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爆裂鼓手》中最后老师是想复仇还是想让男主突破自己?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一箭双雕,复仇,激励两不误,期间根据男主角内心的强大状态自由转换,如果男主角不是下一个查理帕克,自己就会被这种情况乱住阵脚,自动放弃表演,甚至放弃架子鼓的事业,结论是不适合继续走这条道路;如果男主角能够客服一切困难,即使是没有乐谱的情况下也能坚持住,最后重返舞台表演,带动全场,那么他就是下一个查理帕克,就是魔鬼导师要找的人,也是对他眼光的肯定,对于魔鬼导师来讲是都是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从情感上来讲,因为他并不涉及经济利益)。

  偷换乐谱来说,动机是复仇。

  Andrew和Fletcher在酒吧那番相遇后,我以为电影会朝着皆大欢喜的完满结局发展。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随着一场完美的演出而烟消云散。而结果却以悲剧收场。这部影片到此才揭开真正的面纱,它并非一部励志片,它的重点在于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示上,引发对人性、欲望、自我实现等方面多重的思考。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艺术,真的需要如此激进的方式才能实现吗?

  Andrew的恐怖之旅,被Fletcher毁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9岁的Andrew是个有天赋、有抱负的音乐梦想追寻者,和众多的同学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在音乐之路上有所斩获。Andrew又有其独特的一面,执着、坚毅、甚至钻牛角尖,他对于音乐的追求像一把刀,锋利、尖锐、咄咄逼人。而且andrew比其他同学幸运,至少他自认为如此,能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被Fletcher选入其乐队,看上去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随即信心爆棚搭上漂亮软妹。但紧接着被Fletcher放鸽子、丢椅子、扇耳光、当众羞辱,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这个少年一阵发懵,而殊不知这才是噩梦的开始。Andrew执着地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对他的考验,痛苦和失落是短暂的,投入和牺牲是必须的,于是他选择放弃和父亲的交流、放弃休息时间、放弃爱情,只为等一个机会。当这个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以一种外人看起来并不那么光彩的方式抓住了,获得了Fletcher给予的肯定,而正是这种肯定慢慢侵蚀了这个孩子的心智。追逐成功开始变得不折手段和急功近利的时候就是人背叛生命本质的时候,andrew心中那把锐利尖刀的另外一刃寒光乍现。他变得更具攻击性,甚至暴戾,这种恐怖的征服欲贯穿全身,以至于满身创伤血染衣襟也无法停止他的脚步。Fletcher一句冰冷的:you’re done,无疑是对其最致命的一击。Andrew爆发出的悲壮怒吼更像是一曲挽歌歌词,送给他被Fletcher葬送的价值观,不过这还不算完。Andrew再次选择放弃,想重拾自我,却发现除了父亲的关爱依旧,其余早已无法挽回,更可怕的是自己已然陷入那种自我实现和现实处境之间的空白地带,他迷失了。迷失的人最容易受到蛊惑,Andrew的欲望再一次被Fletcher引燃,比之前更甚,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这根救命稻草上,却陷入了Fletcher的报复阴谋当中。当带血的鼓槌击出完美激昂鼓点,却像垂死之人的呐喊,如此动人夺魄,这华丽的场面连恶魔也为之动容。鼓槌落下的时刻,Andrew的灵魂被彻底收割,19岁孩子的人生观被彻底摧毁。影片的最后,没有掌声,没有欢呼,没有拥抱,这是一出完美的谢幕,是另一出悲剧的开始。而Fletcher就是这出悲剧始作俑者。

