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奸!他改动一个字,结果皇帝上当,受害人哑口,大业崩溃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2-11
手机版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富弼、欧阳修、杜衍为核心的改革派,向宋仁宗正式提交一份上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

  宋仁宗批准了绝大多数条款,改革派对此一片欢呼,大宋陈腐的官场太需要新鲜空气了!国子监直讲石介甚至写了一首诗,盛赞改革派,痛斥保守派,甚至指名道姓地责骂夏竦等人为“大奸”。

  

  范仲淹

  改革的本质就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使另一部分人得利。所以改革必然会冒犯既得利益者,小“革”是修补,大“革”通常要用命来换,所谓“革命”的内涵就是这意思。既得利益者不会束手就擒等着被“革”,反扑是必然的,而且很凶残。被石介骂作“大奸”的夏竦理所当地要采取行动,他直指石介。

  如果认为夏竦瞄准石介是出于被骂的恼羞成怒,那你就小看了“大奸”的这个“大”。夏竦很清楚,以范仲淹为首的四巨头才是他真正的目标,但此时,这四个人正沐浴在浩大的皇恩之中,想扳动他们太难,弄不好还会闪了自己的老腰。石介则不一样,改革派的小人物,以他夏竦的地位,动动石介不是太难的事。夏竦是在捏软柿子吗?非也,石介虽然地位不高,但他和改革派大佬们之间的私人关系太密切了,小人物就像杠杆的支点,不起眼,但往往发挥其想不到的作用。

  

  夏竦

  夏竦对石介实行了全天候的监控,密切注视他跟改革派大佬们之间的一切动向。有一天,密探给夏竦带回来一封信,石介写给富弼的一封亲笔信。信中有一句话叫“行伊周之事”,看到这几个字,夏竦的脸上浮现一丝阴险而又得意的笑容。“伊”是指伊尹,夏朝著名贤臣,他以毕生精力辅佐商汤成就伟业,“周”是指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后,周公奉命辅佐周成王。这俩人都是历史上辅政大臣的楷模,石介是借用这俩人的事迹夸赞富弼、范仲淹等,如同伊尹和周公,辅佐宋仁宗成就大业。

  

  伊尹

  夏竦颠倒乾坤的大手笔就从这几个字入手,更直接地说,他让人模仿石介的笔记,伪造了一封信,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只改动了一个字:把“周”换成了“霍”,“行伊周之事”变成了“行伊霍之事”。“霍”是指霍光,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辅政大臣,霍光是汉武帝临终前选定的首席辅臣,为大汉天下一辈子兢兢业业。但霍光执政期间的一件事,给后续帝王心里留下一块巨大阴影:废立皇帝。原来汉昭帝英年早逝,霍光只好立了昌邑王刘贺为帝,没想到刘贺不成器,仅仅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废了,改立刘洵为帝,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本来这件事霍光也是无奈,谁让汉昭帝早夭,谁让刘贺不成器呢。但大臣废立皇帝,以下犯上,皇帝们听着“霍光”的大名都会不由自主地心颤。夏竦改动后,变成了石介猛夸富弼范仲淹们像霍光一样生猛!本来是一碗美味的海鲜汤,偏偏滴进去一坨芥末,味道全变了,熏得宋仁宗眼泪鼻涕的。

  

  周公辅政

  范仲淹们有苦无处说,你没法去争辩,说这信不是这么写的,一则有越描越黑的嫌疑,二则你们之间私谈国政,反而落下“结党”嫌疑。总之,当皇帝的心理一旦疙瘩结成了,你做什么只能适得其反。这就是夏竦的大奸之处,让你明知吃了亏,还没地方申诉,即使宋仁宗心知这可能是圈套,但他像中了邪一样,一看见范仲淹,就跳出“霍光”的名字。

  范仲淹感受到了宋仁宗的这种心理变化,他觉得在如此下去,恐怕君臣之间的嫌隙会越来越大,酿成大祸也未可知。他知道他必须离开了,只有他本人与庆历新政的切割,才是保证新政继续执行下去的前提。于是,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外放。

  

  霍光

  其实,这是范仲淹的一厢情愿,他与新政之间是永远无法切割的,保守派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要做的是,对范仲淹等改革派骨干赶尽杀绝!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等相继被革职罢官,庆历新政宣告彻底失败。

  这就是夏竦的绝妙,以一个字,就使这场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仁宗的心理失衡,一场本可改变国运的变革,就这么流产了。文字可以杀人,信矣!文字可以毁国,一字足矣!

上一篇:韩剧《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韩影后孙艺珍如何面对职场性骚扰
下一篇:《云南虫谷》大结局:摸金铁三角拿到雮尘珠却不会用,昆仑神宫见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