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海钩沉 20. | 巨儒艮、海獭与跨太平洋毛皮贸易
翻开世界地图,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与北美大陆的最西端隔海相望,中间是一条最窄处仅有82公里的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俄语:Бе?рингов проли?в)。而白令海峡以南,阿留申群岛以北,勘察加半岛以东,还有阿拉斯加以西的这片海域就被称为白令海(Bering Sea)。白令海的西侧,距勘察加半岛以东约17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称作 科曼多尔群岛 (Commander Islands)的小岛群,当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就叫白令岛(Bering Island,俄语:о?стров Бе?ринга)。这里怎么会有这老些的白令?所以,白令究竟是谁啊?
海獭的历史(黄色)及现今(紫色)分布 示意 | Davis et al . 2021
维图斯·白令(Vitus Bering)
这段发生在北 太 平洋 的往事,却还要从欧洲的俄罗斯开始说起。 1721年,沙俄罗曼洛夫王朝励精图治的第四代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终于击败了北方宿敌瑞典,取得波罗的海霸主的地位,并且跻身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他自己也在这场大胜之后,于当年11月2日正式称帝,建立起了俄罗斯帝国,史称“彼得大帝”。 然而,他统治帝国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不到四年之后便在圣彼得堡因病辞世,妻子叶卡捷琳娜皇后继任为俄罗斯皇帝,也成了沙俄历史上的首位女皇。
彼得大帝虽说命短,其继任者却一步步地延续了他对外扩张的步伐。许多俄罗斯,乃至西方国家的探险家都听命于沙俄皇室,参与到探索及拓展帝国边疆的进程当中。有位叫做维图斯·白令(1681-1741)的丹麦人于1704年便加入了彼得一世正迅速扩张的海军,二十年后被彼得大帝任命为首次勘察加探险(First Kamchatka Expedition)的领队,这不仅是沙俄帝国对东北亚太平洋沿岸的第一次探索,也是由该国海军实施的首次科学考察。此次探险最终确认了亚洲和北美之间存在着一个海峡,即白令海峡。
首 次勘 察 加探险航线示意 (1729-1729 )| 引自Wikipedia
在首次尝试获得成功的鼓舞之下,白令荣归俄国后不久便提议要进行第二次探险,雄心勃勃地想绘制出西伯利亚东部沿岸的地图,并且还计划前进至北美的西海岸。后来,有超过三千人以各种方式参与了前后历时约10年才完成的这次大探险,沙俄帝国负担了全部的费用,总共耗资150万卢布(约合该国1724年年总收入的1/6),也由此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探险考察之一。不过,白令并没能亲眼见证这被称为“大北极探险”(Great Northern Expedition)的顺利完结。
1741年6月,白令率考察船“ 圣彼得 ”号(St. Peter)离开了勘察加半岛东南部的港口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克(Petropavlovsk),同行的还有“圣保罗”号(St. Paul)。船队在错误航海图的指引下向东一路驶入了阿拉斯加湾,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两艘船也下彼此失去联系,开始了各自挣扎的航行。最终,“圣保罗”号于当年10月成功返回了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克,而“圣彼得”号则在返航途中遇上了风暴,11月间搁浅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当年的12月8日,白令就死在了这里,而该岛日后也以他的姓来命了名。
白令岛上白令及其船 员的 纪念墓地 | Davis et al . 2021
格奥尔格·威廉·斯特勒(Georg W. Steller)
幸存者们在大副、白令的丹麦同乡斯文·瓦克赛尔(Sven Waxell 1701-1762)和随船博物学家、德国人格奥尔格·威廉·斯特勒(1709-1746)的带领下熬过漫长的寒冬,坚持到了第二年夏天。他们再利用“圣彼得”号的残骸造出了一条12米长的船,最后顺利驶回了勘察加半岛。
