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海阳人】文武景晨 热血将军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1965年3月 授予列兵军衔

  18岁 与大海结缘

  1964年12月24日,刘景晨清晰记得这个日子。那天,他离开了养育他18年的家乡,在当时海阳县人武部应征入伍。离家时父母及乡亲们千叮咛万嘱咐,要练好本领保卫祖国,这是海阳老区人民的嘱托。当年的12月31日,刘景晨乘船到达了四面环海的刘公岛,从此与大海结下了情缘。

  在刘公岛训练团,刘景晨被授予列兵军衔,任学兵班长。因学习专业技术及各项工作成绩突出,1965年11月入党,12月分配到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长春军舰”。“我第一次见到这样光荣、威武的战舰,内心激动不已,暗下决心,多掌握几门专业,为海军建设贡献力量。”刘景晨说。

  在这艘舰上,刘景晨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三门专业技术。1969年5月任鱼雷军士长。同年冬天的一个夜间,风雨交加,波浪滔天,军舰满载48枚水雷进入预设雷区。他带领全体水雷兵,在灯火管制、舰艇摇摆的条件下,准时准点将所载水雷布设到预设雷线。

  

  难忘怀 生死考验惊心动魄

  1970年3月3日,刘景晨离开长春军舰,前往大连船厂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首舰下水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反潜区队长、导弹部门副政指挥。

  舰上的岁月,刘景晨经历过生死的考验,然而,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立志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海军。在几年的军舰适航性试验过程中,火炮射击把挡风玻璃震碎,用做实验的荷兰猪被震昏,舰员耳膜内陷;火箭弹试射,烈焰飞腾,将舰舷栏杆烧弯;导弹发射试验,气浪把5平米的发射筒的钢盖冲到海中。在险情面前,人人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军舰适航性试验,105舰特意到千里之外台风频繁的海区等待台风。风力达十级时出航,风吼雨啸,海面巨浪像一群猛兽向战舰劈来,舰体摇摆幅度越来越大,舰首时而被抛起,时而被淹没,大多数舰员晕船呕吐。经过10个多小时的搏风斗浪,终于完成多种状态试验。“像这样的试验,成功与失败,概率各占50%,一旦失败就会舰毁人亡。”

  在经历了极端艰险、严峻的考验后,幸福正在后面等待着他。

  1973年9月,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李德生来舰视察导弹发射试验准备情况。首长离舰后,刘景晨所在部门的全体人员与科研人员连续几个昼夜测试电路、排除故障,许多人没合眼,终于使系统处于良好状态。发射当日,晴空万里,蓝天白云,随着“发射”口令的下达,四枚舰舰导弹发出春雷般的轰鸣,直冲海空,准确飞向目标。全舰官兵及科研人员含着幸福的泪花,欢呼声持续数分钟。

  “十年磨一剑”,十几年来,刘景晨经受了驱逐舰艰苦环境的磨练,尤其是潜艇历练。狭窄的住仓,窄小密集的床铺、高温污浊的空气、以罐头为主的食物、几天不换内衣……任务成败的压力,天天紧绷的神经,是对韧性和耐力的巨大考验。在刘景晨任大队参谋长时,1985年8月19日,他率五艘护卫艇在海上抗击几十年不遇的9号台风,附近的舰船有的已经触礁沉没,狂风恶浪把百余吨的护卫艇不时推向波峰浪谷,编队指战员面临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他采取机动抗台的措施,终于脱离了台风近中心,使编队转危为安。

  

  2002年 组织海上实兵演练

  为祖国 磨砺海上“利剑”

  经过十多年驱逐舰、潜艇艰苦的历练之后,刘景晨调海军基地任参谋、业务长、处长等职,后又调舰队舰艇训练中心任主任。这些职务都是围绕部队战斗力生成、保持、提高而服务的,也就是为祖国磨砺利剑。

  他记忆最深的是1985年那次调整改革,那是一个春风化雨、激情满怀,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全力抓军事训练的年代。八月份的一次导弹实弹射击,全是他设计的新课题,实施当日,发射各型导弹8发,取得了8发8中的好成绩,其中岸舰导弹对活动靶艇射击,把靶艇打得面目全非。九十年代初期,他在舰艇训练中心组织数十艘舰艇科目全训,每年出海过百天,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他超前三年,组织新装备培训,形成了某新型驱逐舰的组训力量。

