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才是乘风破浪的姐姐:17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如何逆天改命?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9
手机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粥左罗”(ID:fangdushe520),作者:文七君,36氪经授权发布。

  自从《乘风破浪的姐姐》这部综艺上线,姐姐们就霸屏了。

  这档30位30+岁女艺人的选秀成团节目,刚刚上线12小时,就获得了1.4亿的播放量。上线一周,豆瓣6万多观众随即给出8.4的高分。

  

  有人说:看了《乘风破浪的姐姐》,我好像没有那么怕变老了。

  有人感慨:成年人用辛苦换来的,就是说“不”的底气。

  我们在姐姐们的身上,看到了别的节目没有的东西:经历人生过后的果敢与自信。

  

  《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姐姐们都很优秀,值得我们学习。

  但今天,我想写的这位姐姐,并不是节目里,但绝对是真正乘风破浪的姐姐,而且她正在浪尖上。

  她是谁?

  如果你是读书爱好者,或者你经常逛网上书店,或线下书店,你应该注意到一本非常火的书,封面如下:

  

  豆瓣评分8.9,近6万人评分,一本新书直接排到豆瓣Top250榜单的第81名。

  

  我要讲的姐姐,就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

  她的这本书,是一个奇迹:

  这是她的处女作,但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

  一个新人作者,出了本新书——结果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成为《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奥普拉杂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二十多家权威媒体的年度图书。

  而且成为比尔?盖茨年度荐书第一名。

  比尔盖茨读过她的故事后,感叹道:

  “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塔拉说: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

  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

  这篇文章,我们就讲讲塔拉姐姐乘风破浪的真实人生故事。

  塔拉从小生活在美国山区的废料场,生病了从不去医院,17岁前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不懂什么是“数学”,连“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常识都没有。

  她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是“衣服露出腿,就是妓女做派”,她的父亲不断告诉她“女人应该呆在家里,不能出去工作”,兄长在众目睽睽下曾揍得她衣不蔽体。

  17岁前,她受尽父亲的强权控制,兄长的虐待殴打,母亲的冷漠忽视。17岁后,她逃离大山,自学考上了大学,涅槃重生。

  看到这里,你也许以为我在讲爷爷奶奶那代人的故事。

  不是的。

  塔拉生于1986年。她是跟我们同一时代的人。

  如果不是读到她的故事,你很难想象,21世纪的今天,在美好的“新生活”背后,还隐藏着这么骇人听闻的血泪成长史。

  塔拉像每个乘风破浪的姐姐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世界很辽阔,绝不是你眼前那一亩三分地的样子。

  即使过往满身伤痕,也仍然要认真地追逐梦想。即使遭遇失败打击,也不能轻易认输停止奋斗。

  你是谁,你能做什么,你自己说了算。

  塔拉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巴克峰山上。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五个哥哥一个姐姐。

  塔拉的父亲是严格的摩门教徒,反对家人去医院看病,反对送孩子上学。他一生都在躲避政府,坚信公立学校是政府的阴谋,是给人洗脑的恶魔。

  “我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和把他们交给魔鬼有什么两样?”

  塔拉从小跟着爸妈劳动,要么在废料场捡废品,要么帮妈妈配置草药酊剂,从未受过正式教育。

  甚至,如果看到塔拉看书,爸爸还会千方百计地给她找活干。有个下午,他逮住塔拉在看书,竟让她抬水浇了一个小时的果树,尽管那天其实在下暴雨。

  在爸爸日日的训诫和熏陶下,塔拉坚信:学校非常邪恶,去了会被洗脑。

  爸爸对这个家有绝对的掌控权,而且似乎无所不知。

  有天塔拉扁桃体发炎肿了。

  爸爸告诉她:“太阳是最强大的药。你每天早上出门站在太阳底下晒上半小时,就能治好。”

  于是,在爱达荷州冬天的严寒里,塔拉每天都去太阳底下站着“治疗”扁桃体。

  她坚持了一个月,当然啥也没有治好,还差点冻死在外面。

  塔拉去外婆家做客,上厕所后外婆问她:你洗手了吗?

  “没有。”

  “为什么不洗呢?”

  “手又不脏。”

  外婆不敢相信,去问塔拉的爸爸:难道你不教孩子上完厕所后洗手吗?

