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十月围城》?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不得不说,十月围城是国产片中的好电影。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投名状之类在我看来差太多了。其实,其成功就在于电影讨论的话题本身就充满终极考问的严肃含义。而这种本身富含深意的命题让这篇作文可写可拍的地方就更多了。很难想象一个狗血而虚浮的主题所能呈现出来的电影会有多么让人沉思和回味。越是主流意义上的好电影就越深越广。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是哈姆雷特,因为作品本身的经典,人们才从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然而我从没听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什么烂文章。作品的多元性往往体现了作品本身的深度。好的电影也是一样,人们往往会从一部电影中看到不同的内容,实际上是看到不同的自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从同一部电影中汲取了更多。小时候看不懂的东西终有一日有所感悟,这才发觉导演的功力。同样的道理,我也并不觉得我5年后还会从泰囧这样的电影中收获更多。(不过我承认泰囧本身的喜剧效果,就是让你笑,没心没肺的麻木的惯性式的笑,而这样一部电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的电影理所当然的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足以极视听之娱就是这个意思吧。但有时这种看电影的心态和小孩听故事,而且是很低劣的故事一样,我认为浪费时间的成分大些,与吃零食无异,顶多是消遣罢了。因人而异。有人觉得电影本身根本不能左右和影响什么,所以看什么电影只要娱乐了或是尽了视听之余就行了,我也不反对。)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包括阿四,他连自己所要保护的人都不知道,他只知道忠于老爷,对小少爷有情有义,暗恋一个普通的女孩,漂亮却是个残疾。包括臭豆腐大个,叫做王复明,曾经被逐出少林寺,他身上也发生过自己的故事。包括春哥,甚至包括萧峰(胡军演的叫啥?),他看似是个恶人,不明大义,但真正的大义又是什么?他信仰朝廷,忠君爱国,誓死报效。忠有错吗?他认为文人做不了大事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萧大哥这个人我觉得并不简单,还可以分析。包括甄子丹(那个跑酷耍的帅啊),他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可爱的女儿。包括黎天王,他的曾经像谜一样,这个谜一样的男人又是为谁保护一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孙中山?还有戏骨学圻大爷,他的动机也许只是感于少白兄和儿子,这不好说。梁家辉梁影帝的革命动机呢,是一腔爱国热忱,感于孙中山的感召,不过我认为无不一腔书生意气,他和李重光重光公子是一样的。所有革命的人又有谁不是呢?革命就是那么多的炮灰堆起来的。孙文的一句话,革命就是痛苦。革命就是悲剧,无论胜败都是苍生的悲剧。所以要不要革命?我没有感受到电影想要传达的意思。或者电影本身就只是在呈现这样严肃的事实。我认为这也是导演高明之处,他并没有刻意强调和渲染残酷的清政府统治和官逼明反的大背景,也没有强调“十月围城”密谋之后革命之火如何熊熊燎原,如何磅礴壮大的。导演似乎只是用镜头在诉说和纪录着革命浪潮之下平凡而又不凡的普通人。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而每个人又都是不平凡的。这也是深刻所在。 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真子弹的跑酷,人力车夫拉着黄包车在大街小巷穿行,萧峰匹马从远方赶来。这些革命矛盾的焦点和场景总是在密密的,让人压抑的人流和人群中。人们分散又围拢,主角永远逆流而上,剥开纷杂的人群,剥开,再剥开。而人们就像鲁迅笔下被拉长脖子的鸭,被冲突和激烈冲散,又一言不发的纷纷围拢。这些人就像是镜头里的恶魔和僵尸,麻木而不可救药。我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在那样的时代和世界,中国人大多是看客。而对于这种看客,是应该抨击还是可怜。亦或者成为一个看客才是历史的真相。或许愚蠢才是本因该有的社会面貌?我们看到的只是几个因为各自原因而投身保护孙中山伟大革命行动的普通人,而那些人潮,万万千千的普通人难道就没有各自的故事?他们,我们是如何被裹挟在历史和时代中的?又或许他们,我们才是真正的历史正文。(就好像在哪听过。。)我想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那些发传单的仁人志士呢?他们和看客究竟有多大不同?孙呢?是我们改变着世界还是世界改变着我们?    只呈现,不回答的导演才是好导演。没有答案的问题才是好问题。ps:这篇是我在豆瓣上对于十月围城的影评。大家就我的问题和答案(不是有回答了么)评价

