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他给继父写信,收到的却是“亲爱的哥哥你好……”咋回事儿?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军人写信的趣事

  冯正荣

  2022年8月,我在“雪域老兵吧”发表了标题为“近百封地方来信”的军旅回忆文章,许多读者留言,对写信这种形式很关注,发表了不少评论。我看着这些评论,想起了军人写信的许多趣事。

  

  作者冯正荣在写家信

  没有手机之前,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写信最多的应该就是军人了。因为军人从参军那天起,就会离开故乡,离开亲人,奔赴祖国各地,战斗在保家卫国的岗位上。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子女对亲人的思念,都要通过书信来表达。

  我参军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汽车第十八团的连队常常去西藏边防部队运送物资,车队返回的时候,总是要搭一些回家探亲的边防部队官兵,他们常常说起边防哨卡战士写信的事儿。

  西藏边防的哨所许多都设在海拔四五千米,荒无人烟的高山上,有的地方封山期七八个月,每年只有到了夏天,边防团才能组织骡马运输队把一年的生活物资、报刊信件送到哨所。

  那时候西藏边防哨所的战士一年半载才能收到一次信,决不是夸张的谣言,而是“老太太纳鞋底——千针(真)万针(真)”的事情。边防哨所的战士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实在太寂寞,反复看家信。”

  每年团里的骡马运输队到哨所,哨所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战士们最看重的不是罐头,而是家信。看家信是边防战士最高兴、最快乐的事情了。

  有个边防哨所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年,团里的骡马运输队给哨所送去了生活物资和报刊信件。有个战士一次收到了父亲的三封来信,他仔细看了一下邮戳上的时间,都是一个月之前发的。他按发信的邮戳时间先后拆开看信。

  第一封信说,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安心部队工作。他高兴地把信举到头顶跳起来了……

  他又拆开了第二封信,信中说母亲病重,住进了县城的医院。他看着看着就哭起来了。他的母亲还不到五十岁,过去从来没有住过院,农村人到县城住院病情肯定很严重了。他越哭越伤心,越想越严重……第三封信不敢拆开看了。

  在战友们的安慰和劝说下,他拆开了第三封信。信中说,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母亲已经康复出院了。这个战士破涕为笑,高高兴兴跑去做饭了……那时候西藏的边防哨所人少,没有专门的炊事员,都是站岗的战士自己做饭。

  那时候我常听驻藏部队的官兵说,边防哨所一年半载才能收到一次家信,驻地在西藏其它地方的军人发信,也是一月半月家里才能收到。

  

  1953年发行的军人免费邮票

  1981年9月,我在汽车第十八团十三连担任指导员。当时,我带车队到西藏林芝地区甲格边防部队下货后返回八一兵站。这个地方解放前是个乱石滩,只有十几户人家。十八军进藏后这里住上了部队,建起了八一新村,商店叫八一商店,邮电局叫八一邮电局(当时电信和邮政是一家,所以叫邮电局),兵站叫八一兵站。

  当时得到消息说,西藏波密县通麦迫龙沟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大塌方,川藏线中断,可能半个月都通不了车,结果我们在兵站堵了十六天。

  后来得到通知,第二天通车。于是,我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内容只有一句话:你安全到家了吗?我把这封信贴了八分钱的邮票,投进了八一邮电局的邮箱。我做个实验,看看从西藏发信是人先到还是信先到。

  第二天,车队出发了,一路还算顺利,经过15天的行驶,安全回到了连队。回到连队的第三天,我才收到了在八一兵站写给自己的信。

  八一邮电局地处川藏线,在西藏算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了,我写给自己的信都在路上走了18天。西藏那时候交通落后,在其它地方当兵,发信个把月才能收到算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我刚当兵的那个年代,连队还有个别不会写信的文盲战士。我在连队当文书的时候经常帮战友写家信。

  我们连队有个战士当兵以前没有上过学,虽然也认识一些简单的字,但不会写信。

  他早年丧父,母亲改嫁,有了继父。继父对他非常关照,关系就和亲父亲一样,当兵以前一直称呼爸爸。他还有个哥哥,读过小学,他当兵前就在矿山搞副业(按现在说就是打工,那时候生产队的主业是种地,派出去到外地干活的叫搞副业)。

  有一天,他找我给他继父和哥哥各写一封信。我给他继父写信的开头是,敬爱的爸爸您好:见字如面……给他哥哥写信的开头是,亲爱的哥哥你好:来信已收到……两封信后面的内容差不多,都是说说部队的工作生活情况,反正是报喜不报忧。

  把两封信写好分别装入了信封,交给他贴上邮票就可以发了。

  他虽然不能写信,还是认识一些简单的字,拿到两封信后,又拿出来看了又看,往回装的时候,把两封信装错了,他自己并不知道就发出去了。

  他继父不识字,收到信的当天晚上,就找邻居家的学生给他念信。学生按信的内容如实读给他听:亲爱的哥哥你好!来信已经收到……他继父一听不对味。什么?你再念一遍!学生又念:亲爱的哥哥你好……他继父马上发火了。他口述,让这个学生写封回信:我虽然是你的继父,我对你不薄。参军前你还叫我爸爸,你才当兵半年多,就叫我哥哥了。你如果当三年兵,可能叫我儿子了……学生按照他继父口述的内容把信写好发出去了。

  

  部队战士写家信

  他哥哥上过小学,自己会看信,也会写信。收到信的当晚就写了回信:我知道部队讲究礼节礼貌,你当兵半年多进步很大啊!但不管怎么讲礼貌,也不能把哥哥叫爸爸啊……

  半个多月后,我们连队的那个战友收到了他继父和哥哥的来信,他拿着信找我念给他听,我一看两封信的内容,就知道是他把两封信装错发生的误会。于是,我又帮他写了两封道歉信。为了防止再出现失误,我亲自用胶水粘好交给他发出去了。

