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风云:满天星斗中一颗叫红山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05
手机版

  

  玉玦形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朝阳市牛河梁遗址采集,辽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玦形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博馆藏

  假如说松辽古代书画珍品多拜溥仪所赐的话,其实它悠久的本土文化不仅在于我们所熟知的契丹,还有远古时期的红山文化。早在距今6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分布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性和与邻区广泛交流的开放心态,走过了1500多年的发生发展历程。玉玦形龙有个奇葩别名——玉猪龙。

  

  玉C形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1956年北京购买,鲁迅美术学院藏

  红山先民创造了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祭祀建筑群和独具特色的玉器,证明红山文化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文明之路,也是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如满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中最耀眼的一束,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石雕人头像,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朝阳市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南人北人之说,自古以来就令文人纠结。或许气候、生态等生存环境的原因吧,北方人体格高大而生性彪悍。白山黑水,冰天雪地,寂寂长夜,寒窗孤影。我想骨头缝里都藏不下吴侬软语水袖漫舞,貌似灵魂深处装满了“蹦蹦”的“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陈寅恪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石雕人像,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且不说“北方出皇帝,南方出宰相”那么虚无缥缈的事,我们说爱情。南人的爱情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先秦《诗经?邶风》),那是男追女隔座山;北人的爱情则是“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这是女追男隔层纱。咋样?“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北朝《地驱歌乐辞》)!

  

  玉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岫岩玉曾跻身我国四大名玉(其三为陕西蓝田玉、新疆和田玉和南阳独山玉),美则美矣,却在稀有、耐久上犯了忌,如今似乎成了玉界白菜。岫玉实则蛇纹石,山生水藏,细腻温润。《尔雅》说“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山之殉圩琪焉”。“医无闾”即今锦州北镇之医巫闾山,周时为幽州镇山。段玉裁注《说文》释“殉圩琪”为“玉名……东夷语”。岫玉曾领红山文化之风骚,亦为大汉“金缕玉衣”的主角儿。

  

  玉勾云形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博馆藏

  红山文化的横空出世,把华夏文明的地位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的序列中超越后者而居第三。无论玉猪龙还是玉勾云形器,作为红山玉器中的经典器型,抽象简约,似鸟非兽,从构图思维到艺术风格,从器型种类到琢玉技术乃至应用范围,无不透露出某种特殊的神秘感。它一定是用来佩戴或悬挂的,既是视觉符号,更是精神符号,超出了我们今天的想象和理解。

  

  玉斜口筒形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红山玉器斜口器型较多,一时搞不清其作何用?从考古学意义上讲,因其多置于头骨下方,有专家认为是戴在头上的法器。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与此高度相似的玉龟形器,却被认为是占卜工具。奈何古人只能凭借文献跟我们对话,真是逼疯福尔摩斯,吓跑波罗、柯南。我倒觉得是束发器,吐吐舌头,别笑我没文化。

  

  彩绘陶鬲,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3500年),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辽博馆藏

  红山文化彩陶的出现显然受到了黄河流域彩陶工艺的影响,但又保持了辽西地区更早文化的传统。河北蔚县曾发现了兼具红山文化特点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说明南北两个文化曾在桑干河上游交汇和交流。以中原人的视角和思维,此器造型貌似还靠谱儿,除三足尖外,通体的卷云纹,再往下看,就越看越“不像话”了。

  

  陶人形壶,新石器小河沿文化南宝力皋吐类型(距今5000~4000年),通辽市扎鲁物旗遗址出土,内蒙古考古所藏

  或许看惯了中土史前文化的器物造型,无论具象还是抽象,多强调其生趣或者威严和神秘,故三星堆的古羌色彩让中原思维大呼怪诞、颠覆。同样,草原文化自有其独特语言。通辽一座辽代公主墓出土过一个写实堪如翻模的黄金面具,反映了契丹人“形不灭则神不散”的传统观念。陶人形壶两臂写实,面部写意,特别突出了双乳,乍看去似一孕妇在炫耀肚皮,真是粗犷到了随心所欲,很难与“人面桃花相映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相联想。

  

  辽绿釉单孔鸡冠壶(皮囊形为契丹经典造型之一)

  

  辽绿釉贴盘龙菊花流云纹双孔鸡冠壶

  

  辽黄釉捏梁鸡冠壶

  

  唐晚期白瓷横梁鸡冠壶

  

  辽金三彩釉划花捏梁鸡冠壶(长颈形为契丹经典造型之一)

  

  辽白釉绿彩纽带装饰折梁鸡冠壶,辽宁喀左大三家子出土(我的第一反应,Gucci、Prada、COACH也不过如此了)

  

  辽绿釉印蓖点纹执壶,徐庆泉捐赠(美中不足——缺盖)

  

  辽白瓷牺流穿带壶(考其功用,我的第一反应却是虎子)

  

  辽绿釉划弦纹凤首瓶

  

  辽黄釉凤首瓶(瓶口略斜,或许并非拉坯技艺欠佳或一时失误,而是烧窑时风口火力不均所致)

  

  辽白瓷划莲瓣纹净瓶、白釉净瓶

  

  辽白瓷刻牡丹纹罐(千年遗物沉静如许,似见工匠挂釉前刻花时娴熟飞快、土屑崩飞的场景)