  作者:laststore

  现在是2009年,华丽丽的建国六十年,荧屏与荧幕上都充满单方面的回忆与歌颂,按照我老爹的总结就是:全面展示我们如何弄倒国民党。

  今年秋天,我陪朋友一起看赫赫有名的献礼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她从小到大是个好孩子,学习好,思想好,行为积极上进,党员,国家机关从业人员,不看毒草,不听靡靡之音,更不会有丝毫反动思想。

  我们一起看到影片中的瞿恩就义,孙淳叔叔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倒下。我朋友哄笑起来嗤之以鼻:真假,太假了,你说是不是?!我说不是的,虽然你不相信,但是当时这位瞿恩的原型叫做瞿秋白,他的确是唱着国际歌,喊着共产主义万岁死掉的。DANG今天很操蛋,并不代表所有信仰这种主义的人都很操蛋。

  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好孩子们也开始什么都不相信。

  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

  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身取义;

  不相信有人立志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

  执政者将自身的理想与主义抬得越高,我们所感受到现实的就越荒谬,实用主义君临时代,娱乐精神空前风行。

  文革时,家乡有青年在街头打闹嬉戏,高喊着:你们敢打革命爷,你们敢打革命姐。至此,“革命”再也不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它完全沦为一个笑话。

  我们还没开始建构,就已经开心地拥抱解构,我们还没开始做梦,就已经嘲笑理想,我们还没学会相信,就开始提防欺骗。最终我们打倒了神圣,最终我们热情地拥抱庸俗,最终未能建筑起自身核心价值的社会,不可避免地以大量物质享受来弥补空虚与维持稳定,我们被忽悠太久,产生最大恶果不是我们笨了,而是我们奸诈了,我们谁也不相信包括自己。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革命,我恐惧它巨大的破坏力,我厌恶它的血腥后果,我讨厌它可以随时成为攻击异己的工具,我更憎恶它随时变化的面孔,吞噬自身儿女时比吞噬敌人更加凶狠。

  一直以来,我不喜欢主义,尤其那些认为自身的道路才是人类终结目的的主义,当他们被压迫的时候他们表演得如此纯洁理想,当他们成为主流,他们所表现出的排外性与空前专制往往比前任统治者更甚。

  所以,我看《十月围城》不仅仅是抱着八卦的心态,更是因为被它片花中孙中山的一段独白给触到。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应该说这是我见过的关于革命最好的解读,它让我在某种程度上,终于和“革命”这个词握手言和。

  我可以厌恶革命,可以反对主义,但是对于革命者,对于为主义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主义吞噬的人们,我心怀尊重。

  我今日之所感所知所思所享,无不来自于百年来这些努力去实现臆想中“中国明天”的人们。他们或伟大或浅薄或愚蠢或无私或卑劣或聪明或成功或失败或一代领袖或千古罪人,我可以评判他们,同时心怀某种敬畏与感激。

  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到当初那些热情,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个感知热情的时代环境。

  革命、民主、自由、主义、共和、共产、大同……都是曾经被用以呼唤理性、现代性、个性、人性与新的时代,同时也这些词也被用以唤起多数人的暴力,用以巩固权力,用以践踏权利与扭曲人性、创造同质化。

  就在不远的年代里,人们感知国家的衰败与无望,人们有着各自臆想的正义与理想,人们为了捍卫思想而厮杀,当思想成为组织,人们卷入其中,最终组织的荣衰代替了思想的成败,最终组织的目的代替了过程的正义,组织代替了理想,成为正义本身。

  《十月围城》中,革命者臆想着只要保卫组织,保卫领袖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欺诈义士作为诱饵引开杀手,清廷官员臆想着只要保卫朝廷统治与社会的安稳就等于保卫正义,于是可以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相同的是,他们都认为自身是正义。