这位斯特勒值得展开讲讲。对鸟类英文名比较熟悉的朋友,或许已经感觉有些似曾相识了。威武的虎头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常用的英文名是Steller's Sea-Eagle,直译的话就是“斯特勒的海雕”。已灭绝了的巨儒艮(Hydrodamalis gigas),英文名就是Steller's Sea Cow,直译的话即“斯特勒的海牛”。事实上,英文名里就带着Steller的还有另外三种鸟兽:北海狮(Eumetopias jubatus),现生从体型最大的一种海狮,而他的姓更是出现在了小绒鸭(Polysticta stelleri)和暗冠蓝鸦(Cyanocitta stelleri)的学名里面。
斯特勒在阿拉斯加湾东侧的凯阿克岛(Kayak Island)登陆时,发现了暗冠蓝鸦,而且也正是这种跟他在书上曾读到过的北美鸟类——冠蓝鸦(C. cristata)外形很相似的鸟儿,使得他相信自己已经抵达了北美。由此,斯特勒也成了首位发现北美鸟类新种的欧洲学者,只是可惜他当时采集的标本随“圣彼得”号的失事而损毁,后来的学者完全依照着斯特勒的文字来描述命名了这一新种。
滞留荒岛期间,斯特勒对这里的动植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也获得了可算是他最为重要的科学发现——巨儒艮。他在回到俄国之后,便将自己的日记基本都整理成了手稿,但是直到去世5年后其著作才以《海中奇兽》(De Bestiis Marinis)为题于1751年在圣彼得帝国科学院出版。斯特勒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对巨儒艮、北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北海狮和海獭(Enhydra lutris)的观察和测量,是人类首次对上述物种所进行科学意义上的记述。特别是巨儒艮在被外界发现仅仅不到30年间即宣告灭绝,斯特勒留下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了对这种北方海域巨兽仅存于世的鲜活记忆。
好吃,且游得慢
那么,就来说说巨儒艮吧。算上已经离开我们254年的它,“现生”的海牛目成员共有5种,其中儒艮科两种(巨儒艮和儒艮Dugong dugon),海牛科三种(西印度海牛Trichechus manatus、西非海牛T. senegalensis和亚马逊海牛T. inunguis)。要从外观上区分儒艮和海牛非常简单,看尾鳍!儒艮的尾鳍分叉,而海牛的则一个完整的圆弧。除了巨儒艮见于高纬度的冷水海域之外,其他4种都生活在温暖的热带亚热带水域。
西印 度海牛 ,摄于新加坡河川生态园
应该是为了抵御北半球高纬度的寒冷,巨儒艮演化出了庞大的身躯,体长至少约7.6 m,体重则估计为4~10吨,体型跟虎鲸(Orcinus orca)是一个级别的(甚至还更重些)。相比之下,儒艮的体长约为3 m,体重则仅在400 kg左右;西印度海牛体长可达4 m,体重接近1.5吨。除了个头特别大之外,巨儒艮在身体结构上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特点:1)没有牙齿(海牛目跟象的关系很近,有颊齿和门齿);2)前肢没有指骨;3)皮肤据斯特勒描述十分粗糙,质感似古老的橡树皮。
巨儒 艮骨骼标本, 摄于伦敦自然博物馆
巨儒 艮复原模型及说明牌, 摄于伦敦自然博物馆
依照化石证据,巨儒艮在地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从北海道至下加利福尼亚的整个北太平洋近岸的浅海水域。出于某种我们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它在自己存续于地球上近三百万年的过程之中,分布区逐渐萎缩到了科曼多尔群岛一带海域,并最终宿命般地跟斯特勒们相遇。斯特勒描述巨儒艮的皮下脂肪层平均厚达3-4英寸,结合它庞大的身躯,再根据当年目击者声称的从未见过巨儒艮完全潜入水中,该种身体可能真的具有较大的浮力而不能潜水。对了,斯特勒还对巨儒艮的肉质评价相当高,尤其幼崽的肉质嫩比小牛肉。行动缓慢、不能/怎么潜水、近岸活动、肉质不错,嗯,这么多“优点”集一身,巨儒艮看起来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活靶子啊...
巨儒艮的历史分布示意,,黄色为推测的最大分布区,红点指有考古证据出土的地点,蓝点即为科曼多尔群岛 | 引自Wikipedia
斯特勒还细致描述了如何捕捉巨儒艮(画面过于血腥就不在此复述了),给人感觉确实是唾手可得。不过好在,算上斯特勒,岛上一共不到50人,他们在此也只逗留了约9个月。据后来者的叙述,一头成年巨儒艮可提供30个成年人一个月所需的肉量。因此,似乎可以合理推测,斯特勒和他的难友滞留白令岛期间,尚未对当地的巨儒艮种群造成太大的伤害。
除了巨儒艮之外,另一种海生哺乳动物也为困在岛上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肉食来源。瓦克赛尔就曾指出在三月前,他们主要吃海獭肉(并且对其评价并不高)。斯特勒则显得没那么挑剔,认为海獭肉吃起来也不错。而且,海獭肉之外,它的皮才更为人所珍视,甚至成为了营地里的硬通货,水手玩牌时的赌注用的就是海獭皮!这,正是后来巨儒艮噩梦的开始...
