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对人的三种境界,到底表达了什么?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30
手机版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经典传世之作。

  王国维

  这本书讲到了词的境界,更讲到了关于人的三种境界。

  词的境界分为: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什么叫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词的有我之境。

  什么是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词的无我之境。

  而王国维对人的人生,更是提出了三种境界。

  在书中是这样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用三位不同作者的词来概括人生的三种境界。

  晏殊

  第一种境界,用的晏殊的词。

  晏殊,字同叔,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正是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王国维为什么选用此词来表达人生的第一境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首词表达的何意!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尽厉肃杀”在作者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了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既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之惑。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柳永

  第二种境界,是选自柳永一词。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著名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柳永的一首怀人之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首词的末两句。

  其意思是“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很明显,作者透漏出的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形容渐渐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为了使抒情更加的钟情,直到词的最后一句才一语道破:“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种境界是给人一种情感的流露。

  辛弃疾

  第三种境界,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词人、文学家、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就是南宋将领——辛弃疾。

  这首《青玉案·元夕》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此时的南宋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什么意思呢?

  在作者看来,那些丽者,都不是意中关切之人,要是在千百人群之中只寻找一个人,却总是踪影难觅,似乎感觉没有任何希望了,忽然,眼前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看见了她。

  这种一瞬间的发现,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感情悲喜交加的希望之火。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可见,其意之甚远。

  在人们经历了第一种境界和第二种境界之后,才能发现,原来自己所在乎的精神满足、所流落的情感寄托、所追寻的希望之光,往往会在不经意得出现,正所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举报/反馈

上一篇:《命运石之门》约翰·提托溯源与平行宇宙概念科普
下一篇:《农家傻女》:顶尖杀手穿成八岁女娃,一家八口艰难求生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