  影片的主角并不是这“正义”的双方,而是那些为了这场理想之争、,明天之争而付出生命的小人物,他们倒在政党、革命家、政治家、军阀、党魁、知识分子、大商人们叱咤风云的舞台下,他们是渺小的配角,他们所求的无非是俗世幸福,而时代给了他们一个小时,去成就历史。

  我总是想起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关于马赛曲的故事,马赛曲的作者一生除了写出这首歌之外乏善可陈。仿佛时代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选择了那个普通的人物,借他的手写出来这伟大的旋律。

  或许,在中国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个伟大的组织;或许,在中国社会的方向抉择中,我们总是抽到下下签;或许,我们任何一个机会都导向失败;或许。我们总是一遍遍重复着历史的错误与悲剧;或许,我们至今还不知自己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在衰败、痛苦与危机重重的年代里,青年们“闭上眼就能看到中国的明天”,这种深刻的幸福与乐观,在今天的我们从未体会过。

  去年回家时在飞机上读顾准,在生命的倒数第二年,他在信件中和自己的弟弟探讨“终极目的”这一命题——

  “从来都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社会的进步。”

  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值得你去放弃自身的判断力。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主义能够替代进步本身。

  所以,值得信仰的是进步本身,而不是任何标榜“进步”的组织。

  今天的主流,无非也是昨日的异端,今天的异端,也许就是明日的主流。

  归根结底,时代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向前进步,任何人“万万岁”的说梦,任何组织“代表人民”的意淫,任何主义“永远先进”的自欺欺人,最终都会落败于时代的力量,这或许是我们仅存的乐观与希望所在。

  前段时间,我还很得瑟地数落过香港影业,演员凋敝,市场缩水,一线花旦均被大陆包揽,香港导演只能来大陆找投资、找演员、找市场。

  现在看来,对比刚刚上映的《三枪》,我觉得张艺谋可以找块豆腐撞撞。相比较大陆导演在“大片”中每况愈下的表现,尽管资金缺、市场缺、演员缺,香港电影依旧完胜。内地的投资,内地的演员,却进一步成就了香港这座城市,香港电影人不可撼动的文化地标位置。、

  我虽然有点难过,但是不得不服,也不得不承认——

  我一直希望中国影坛出现《十月围城》这样的片子。

  它触及了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时代与人物,同时它很好看。

  在中国这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那些老祖宗的家底,更是自晚清以来为中国明天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尽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臆想的正义与未来,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被时代所青睐,但是他们却代表着进步的可能性。

  小时候不喜欢读近代史,憋屈而令人心烦,古代史多好,我们多牛x,我们是世界第一。

  现在能慢慢体会到,读懂它,才会真正理解今日之中国从何而来,才能有资格去思索今日之中国向何而去。

  可惜,对于那段历史,我们缺乏空间去探求,媒体议题缺失,社会平台狭小,它沉入戏说、样板戏、娱乐的海洋深处。

  找不到一个社会的普世价值不可怕,可怕连寻找价值的人都没有,可怕的是我们连探讨它的空间都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探讨它的兴趣。

  革命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党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一个主义成功了,民主不一定会来。

  千千万万人死去,民主不一定会来。

  甚至我们知道,民主只是个孩子,它能被不同主义,不同党派抱来抱去,被打扮成不同摸样。

  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民主的兴趣,我们失去了对进步的相信,我们无法正视在追寻民主与进步中的鲜血、失误、愚蠢、卑劣与其他种种最坏的事情,我们永远不值得去享受它的光明与幸福。

  玛丽莲梦露说的好,如果你无法忍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无法得到我最好的一面。

  古往今来,所有让人奉献才华、勇气、激情乃至生命的美好事物皆如此。

  在看完《人间正道是沧桑》之后,我去查了查瞿秋白的故事,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写了最后的文章《多余的话》,他说如果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他宁愿做一个普通的学者与知识分子。那一瞬间,相对于我DANG那些最终走上历史前台的男一号们,这位最终死在历史中的男配角显得更为亲近。他不再是曾经的党魁,他也无非是时代选中的一个普通人。

