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小时代》:为何一石激起千层浪?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2013年7月和8月,电影人的心,比天气还要燥热。

  一个80后畅销书作家,揽去了几乎所有电影重要行当上的技术活。一本书,两部电影,“双响炮”,而且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而这些成绩或许是一些圈内专业人士十几年几十年的知识积累和刻苦实践未必能实现的。

  关键问题还在于,《小时代》的故事背景是一个有富人的奢华世界,这似乎在中国当代电影史还是第一次。

  两个因素叠加,就像带电的云彩相遇,一场轩然大波几乎成为必然。

  及至《小时代2》登场,人们似乎冷静了许多。

  是呀,当初究竟我们为什么就急眼了呢?

  1、 双重标准不稀奇。

  (1)

  是不同国别同样题材的不能一视同仁。国外行,国内不行;引进行,独创不行。

  自古以来,文学戏剧就离不开帝王将相大富之家,东西方不约而同,毋庸熬述。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喜欢贵族小姐;韩剧中既有描写平民中产家庭的《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女人》,也有大富之家的《拜托小姐!》都没有问题。

  但《小时代》因为涉及三个家庭资产过亿的家庭和时尚业特征的故事背景,就大大的有问题。

  (2)

  是己所不欲,却施与人的不自觉江湖气。自己可以,别人不可以。

  自己年轻的时候,在艺术创新上希望没有江湖,相忘于江湖;但对新人、尤其是有些高调的新人,却百般看不惯。其实发起责问的艺术家,恰恰当年也受到了同样的质疑。

  (3)

  是内心认可理智抵抗的下意识。藏在心里可以,说出来不可以。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如娃哈哈老板宗庆后所言,没有市场激励,积极性和创造力就激发不出来。有市场,就会有人率先致富,就会有富人,就会有富人支配自己财富而产生的我们所不熟悉的生活形态。长期以来,我们只习惯劳动致富,不习惯商业致富。轻商贬商情结一直存在。内心早已接受市场原则,可还是会对凭能力挣到大钱的人、对他们的处事原则价值观进行否定和抵抗。内心深处,我们还有均贫富和仇富的阴影,虽然,我们也在努力地合法致富。于是,对背景奢华,主题健康的作品,我们常常会不自觉排斥。

  三类双重标准评判,导致对《小时代》的价值观莫衷一是。

  其实冷静下来,没那么复杂,背景是背景,价值观是价值观。姐妹陶友谊难得,执着追求事业、追求爱情,真诚也难得。我们总要习惯和有富人的生活背景进行对话,不然怎么办,难道要让潘石屹、冯伦、王石们,每天打开微博的时候先向大家道歉不成?

  这就是一个故事。故事不能兴邦,也不会亡国。好故事只不过带来一份好心情,传达了一个积极的人生信号。上纲上线地纠缠不休,穷追猛打,不值得。

  2、 谁也别跟市场置气。

  100年以来,电影市场一直靠观众的买票行为,发展至今。市场一直都是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凡是受到市场欢迎的经典故事作品,都传达着作家和观众共同追求的高尚思想情趣或者是良性的社会思考。从来就没有一部诲淫诲盗、宣扬邪教和鼓吹暴力行为的电影会被观众广泛认同。当然,我们所指的,并不是成人片特异市场。

  中国改开30年,电影实现了市场化,其市场规律与西方电影市场没有根本区别,受到欢迎的经典好故事,都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观众永远比我们更聪明。“在黑暗的电影院里,他们的智商会集体跃升20%”。所以,永远不要抱怨观众不成熟,不要埋怨市场不公正,不要和市场置气。

  而我们的很多电影人,不愿学习和了解市场规律。一旦遇到自己看不惯,却又被观众热情追捧的电影,往往会不约而同,集体拍砖。但不外乎掉进以下“坑”里,到头来自己都不好意思。

  一是拿三观保健说事。三观不正,庸俗铜臭说法最常见。可批评者往往不能区别故事背景和故事主题思想的区别,显得过于主观,过于虚化和不具体,过于蛮横。

  二是拿技术门槛说事。电影本来就是以讲故事取胜的品种,故事能力和从艺年限与教育背景没有直接正相关关系,加之数码拍摄技术进一步降低拍摄技术门槛,所以认为是年轻人、圈外人就一定不靠铺的说法,越来越经不起琢磨。

  三是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很多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电影人,面对新人成功,不是热情鼓励,而是疯狂地诟病市场、诟病观众,可是自己的那一套的确落伍太远,又苦于上不了台面,那是,“憋得相当难受”!

