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谁是凶手》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主要是梳理一些案情线索,会有大量剧透。

  所有案情分析纯粹为主观推测,完全不能保证正确性。

  那么,进入正题。

  故事的主线剧情,围绕五起尾随入室杀人案展开。

  夏金兰的案情比较全面,这次就重点分析夏金兰的案情。

  夏金兰遇害前,一共接过两通电话。一通是手机电话,一通是座机。

  第一通电话,对方应该是男性,从通话内容来看,对方提到结婚,应该是夏金兰的男友。

  她还说“明天上班,见面再说”,由此推断,这个男的极有可能是她的同事。

  第二通电话,对方应该也是个男性,因为要是女性闺蜜之类的,夏金兰的语气应该会更温柔一些。

  从她接电话的语气来看,显然有点不耐烦。而且她还说“你是不是又在我们家附近呢?”

  这个“又”字,可见两人的关系也不一般。

  第一通电话和第二通电话,不是是同一个人打的。

  如果是同一个人打的,那么上一通电话要说的话没说完,这个人完全可以立刻回拨手机,没必要转而打座机。

  第二通电话是另一个男人打的。

  如此一来,就很有意思了。

  如果第一通电话是男朋友,未婚夫,那第二通电话又会是谁呢?

  猜想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前男友,夏金兰与之分手后,他纠缠不休,所以“又”来到她家。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夏金兰出轨了,脚踏两条船。

  她除了和现任男朋友在一起,还有另外一个情人。

  打第二通电话时,夏木爬到窗口去看,镜头正好切到有人正在打电话。

  如果凶手就是在和夏金兰通话的那个人,那么一切就都对上了。

  除非第二通电话里的那个人不是凶手,他正躲在别处。

  打完电话,夏金兰就下楼买鱼了。

  一路上凶手都在尾随她(如图)。

  直到夏金兰买完鱼回来,在楼梯上喊夏木回家。

  而且,夏金兰喊夏木的声音蛮大的,而凶手一直都在她后面……

  所以,怀疑凶手可能已经听到了。

  更何况,如果凶手就是给夏金兰打第二通电话的人,那么他已经知道夏金兰家里还有一个小孩了。

  也就是说,凶手来过夏金兰家很多次,了解夏金兰家里的情况,知道楼梯上面还有一个隔间——而小孩(夏木)就在那里!

  但他还是决定尾随夏金兰,并对她行凶。

  他这次犯罪极有可能是冲动犯罪。

  因为虽然前四次作案,他都不露马脚,现场也都没有留下什么线索。

  但他这一次却留下指纹,还让人知道他的身高,手上有烫伤等信息。

  可见他前四次作案都是精心设计,这一次还是有些冲动了。

  而且,这更说明了,夏金兰对他很重要,不是可以随便杀掉的女人。

  前四起案件的死者,和夏金兰一样,也均为女性。

  从陈列的照片来看,这些死者的年龄,目测在18到20岁左右。

  死者的相貌,总结下来有四个特征:

  一、均为黑长发; 二、都长得眉清目秀; 三、都是清纯的少女风格; 四、非常年轻。

  一般来说,连环杀人案的第一起,才是最关键的。

  因为第一起案子,才是凶手最想做且不得不做的案子。而第一个死者,才是凶手心中最难忘的“白月光”。

  后来犯下的那些案子,只不过是凶手为了纪念第一个死者才去做的。

  她们的长相、年龄、风格均和第一个死者相似……

  直到第五起案件——也就是夏金兰这起,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夏金兰是卷发,她的年龄在30岁左右,风格也是偏性感,偏熟女,明显与前四起案件里的死者不同……

  而且,五起案件的发生时间顺序,分别为: 1991年5月18日; 1994年7月4日; 1998年11月13日; 1998年11月14日; 2000年9月2日。

  第一起案件与第五起案件,相差快十年的时间。

  前面提到,如果凶手与夏金兰是情人关系,那么第五起案件就是一起“情杀”。

  由此推断,第一起案件也极有可能是是一起“情杀”。

  因为死者当时是一名少女,所以凶手也应该是与死者年龄相仿的少年。

  在过了快十年之后,少年终于长大了,而这一次,凶手爱上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熟女。

  只是这一次,他还是被背叛了,抛弃了。

  于是,他就又起了杀念。

  推测第一起案件的死者,与凶手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起,以及时间非常接近的第三、第四起,则是凶手为了纪念第一起案件的随机作案。

  到了第五起,凶手又与死者(夏金兰)建立了密切关系,随后在得知自己遭遇背叛(或分手后)才尾随杀人。

  也就是说,第一起和第五起,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情杀”。

  区别在于,十年前凶手爱上了与自己当时年龄相当的“少女”,而在十年后,凶手爱上了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熟女”。

