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国际新闻通讯》为毛泽东发了一千多字的讣告,为什么呢?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2-05
手机版

  在高中课本中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一首词,叫《采桑子· 重阳》,其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让人记忆尤深。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29年10月11日,这天正是农历的重阳节写的。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上。

  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比《西江月·井冈山》更加惊心动魄,复杂多变。

  我们都知道世纪伟人邓小平一生经历了政治上的“三落三起”,然而我们并不完全知道或者不知道,毛泽东也有过“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而这首《采桑子·重阳》就写于毛泽东第二次“落”时。

  我们还是先讲讲毛泽东“三落三起”的故事吧!

  1960年12月毛泽东对身边同志讲“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问题时,曾经讲到:“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掉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

  从1927年10月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一直到1934年10月长征,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只要中央一派人来,中国革命就必然要遭受损失,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比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战略大转移。

  这些“钦差大臣”拿着中央的死命令,或者是共产国际的指示当成“尚方宝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不做调查研究,下车伊始,哇哇乱叫。而毛泽东的“三落”几乎都与这些“钦差大臣”有关。

  迫使毛泽东第一落的是一个叫周鲁的年仅20岁的年轻人

  1928年3月初,正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发展的时候,中共湘南特委的代表周鲁来到井冈山,贯彻中央的“左”倾盲动政策。

  周鲁年仅20岁,是湘南特委军事部长、省军委特派员。由于年轻,所以无畏,仗着自己是上级特派员的身份,趾高气扬,目空一切。

  他到井冈山后,指责井冈山“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批判毛泽东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并把中央开除毛泽东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决定误传为“开除党籍”;取消以他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改组为不管地方只管军事的师委,以何挺颖为书记。

  这样,使毛泽东一度成为“党外人士”,不能担任前委书记和党代表,只能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这对毛泽东自然是极为严重的打击,但他革命意志没有一点儿动摇,积极担当起师长的职务。湘南特委代表命令他将部队开向湘南,配合湘南暴动。

  毛泽东的一起:

  

  毛泽东把队伍带到湖南酃县中村,停下来整训,搞土改试点。这时,一件使人兴奋的消息传来了:看到中共中央的文件,澄清了将毛泽东“开除党籍”的误传,扫除原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阴影。

  4月24日前后,毛泽东率第一团返回宁冈砻市,同先两天到达砻市的朱德、陈毅的部队会合。接着,他们在龙江书院举行两部营以上干部会,确定将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各项决定,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教导大队队长,共辖六个团。

  在中共第四军第一次党代会会上,选举产生第四军军委,毛泽东当选为书记。6月,按中共中央规定,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迫使毛泽东第二落是一个刚从苏联回来的叫刘安恭的年轻人。

  1929年春,中共中央指派中央特派员刘安恭到红四军指导工作。刘安恭何许人也?刘安恭是四川人,和朱德、陈毅都是老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1929年春被派遣回国。中央为了让他锻炼,便派他到红四军来,出任红四军临时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结果刘安恭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自居,又认为自己是从社会主义的摇篮—苏联学习归来,加上红四军的许多人都敬佩他,这让他开始有些飘飘然了。

  刘安恭开始教条式贯彻连中央都不再坚持的二月来信精神,到处作报告,不顾这只军队从“三湾改编”起就确立的“党代表制”和“支部建在连上”以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机械照搬苏联的“一长制”。由于刘安恭的游说,激化了党内的矛盾,引起了红四军思想的混乱。

  1929年6月22日,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城内召开,陈毅主持会议,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

  结果红四军七大成了批判毛泽东的会议。据陈毅后来回忆说,那时党内比较民主,批评毛泽东有四条缺点:第一,对马列主义的信仰不够,因为他常讲马列主义只规定了世界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具体的作法还要我们自己在实际之间来创造;

  第二,有个人英雄主义,他讲的现在革命没有党的领导一定失败,这话实际上是说没有你毛泽东就要失败;

  第三,领导方式是家长式的领导,你们朱毛两人天天在吵架,一个是晋国,一个是楚国,你们两个大国天天吵,我这个郑国在中间简直是不好办,两大之间难为小;

  第四,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不对的,共产党都应该有发言权,说错了就可以纠正。

  结果在选举前委书记时,毛泽东名落孙山,为陈毅所取代。7月中旬,毛泽东第一次被迫离开红军,以红四军前委特派员身份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

  同毛泽东随行的有贺子珍、蔡协民、曾志、谭震林、江华。江华50多年后回忆说“我们离开部队由龙岩出发时,把我的马也扣下了,那时我们一行人真有些灰溜溜的样子。”

  毛泽东后来风趣地说过,内部同志不谅解,把我赶出红军,当老百姓了,做地方工作。

  毛泽东的二起:

  1929年7月,陈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红四军派一代表前往中央汇报工作的指示,决定前往上海。到上海后,在9月中央召开的各地区军事联席会议上,陈毅除向党中央写了书面的《关于朱毛红军及其历史状况的报告》外,还口头向党中央客观地汇报了红四军党的“七大”上的争论,部队存在的不良倾向以及毛泽东已离开部队的情况。

  9月28日,陈毅按照周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央会议的精神,代中央执笔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有名的中央“九月来信”。