斯特勒书中的海獭配图,嫑笑!| Steller 2011
“软黄金”
跟有着厚厚皮下脂肪的其他海生哺乳动物不同,海獭的御寒本领可谓是独树一帜——全凭一身正气,不对,是一身空气。海獭的毛被大致可以分为两层,外层的较长,可达2.9 cm,在外层下面的内层毛发长1.9 cm。海獭毛不仅长,而且密度也非常高,据估计每平方厘米的毛发数量可达12~14万根,是哺乳动物界无可争议的浪波万!换句话说,海獭身上一平方厘米面积着生的毛发数量,就相当于人平均总发量的1.2~1.4倍!!!在此强烈建议各位程序员朋友们多穿点儿带海獭图案的衣服,或者在办公桌上摆点儿海獭手办之类的,多少图个吉利、沾点儿仙气哒。
众所周知,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海獭有如此之好的硬件,御寒保暖靠的就是自己致密毛发中捕获的空气绝热层了。据测算1只体重为25 kg的海獭,可以在毛发层当中贮存约2.1升的空气。形成厚约4 mm的绝热层。更有趣的是,尽管潜水时随水深的增加导致水压变大,会将毛发中的空气挤压出,从而减弱其隔热效果,海獭可以改变代谢率或是通过行为变化来代偿散失的热量。比如,当下潜深度为9 m时,毛发中锁住的空气量减少至1.1升,与此同时海獭的代谢率会提高至平时的两倍左右,通过更多的产热来弥补损失。当下潜到更深的深度时,随着更多空气的丧失,海獭要么花更长的时间停留在水面让自己重新暖和起来,要么采用更多的浅深度下潜通过肌肉运动产热来保持核心体温。
海獭毛发的电镜照片,左边细的为内层,右边粗的为外层 | Davis et al. 2021
为了保证毛发中充有足量的空气,海獭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梳理皮毛,单这一项就能占到日间活动时间的5~19%。两个月以下的海獭宝宝,身上还是厚实的胎毛,性能既赶不上成年个体的毛被,梳理的技能也还须锻炼。这期间海獭妈妈除了打理好自己之外,还要花时间仔细地给自家娃梳理皮毛。
有妈的 孩子像块大宝宝 | 引自 Da ily Mail
然而,能让海獭安身立命于冰冷海水之中的这宝贝皮毛,也给它们带来了近乎灭顶之灾的杀戮,并且人们还有理由相信这毫无节制的掠夺也直接导致了巨儒艮的灭绝...
满人好裘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在吴三桂的策应下进入山海关,当年6月6日顺治在北京登基,明清易代。尽管,明代宫廷就有使用高级毛皮作为冬季服装用料的记载,但是穿着毛皮服饰并未在民间成为风尚。有清一代,从皇帝开始,对所戴冠冕的用皮就开始了繁复的讲究与规章,毛皮的颜色、种类、质地也逐渐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大清会典》里就明文规定,阴历十一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十五,皇帝在举行朝会、祭祀的时候,须使用以黑狐皮冠檐的暖冠,并且对其他皇族宗室、官员臣工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制。
乾隆朝服像轴,郎世宁绘(1735年),乾隆所戴的是貂皮冬朝冠,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 引自曾诚 2020
正所谓上行下效,尚裘之风也逐渐从宫廷大内吹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先是从身在帝都的满族皇亲国戚开始,看过《红楼梦》的朋友应该记得,无论是书中的文字描写,还是后来的影视呈现,出没贾府的达官贵人们,总会有身披裘服的时候。这股风尚以北京为中心,渐渐朝全国蔓延,在一些富庶的地区更是已脱离了实际需求,完全成为了奢侈炫耀之举。就连孙中山先生都曾注意到过清末广州富家子弟的穿衣做派:“我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在广州做学生的时候,西关的富家子弟一到冬天便穿起皮衣。广州的冬天本来不大冷,可以用不着皮衣的,但是那些富家子弟每年到冬天总是要穿皮衣,表示他们的豪富”。