  凶手在遭遇情场失意后,产生报复心理,于是计划将其杀之……

  我想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第五起案件的夏金兰,与前四起的死者相比,会在长相、年龄、风格上如此不同……

  凶手在杀人时,会先麻醉受害者的身体,使受害者不能反抗。

  同时,他还要求受害者保留一部分清醒的意识,然后对其进行割腕。

  凶手还会在受害者的眼前放置一块表,好让受害者亲眼目睹自己生命的终结。

  就如冷小兵所言,凶手的目的就是让受害者更痛苦。

  猜测,凶手就是用这种手段,“惩罚”那些背叛自己的女人。

  凶手内心的潜台词是:“既然你以后的生命里没有我,那你的生命也干脆到此结束吧。”

  最恐怖的是,凶手还会利用肌松药,让受害者在死亡过程中一直保持微笑。

  凶手明明已经“惩罚”了受害者,居然还要求受害者对他的“惩罚”报之以“满意”的微笑。

  这充分体现出凶手对受害者变态的控制欲,支配欲。

  在完成杀害以后,凶手还会去收集一些“纪念品”。

  比如,他会拍下一些死者的照片,用作留念。

  在杀害夏金兰之后,凶手还顺手拿走了夏木的小猴子冰箱贴。

  冷小兵在第一集让验尸的法医给自己拍照。

  法医说:“我是头一回给活人拍照。”

  再结合凶手也有给死者拍照的环节,于是就有网友猜测凶手是法医……

  个人不同意凶手是法医。

  因为法医的脸型,发型,以及年龄等,跟凶手完全对不上。

  虽然凶手戴了帽子和口罩,但凶手后脑勺的头发偏长,而法医的头发很短。

  两人的脸型、耳朵也完全对不上。

  法医的年龄一看就在四五十岁左右,体能也不是很好,他不可能在和两位刑警交手的时候,表现得那么能打……

  凶手在“红光照相馆”里的可能性比较大(也就是少女沈雨取照片的地方)。

  就像法医说的,他从没给活人拍过照。

  凶手的情况刚好和法医反过来,凶手是平时只给活人拍照,只有作案的时候能拍死人……

  当然,这个猜测还是比较简单。

  但鉴于目前只播出两集剧情的前提下,也只能如此推断。

  听说后面还会有许多角色陆续登场(毕竟连女主沈雨都还没出场呢)。

  至于凶手究竟是谁,还是需要等等再看吧。

  赵丽颖演的没有什么问题。

  虽然她离心目中的“唐泽雪穗”式人物还有些距离,但有几个角度确实很漂亮很养眼。

  毕竟她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大部分时间冷艳(面瘫)就行了。

  沈雨的定位就是朝向“凶手”方向引导的。

  也因为引导的很明显,基本不太可能是真凶。

  在此没有鼓弄玄虚是比较好的。

  很快就通过回忆石锤了很多剧情。

  沈雨17年前曾经拿着凶手侧写来到警局门口,她和当年的案件肯定是有不一般的关系的。

  少年失手杀死父亲后的供词基本是沈雨教的。

  少年确实是死于自杀,但有大概率被心理暗示控制。

  而少年死前大吼不是他干的,他没杀人。

  对待虐狗者的手法确实也不像少年所为。

  少年疑似被心理控制,或许是沈雨但大概率是另一个幕后黑手。

  最后一段剧情信息量极大。

  沈雨收到的箱子里面,磁贴是夏木老师案件时凶手拿走的,生日贺卡则几乎能够指向沈雨的父亲。

  至此沈雨父亲就是当初的凶手,

  沈雨则是从十七年前就开始独自调查的地下侦探的局面已经比较清晰了。

  至少这是下一阶段大概率会走向的故事。

  而第五集预告里又有一个人招供杀人,手上有烧伤痕迹。

  冷队也和脚上套袋子的人对上了眼。

  说明剧情不会简单的停留在这里。

  我猜想烧伤男或许就是当初夏木老师案的凶手,但他也不过是一个心理暗示大师(沈雨父亲)的牵线木偶,随时可以被抛弃的棋子。

  沈雨自察觉到线索后一直在和父亲对抗。

  同时她也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利用自己的高智商行事,比如帮助那个少年。

  这样的剧情可能会变成心理暗示过于强大的“奇幻案”,但只要接受了这个设定的话就也还是可以看的。

  同时虐狗案仍然有疑虑。

  黑客和帮助者都已经浮出水面,但最终动手的人仍然有悬念。

  比较直接的可能就是少年的另一人格动手,也有可能在场的还有第四人。

  沈雨身上目前也没出现深浅脚步的特征。

  沈雨和少年换鞋的意义仍然未明。

  最新的剧情中,一位手上有烫伤的屠夫进入主线剧情,他是因为同人发生争执,致人死亡后,被警察询问。

  冷小兵和夏木在做笔录的时候,发现了他手上的烫伤,顿时就警惕起来,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海舟案”的真凶。为此,夏木还买了跟嫌犯当年身上穿的衣服十分类似的工装让人家换上,进行甄别。