  Fletcher攥着邪恶契约的恶魔代言人

  要摧毁一个人,主题从来不是让他失败,而是要改变他的人生,让他别无选择,无从回头。Fletcher做到了,不管他是否初衷如此,他的确做到了。Fletcher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Andrew的欲望,利用这人性的弱点,一步步引导其变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学生。他一直在给Andrew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唯有成功本身才值得关注。而成功就是获得老师的认可,观众的掌声,唱片公司的签约。我能带你成功,但你必须付出代价,并且以我想要的方式实现这一切。于是Andrew接受了Fletcher的暴戾、体罚、羞辱和精神折磨,以换取自己欲望的满足。但Fletcher真正想得到的,是通过学生的成就来证明他所用的教学方式是可以获得所谓的成功的。他偏执地认为,查理帕克的成功是因为导师拿着钹砸他脑袋的结果。所以他骂人的时候毫不留情,丢出椅子的时候没有半点犹豫,一切都那么合理——这就是教育。你如果是做不好,就活该受体罚,你如果不胜任,就活该被淘汰,一切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将追求艺术成功打上如此功利性的标志后,一切都变了味道。节奏不再有乐趣,音符不再有情感,练习不再是源于内心对音乐的喜爱,而变成追逐成功道路上枯燥乏味的台阶攀爬赛。诸如Andrew这样的学生内心的折磨Fletcher毫不在意,而为自己因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自缢身亡被学校扫地出门后愤慨不已。对于他来说,每一个否定他教学方式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的阴暗面彻底暴露,以至于对19岁的Andrew痛下杀手。一席黑衣依旧,恶魔早已附体,看着Andrew的手足无措,报复让他何等痛快。Andrew最后的爆发又让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是对的,Andrew证明了这一点。Fletcher这种极端思维在影片的最后得到了诠释,这确实是他期待已久的完美谢幕。

  极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性阴暗面

  在我看来,Andrew和Fletcher其实是同一类人性的展现,都是极端追求自我实现的典型。追求自我实现这种意识本身并没有错,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极端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Andrew作为一个心智未熟的少年,追求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家庭、爱情、友谊尚可解释为少不更事,但Fletcher的思维和行为就不可原谅了。尤其作为教师的角色,Fletcher并没有履行到引导和帮助的职责,更多的展现出极端的自负和控制欲,并且造成了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极大伤害。影片中,mets、tanner、connelly等学生都是他这种极端行为的受害者,sean casey还因此而失去了生命。Fletcher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学生的影响,他清楚地知道sean casey的死自己难辞其咎,但是他不愿意承认,并试图掩盖这一事实。从那一刻起他已经彻底背叛了人性,跌入如同他外套一样阴暗的深渊。同时他的极端思维更甚以往,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掩盖真相,还要用所谓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心智已经彻底扭曲,才有了影片最后的悲剧情节。

  这让我想到这样几个问题,Fletcher的极端教育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学校也并非在sean casey自缢之后才了解到情况,为什么要到出现无法挽回的结果后才会对其采取措施呢?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Fletcher学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连同事都对他畏惧几分,显然是因为他能带出成绩优异的乐团,为学校争取荣誉和利益,那些可怜的学生其实是学校获利过程中的牺牲品。有了学校的纵容,利用Andrew对于音乐的喜爱和追求,Fletcher让他误认为遵循师训就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而牺牲是在所难免的值得,甚至是伦理也可以不顾,在面对对Fletcher的指控时候Andrew犹豫过,如果不是要为sean casey的死做点什么,他可能都忘了自己也几乎命丧车轮之下。成功,利益,对于道德、人性的影响可见一斑。

  抛开道德层面思考,激进的教学方式对成功的意味着什么?作为老师这样一个角色,到底以何种标准来评价其好坏?是让学生获得成功更重要还是让其获得快乐的体会更重要?如果学生希望达到的就是成功,那么是否不折手段、违背本质也是可以接受的教育方式呢?我想,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是绝不会接受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方式。我们努力、奋斗是希望生活过得更好,而真正的好是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如果背离了这个本质,得到的终究会是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就像影片留下的悬念,谁敢保证Andrew不会是第二个sean casey呢?

上一篇:2021,中国故事
下一篇:马嘉祺同人小说:平行世界《都是我不够好》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