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概述:“满洲国”的教科书,是如何歪曲中国历史的?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03
手机版

  日本占据东北后,为了达成其殖民目的,精心炮制出了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殖民理念。至于其根本目的,就是愚弄和蛊惑东北各族人民,甘心为“满洲皇帝”溥仪甚至是日本天皇“效忠”,服从日本的殖民统治。

  于是,历史教科书摇身一变,成为了他们最有力的辅助工具之一(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满洲国”的,是如何给年轻一代人洗脑的?)。那么问题来了,“”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是如何具体撰写近代中国以及东北历史的?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满洲国”《满语国民读本》封面

  1)“东北非中国?”

  为了给“满洲国”的“建立”制造“合法依据”,日本人处心积虑地在历史教科书上大做文章,旨在割断东北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历史联系。

  1)刻意无视“中国史”

  因此,“满洲国”的历史教科书,共分为“满洲(东北)史”、“东洋史”和“西洋史”三大模块。至于“中国史”,完全被无视掉了。

  所谓“满洲史”,可以理解为历史上生活在东北境内的“土著民族史”。因此,教科书秉承着“肃慎—扶余—高句丽—辽—金—元—清”的历史沿革。

  对于“满洲”的“独立”,教科书如是评价道,“我满洲自古以来即为独立之国家,与中国常为起伏之势,绝非中国领土。此次建国,实历史上之必然性,无丝毫之可疑。”

  “满洲国”皇宫

  在讲述亚洲地理时,教科书如是写道:

  “亚洲位于大陆之东部……占全世界陆地三分之一。我国(满洲国)、日本、中华民国、暹罗、土耳其等独立国外,(其他国家)为欧美诸国势力所及之地”,“中华民国乃亚洲东部之大国。东临太平洋、东北部邻我国(‘满洲国’)、北及西连苏联,南与印度及中南半岛接壤。面积约等于我国之六倍,人口多于我国十三倍”。

  总而言之,一系列“骚操作”的根本目的,就是想将东北从“中国(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观”)”剥离开来。

  “满洲国”的宣传海报

  2)何谓“日满一体”?

  与此同时,他们不断鼓吹所谓“日满一体”、“同文同种”等一系列带有极强蛊惑性的内容。

  对此,“满洲国”《学制纲要(1938)》如是说道:“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授予知识技能,更图保护、增进身体之健康,养成忠良之国民”。

  因此,在“满洲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充斥着大量“满洲国”与日本拥有“友好关系”的论据。“日本与满洲国之关系,已有三十年之历史。满洲之开发曾得其技术及资本之大助。……故我满日两国真所谓兄弟之邦也。”

  讽刺的是,日本人根本就不认为“同文同种”的理念。他们歧视汉语,歧视中国人,以“同文同种”的宣传口号,不过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人民惯用的一种话语策略而已(拓展阅读:随笔:日本在“满洲国”的语言殖民)。

  宣传所谓“五族协和”的海报

  3)什么是“满蒙非中国”?

  与此同时,日本人还基于历史、地域、文化等角度,大肆宣扬所谓的“满蒙非中国”理论。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以内藤湖南(1866—1934)、稻叶岩吉(1876—1940)、白鸟库吉等(1865—1942)为代表的不少日本学者,就曾比较含蓄地发表过类似观点(拓展阅读:随笔:日本在“满洲国”的语言殖民)。

  有趣的是,“满洲国”《国史》教科书的编者,是日本人斋藤茂

  进入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快速膨胀,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前身)教授矢野仁一(1872—1970),率先发表了一系列鼓吹“东北非中国”的言论。

  他认为,“(处于)云水缥缈地带的边疆的满洲(东北)、蒙古、西域(新疆)是假的国境,不是真的国境,也可以说不是中国的领土”。

  资料显示,他先后在《大阪朝日新闻》、《外交时报》等刊物上,发表了《满蒙藏非支(中)那(国)本土论》、《满蒙非支(中)那(国)本来领土》、《日本在满蒙的正当地位》等颇具挑衅意味的文章。

  矢野仁一

  显而易见,他的暴论得到了日本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比如时任首相田中义一在《田中奏折》中,就对矢野仁一表达了充分赞赏:

  “所谓满蒙,历史上既不是中国领土,也不是中国特别区域。我国矢野博士努力于中国历史研究,认为满洲绝非中国领土,业经帝国大学公表于世。我国矢野博士之研究发表极其正当。中国学者对帝国大学的立论,无可反论者。”

  同样,石原莞尔在“九一八”事变前夕制定的《占领满洲计划》中,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从历史等观察,满蒙与其说属于汉族,毋宁说应属于日本民族”(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少壮派异端”的“亚洲野望”)。

  一言概之,在军国主义思潮大行其道的日本,“满蒙非中国”理论早已“深入人心”(拓展阅读:从“脱亚入欧”到“普通国家”,小议日本“国家形象”的演变)

  电影《二二六》剧照

  2)如何评价甲午战争?