  11月23日,红四军再占汀州,前委即决定由陈毅去请毛泽东回来负责。毛泽东11月26日到达汀州,与四军会合,表示遵照中央指示回前委工作。

  1929年12月28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曙光小学召开。会上毛泽东代表前委,作关于政治决议案的报告并多次讲话。朱德作军事报告,陈毅传达党中央“九月来信”,同时作反对枪毙逃兵的讲话。全体代表热烈地讨论了这样的指示和毛泽东的政治报告,共同总结经验,统一了认识,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统称《古田会议决议》)。大会改选前委,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十一人为前委委员,毛泽东为前委书记。

  迫使毛泽东三落的是从上海的中共中央来的几拨人

  由于上海是蒋介石的老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实行残酷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在上海呆不下去了,陆续来到中央苏区,开始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1931年4月初,中共中央派出中央代表团---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三人组成,因而亦称“三人团”来到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1日至5日,在中央代表团的主持下,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在瑞金叶坪开幕。在这次会议上,王明“左”倾错误的积极拥护者,凭借党中央的指示信和决议,对大会施加压力。

  赣南会议实际上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有计划有步骤地全盘否定毛泽东正确主张、改变中央根据地正确领导的一次会议。

  大会最后决定:撤销毛泽东的中央局代书记职务,由项英和任弼时等主持中央局工作。同时决定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的名义及其组织”,因而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也在实际上被免除了。

  1932年7月21日,周恩来以中央局代表的身份到前线,他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前方情况和敌我态势,因此很快同意了毛泽东的战略设想。8月8日,中央接受周恩来等的提议,任命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1932年10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召开全体会议。会议名义上是总结1932年攻打赣州以来7个月的工作,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和毛泽东的严重分歧。

  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把矛头突出指向毛泽东,提出要把毛泽东招回后方,专负中央政府工作。

  10月12日,中革军委根据中央中央局的指示,发布通令说:“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同志,为了苏维埃工作的需要,暂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所遗总政治委员一职,有周恩来同志代理。”至此,“左”倾冒险主义终于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

  毛泽东的三起: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同时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时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决心的负责者。

  会议结束后,政治局党委进行分工,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的帮助者。从而剥夺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红军的统治。

  1935年3月10日,在贵州苟坝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

  毛泽东参加三人军事小组,表明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从此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破重围,谋略制胜张国焘,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直到1976年9月9日0时10分去世。

  再说说毛泽东第二次下台后到闽西的故事。

  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先后到上杭一带的蛟洋、苏家坡和永定的牛牯扑养病去了。毛泽东大病一场,患的是疟疾,就是“打摆子”。时冷时热,时好时坏。只好把他由上杭转到永定的偏远深山中隐蔽起来。

  毛泽东化装成“教书先生”,以“杨子任”化名在此治病及工作。“子任”是毛泽东离开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前起的名字,意思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至于为什么姓杨,我想可能与杨开慧有关。因为毛泽东一直对杨开慧的死感到内疚,而且在听闻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时说过:“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再加上他和贺子珍结婚时,杨开慧还在人世,这也令毛泽东和贺子珍感到心中有愧。因为贺子珍和毛泽东生活期间一直随身带一个包裹,随时准备在杨开慧来之后她就离开。

  9月下旬,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在上杭召开,致信要在永定县的毛泽东出席。毛泽东以有病为由,不去参加会议,这使以陈毅为书记的前委非常不高兴,立即给他严重警告,要他马上来开会。

  

  结果,毛泽东只好拖着病体,坐担架赶来。大家见他脸孔蜡黄,“面无人色”,确实病重,让他留在上杭继续养病。经过一位名医吴修山十多天的治疗,病情有了明显好转。10月11日这天正是重阳节,毛泽东来到临江楼,看到庭院中黄菊盛开,便填词一首

  词的初稿是这样写的: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

  词稿写成后,毛泽东又反复吟咏推敲,觉得最后一句“但看黄花不用伤”仍稍欠昂扬奋发之气,提笔又改成“战地黄花分外香”。并将上、下两阕调换了位置,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修改后的样子。

  再说说共产国际为毛泽东发的讣告的事情。

  由于毛泽东远离了红军,过着隐居般的生活。外界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国民党便趁机造谣说毛泽东被击毙于福建山中。

  稍后,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专门为毛泽东发了讣告,这个讣告,毛泽东生前是不知道的。莫斯科《国际新闻通讯》上为毛泽东发了一千多字的讣告:

  “据中国消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

  “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同志是被称之为朱毛红军的政治领袖。他在其领导的范围内完全执行了共产国际六大和中共六大的决议。”

  讣告沉痛地宣布:“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除了共产国际的讣告,民国元老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也在这一年为毛泽东写诗悼念:

  “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还在诗末注明:两列宁,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

  也是在这一年,毛泽东第一次被人写进了小说里。这个人叫徐雉,浙江作家。

  徐雉在小说《嫌疑》说到,主人公,一位曾当过北伐军政工干部的报馆编辑,因写了《毛泽东的名片》一文而被视为“共产党嫌疑”,直至开除受迫害。

  唐弢评价说:“《嫌疑》一篇,从侧面写了毛泽东同志的形象,落笔不多,却有动人的地方”文学史家赵遐秋、曾庆瑞等认为:“这是我们现代文学作品里第一次出现毛泽东的形象。”

  最后我们看一下毛泽东本人对这首词的解释

  对“天难老”这三个字,毛泽东在1962年1月27日对英译者口头解释说:“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机界,如细菌、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

  著名作家魏巍说:“是一首透着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美学观的战斗者之歌。”

上一篇:黎明之怒游戏官方下载正式版 v2.6.2
下一篇:玲珑电视剧大结局剧情内容剧透 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