87版 《 红楼梦 》剧照 | 图源网络
恰克图与广州
旺盛的毛皮需求势必催生相应的贸易。在清代的毛皮贸易版图上,北边的恰克图(今俄蒙边界城市,属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南边的广州是最为重要的两大口岸。清廷出于避免对外贸易中的逆差导致纹银流失,一直对金银出口采取严格限制,在对外贸易中实行以货易货。存有差价的部分,外商可以用洋钱补缺,本国商人则不得使用银两。恰克图的市场基本由俄国人所独享,广州则是欧美国家商人对华贸易的主要市场,两个口岸在交易货物的品类上也由此存在了较大差异。
恰克 图旧貌 | 图源网络
相比而言,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开始对清朝大宗出口毛皮较广州早了约半个世纪,18至19世纪中叶,恰克图是与伦敦、纽约、莱比锡等齐名的世界重要毛皮集散地。1757-1784年间,恰克图市场上的毛皮就占到了俄对华出口总额的85%!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毛皮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下滑,至1854年仅占俄对华出口货物总数的5%了。一方面这是由于俄国控制的毛皮货源日趋枯竭(这个后面还会讲到),另一方面也是俄国商人扩展货物品类努力的结果。
广州口岸虽说是欧美皮毛商对华贸易的主阵地,但在这里毛皮从未像恰克图那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说明了此处对华出口货物的品类要更为多样化。据考证,广州口岸的毛皮进口兴起于18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西方海运国家对华贸易逆差的直接产物。清代出口以茶叶、丝绸和瓷器为主,这些商品对于外商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刚需。而如前所述,在出口大于进口的逆差情况下,本国商人又不允许以金银参与交易,势必导致大量白银从境外的流入。为减少直接支付的货币,来粤外商迫切想要寻找到一种能够走俏中国市场的“代用品”。
广州十 三行 博物馆说明牌
最先在广州口岸尝到甜头的是英国人,该国著名航海家 詹姆士·库克 (1728-1779,正是他将白令海峡定了名)于1776年(乾隆四十四年)率船队远航北美西北岸,从当地土著手里廉价收购到了一批海獭皮(彼时商品名为'海龙皮')。三年后,库克船长的船队驶入黄埔港,以每张120元的高价出手,昭示了这项买卖的有利可图。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先后有三艘英国商船抵达广州和澳门进行毛皮贸易,所涉皮张超过了3000张。这一年也被视为是广州口岸毛皮市场的元年。继英商之后,美国商人也积极投身了进来。他们将转手贸易玩出了新花样,驶出母港时携带刀具、毡子都廉价工业品,行至北美西北海岸换取印第安土著手里的毛皮,然后驶向广州出手,再购入茶叶。返航途中,将茶叶高价在欧洲或美国市场出售。一切顺利的话,可谓是稳赚不赔。
海獭的悲歌
满清有着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再加上有人已摸索出了可行的运营套路,接下来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货源问题了。所以,斯特勒一行带着约900张海獭皮回到勘察加的时候,也几乎可算作是北太平洋海獭(连带着巨儒艮)命运发生转折的开始...
