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展】“且听凤鸣”不容错过的重点文物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2-10
手机版

  

  在800平米的展厅、360米的展线上,“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共展出65件组珍贵文物。这些展品,她们分别来自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曲沃县晋国博物馆等多家单位;这些展品,她们也是首次在太原集中展出。这段时光,疫情困住了我们走进博物馆的脚步,却阻挡不了我们行走云端观展。本期就让我们跟随展览的内容策划郭喜锋老师一起云逛展。

  

  “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

  内容策划郭喜锋老师

  

  “且听凤鸣”展览重点文物

  

  晋侯鸟尊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提供

  “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专题展是山西博物院以晋侯鸟尊为中心策划的原创性专题展览。这是典型的以一件文物为中心的展览,更有助于深入揭示文物的内涵和价值。为什么要选择晋侯鸟尊这件器物呢?原因有三:

  (1)突出的艺术价值。整个鸟尊以伫立回首的凤鸟为主体造型,躯体健硕,姿态昂扬。鸟背依形设盖,盖钮为小鸟形,与凤鸟对望。凤尾下设一象首,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颈、腹、背装饰羽片纹,两翼与双腿装饰云纹,翼、盖间装饰立羽纹,以雷纹衬底,尾部装饰华丽的羽翎纹。华美的造型艺术和精巧的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因此被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和馆标设计原型。(2)重要的历史价值。晋侯鸟尊出土于晋侯墓地的114号墓,根据其铭文考证,是在太室里使用的青铜礼器,其拥有者为第一代晋侯燮父。她还是西周时期晋国凤鸟崇拜的典型代表,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新兴之国的政治抱负和礼制秩序,成为凝聚族人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因此可以说晋侯鸟尊是三晋历史文化的经典名片,不仅代表了800年晋及三晋历史的源头,也象征着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灿烂文明。(3)晋侯鸟尊是一件有故事的文物。由于史书关于晋国西周时期的历史记载寥若晨星,为后人遗留了一系列疑问。当晋侯鸟尊的出土地——晋侯墓地114号墓的主人被专家解读为第一代晋侯燮父,这件文物就与史籍中的“桐叶封弟”“叔虞封唐”“唐迁于晋”等晋国历史事件建立了联系。它与其他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一起,为这些难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鸟尊曾经历了一场文博工作者和盗墓者的斗争得以幸存,历时19年经曲沃、北京、上海、太原四地文博人连续接力,最终迎来了其完美合璧。从高居晋国庙堂,到沉睡地下千年,从历经波折的合璧,到今天在新时代的文明殿堂华彩绽放,晋侯鸟尊穿越三千年时光,她的故事背后凝结着几代文博人爱宝护宝、不懈探索的初心和情怀,折射出中国文博事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

  因此此次展览将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曲沃县晋国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所藏第一代晋侯燮父夫妇墓相关文物及资料首次在太原集中展出,深入探讨晋侯鸟尊在历史、艺术、科技保护、传播利用等方面的价值。

  

  格公鼎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腹径23.8、口径22、通高24.8厘米

  曲沃县晋国博物馆提供

  长方形口,方折平沿,双立耳,直腹壁内收,平底略垂,四柱足较高。器外四角有扉棱,四壁饰浅浮雕兽面纹。

  方鼎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在西周早期,方鼎的使用者主要是殷商后裔为主的东方小国,能确定为周人所铸的不多,如成王方鼎、太保方鼎、康侯方鼎、媵侯方鼎、周公作文王方鼎等,都是周王及王室成员之物,似乎未见姬姓周人中的中小贵族使用方鼎。方鼎在西周早期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因此,根据墓葬中方鼎的有无,可大致判断墓葬的相对年代及墓主人地身份地位。

  

  猪尊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长39、高22.4厘米

  山西博物院提供

  猪体硕壮,四足平踏。首吻部略上翘,嘴角有獠牙,双耳斜上竖,尾上卷。猪背上有圆形口,上有盖,盖上有圆圈形捉手。腹内中空,在颈部和猪首相隔。器盖上有云雷纹一周,间饰四圆目;器腹两侧有同心圆涡纹。盖、腹有相同铭文:“晋侯乍(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中,此尊小口,器腹中空,应是一件盛酒的酒器,在酒器中自铭为飤,实属罕见。

  

  鸟形銮铃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高15.4、长12.2、厚4.2厘米 ;高15、长12、厚4.4厘米

  曲沃县晋国博物馆提供

  车马在西周时期被赋予礼制意义,用于祭祀、朝觐、军事和田猎等。地位不同的人使用的车马、车饰、马饰等都有等级之分。銮铃是安装在车轭(è)或车衡上的铜铃,声似鸾鸟鸣叫,与“鸾”通用。周代驾车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五种技术,称为“五御”,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鸣和鸾”是学习驾车的入门课程,装在车衡上的铃称銮铃,装在车厢前面轼上的铃称和,鸣和鸾要求车辆启动或行进时马与车的动作要协调,这样车铃才能发出节奏有序的声响。车上装銮铃,既可警示路人,也可以麻痹马的听觉,使其不易受其他声响的刺激而受惊。銮铃起源于西周,目前发现的多为球形铃。