  在“满洲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日本人不仅刻意回避了“霸占朝鲜”和“侵略中国”的历史史实,还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坚持平等道义”的人设。

  对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前因后果,教科书中如是写道:

  “在日本认朝鲜为自主独立国,缔结平等的条约时,清朝还以朝鲜认为属邦,事事想要干涉….朝鲜分为独立、事大两党,两派对抗。独立党是依靠日本援助,事大党依赖中国,两党各不相下。这时候,清朝的袁世凯,率领大兵帮助事大党攻独立党,独立党一败涂地。事到这样,日本恐因朝鲜问题,将来酿成日清两国的失和,深以为忧,故此缔结天津条约。约定两国均撤兵退出朝鲜,如有不得已要派兵时,得互相通知。”

  东学农民起义主题绘画

  “后来,朝鲜起东学党之乱,清国便不顾前约,独自往朝鲜派兵。所以日本也出兵,保护在朝鲜的日本人,并且劝告清国协力改良朝鲜的政治。清国不应,反倒要求日本撤兵,终究弄到两国开战。清兵被日本军逐出朝鲜国外,辽东半岛也被占领,清国向日本请和,承认朝鲜独立,送出赔偿金,把辽东半岛和台湾让给日本。辽东半岛给了日本。俄国便不得侵略东方,所以他拉拢德、法,反对这次和议,劝告日本把辽东半岛交还清国。”

  日军攻陷平壤,清军的金钱鼠尾辫子,实在是过于瞩目

  从上述一系列描述中,我们甚至产生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朝鲜讨说法”的错觉。与此同时,清朝的失败,更有着一股“咎由自取”的意味(拓展阅读:读书笔记:韩国历史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

  讽刺的是,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将朝鲜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1910年,两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进入了长达36年的“日据时期”,全体朝鲜人民都沦为了亡国奴(拓展阅读:读书笔记:韩国历史中的“狂妄”和“自卑”)。

  宣传“内(日本)鲜(朝鲜)一体”的海报

  3)如何评价“皇姑屯事件”?

  1)“皇姑屯事件”爆发的原因

  1927年4月,田中义一上台后,日本不仅向张作霖强索铁路权,还胁迫他解决所谓的“满蒙悬案”,最终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日怒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作霖严词拒绝对方在“满蒙”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移民等一系列无理要求。于是,双方的关系变得更为恶化。

  北伐战争失利后,日本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乘机向张勒索“满蒙”的权益,但再一次被手握重兵的张作霖予以拒绝。碰了一鼻子灰的关东军最终决定,在他返回沈阳的路上,“将其除掉”。

  张作霖

  2)什么是“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本人被炸成重伤,在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但为了防止日军乘机举动,奉天当局决定对外密不发丧。

  根据文献记载,“大帅府邸一直灯火辉煌,烟霞阵阵”。厨房每日三餐仍按时送饭进去,家人一律不啼哭、不戴孝。主持家政的五夫人,每日浓妆艳抹,与前来窥探虚实的日本太太们进行周旋。

  与此同时,关东军先后制造了“奉军军车脱轨事件”和“沈阳炸弹案”,企图在城市引起混乱。6月16日,合计1.8万名关东军士兵,竟然一边唱着“南满是我们家乡”的歌曲,一边在沈阳城南举行了规模不小的军事演习。

  不过,因为关东军自始至终都不敢确定张作霖是否毙命,因此一直未敢贸然行动。直到张学良潜回沈阳后,大帅府才在6月21日公布了张作霖的死讯(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东北军”的前世今生)。

  3)“满洲国”教科书中的“皇姑屯事件”

  有趣的是,在“满洲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东北王”张作霖的生平,描述得颇为详细。不过,对于皇姑屯事件,相关描述却显得“尤为单薄”。

  “民国十六年(1928),(张作霖)升到大元帅的荣位。可是因为这个,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派就组织国民革命军,协力压迫他。他不得已,才向奉天退归;途中被炸弹击毙(即皇姑屯事件),时年五十五岁。”

  前面提到,“皇姑屯事件”是关东军精心策划,旨在除掉张作霖的阴谋事件。不过,在教科书中,关于他和日本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几乎只字未提。因此,很多不明真相的学生认为,“张作霖的死,完全是军阀混战和权力斗争的结果,与日本毫无关系”。这样的春秋笔法,无疑成功掩盖了日本侵略东北的狼子野心。

  “皇姑屯事件”主题明信片

  5)如何评价与“九一八事变”?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统辖)”。7月1日,他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使得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不久,他被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和东北边防司令长官。12月29日,张学良正式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

  “改旗易帜”的吉林和黑龙江

  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

  张学良主政后,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并开始在南满洲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并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使得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

  与此同时,他大力推行“反日教育”,在东北各级学校中设置了“国耻教育课”,使得社会的反日情绪日趋高涨。

  感到危机感的关东军不断提出抗议,但张学良一直不为所动。于是,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在合适的时机)发动战争,夺得主导权”。

  2)何谓“万宝山事件”