  后来误会消除了,直到他退伍回家,和继父的关系都处的比较好了。

  我们刚当兵的时候,团部在四川省重庆市歇台子(那时候重庆市归四川省管辖),后来团部又从重庆市歇台子移防到了成都市衣冠庙。我们营单独住在四川省夹江县的一个山沟里,各个连队到营部的距离也就是百米左右。营区离夹江县城十多公里,夹江县邮电局每天都有一个邮递员穿着邮政绿的服装,骑着永久牌自行车给营部送报刊信件。那时候是黄泥巴路,遇到下雨,自行车骑不动,有时候邮递员好几天才来一次。

  我们营里有个义务兵战友,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家又是农村的。他回家探亲,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叫闫淑琴(化名)的城市姑娘,那姑娘长的水灵,初中文化程度,在城里还有正式工作。他第一次见面就很喜欢,姑娘也表示可以写信联系,给他留下了通讯地址,让他回到部队通过写信进一步了解。那时候想给亲爱的姑娘写封信,只有邮递员来传情……

  他探亲归队后琢磨了一两天,不知第一封怎么写才好。

  那时候连队的战士都有一个小板凳,写信时坐到床边,爬到床上写。那天是星期天,连队休息。他上午就开始写信,他刚写了句“淑琴你好!”感觉字没写好,撕下来压在了褥子下面。又写了一句“亲爱的淑琴你好!”又觉得回老家只和姑娘见过一面,第一封信这样称呼不妥,又撕下来压在了褥子下面。接着写了半页纸,还觉得信的内容不满意,还是撕下来压在褥子下面。就这样,连续写了六张半页纸,都压在了褥子下面……

  写了一个上午,一封信也没有写好。午饭后又开始写,写了一个下午,才把第一封情书写好,交给通信员发出去了。

  信发出去以后,他还找连队司务长买了两斤水果糖,准备收到姑娘的来信后寄给她。那时候水果糖是凭票供应的,连队司务长有军人购物证,可以买得到。

  他的信发出去十多天了,天天盼望姑娘的回信。

  当时连队进行冬训没上高原。他只要有空,就向大门口张望,看到邮递员来了,他比连队通信员跑得还快,连跑好几天了,还是不见姑娘的回信。

  又是一个星期天,他有两个同年入伍的同乡去找他玩。两个战友到他班里,听说他到营部看信去了。

  两个战友无意中掀起他的褥子,看到了他写给女朋友的六张半页信纸。他的战友觉得这个人给女朋友写信很有意思,当场写了一个信封,把他写的六张半页信纸装了进去,在文书室找来浆糊粘好。

  过了一会儿,他从营部找信未果回来了。他的战友拿出了刚才粘好的“信”说,我们拿到了你女朋友的来信,你得答应我们两个条件,我们就把信给你。战友把“信”拿到他面前晃了晃说,第一,你要把女朋友的信给我们看。第二你要拿糖给我们吃。

  他一看是女朋友来信了,非常高兴地说,两个条件我都答应,赶快把信给我。战友把信递给他,他摸了摸信封,厚厚的,他觉得女朋友第一封信就写得很长。他不看信封上有没有邮票,也不看粘信封的浆糊还没干,迫不及待地把“信”拆开了,他看到了自己写得六页没写完的信纸……事情原来是这样的……真是“飞机上扭秧歌——空欢喜!”

  两个战友吃了他买的糖高高兴兴离开了。

  后来他终于收到了女朋友的信,糖也寄出去了。

  再后来通过鸿雁传书,增进了友谊,结成了夫妻。他退伍回去还在城里安排了工作,一家人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义务兵发信盖免费邮戳

  在我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和政府对军人的通信都非常重视。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政府为“拥军优抗”大都设计制作了军人免费信封,邮局在投递该种信件时,必须亲自送到收件人手中。

  1952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印制了一套志愿军邮寄封,使用时,将信的内容写在邮寄封的背面,沿虚线折叠粘牢即可,非常简便。

  1953年,为优待军人免费通信,经国家邮电部和军委通信兵部商定,联合印制了军用邮票,按陆、海、空分别设计了黄、蓝、紫三种不同的颜色。后来,因使用范围难以控制,便停止了发行。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后,干部发信要贴邮票,义务兵则加盖三角形免费邮戳。

  1968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各种特权,义务兵免费邮戳作为一种特权被取消了。

  1984年,义务兵免费的三角形邮戳又恢复实行。据史料记载,当时制作义务兵免费邮戳共用黄铜6吨,圆钢32吨,义务兵免费邮戳制作好后下发全军,至今仍然使用。只是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甚至有的战士还不知道现在还有三角形的义务兵免费邮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写出了连续三个月的战火,消息隔绝,久望音讯而不止时,亲人等待彼此消息的迫切心情。这时候的家书非常珍贵,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家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更是民间传递思念、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从古时候到上世纪末,写信是互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代替了写信,人们不管相隔千万里,都能用手机打电话、发微信,还能视频通话,真是方便又快捷。

  现在西藏边防哨所普遍开通了网络,不仅能和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人通电话,而且可以视频,一年半载收到一次家信的情况已经成了历史。

  写信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历史和回忆……

  我们有幸赶上了科技发展的好时代,天天盼望亲人来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冯正荣(作者提供)

  (本文插图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冯正荣: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曾四次荣立三等功。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作者:冯正荣

  举报/反馈

上一篇:《金刚川》豆瓣评分远低于《上甘岭》,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下一篇:长歌行:涉尔罚长歌去敬酒,阿隼故意碰到长歌,却被长歌反刺一刀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