  这对鸟形銮铃出土于晋侯墓地113号墓,同时期仅此一例。上为铃,铃部为鸟形,圆目,尖喙,高冠,尾部上翘。鸟腹部两面各有四个三角形孔,内置铜丸;下部铃颈较窄,二次阶梯状下为方形銎,光面直边。113号墓仅随葬1辆车,这辆车体积较小,轮径仅1.15米,只可能驾矮小的马或羊、鹿等体形较小的动物,或是人力辇车。这种小车多出现在夫人墓中,应该是供晋侯夫人在宫廷内苑代步用的。

  

  叔虞方鼎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口长18.5、宽16.5、高27厘米

  图片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提供

  器体方正,四角和每侧面中部都有扉棱。器身饰四组兽面纹,四圆柱足上饰蕉叶纹。器内壁上有铭文49字,意为: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礼毕,王会见与会臣下贵族,赐叔衣、车、马和三十朋贝等。叔虞称颂王的美德,铸造了这件宝鼎,以表达万年不忘王对臣下的赏赐。由此可知此方鼎的作器者是叔虞,叔虞就是历史故事“桐叶封弟”中被周成王封到唐地的弟弟,也就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的父亲。

  在考古工作中,判断一座墓葬的主人是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墓葬中出土器物的铭文中出现了谁的名字。叔虞方鼎出土于晋侯墓地114号墓,那么这座墓就是叔虞的墓吗?《史记·晋世家》载“唐叔子燮,是为晋侯”,叔虞虽是第一代封君,但始称“晋侯”的是他的儿子燮父。在古代墓葬中,下一代晋侯可以继承上一代晋侯的礼器,但下一代晋侯礼器一般不会出现在上一代晋侯的墓葬。113、114号墓中出土的多件铜器上有“晋侯”铭文,因此这座墓的主人并非叔虞,而是燮父。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出土金文“晋”字,山西省的简称“晋”就来源于此。(备注:此次展出的为叔虞方鼎仿制品。)

  

  陶三足瓮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宽28.7、高26.4厘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口内敛,沿折平,壁外斜,垂鼓腹,圜底下三乳状袋足。肩部饰绳纹两周,腹部饰绳纹,袋足上有刮抹痕。晋侯墓地和曲村邦墓中共有11座墓出土了陶三足瓮,墓主性别已确定的10 座均为女性墓,在夏商之交的其他山西地区的遗址如太原光社遗址、翼城感军遗址等也都有这种陶制三足瓮的发现,地域可达北部的内蒙古、山西、陕西交界处,它们体型比晋侯墓地所发现的更大,应该是生活用贮藏器或瓮棺葬葬具。故推测晋国墓地中随葬这类陶器的女性应与迁徙至晋地的北方民族有关,她们与周人通婚,死后随葬此类陶器作为身份的符号,以表追思。113号墓中出土的仿陶器形制的铜三足瓮则是通婚后的影响。

  

  绳纹双耳罐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口径10.7、高14.5厘米

  山西博物院提供

  礼器,当为贮酒或汲酒的容器。敞口,束颈,折腹,双纽索状耳。折肩处饰纽索状凸棱一周。器形在青铜器中首见,相似的陶双耳罐,多见于甘肃和青海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中。这种可能是西北羌、戎民族的遗物出现于晋侯墓中,正是晋国早期“疆以戎索”(和平相处)方针的实证。

  叔虞初封时,唐国国内主要有三个族群,一是来自周地的统治集团,即唐叔虞家族及必要的官僚和军队等;二是土著唐人,可能是夏人后裔;三是怀姓九宗,即戎狄,包括很多小的集团,属于畜牧成分较高的族群。面对如此复杂的人员构成,周王给他颁赐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民族政策,意思是以夏人的政教习俗来启发他们,以戎人的方法去驾驭他们。在这个方略指引下,各族人群和睦相处,实现了晋国的长治久安。

  

  铜盉

  西周

  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

  长21.6、宽14.8、高21.9厘米

  曲沃县晋国博物馆提供

  凤鸟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开始于商代晚期,但多为精丽奇巧的小鸟纹,通常作为辅助纹饰装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或穿插于主纹饰间作为补白。西周初年盛行“周之将兴,凤鸣岐山”的传说,凤鸟被视为天帝的使者,象征祥瑞和太平,成为青铜器造型装饰艺术的重要元素。西周时期凤鸟形象更加多样化,最大的特色在于拥有华美羽冠和逶迤长尾的凤鸟纹、顾首凤鸟纹流行;它们身旁还被添加上云雷纹等辅助纹饰用以表现广阔的天空。昭穆时期,凤鸟纹由配角转为主角,特别是垂冠大鸟纹常作为器物的主题纹饰,盛极一时。晋国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重要分封国,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地。晋国始祖带着周王室的册命来到古唐国,同时也带来了周室文化。凤鸟形象在晋国非常流行,成为晋人精神的象征和凝聚族群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这件铜盉出土于晋侯墓地113号墓,盖、颈部、腹部满饰对称的凤鸟纹饰,凤鸟尖喙、圆眼,颈部和身体装饰象征羽毛的鳞纹,华美的羽冠和长尾上装饰羽翎纹,其形象与晋侯鸟尊非常相似。