显然,斯特勒们绝不是最早猎杀海獭谋皮的人。生活在东北亚的原住民,比如北海道的阿伊努族(Ainu)就会捕猎海獭,利用它们优质的皮毛御寒。早在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就有了从日本出口海獭皮到中国的记录。然而,这些偶尔为之的小打小闹,完全没办法跟后面全球化背景下无节制的杀掠相提并论。
约 公元7世纪 鄂霍 次 克文 化风格的牙雕海獭作品 | Davis et al . 2021
在斯特勒们带回海獭皮之前,俄国人需要依赖日本获取这种非常珍贵,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毛皮货物。就在斯特勒回到勘察加的第二年(1743年),一位西伯利亚商人就顺藤摸瓜到了白令岛。他们也被困在了那里,并且正式将该岛取名为白令岛。滞留和返航期间,这位商人和同伴共猎获了1200张海獭皮,还发现了白令岛附近的其他小岛也生活有不少海獭。
西伯利亚商人的成功,以及他雇佣当地原住民作为海獭猎人的方式,又被后来者加以复制。不出几年时间,科曼多尔群岛及周边的海獭就基本被人杀光了。来来往往的毛皮商和他们雇佣的手下,将白令岛作为了一个继续东进的补给站,那些又大又慢又不潜水遁走的巨儒艮成了最好的肉食来源。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仅仅在被斯特勒发现27年之后,巨儒艮便永远永远地消失了。
这个,也发生 在 176 8年
作为同样是北太平洋特有物种的海獭来说,厄运似乎才刚刚开始。俄国人驾着武装的商船,驱使着原住民猎手一路沿着岛链东进。每到一个新地方,他们就安营扎寨直到将周围的海獭捕到再难发现为止,然后又驶向下一个小岛,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俄国人逐渐从原住民那里学习和发展出了一整套捕猎海獭的方法,其中的关键便是种轻便的多人皮划艇及其桨手/猎手。
千 岛群岛的海獭猎手 | Davis et al . 2021
经典的海獭围猎依赖于团队之间的合作。通常由发现海獭的艇作为观察者,该艇上的人将船桨举起作为信号,其他人以这艘艇为圆心,再以比海獭潜泳一次可以游过的距离更大的间距散开,仔细观察四周。当海獭浮出水面换气时,邻近的艇就会前去惊吓海獭,逼迫它再度潜入水中。如此反复,直到将海獭追逐得筋疲力尽不得不上浮之后,再由附近艇上的猎手以梭镖击杀。与通常印象不同,水上围猎海獭时,枪支并不那么受欢迎。人们觉得枪的响声太大了,容易惊动吓跑周围的海獭。后来随着枪械技术的进步,也有人开始尝试使用枪猎(尤其是对付上岸的海獭时)。
阿留申群岛海域使用传统方法围猎海獭的场景 | Davis et al . 2021
1799年(嘉庆四年),受荷兰东印度公司模式的影响和启发,专营美洲毛皮生意的俄罗斯富商舍利霍夫(Shelikhov)的后人游说沙皇保罗一世成功,后者批准成立了俄国-美洲公司(Russian-American Company),从枢密院获得了特许经营权,垄断了从白令海峡至北美西北海岸的贸易和开发。从前面的介绍不难得知,俄国从这一区域获取的毛皮主要经由恰克图口岸进入中国市场。但在乾隆年间,作为对沙俄屡次犯边的回应,清廷以“恰克图闭市”这样经济制裁手段还以颜色。尽管,俄商通过持续东进获得稳定的毛皮货源,结果却没有了稳定的出口途径。
俄-美公司为了破局,不惜违反中俄陆路通商的约定,直接走海路前往广州进行交易。这一举动惹恼了清廷,明令俄商不得在广州互市。这道禁令促成了俄商和美国商船之间的合作,开启了借美方来粤船只运送俄国毛皮货物的局面。
繁荣贸易的背后,却是无数海獭的血泪。据统计,1779-1818年期间,俄-美公司及其前身累积从北太平洋地区获取了至少80271只海獭。而从1784-1833年间,美国商船至少到访中国1352航次,这些船上转载的主要对华出口货物,正是以海獭皮为代表的动物皮张。有学者根据历史交易记录推断,在1742-1911年间,俄美两国的毛皮贸易总共消耗了近100万只海獭(也有估计为50万只的)!
1742-1911年间海獭猎获量统计 | Davis et al. 2021
无论如何,没有什么动物能够经受得起这样的掠杀。
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初,随着种群的崩溃,捕猎海獭的难度使得这项买卖不再有利可图。毛皮商的目标也早已转移为北海狗。出于更好地管理北海狗种群,使得毛皮贸易得以持久运营的考虑,1911年沙俄、日本、英国(亦代表加拿大)和美国共同签署了《 北太平洋北海狗公约 》(North Pacific Fur Seal Treaty)。该公约包含了两大主要内容,一是禁止了缔约国远洋捕猎北海狗;二是授权美国作为代表对近岸猎获北海狗进行管理,作为交换,其他缔约国可以从中获取补偿。在这项公约签订的时候,海獭的野外种群数量可能仅有几千只了,实际已经丧失了经济利用方面的价值。经过谈判协商,各方还是同意将海獭列入公约的保护对象。对了,该公约也是人类历史上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首个国际条约。或许,人们开始吸取教训呢?