  

  辽金白釉剔粉牡丹纹梅瓶(中国瓷器第一造型,最早出现于唐,宋辽时较流行;纹饰减地剔刻)

  无论器型还是釉色,是否有马背民族的草原气息扑面而来?公元10~11世纪,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为其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在大辽辖内烧制的瓷器、釉陶器和素陶器,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在保留契丹传统元素的同时,也“向慕华风”,广泛吸纳了中原及域外文化的滋养。相反,假如中土出现了皮囊造型的设计,那一定是收到了草原文化的熏染。以异域风情为时尚,始终都是世界性的审美风向。其纹饰似乎也是信手拈来,率性、质朴、粗犷、豪放其实都是时尚元素。

  

  辽绿釉印水波花卉纹碗

  

  辽三彩釉印复瓣莲纹花式碟

  

  辽三彩釉印牡丹纹方碟

  

  辽三彩釉印水波三花纹海棠盘(契丹陶瓷代表器型)

  

  辽三彩釉印海水流云纹扁把壶(这是我迄今所见最美的三彩)

  

  辽三彩釉猫形器(许多朋友都以为唐三彩只能是马)

  

  辽三彩釉鸳鸯形水壶

  

  北宋酱釉花口碗,辽宁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此器造型、釉色只能来自北宋,简约不简单)

  古代低温釉陶技术不独为中原一域所有,契丹人的辽三彩,在图案简洁、刻花率性和挂釉随意、彩釉明丽中,镌刻着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审美、粗犷与豪放。无论器型、纹饰还是釉色,分明可以读出完全有别于中土的契丹语言。

  

  辽太平十一年(1031)圣宗皇帝哀册并盖

  哀册是帝王或其后妃下葬时所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前蜀永陵和南唐二陵作玉石册形状,明定陵作木质板状,以丝绳编缀成册,辽庆陵则作石墓志状,埋入陵中。古代墓葬十墓九空,哀册成为确定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

  

  辽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哀册”篆盖

  辽圣宗耶律隆绪是在汉地相当有名的萧太后萧绰之子,享年61岁,在位49年,葬庆陵(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北)。正是在他任内,屡败宋师,约盟澶渊,并整顿吏治,任贤去邪,辽王朝达鼎盛。他汉文化修养颇高,晓音律,精绘画,通道、佛二教。庆陵三陵出土哀册15方,上为覆斗式,下为仰斗式,分册盖、册石两部分,契丹文、汉文对照;每石重1.5吨。其侧面有线雕纹饰,端庄飘逸精美异常。

  

  唐中期九霄环佩琴(通长122.7厘米,肩宽21.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4.4厘米)

  唐中期九霄环佩琴,取其“声传九霄,音似佩鸣”之意,伏羲式,七弦十三蚌徽。鹿角灰胎,原漆栗壳色,面及侧墙经重髹呈猪膘色。面布小蛇腹间牛毛纹,底有蛇腹间冰裂纹。琴底轸池下方刻篆书“九霄环佩”琴名。圆形龙池内纳音微隆,下方刻“清和”篆书方印,再下为细长椭圆形凤沼。腹内可见长方形条状百衲纹。紫檀岳尾,轸、足皆红木镟成。篆书方印皆原刻。

  

  唐九霄环佩琴(局部篆刻)。图源网络

  玄宗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斫琴者有雷氏家族,弹琴者有董庭兰,一时为盛。古琴样式有伏羲式、落霞式、神农式、仲尼式、蕉叶式、连珠式等多种,尤以伏羲式最具文化意义。已知传世唐琴不过18张,其中伏羲式只有4张(其他三张在北京故宫、国博和何作如先生私藏),据说每张的市场估值都在人民币4亿以上。

  

  新莽时期杜氏博局镜

  

  东汉神仙车马画像镜

  庾信作铜镜诗说:“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从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齐家文化出现铜镜,人类顾影自怜的历史长达4000余年。随着清中期西洋玻璃镜大量传入中土,铜镜终于谢幕。不过其背面精美的纹饰,依然向后人讲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新莽刀币“一刀平五千”

  小时候串竹帘、踢毽子多用方孔圆钱,只是彼时尚不知其收藏价值。我曾在大学路邮币市场从一老者手里淘到悬针篆“大泉五十”、“小泉直一”。我那莽兄代汉立新后四次改革币制,一度造成经济混乱。其摄政时铸“一刀平五千”,“一刀”二篆字以金嵌铜,一枚法定值5000五铢钱,两枚可兑黄金一斤。张衡说“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李白、杜甫、韩愈都诗云“我为卿狂”!

  

  隋石雕佛头(石灰岩,局部)

  

  明木雕罗汉像

  

  明木雕罗汉像

  佛像艺术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古印度,十六国时期始现于内地,广义上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辽博所藏,以材质分,一是以北朝和隋唐为主的石刻造像,一是从十六国到清的鎏金铜像;以风格分,即汉传、藏传佛教。尤其汉传佛教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南北朝清秀飘逸,隋唐典雅端庄,两宋写实自然,明清浅显世俗,成为佛教汉化的生动体现,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中国第一部科幻机甲爽片《明日战记》:古天乐是种树人
下一篇:剑魂online活动列表 开服活动攻略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