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下一站
《环球财经》资深编辑 刘艳涛
2012年7月,一首只有一句英文歌词、洗残脑式骑马舞的《江南style》风靡全球,短短的3个月内就狂揽1.88亿元人民币,也让35岁的朴载相晋升到韩国超级明星行列。更令人震惊的是,在2012年11月英国杂志《Monocle》刊登的年度全球软实力排行榜上,“鸟叔”助推韩国软实力排名提升了3位。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样一首简单且充满调侃的意味歌曲提升了韩国国家形象的真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却让更多的人关注韩国的音乐界。中国在全面开启“中国梦”的当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的复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而音乐是文化产业中最为活跃、产值最大和链条最为庞大的产业之一。当然靠一首歌曲去承载中国文化复兴的重任有些勉为其难,但不能否认的是,音乐不失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民族振兴中文化的振兴是很大一部分,音乐走向世界与中国文化的输出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中国音乐能有一首或者更多的作品为世界熟知,那么中国文化的理念会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乐华娱乐CEO杜华在接受《环球财经》采访时如此表述。
可如今中国的音乐现状如何?未来走向何方?在“中国梦”的文化复兴中音乐会承担何种角色?如何承载国人富足后的娱乐需求?成为业界更为关注的核心问题。
唱片已死?
2011年,时任太合麦田CEO的宋柯发出“唱片已死”的惊人之语,这在业界引发了极大震动和激烈讨论。时至今日,说到华语乐坛仍旧躲不开萎靡、萧条等关键词。在互联网时代,唱片被挤到了历史的墙角,“唱片已死”的声音仍在华语乐坛此起彼伏。专辑销量也仍旧持续下滑,传统唱片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4月8日,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发布了2013版《唱片业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录制音乐贸易额在2012年增长0.2%,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增长。而与之不对称的是,根据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去年中国唱片销售总收入不到3亿元人民币,加上数字音乐,总收入也不到10亿元。在整个2012年销量超过10万张的专辑,也就是五月天、罗志祥、李宇春等少数几个歌手做到了。
正如媒体报道所述:2014年1月是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35周年的纪念日。公司总经理赖秀薇刻意避免了“庆祝”,而用了“纪念”这个词。而与太平洋同时期并称为“四大巨子”的广州中唱、新时代、白天鹅不是经营艰难就是已经倒闭。
近些年的知名音乐企业也是哀鸿遍野。据《人民日报》最近刊文指出,广东星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最多时年盈利上亿元,但如今已跌至千万元以下,不得不转而投资房地产和餐饮业;广东“俏佳人”传媒当年以制作、营销音像制品而闻名,一张专辑获利千万元也是常事,而现在已将主业转为传媒经营;中国国际文化艺术总公司也曾以包装歌手、制作音乐制品而享誉业内,最兴旺时一盘CD发行量过百万,可如今却不得不将音乐产业变为副业⋯⋯
而中国之外,传统的唱片业也同样悲催。在英国,2013年1月有着92年历史的老牌唱片连锁店巨头HMV由于未能找到资金赞助,已决定申请破产。消息一出,一片哗然。HMV最早作为唱片连锁店出现在英国伦敦的牛津街上时,标志着伟大的唱片时代正式拉开序幕。而如今,HMV从一个时代的宠儿变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不少人认为,原创歌曲的匮乏,折射出音乐产业不甚景气的困局。特别是网络侵权,极大打击了音乐人的创作热情。
尚普咨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唱片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也显示,在唱片业的黄金时期,整个行业未能抓住机会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体系,导致外部因素恶化时,市场迅速被瓜分蚕食。不重视版权成为中国唱片业衰落的注脚。
“其实唱片已死只是传统的唱片发行走入低谷,目前不管是大陆还是港台的一线歌手能发行三四十万张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唱片发行缩水在90%以上。但是并不能说音乐公司就会消失,因为音乐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乐华娱乐CEO杜华告诉《环球财经》,乐华要做有态度的音乐,坚持市场化但是不投机。
正和杜华的观点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主流歌手也将目光瞄向了独立运营,演唱会市场的火爆表明“音乐未死”。几大唱片公司转型为经纪公司、演出公司等多项业务模式已成为当下的主流。
数字音乐:生如夏花