  如果到现在,还没理解产业就是产业,市场就是市场,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必须相信创作者和观众的审美正能量,那就只有每年组织200——300亿资金来买断市场。这,显然是天方夜谭。

  半行政,半市场,看来绝对行不通。至于有人说,这些高级黑里面还有深刻的商业背景,我没有看到,也没有亲自证实,我不瞎说。我只把它理解为认识问题。

  3、 《小时代2》有成功也有不足。

  《小时代》和《小时代2》是系列电影,是从一部小说里提取素材,制作了两部内容相关的的系列电影。小说没看。但就电影来说,郭敬明很聪明。他在上一部里讲姐妹陶的“事业”线,构成系列冲突;在这一部讲姐妹陶的“情感”线,围绕爱情做文章。

  两部电影风格也迥然不同。第一次做电影的他,玩得风生水起。应了他那句话,只有他最了解自己的小说,只有他做两部系列电影的导演最合适。

  《小时代2》结构也能保持完整,做得妙的地方突出的有两点:

  (1) 玩结构,是高手。

  四个主人公,交给别的导演来处理,很容易把故事弄散掉。郭敬明对“复合主人公”的理解非常坚定,在故事开头依旧安排了四个人毕业前的梦想表白,其中涉及了生活梦想,为这部爱情成长电影,打开了序幕。四个人的核心欲望抓住了,基本上怎么来,怎么有。

  围绕四个人的友情和各自的爱情追求、情感际遇,第一幕我们看到了顾里与席城、顾源、南湘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并且以顾里生日宴会南湘与顾里决裂作为幕冲突高潮。第二幕则围绕林萧和简溪的分分合合,引向了顾里的成长与包容。第二幕其实满难处理的,和姐妹陶有关的各种冲突看似很过分散。比如顾里失去父亲后的低沉、暴躁、不信任感的消除平复,以及应对宫汐突然发起的公司并购案;林萧与简溪最后的决裂和与周崇光心灵慢慢的靠近,在顾宫之争中两难窘境等等。但是结构运用的巧妙,不仅保持了故事内驱特点下一定的张力和秩序,而且通过林萧与顾里矛盾的爆发点找到了一个埋藏了温馨转折幕小高潮。第三幕就是讲顾里如何策划爱情保卫战以及获得公司并购利益最大化。一个皆大欢喜的大结局,场面的独特内涵,我认为非郭敬明无人可以处理好。但是故事高潮力度是有问题的,我们后边再说。

  还有一点,可以说明郭敬明结构感是非常强的。故事1和故事2之间,在时空上是一个复合结构,基本是一个时空阶段发生的事情。但作者像是施以了磁石魔术,把两个故事的素材区分得如此清晰,而且如此具有独立的完整性,令人叹为观止。

  (2)悲喜剧元素相互转换运用自如。

  唐宛如喜剧风格完美保留下来,真是一个好演员,文武双全,戏很不错。顾里林萧也承担了一部分喜剧功能,但林萧“偷窥”宫汐桥段不具有创新性。

  原来我对郭敬明在第二个故事里如何处理悲剧喜剧元素怀有疑虑。虽然说《小时代2》不是悲剧,而是一部带有成长色彩的爱情类型电影,但其中有不少情感宣泄的场景。郭敬明严格区分了悲情元素推动冲突和喜剧元素推动故事的不同原则,以情感元素推动为主,以喜剧推动为辅,各司其职,互不越界。就连唐宛如在故事结构规定性下,也有如神助,喜剧说来就来,自然天成;悲情说哭就哭,决不打折扣。在情感宣泄紧要关头,你绝对不会看到唐宛如不合时宜地跳将出来,破坏悲伤气氛。