  

  鸟形盉

  西周

  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墓地2002号墓出土

  流到尾长37、高35.2厘米

  临汾市博物馆提供

  晋国不负王室重托,采取兼容并包的策略,积极处理与戎狄民族的关系,实现国内长治久安。经过历代晋侯的励精图治,晋国从一个“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小国逐步成长为一个大国,凤鸟的形象也随着晋国的征伐、联姻、贸易在四周部族流行开来,近年来翼城县大河口墓地、长治黎城楷侯墓地、绛县横水倗国墓地等出土器物上的凤鸟形象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件鸟形盉出土于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墓地2002号墓,器型与纹饰与晋侯鸟尊如出一辙。整器为一昂首挺立的鸟形,鸟首向前,眼睛圆瞪,凝视前方。胸腹部向前斜伸出一管状长流。鸟背上开一椭方形口,设环钮椭方形盖,盖后部附一半环形钮,钮内衔“8”字形链环,连接于鸟后背半环形钮上。两翼上翘,鸟腹部空腔呈椭圆形,前腹下有双腿,双腿上部粗壮,下部较细,后腹下置一象首足,象鼻外卷。双腿和象首足为实心。鸟首眼睛上方饰阴线云纹,颈部、胸腹部及背部饰大小不一的鳞纹,交错排列,以阳线云雷纹为地。双翼主体纹饰为阴线卷云纹,以细阳线云雷纹为地。双翼后端内侧饰阴线波折纹。流体前端饰阴线花瓣纹三组,后端饰卷云纹三组。鸟尾和鸟腿饰阴线云纹,足两侧饰椭方形涡纹。象首凸杏目,斜眉,头上有双角,叶形耳,角面和耳面饰阴线云纹,额部饰阴线菱形纹,鼻两侧饰阴线重环纹。盖内有铭文8行51字,自名为盉。鸟形盉的发现为商周时期青铜器增加了一种新器形。

  

  赵卿鸟尊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长33厘米,宽18.4厘米,高25厘米

  山西博物院提供

  西周晚期以后,周王室对各分封国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维系统治的宗法制度动摇,作为宗法等级和礼乐制度物质体现的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凭依。器物装饰自由气息兴起、凝重感减弱,对称和均衡式构图逐渐衰落,具有地方特色的鸟形装饰出现。

  这件鸟尊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研究认为,该墓的墓主人为赵简子。西周末年就在晋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的赵氏家族,到春秋晚期,与韩、魏二氏鼎足而三,掌控晋国的政权。赵氏的早期食邑晋阳,在赵简子时成为军事基地和政治大本营。三家分晋后,晋阳成为新生赵国的都城。赵卿大墓及其车马坑的壮观场面,再现了晋阳崛起阶段的风采。这件鸟尊体圆雕,禽体丰满,小冠,圆睛,钩喙,通体披饰羽鳞纹,足掌上有蹼。鸟颈与中空的腹腔相通,锋锐的弯喙成为自动开合的流口,鸟尾下的虎形支脚,可使鸟尊盛满酒时平衡稳定。造型和谐,纹饰华美,铸造精巧,实为晋国晚期青铜工艺杰作。它明显与西周中期的凤鸟不同,呈一昂首挺立的鸷鸟造型,没有高扬的头冠,没有飞扬的翅膀,没有艳丽的尾羽,有的是硕大的鸟喙,健硕的躯体,一改礼法束缚,大有一飞冲天之势。

  

  霸伯尚盂

  西周

  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墓地出土

  耳间距42.5、高34.2厘米

  临汾市博物馆提供

  盂足作象首形,形象生动。大象与凤鸟一样,是商周时期颇为流行的造型题材。商代中后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C,大象、犀牛、鳄鱼等亚热带动物都生活在河南安阳一带。甲骨文中关于狩猎大象的记载不在少数。它们被用于祭祀祖先、服务战争、制作艺术品或殉葬。可惜到了西周时期,气候逐渐变冷、人为活动的压力也逐渐加剧,迫使象群不断南迁,青铜礼器上各种大象的写实纹样和象尊至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文物赏析意犹未尽,展厅场景云伴您的左右,累了就停一停脚步,静下心来,回首走过的路,如同鸟尊梦一场,醒来或许会有新的开始。

  

  

  

  

  

  

  

  (场景图片来源:@既然青春停不住)

  

  供稿:郭喜锋

  整理:段志沙

  审核:杨 芸

  陈汾霞

  终审:张慧国

上一篇:《云上》:此情可待成追忆,云中谁寄锦书来
下一篇:北京十大品牌律师事务所(拆迁、刑事辩护胜诉率排名前十)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