  所以,容我最后再推荐一次《十月围城》,一部关于时代中普通人抉择的影片——

  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

  这部片子节奏紧凑且台词功力非常出色。

  这部片子终于实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的融合。

  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贡献了迄今为止最优秀的表演,尤其是王学圻与甄子丹。

  这部片子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了一个宏伟的命题。

  这部片子内涵极其丰富,导致于我在观影途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各式各样的人物与姓名。

  这部片子没有单方面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

  这部片子没有我写的这么沉重,相反它很商业,它非常好看。

  ……

  从这部影片开始,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某种可能性,我看到了“民主、革命、主义、未来……”这些词汇重新以严肃姿态回归主流议题的可能性,即使有人是为了去看偶像,有人是为了去看笑话,有人是为了去看武打,只要有人去看,我还是看到了思考的可能性,看到在这个娱乐时代中,我们愿意再次拥抱沉重的可能性。

  鉴于以上珍贵的可能性,我给它五颗星。

  值得迷信的不是陈可辛,也不是香港电影,而是终究会到来的进步,更是精神不灭的薪尽火传。

  “我闭上眼,全是中国的明天”,中国本身的历史不需要过多修饰足以打动所有人。影片以杨衢云教授被枪杀事件拉开序幕,画面一转讲述五年后从日本归来,为保会议顺利举行,为了中国同胞的明天,无数革命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历史的残酷无需渲染,朴素无华越接近真实越能直击人心,相比于后半段一个小时惨烈烈死了个干净,前期的矛盾争执却是如此的温馨。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国难当头哪分什么三教九流四六九等,片子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书写一个宏伟的命题。在?十月围城?中,无论多小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战争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外貌,家室有所偏袒。

  越是主流的电影越是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十月围城?并没有流于表面空喊口号也没有将人物神化将对手弱智化,也正因为尽量还原历史的拍摄使得影片值得回味和思考。

  群星荟萃大牌云集的?十月围城?,可能因为扮相问题帅哥美女几乎都失了颜色,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潮流中浮沉做着自认为对的正义的事情。孙文到来的五天之内,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心甘情愿的将生命交付出去。

  梁家辉饰演的陈少白游走于各个革命者之间只为孙中山先生可以将会议顺利地进行下去。被压榨太久的小人物,只要看到一点希望就能抛头颅洒热血,谢霆锋在里面的确是颠覆了以往的形象傻傻憨憨的形象却是最纯真质朴,会捉弄人也会为朋友拼尽一切,可惜那张全家福却成了遗照。

  甄子丹颠覆形象的出演,不负责任的烂酒徒老公,一生中唯一做的对的一件事大概就是保护李玉堂给妻儿留下了保障,本该属于他的幸福生活终究是被他自己葬送了。

  家国大义面前免不了情感纠葛,任达华饰演的方天将李宇春饰演的女儿方红打晕藏在窗外再到方洪牺牲之时说的“女儿不孝”,流亡只为了能够回家终究成了永远的谎言,父女二人都走上了不归路,这里实在是惊喜李宇春的表演。

  尽管影片中的演员大都是颠覆形象的表演,甄子丹不再是打戏担当,谢霆锋成了憨小子,黎明一改小白脸形象,胡军也不是英雄角色,却实实在在的震撼人心。

  一部影片是否成功在于能否引发观众思考,电影里并没有明确的批判谁对谁错,每个人都坚定着自己的固执,陈少白觉得护住孙文就有明天,阎孝国忠君报国认为保住皇权就保住了家国。历史滚滚车轮之下不同理念的碰撞牺牲。引用孙文的一句话“革命就是痛苦。革命就是悲剧,无论胜败都是苍生的悲剧。”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刻意强调和渲染残酷的清政府统治和官逼明反的大背景,也没有强调“十月围城”密谋之后革命之火如何熊熊燎原,如何磅礴壮大的。