  当然,郭敬明作为新导演,也有其不成熟的地方,在故事结构总体不错的情况下,一些细部还没有处理的足够讲究。

  (1)结构的不完美导致高潮未能绽放。

  按照经典故事结构,冲突压力系统具有上扬和下沉之分,分别导向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三幕结构故事,你的第一幕是下沉,价值对主人公来说呈现负面,那么第二幕通常是一个上扬结构。那么,《小时代2》通过顾里与林萧的和解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难题就出来了,你的电影高潮应该是负面,或者是下沉里的精神上扬,向《天下无贼》那样。而郭敬明的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大团圆结局。如此必然带来全剧高潮力度不够,感到不过瘾,不持久。还好,最后结局场景处理的富于特色和内在张力,在一定程度对这个结构缺陷有所弥补。

  (2)商战场景和高潮场景带有稚化特征。

  第三幕冲突质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篇幅关系和内容过满,铺垫不足导致冲突钝化的关系,总感觉电影中关于商战部分过于简单和概念化,以至于最后精心策划的“换婚”场景也不够精彩,不够出其不意。这可能会影响作品被更多成熟观众接受。

  (3) 价值漏洞缺少平衡手段。

  郭敬明在电影高潮中,有遇到一个价值难题,那就是对待顾源订婚对象袁艺问题。袁艺也是受害者。和司机相爱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是把两个精心策划变成一个人性化的和解,还是恶意曝光,私下收买,的确对人物的高度和作品主题有一定影响。我认为前者做法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主动化解价值难题,思路比较先进。

  漏洞是必须弥补的,不弥补就是遗憾和损失。

  4、 投资选择和剧本价值判断是学问。

  制作人安晓芬敢于采用畅销小说来定位观众群的做法,在国内制片行业,理念是非常先进的。

  我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目前大型民营电影制片商并没有摆脱项目预判能力不足的陷阱,制片营业收入比率不断下降。以今年为例,华谊的《大明猩》、光线的《不二神探》都成为了电影投资鸡肋。使用正确的技术分析模型,这些电影是不应该入选的项目。

  我国的作家体制下,实际上有两种作家。一种是一辈子在体制内生存,光环耀眼,但其作品在市场却基本没有什么销量;一种是畅销书作家,他们往往是在市场出名之后,被吸纳进了作家体制,他们天生与市场为伴,他们的书经常脱销,供不应求。郭敬明属于后者。他懂得读者需要什么,懂得如何结构故事,懂得故事中的点如何触动观众心灵。他的这种市场能力,在制作这两部电影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因此我敬佩安晓芬,称她为有思想的勇敢制作人。

  我通过3年多艰苦研究,发现100年以来,经典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经典的故事传统,也发现了中国电影对于故事传统的认识具有先天不足的弱点,以至于很多市场研究者根本不能解释,一部电影作品内容和结构特点与市场价值的内在关系。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着浓厚的“宿命论”。大师级导演,也会被不好的电影剧本带领向令人扼腕的失败结局。

  而在美国,最先进的电影理论,也存在着人物驱动和作者驱动两种模式,不系统了解,不结合中国电影实践下功夫研究和总结,很难掌握正确理论的精髓,运用自如。这些东西在我们现有的艺术教育体系里,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凭经验操作,凭直觉操作,凭宣发搏杀,还是不能拨开市场迷雾。

  实际上,运用先进的“内驱理论”来审视中国电影,市场成败一目了然。不仅对30年来中国经典市场力作准确中的,无一例外;而且对那些典型的作者电影,寄予极高市场预期却遭遇惨败的电影,所犯错误皆是低级错误,常识性错误,触目惊心!比如对于《1942》、《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大武生》分析。今年6——8月,我利用“内驱故事分析模型”对《小时代》、《富山春居图》、《盲探》、《大明猩》、《天台爱情》和《不二神探》等电影的最新分析预测,与其市场表现基本吻合。

  这绝对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中国电影作为一个产业,需要掌握市场奥秘的大事情。剧本如图纸,观众是需求方,100年电影史,30年中国电影市场实践,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样本。

  我们需要的是,以学习的态度来了解一下,研究一下,剧本与市场真实的关系,让我们的投资行为更科学、更理性!

  fanfan6800

  发布到 《时间线的自述》

上一篇:经常出现在北欧神话里的精灵——“挪威森林猫”你不想养一只么?
下一篇:不得不期待的国产动漫电影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