  在任快艇支队长期间,刘景晨狠抓战法研究,研究出多种战法,并通过训练转化为战斗力。1998年10月,某型艇编队跨区圆满完成任务。为使轻型舰艇兵力成为海上利剑,他竭尽了全力。

  

  1980年 组织计划布雷演练

  走上领导岗位 实战与理论相结合

  1998年10月,刘景晨被任命为海军基地参谋长,2000年11月任基地副司令员。最使他难忘的,是在海军将官晋升仪式上所受的教育。从列兵到将军,每一次职务变动,都会激起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授衔晚宴结束后,刘景晨马不停蹄,立即乘飞机回基地。次日,在海上指挥了一次信息战、电子战条件下的导弹实弹射击演练。演练中,发射各型舰舰、舰空、空空、岸舰导弹多枚。近似实战的环境,使所有参演部队受到锻炼。

  做为一名战役指挥员,刘景晨综合运用了几十年所掌握的海军专业技术、各舰兵种战术,尤其是在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战役指挥班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了应有的组织指挥能力。他带领部队多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演习,善于从理论到实践说明问题。他撰写军事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在军内杂志上发表并多次受奖。

  

  2004年 刘景晨生活照

  “海阳精神” 鼓舞前进

  2004年10月,刘景晨退休了。面对大海的狂风恶浪,任务中的艰难险阻,潜艇海上生活的极度艰苦,他从没有退步过。“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有部队官兵的同舟共济、团结战斗,还有一种始终鼓舞我前进的‘海阳精神’为我做后盾。”刘景晨说,“这种‘海阳精神’,就是勤劳、勇敢、诚实、创新的精神。”

  1972年的建军节对刘景晨来说十分难忘。当时他在第一海军学校(现大连舰艇学院)学习,许多学员对我军“以劣胜优”信心不足,为给大家鼓劲,学校领导请来三位民兵,用英雄事迹来鼓舞数百名的海军干部。这些英雄们不是别人,正是海阳的民兵英雄孙玉敏和“爆炸大王”于化虎、赵守福。

  “我们海阳的民兵英雄在台上作报告,我作为一名海阳人在台下,怎能不自豪、不激动。”海阳的民兵英雄在讲述自己英勇歼敌的心路历程时,他们在带给年轻学员以劣胜优的信心的同时,也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难能可贵的“海阳精神”。“作为一名海阳籍军人,我必须要做‘海阳精神’的传承者,这也是我撰写《海阳赋》的初衷之一。”

  说起《海阳赋》,刘景晨告诉记者,在写《海阳赋》期间,正是儿子远航归来,女婿从亚丁湾护航归来的时刻,他们看了《海阳赋》的手稿后连声称赞,“家人对《海阳赋》的肯定,也是对‘海阳精神’的肯定,我为海阳人的下一代接下我的接力棒而高兴。”(记者 王宁)

  【人物名片】

  刘景晨,海阳市留格庄镇步鹤村人。1946年4月出生,历任战士、区队长、副指导员、部门长、参谋、业务长、大队参谋长、基地司令部军训处长、舰艇训练中心主任、快艇支队支队长、基地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海军少将军衔,2004年10月退休。

  【记者印象】

  知道要去采访刘景晨,记者十分兴奋。对于这个名字,记者并不陌生。与刘景晨的第一次打交道源于本报创刊一周年之际,刘景晨作为本报外埠的海阳籍读者,接受了记者的连线采访。电话交流中,刘景晨的声音洪亮,言简意赅,逻辑清晰,言语间渗透着对这份年轻报纸的喜爱与期待。创刊前期,由本报举办的 “最美海阳”书画、摄影、征文大赛,刘景晨的《海阳赋》也成为征文大赛中的一篇佳作。

  见到刘景晨,记者自然要将那次电话采访作为切入点,知道是记者本人与他通话,他亲切地与记者握手并表示很高兴有此次会面。作为一名老领导,刘景晨如此平易近人,这也让记者原本紧张的心理稍有放松。

  在刘景晨的家里,记者有幸翻看了他的相册簿,相册簿里的照片有数年前他在海军舰艇指挥海上演练的,有海军将官军衔晋升仪式上的;有他身着海军服英姿飒爽照,也有他在品尝海阳大樱桃的平易近人照。这些朴实无华的珍贵瞬间,浓缩了刘景晨的军旅人生,记录了一名列兵到一名将军的心路历程。

上一篇:四合院:敲开寡妇门后,我变坏了 第51章 还要再来一次?你想得美!(求鲜花)
下一篇:发现大米有虫子怎么办?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