  西方的民主,东方的忠义,能人异士和市井无赖撑起的民主共和,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而每个人又都是不平凡的。电影中最为感动的地方在于每一位义士死后镜头都给严谨的打上了简介,虽然都只是小人物,但是真实鲜活的存在过。

  看完之后我觉得很难受,说两个人,重点是阎孝国

  阎孝国,一个受过西学教育的人,明知革命使得社会动乱,民族不安,转身报效了朝廷,以求为国戡乱。他等不到未来,他只想护的一时安宁,变得杀伐果断。

  我在想,一个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这个明显的拖延计划,最后死也要把那辆似乎是坐着孙文的车子的人杀死,他为了什么?

  他才是个悲剧啊,明知西学自由民主之理,却依然投身忠君之路,那个年代,民智未开,列国凌辱,正统的朝廷治下,几个人看得清革命的未来,几个人相信所谓的革命团体就是为了民众的。

  他也许相信他的老师是对的,所以他默许了这个所谓的掉包计划,他效忠了朝廷,为了保护他自以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朝廷选择了杀一个他看都不看是不是孙文的人。

  李玉堂,一个表面以为自己是个商人,内心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理想主义者。

  如开头所说,真的很难受,死了这么多人,开了一场会,为了推翻腐朽的清廷统治,革命者们自此时间后(电影背景时间1906)不断的的革命不断的牺牲不断的失败,才在五年后成功推翻清廷统治,而站在历史的长河来看,这场革命却是失败的。

  当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也被影片悲剧的革命牺牲精神所感动,孙文最后的独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振聋发聩,太棒了。但是当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我看到了完全相反的东西。

  我是升斗小民,我突然看不懂民族大义了。

  救亡图存的知识分子有他们操守和理想,而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悲欢,编剧没有把宏大的民族大义强加到小人物上,就是本片带给我最大的触动点。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小人物才是普罗大众,那时候做工,当伙计,拉黄包车,跑堂,都是只求有口饭吃,有地方住,如此而已。什么拯救国家,感受不到的。

  影片中李玉堂去到处网罗能人异士去保护孙文的时候,经常有这么一问,“你不想知道你保护的是谁吗?”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就是小人物的简单逻辑。

  黎明饰演的落魄公子去保护孙文的原因,不是民族大义,是一把铁扇的尊严和一个为爱求死解脱的心,在他死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中国的明天,是已逝的挚爱;巴特尔饰演的大和尚去保护孙文的原因,是简单的一饭之恩;甄子丹饰演的小混混,是为了女儿,是作为一个辜负了家人女儿的男人的最后的责任;李宇春饰演的方红,是为了给父亲报仇,为了平反背井离乡的冤屈;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是为了报恩,报达在这个人间炼狱把自己视为己出的李家。真正感动我的反而是他们。

  可能正是这样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不为民族大义,不为救亡图存,只是为了一点点平凡的幸福,反而让人平添了更多对那个时代的悲悯。

  那个时代,人们真的是见惯了生离死别。晚清以及民国时期,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比清朝时期的45岁整整缩短了10年,因为这个动荡的社会环境,连年战乱,外敌入侵,百姓流离失所。因为生命够短,都脆弱,是否反而更加豁达,更加为生而生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爱恨情仇,生生死死。

  现代社会我们脱离了饥饿、疾病、战争的威胁,但是有时候我也还是常常会想,我是不是直到今天也依旧像他们一样如蝼蚁一般的活着呢?我有比他们活的更好吗?好像总是有人要给我灌输一些我看也看不懂的大义,我反而还会羡慕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个时代如此简单,一个黄包车夫喜欢了一个照相馆的坡脚姑娘,一个背井离乡的孩子为父报仇,一个下了山的和尚卖臭豆腐……好像三言两语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是升斗小民,我就该活在我小小的爱恨情仇里。

上一篇:《白蛇:缘起》中有哪些彩蛋和不易发现的细节?
下一篇:美人计|万茜和子枫妹妹能完成侧颜杀,全靠脸上有它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