  最后,当然肯定不是。

  冷小兵意识到夏木根本没有放弃查“海舟案”,他就是冲着这个案件进的警队。

  于是乎,两个人彻底摊牌,冷小兵让夏木看了他整理多年的资料。

  而夏木也终于正式开始接触“海舟案”,直面自己内心的创伤。

  沈雨这边有了新进展,以她的视角,讲述了多年以前她爸爸失踪的情况。他的爸爸当年也是穿着工装戴着口罩,并且手上也有烫伤。

  在某一天夜晚,沈雨的爸爸回来收拾完东西就走了,并给她留下了两封信。

  一封信,让她清理掉家里的所有关于爸爸的痕迹,包括上班的工厂。

  另一封信,告诉了沈雨,他突然离开的原因是因为爱上了一个女人。

  一切的一切,似乎把矛头都指向了沈雨的爸爸沈海洋,貌似他就是“海舟案”的真凶。

  那么,到底沈雨的爸爸是不是真凶呢?

  应该不是,这应该是又一次障眼法,故意迷惑视野。

  最新的剧情中,以少年沈雨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关于她爸爸沈海洋,主动消失踪前的讯息。

  包括帮助爸爸清理一切和他有关的痕迹,甚至还有单位的档案。

  在沈雨的仔细操作下,一夜之间,沈海洋从所有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工装、口罩、帽子、手上的烫伤痕迹,消失得这么匆忙,似乎真凶就是沈雨的爸爸。

  不要忽视证据的作用。

  目前,“海舟案”的所有可用信息中,以上的这些仅仅是只能描述被害人的外貌而已,根本不能作为定性证据。

  冷小兵当年也只是看到了双眼睛,并没有看到凶手的面容。

  你不能仅凭穿着打扮,身上有差不多的伤疤就断定一个人就是凶手。

  即便在沈雨的记忆中,自己的爸爸很多特征就是跟通缉令上描述的凶手十分匹配,依然不能断定他的爸爸就是凶手。

  当年的沈雨还小,很可能也会认识不足,有一些不太成熟的印象和判断。

  从证据层面来说,沈雨的爸爸,目前仅仅只是有嫌疑,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

  要想知道谁是真凶,理清动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从沈雨的回忆中,根本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沈海洋有动机去害人。

  一个连环杀手,杀了那么多人,别人可能不知道什么,但是他的女儿,他最亲近的人,总该是知道点什么的。

  沈雨的回忆中,却只有爸爸离开前诡异的行为,根本没有之前的描述。

  那么,沈海洋的作案动机,起码能排除掉一大半的嫌疑。

  沈海洋给女儿沈雨留了两封信,一封是交代他清除掉痕迹,另一封则是告诉他实情,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女人,要和那个女人在一起。

  一个父亲要离开自己还未成人的女儿,把自己跟另外一个女人的事情都告诉了女儿,这应该总不至于是个谎话。

  沈海洋离开的目的就是因为爱上了一个女人。

  日常生活中没有异样,给自己女儿的信又是真的,有理由相信他没有作案动机。

  没有证据,没有作案动机,那么为什么剧集似乎有意把嫌疑对象放到沈海洋身上呢?

  这就是影视剧惯用的套路,暗度陈仓,转移视线。

  最新的剧情中,那个杀鸡的屠夫就是一个例子。

  从沈雨一上线开始,整部剧仿佛就在玩这个套路。

  用肖华军的案子来暗示沈雨可能有问题,然后又通过沈雨的回忆,引导沈雨的爸爸有重大嫌疑,再让冷小兵和夏木调查沈雨,反复强调给予观众强调暗示。

  这样,就使得沈海洋的嫌疑大大增加。

  真凶往往都不会这么快现身,一开始嫌疑最大的那个人往往就不是真凶。

  悬疑剧又怎么能达到一秒真相的快感呢?

  

上一篇:四大魔头的人物介绍
下一篇:【香蕉鱼】1985的鳕鱼角,是男孩们的季节。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