这场持续近200年的跨太平洋毛皮贸易,除了造成巨儒艮的灭绝,差点儿毁灭海獭之外,参与其中的很多人也深受其害。被俄国人驱使的原住民猎手,一路上基本全靠自己划着皮划艇完成上千公里的跋涉,其间的风险可想而知。而且,俄国人只征用精壮的男人加入狩猎队,将他们的老幼妇孺都留在家中,独自面对北方大地的严苛考验。外来的“征服者”还带来了传染病、酒精、枪械和升级的暴力活动。对参与毛皮贸易生活在一线的俄国人来说,远离家乡和亲人,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严酷的自然环境,种种考验都必须面对。在这里面似乎人人都是输家。
跨太平洋毛皮贸易最终成为了俄属美洲(可简单理解成阿拉斯加)殖民地的经济支柱,当随着海獭种群崩溃、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转变、审美的变化、中国市场的疲软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时,俄国人意识到维持这块殖民地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此时的沙俄政府也陷入了兵败克里米亚的泥潭。1867年(清同治六年),美国政府以720万美元为代价从沙俄手里买下了阿拉斯加,一举成为美国面积最大的行政区。
1911年至今,又过去了111年,眼下海獭的数量恢复到近15万只,一些历史分布区内也重新出现了它们的身影。从某种意义上讲,海獭的保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希望我们能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也获得更多的经验,别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海獭在1740、1911和1979年的分布变化 | Estes 1980
海獭南部种群复苏(1938-1998)的示意图 | 引自www.seaotters.com
尾声
关于巨儒艮的灭绝,过去普遍认为应完全归咎于途经白令岛毛皮商及船员们的滥捕滥杀,也是有确凿记录的人为原因导致灭亡的第一种海洋哺乳动物。近来有研究则认为,可能是对于海獭这样关键物种的大肆捕杀,进而引发所处的巨藻生态系统的崩溃,再在强大的捕猎压力之下,最终造成了巨儒艮灭绝的恶果。
巨 儒 艮生活场景的想象 图,也只能想象了... | Berta 2017
简单来说这种观点认为,海獭对海胆的取食保护了巨藻。而当人类捕杀从这一系统中移除了海獭之后,海胆的数量不受控制,开始蚕食巨藻。巨藻受影响之后,造成巨儒艮又面临食物短缺的雪上加霜,最终无力回天。
海獭对于维持巨藻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最近还有研究通过模型模拟指出,巨藻生态系统在同时拥有巨儒艮和海獭的情况下,对水温变化和海星疾病造成的变化最有抗性。巨儒艮在该系统中可能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建议在如今的巨藻生态系统中引入类似的大型植食动物所发挥的效应,或许能够增加该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Roopnarine et al. 2022
巨儒艮已离开254年了,别忘了它们。
参考资料
蔡鸿生. 1986. 清代广州的毛皮贸易. 学术研究 ,(4): 85-91.
曾诚. 2020. 香鼠筒子、豆鼠皮:清代皇室贵族的皮草嗜好与毛皮消费. 紫禁城 ,(1): 62-83.
周湘. 2000. 清代毛皮贸易中的广州与恰克图.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社会科学版),20: 85-94.
周湘. 2005. 清代尚裘之风及其南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5: 41-45, 123.
Berta, A. et al. 2007. Marine Mammals: Evolutionary Biolog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Burlington, MA.
Berta, A. 2017. The Rise of Marine Mammals: 50 M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Davis, R. W. et al. (eds) 2021. Ethology and Behavioral Ecology of Sea Otters and Polar Bearss.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Estes, J. A. 1980. Enhydra lutris. Mammalian Species , No. 133: 1-8.
Marsh, H. (ed.) 2022. Ethology and Behavioral Ecology of Sirenia.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Roopnarine, P. D. et al. 2022. Impact of the extinct megaherbivore Steller's seacow (Hydrodamalis gigas) on kelp forest resilience. Front. Ecol. Evol . 10:983558.doi: 10.3389/fevo.2022.983558
Steller, G. W. 2011. The Beasts o f the Sea. Zea Book, Lincoln, Nebraska.
Walker, L. E. et al. 2020. Steller's Jay (Cyanocitta stelleri), version 1.0. In Birds of the World (P. G. Rodewald, Editor).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stejay.01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上一篇:王牌战争文明重启手游
下一篇:【娱乐关键词】之大尺度综艺节目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