等于不善交际吧,难道还有别的能够体现她不善交际吗?

  在雏菊便利店她妈妈质问戴文那段,还有她妈妈去学校当众送卫生巾,那种情况就算是社牛也会社死吧,不足以体现她是不善交际。

  从她一开头那段介绍,在公交上主动和别人说话,第一次跟姐妹集合的架势,主动抢泰勒的篮球反驳,在走廊里还跟泰勒吵架,想要打他,以及跟姐妹们的互动,后面变成红熊猫赚钱的过程。

  家庭片对我来说种种都是属于偏社牛的性质,怎么也是个性格开朗的妞吧,怎么就不善交际了?

  第二

  变身熊猫后穿街走巷

  外婆打电话跟美美妈妈的时候说自己看到新闻了,但是电影里并没有播放相关的新闻信息啊,这段我疑惑了好久,那么大的动静不应该插播一下吗?包括后面也是,那么大的动静欸。

  

  第三

  时间和世界观设定

  电影里的时间设定是2002年,没有特异功能特种人变异人存在的现实世界观里。

  在现实世界里,他们看到红熊猫出现竟然是觉得正常的,竟然没有轰动全世界也没有轰动全市。即使第一次红熊猫出现可以说是很少人看见,但是后面美美在学校搞那么多动静,竟然没有老师注意到;后面都去参加泰勒生日会了也没有人注意到,最后在体育馆那么大的熊猫出现了,竟然也没有说轰动全市,新闻报道,记者来采访什么的。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记者什么时候出现,结果都没有。而且她这样一个熊猫最后竟然还是在祠堂里当吉祥物,不应该早就被挖去当明星各种上电视了吗。

  虽然说动画是动画,但是里面的设定是在现实世界,却又不符合现实世界的设定,就会很容易出戏。

  第四

  妈妈性格和关系前后割裂

  在电影里妈妈的性格在前半段是控制型人格,在有形无形中束缚了美美的人生,但是在后半段我总觉得有点割裂的感觉。

  美美骗妈妈去补习实际上在赚钱的那段时间,如果真是控制欲那么强的母亲,女儿的这些小手段真的会骗得过吗,怎么会在最后泰勒过生日的时候才第一次提出要跟美美一起去呢。这段还可以说是忽悠过去的。

  那竹林那段呢,设计得特别好,但是又特别割裂。妈妈是一个经历过父母控制的窒息经历的,那她还会用自己受过伤害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女儿吗,虽然因为多年的影响的确会用上一代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下一代,可是在此之前她竟然意识到过这种方式是不应该的。

  这真的是涉及到我的知识盲区了。

  第五

  关于友情喧宾夺主

  她们的友情很好,但是有两处台词让我有点不舒服。

  第一是在泰勒家的屋顶上,米利亚姆对美美说如果不去完成仪式把红熊猫留下来会怎么样,美美不再是过去那个老好人了,学会叛逆了,她为此感到骄傲。

  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美美刚刚才脱离了寻求母亲认可的窘境却又掉入了朋友的认可心理困境里。

  米利亚姆的话让我觉得似乎之前的美美老好人也依然不够好,现在叛逆了才算是“变好了”,她也丝毫没有考虑过如果美美不去完成仪式的话美美的家里人会怎么样。

  也许是我心理黑暗了些,原本只是台词问题。

  我还是觉得把“你不再是老好人,学会叛逆了让我感到骄傲”改成你现在不再压抑你自己了,可以接受真正的自己了,为你感到骄傲。”会让人舒服一些。

  第二处是美美决定去演唱会的时候对米利亚姆说的话,首先美美应该向米利亚姆道歉,但是道歉的方式让我觉得奇奇怪怪的。

  【比起失去母亲的认可,失去你们会更加痛苦】

  

  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把友情凌驾于亲情之上。纵然妈妈对待的方式是不对的,一辈子寻求母亲的认可也是不行的,但是她有很多种方式去表达友情,而不是凌驾于亲情之上。

  这甚至让我觉得美美之前拒绝仪式的行为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拒绝仪式原本应该是为了自己而拒绝的,这句台词让我感觉她是为了她的朋友们拒绝了,为了自己和为了朋友也不冲突,但是她把朋友凌驾于自己和亲情上,这是让我不舒服的地方。

  也许是文化差异吧。

  举报/反馈

上一篇:高能之作《影视搬运工》,老书虫都百看不厌
下一篇:西方的“大唐盛世”,罗马文明时间轴整理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