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经理周建潮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唱片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要与互联网产业合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才不至于被数字音乐浪潮所吞没——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唱片业必须要转型,从唱片工业转向音乐产业。
唱片业是音乐工业时代的产物,而科技和时代的转化注定这一单一的方式被取代,网络和数字音像的出现更是加速了传统唱片发行的逐渐式微并走向末路。不过正如宋柯所言“唱片死了,但音乐工业还在,人还要听音乐,只是听音乐的方式不同了。”事实上,今日的华语乐坛并非一潭死水,萎靡下的暗流涌动也持续发生剧烈变化。
数字音乐在传统唱片没落后成为音乐市场的主角。2012年,由歌迷占据主导权的以“流媒体”为代表的数字音乐服务已经正成为重要的音乐推广形式,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流媒体成为新一代音乐营销渠道。华语音乐“数字音乐”时代已悄然到来。
除了移动运营商的彩铃下载收费模式外,2012年11月,京东商城数字音乐正式上线,为广大用户提供正版数字音乐购买服务,成为音乐收费的试水开端。除了京东,阿里巴巴、腾讯QQ音乐、百度ting!都有动作。
近日,网易公司创始人兼CEO丁磊正式发布移动新产品网易云音乐,宣布网易正式进军数字音乐领域。网易云音乐直接针对移动互联网开发,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音乐社区和开放平台,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音乐生态圈。
“乐华模式是对传统唱片的一次大的革新,是将传统娱乐行业和发展迅速的新媒体营销方式相结合,从而实现在双方领域里的良性互补。”杜华告诉记者,乐华娱乐的业务从传统业务到新媒体业务都涵盖了,其中无线业务与传统业务的比例已经达到五五开,这种全涵盖的业务,也是乐华娱乐区别于传统唱片公司之处,也是中国音乐的走向。
不过在数字音乐风生水起之时,很多问题随之而来。“这个行业虽看起来热闹,也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作为源头的创作环节跟不上,注定还是难以实现长远发展。”中国唱片工作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音像协会副会长臧彦彬告诉记者,音乐关联产业发展迅速,但音乐内容产业本身,却没有从这种发展中受益。
在移动音乐市场中,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唱片公司,目前仅能获得移动音乐销售收入额的5%甚至更少。另据艾瑞咨询统计,2008年中国移动增值市场已达180亿美元,其中与音乐有关的增值服务占到45%,约81亿美元,但唱片公司只能从中分得约4100万美元。
与此同时,消费者免费试听、下载数字音乐的习惯已然形成,数字音乐的盗版现象更为普遍。据中国唱片工作委员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4亿网络音乐用户,其音乐版权市场总额超过400亿元,但实际收入只有8亿元左右,仅占应收的2%。消费者版权意识缺失直接造成了音乐权利人无心创作,人员流失严重,精品原创音乐匮乏。
而在所有这一切背后,关于“音乐收费”的话题讨论最为激烈。
“拯救音乐产业,关键在于音乐产业链条的分账模式是否可以得到优化。在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各大音乐网站或者是电信运营商面前,唱片业分账比例低至2%~3%,这才是导致音乐创作者穷困潦倒、唱片业人士纷纷转行的原因。”一位业界人士向记者坦言,合理调整产业链分账比例,是拯救音乐产业的命门。
“中国音乐产业现在面对的问题,根本不是收不收费的问题,而是音乐人的作品怎样有个平台快速(被)发现和得到传播的问题。”丁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认为。
流媒体新局
2009年易凯资本CEO王冉在其博客《关于音乐产业大转型的碎片式思考》里有此预判:音乐产业最核心的一个转型不是围绕音乐本身,而是围绕音乐受众。音乐产业未来将不能再继续沿用“听众”、“观众”、“歌迷”、“购买者”这样的概念来界定和思考自己的受众,而是要从基因里、血液里和骨子里把自己面对的受众首先视为“用户”。在未来,用户不仅需要体验,他们也需要“被”体验——也就是说,音乐产业必须学会引导、总结和管理用户的体验需求。
2012年6月,宋柯后重返音乐圈加盟恒大音乐,称“音乐公司的盈利需要新模式”。音乐发展路径在业界开始重新探索,而版权收费成为普遍认可的观点
因为此前寄希望于彩铃、广告收入、游戏联营的国内互联网渠道商最主要的几种营收来源,也未能支撑起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渠道商方面,双方一般的分账比例为互联网渠道商占98%、音乐版权方占2%,处于绝对劣势;而在移动运营商方面,主要的彩铃下载业务双方分账达到五五分成,看似比例可观,但受制于分账透明性不够、业务量较少等原因,唱片业实际获利远远低于这一比例。有业内人士曾经综合估算,唱片业整体的分账比例不会超过3%。
“国外的制作人几年做一首好歌成为精品,而中国制作人要为生计考虑,所以要创作很多歌曲,但是精品不多。除此之外,中国不缺乏艺人和歌手,而是缺少展示和稳定助推平台。”杜华坦言,未来2~3年传统艺人商演还是中国音乐的主流,但未来版权收费会是最终走向,因为这样音乐创作人才能更专心地创造更多经典的歌曲,这也是中国音乐做大做强的基本要素。
有人说,也许未来的数字音乐就是这样:通过软硬结合提供音乐源,并且在便携的硬件终端上展示出来,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这种差异化的服务“买单”。不过这仍然需要市场培育,让听众明白“听”音乐和“欣赏”音乐是有差别的。不可否认的是,与互联网商合作不失为唱片业摆脱低迷的机会,但未来的走向各有说辞,一切还有待让市场来决定。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