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剧评+操盘团队深度全解析,改变台湾影视的剧?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05
手机版

  大家好,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已被小编的华丽文采吸引了吧,你一定要成为小编的铁杆粉丝哦~

  

  

  因工作关系,目前已将此剧全数看完,并且相信这是一部有机会能改变现今台剧体质、打开社会对话的戏剧,这片土地等这部戏剧太久了,所以此文章将先从产业面剖析《我们与恶的距离》特立独行的合作案例,接着佐以看点和全剧剧评,提供读者对此剧有更多的了解与解读方向

  

  首部「大数据」剧本锁定观众精准描写

  从产业面说起,《我们与恶的距离》由公视推动,且在文化部的「前瞻计画」第一期特别预算补助下,以约4300万台币制作10集,金钟编剧吕莳媛构思剧本多年,同时也是全台第一起案例以「大数据」实验的剧本合作。影视作品使用大数据分析,无非是希望能从网路上的「关键字」筛选,进而以最精准的角度切入,让作品题材打中目标受众,让资方清楚投资在哪一部份的阅听众,也希冀创作者更有方向编写剧本题材。

  

  而此次的「大数据分析」则是由行政院科技部提供预算,公视、吕莳媛与资策会的三方合作,一步一步朝着拆解数据以利剧本的方向前进,然而之后并未体现在剧本上,深究原因为数据冰冷,无法描绘出人性的轮廓样貌,剧本不够扎实。虽然最终成效不佳,但制作台剧的思维已经在改变,且是由政府带头。

  

  与国际接轨全世界都看得到

  至于《我们与恶的距离》则是林昱伶成立的大慕影艺夺标制作拍摄,林昱伶近年的成绩有目共睹,以独到的眼光捧红了《红衣小女孩》系列、《麻醉风暴2》等多部知名作品,在《我们与恶的距离》前期,林昱伶便遇上了CATCHPLAY执行长杨丽贞,过往CATCHPLAY深耕于电影,在台湾代理发行电影多年,甚至也有直接投资好莱坞电影的经验(马丁史柯西斯的《沉默》),这次旗下的串流平台「CATCHPLAY ON DEMAND」首度引进戏剧,尝试转换战场,杨丽贞表示见到剧本时有一种「 Magic moment 」(魔幻时刻),当下认定这无疑是台湾最好的原创剧集,整个制作的优异表现创造出来的张力与感动,驱使着CATCHPLAY要为这部剧做点什么。

  于是《我们与恶的距离》便将版权卖给CATCHPLAY ON DEMAND,CATCHPLAY 将行销电影的最高规格应用在此剧身上,试片、特映、记者会、户外大型看板和看电影的厅前广告等预热手段一应俱全,成功炒热观众对本剧的期待度,长期耕耘电影产业的CATCHPLAY 这次的跨界合作,替台剧注入一股活水。

  

  而HBO Asia继《通灵少女》的成功后(目前第二季也正蓄势待发),再度与台剧结合,HBO Asia执行长施鹏騌(Jonathan Spink)也在台湾首映盛会也表示:

  「2012年开始,HBO Asia即开始制作亚洲的原创大制作,透过这些作品在亚洲的广大回响,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亚洲原创作品的重要性及影响力,日前部分亚洲原创大制作也已成功在亚洲以外地区的HBO服务上播出。」

  

  从公视制作方、文化部开始努力,积极推动新剧种的诞生,令投资方肯出钱买下版权、出力行销推广,紧密地与在地企业(数位影音串流服务CATCHPLAY ON DEMAND)结合,同时对接国际市场(HBO Asia),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合作方式越来越普及与多元,有了这两大平台,台剧盛大走出台湾,迎向亚洲甚至世界,「看见台湾」并非痴人说梦。先不说别的,从这次《我们与恶的距离》多方合作的瞩目程度来看,就已经成功一半,值得整个产业借镜。

