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警察荣誉》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2-11
手机版

  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警察荣誉》受到观众好评,电视剧中的警察凡人小事,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民警工作和警察荣誉。

  日常小事彰显“警察精神” 

  “群众事,无小事”。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烦扰、问题都会去找警察。

  首先,这是对警察的信任,也体现出中国警察一直以来坚守的“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得以很好贯彻,从而赢得群众信赖。如电视剧中小朋友发现流浪猫生病,请警察送猫咪就医。

  第二,社会治理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要精细化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个一个“小问题”解决了,才能杜绝“大问题”,才能建设“平安社区”“平安城市”“平安中国”。如电视剧中解决小区私拉电线,防范火灾;小区电瓶车丢失,警察忙着解决电瓶车定位问题。社区里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警察要从小事儿中发现治安大问题。

  第三,警察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引导社会公众加强法治观念、加强道德教化的责任,通过一件件“小事”潜移默化地实现法治引导和道德教化。如电视剧中居民被锁门外,不舍得花钱请开锁公司开门,却让警察帮忙高楼层翻阳台开门。警察无奈自掏腰包负担开锁费,请开锁公司开锁。遇上这样的居民,警察只能用这种看似“很傻”的方法解决问题,寄希望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公众进行法治引导和道德教化。

  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背景下,在一些社会公共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下,警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落实到基层。

  

  防范化解矛盾纠纷是职责所系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当前,社会矛盾具有突发性、起因复杂、诉求交织、易导致冲突升级等特点,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承担着社会稳定“解压阀”的功能,将矛盾纠纷控制在第一时间、控制在基层,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有利于矛盾纠纷的源头处置,避免事态扩大化,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彰显人文精神。

  ——以法理化解矛盾纠纷。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规定,对于民间纠纷引起的部分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调解处理。因此,大量日常生活琐事引发的矛盾纠纷都是可以依法调解处理的。警察不仅打击违法犯罪,更是花大精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管控,避免事态扩大,防范社会风险隐患。

  ——以情理化解矛盾纠纷。从我国历史传统上来讲,老百姓多以“和为贵,当忍为高”“不争讼”来处理矛盾纠纷,更多运用“私力救济”。今天,公安机关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中。这种社会力量常常是与当事人有一定情感纽带的群体,因而就使得调解工作更有效、更管用,不失为一种智慧。警察通过做各种“小事”与群众交朋友,将诸多突出的问题、突出的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忍”也是一种“大爱”。和平时期警察承担的职能很多,基层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工作繁琐、辛苦、危险,为了保护一方平安而不畏辛苦、艰难,甚至牺牲,但有时也不被群众理解,甚至会出现“没有错,也要道歉”“自掏腰包”解决群众困难等情况。警察对群众的这种“忍”是一种“大爱”,是把辖区群众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来亲近、来尊敬,是责任使然,也是情感所致。

  传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从最初提出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到新时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依靠和发动群众,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消除风险隐患,实现社会和谐平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枫桥经验”已近60年历程,在不同时期彰显出不同的活力,从基层复杂尖锐矛盾的化解,到完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化解的制度机制建设,其核心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用中国道理办中国的事”。

  通过电视连续剧《警察荣誉》的热播,希望社会公众能更好地理解基层民警,多多支持、配合警察工作,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平安家园。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

  (编辑:方玉杰)

上一篇:《人间失格》叶藏:原谅我曾那么努力,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下一篇:《天才基本法》数学与哲学结合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娱乐性的网络小说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