  1931年,中国人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骗取万宝山村附近12户农民的土地,违法转租给188名朝鲜农民。这些善于种植水稻的朝鲜人旋即开掘水渠,截流筑坝,进而与当地农户产生了冲突。很快,吉林省政府做出了“令朝侨出境”的批示(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东北大米”是如何炼成的?)。

  然而,日本驻长春领事田代重德,不仅派遣日本警察予以制止,还限令他们于7月5日前完成筑渠。7月1日,愤怒的中国农民与日本警察爆发了肢体冲突。后者以“护侨”为名,蓄意开枪打死打伤了多个中国农民。

  事后,日本进一步歪曲真相,在朝鲜各地煽动反华风潮,致使旅朝华侨死伤数百人,财产损失无数。与此同时,日本借机在东北征兵,为武装侵略东北“铺平了道路”。

  “万宝山事件”资料图

  3)“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

  1931年9月18日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次日,张学良在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守军被数量不及其十分之一的日军击溃。 截至9月19日10时,关东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尽管长春的东北军自发反击,但战至次日便宣告陷落。9月21日,占领吉林。

  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并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0月26日,关东军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一言概之,关东军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将东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尽数据为己有(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发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后悔了吗?)。

  电影《西安事变》(1981)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

  4)教科书中张学良和“九一八事变”

  对于张学良主导推行的一系列反日措施,教科书统统将其视为“排外”、“忘却和睦邻邦的大义”和“蹂躏日本在满洲的各种权利”的行为。换言之,他们一直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中日矛盾的源头,就是张学良。

  对于张学良本人,教科书如是评价道:

  “张学良承他父亲的事业,在南方的蒋(介石)和北方的阎锡山)、冯(玉祥)等间,能继续维持他的势力。可是枪毙像杨宇霆那样的腹心,忘敌事仇,竟和南方蒋介石相提携做了国民政府的副司令,不知持盈保泰,但极力扩张军备,储蓄私财,充实自家的势力。他又本着国民政府排外的方针,忘却和睦邻邦的大义,遂蹂躏日本在满洲的各种权利,并迫害(朝)鲜农(民),就惹出许多不祥的事情(万宝山事件)”

  浓烟滚滚的北大营

  与此同时,教科书将“九一八事变”的“锅”,一股脑甩给了张学良和东北军。

  “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他(张学良)的军队,在奉天的北方炸坏了满铁路线,并击射巡察路线的日本兵。故此中日两方面的军队,就引起不幸的大冲突来了。后来,日本军队能攻破多数的张军及其联络的兵匪,到底把他的势力,由满洲的地方,尽数地驱逐出去。结果满洲的人民等,从虐政中自然救得庆更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故意歪曲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二十万东北军,都是遵照“不抵抗政策”主动撤出关内。但在教科书中,东北军“主动入关”的选择,被污化为“(从东北)被尽数地驱逐出去”,其用心险恶的程度,可见一斑。

  进攻北大营的日军

  5)篡改历史的“效果”怎么样?

  在今天看来,这种奴化教育在毒害东北青少年的精神方面,可谓“效果显著”(拓展阅读:1931-1945:日本是如何奴役和残害东北人的?)。

  一些学生感到困惑,“咱们是中国人,怎么到了学校,就变成满洲国人了呢?满洲国是怎么回事?满洲国就是中国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主动接受了“满洲人”的身份,并以“自己是满洲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比如一篇名为《满洲帝国前途之乐观》的学生作文就这样写道:

  “鸭绿江畔,长白山头,有揭独立之旗、翻自由之帜者,果何国乎?曰我满洲大帝国是也。我国自成立以来,万方向化,四海风从,内而王道治国以求人民之幸福,外而亲仁善邻,以谋东亚之和平。果由此百废俱兴,蒸蒸日上,则注重实业,工艺必因之而发达,提倡农学,米谷必以之而丰收。行看国用日裕,国势日振,自不难与东西诸列强,颉顽于宇宙间矣。”

  一言概之,奴化历史教育的结果,不仅有奴隶意识的“养成”,还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历史教科书就是“奴化中国人”的教育工具。

  6)尾声

  不过,面对日本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东北人民从未屈服。1945年8月30日,在黑龙江省的东宁,最后一颗炮弹爆炸后,一切归于沉寂。

  就在这一天,关东军第一国境守备队司令官鬼武五一和残存的901名日军走出胜洪山要塞,向苏军投降。至此,东北战场上日军有组织地抵抗彻底告一段落结束。

  此时,距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过去了整整13天。换言之,这可能是二战史上最后一次战斗。掐指一算,距离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

  东北抗联将士

  这片黑土地,是抗日战争中沦陷时间最长,但也是抵抗时间最长的地区。在漫长的14年中,东北抗日联军和关东军一直在殊死奋战,坚持着一场不平衡的战争。最终,我们获得了胜利!(拓展阅读:历史 | 白山黑水唱悲歌:东北抗联当年到底有多难?)

上一篇:10日竞彩单场数据:[奥运男足]韩国VS日本
下一篇:TapTap发现好游戏,亏得心动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