  金钟编剧吕莳媛剧本扎实深入

  至于《我们与恶的距离》能有这次亮眼的合作案,各界看上的当然是「好剧本」,深信有口碑发酵的潜力和打动人心的魔力。从剧之根本来看,第一集开始,此作对于死刑议题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地碰撞出正反面论述,从无差别杀人事件大方向延伸出相关议题,包含职场、媒体、教育、家庭等,全剧彼此紧扣,彷徨与无助同时张牙舞爪般地挑衅人生与社会,而此剧在各个角色交织下,织出一张强而有力的脉络,缜密的剧情安排与构思,替台湾社会娓娓唱出生命之歌,低吟出不愿面对之恶。

  

  《谁先爱上他的》、《出境事务所》金钟编剧吕莳媛的剧本强大而扎实,每一条故事线拉出来的价值观清晰且有力,每个角色都代表一个立场、背负该有的责任,展现了对近年台湾社会细腻的观察,随着剧情推演,笔下角色在苦难中皆开始思考不同面向的论调,从另一种角度细究,改变了原先「僵直」、「对立」的情绪与立场,深掘角色发展的可能性,很难想像在做田野调查时下了多少功夫,深度与广度皆俱,在此片体现出时而柔软、时而坚韧的情感,不说教却又醍醐灌顶地令观者思考过往那些刻意遗忘的伤,直通人心,剧本编写的才情令人折服。甚至不只在台湾,这样的议题影响着全世界,带着普世价值,打破文化藩篱,因为《与恶》从人性出发。

  

  或许对吕莳媛来说,从无差别杀人的议题切入,真切地触碰恶与恐惧,才有机会望见善与希望。

  而导演林君阳也功不可没,在多线叙事的调度上本就不易,能成功掌握到群像剧的精髓,不失焦,将每个人物的观点清楚摊在观众眼前,且兼顾戏剧张力,节奏拿捏的恰到好处,光是能做到这几点,已经值得喝采。

  老中青三代戏精齐聚演员同台飙戏

  全剧更重要聚焦在「标签化」,恰巧与去年同样由吴慷仁和林哲熹演出的《狂徒》一样,所有的「标签」是否能有其他诠释的可能,能有不同解读的面向,能否将既定印象褪去,找出「标签化」的原因,将整个体制松动,或许对那些不被了解的人来说,就有机会看见未来。

  

  至于演员的部分,睽违15 年再度演出台剧的贾静雯当然是一大看点,此外温升豪、吴慷仁、周采诗、曾沛慈、林哲熹、陈妤、检场、谢琼暖、施名帅、林予晞、洪都拉斯等阵容一字排开演技毋庸置疑,老中青三代各司其职,在有限的篇幅下,完成一次次精彩的对手戏和内心戏,鲜活了剧本中的角色,赋予角色有血有肉的生命力。唯一较为可惜的是童星于卉乔饰演的角色,台词稍嫌生硬,演技略有尴尬,总觉得这是编写上的状况,除此之外,这群演员无从挑剔。

  

  此剧每个人皆有自己的悲与伤,但其实都在寻找善与爱,如何与之共处、找到出口,甚至让观者有能力帮助受苦之人,可能是这部片更大的宏愿。如同温升豪在访谈说的:

  「其实戏剧影响人很深,应该藉由不一样的剧种,去拓展、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念,希望这部戏能够引领观众走向成熟。」

  

  在台湾,我们有过郑捷、有过小灯泡等阴暗面,当巨大的悲伤与愤怒笼罩时,似乎批判总是容易,却少了时间好好思量背后的成因,于是今年《我们与恶的距离》拾起这些伤痕,勇于拆解、直视罪恶的背后,此剧诚恳、不卑不亢地希望能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展开对话,请每位观众不要带立场,编剧和导演也未定义好与坏、善与恶,二元对立并非唯一解答,给自己多点宽容,给社会、彼此和这部戏一点时间,慢慢思考与恶的距离。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美丽大方英俊潇洒的你此时有何想法?欢迎吐槽点评点赞都是对小编的支持与厚爱~

上一篇:原创盘点台湾偶像剧收视率前十:哪部剧是你心目中的天花板?
下一篇:又有 8 款 Android App 被发现内含恶意软件,如有下载请尽快删除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