  爸爸不以为然:我教他们不要尿到手上。

  

  塔拉十一岁时,去镇上加油站免费学跳舞。

  舞蹈老师让她去买一套紧身连衣裤当作舞蹈服。塔拉不肯:“我买不了。这个衣服不端庄。”

  爸爸说过,正派的女人永远都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位。

  塔拉虔诚地相信父亲。如果父亲说穿裙子是下流的,那它一定是下流的。

  她在心里把自己和“下流的妓女”划了等号。

  爸爸曾经一直教导她:

  “一个丈夫活得越尊贵,娶的妻子就越多。女人生来的位置就是在家里,不应该出去工作。”

  她遵从着这样的教导,以为自己一辈子都将在大山里,给爸妈做活,长大了成为丈夫众多妻子中的一员,终老此生。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保持无知,也许这样也能生活。但是生活没有放过塔拉。

  年少时的她,要面对的除了爸爸的愚昧,还有哥哥肖恩的虐待。

  哥哥肖恩,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嗜虐狂。只要塔拉稍微不顺他的意,他就虐待塔拉。

  看到塔拉涂口红,他会勃然大怒地掐住她的脖子,骂她和妓女一样。

  有一天晚上,塔拉在跟肖恩开玩笑时惹怒了肖恩。肖恩一把抓住她,紧紧揪着她的头发,把她拖进了卫生间。他把她整个扛起来,把她的头按进了马桶里。

  她每天都去“自觉地”清洗马桶,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按到里面。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

  “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塔拉被按进马桶的这年,她已经14岁。

  14岁的少女,本该在学校好好接受教育,在家里得到父母兄长百般疼爱。但是塔拉一无所有。

  塔拉的14岁,只有废料场永远拾不尽的废铜烂铁、顽固不化的父亲、施虐成狂的哥哥。

  但塔拉从未质疑过。

  她以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直到有一天,另外一个哥哥泰勒回家,看到了被肖恩薅着头发拖在地上的塔拉。

  泰勒少年时离家出走,是家里的背叛者,也是第一个见识了外面世界的人。

  泰勒跟塔拉说:“是时候离开家了。对你来说,这儿是最糟糕的地方。”

  “外面还有一个世界,塔拉。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泰勒告诉她,即使没有上过学,也可以准备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作为教徒,只要考试通过了,她就可以去读教会大学。

  通过教育,可以救赎她那残缺屈辱的人生。

  在泰勒的支持下,塔拉偷偷去镇上买了考试指南,开始准备考试。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分为四部分:数学、英语、科学和阅读。除了阅读和英语,塔拉什么都不会。

  她不认识任何数学符号,不会解任何方程式,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

  不过塔拉没有放弃,她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学习,利用所有干活的间歇偷偷躲起来自学。她学得非常用功,每天梦里都是做题。

  有时候她需要花三个小时才能解出一道题,答案还是错的。但她从不气馁。

  为了解一道题,她会开好几个小时的车去向人请教。她不嫌辛苦。

  第一次考试她没有通过,但这并不能打消她想走出去的念头。

  一切都没有把她打倒。第二次报考时塔拉终于通过了考试,被美国最大的教会大学——杨百翰大学录取了。

  

  爸爸当然不支持他去上大学,他威胁塔拉道:

  “上 帝召我做见证。他很不满。你弃绝他的祝福,无耻地追求人类的知识。他的怒气因你而起,不久就会降临。”

  他逼着女儿搬出家里,否则就要自己付房租。他不断地从女儿那里搜刮她的钱,想让她没有学费上学。

  塔拉不会屈服。

  2003年元旦,十七岁的塔拉第一次离开了废料场的家,毅然走出大山,进了学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那是一个跟大山里的家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没有父亲和兄长掌控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社会常识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世界。

  进入大学后,生活并没有变得容。

  因为从来没有上过学,塔拉跟学校同学有巨大的差距。

  她不懂怎么跟人交流,不讲卫生,不修边幅,一个朋友都交不到。

  她不知道论文是什么东西,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读的,她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更不懂什么是西方文明。

  爸爸告诉她,殖民时期奴隶比他们的主人更幸福自由,因为主人还要负担照顾他们的费用。

  她一直觉得很有道理,直到上了学才知道那多么荒谬。

  为了跟上同学,她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三点。没有捷径,全靠苦劳。

  不断地高强度学习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她不仅后来通过了各科考试,还得了A,拿到了一半的奖学金。

  这一切对于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塔拉当时付出多少,可想而知。

  学习的同时,她也开始对家人和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肖恩总是说,青春期的女孩没有一个值得信赖,涂口红就等于妓女一样。他想引起塔拉的羞耻感,从而操控她。

  “肖恩对我施加的力量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他定义了我,没有什么力量比这更强大的了。”

  但她勇敢地打碎了以前认知的桎梏,开始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

  家人一直告诉她:药是一种特殊的毒药,永远不会被排出体外,而且会在余生慢慢腐蚀你。哪怕你现在吃药,十年后你生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她一直深信不疑。

  但是到了大学,耳朵发炎时,她吃下了人生中第一粒消炎药。

  肖恩还是会骂她像个妓女,但她慢慢地摈弃了女性所谓的“羞耻心”。

  “妓女这个词没有变。肖恩说出它的方式没有变,只是我的耳朵变了。”

  

  读大学的第一个暑假,爸爸要求塔拉回家干活。她想都没想就说:这辈子,我再也不会跟废料场有任何瓜葛。

  这是她第一次拒绝爸爸。

  平生第一次,她发现原来自己说的话,也是那么有力量。

  “我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言语中,他们专制而绝对。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我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的一样有力。”

  她在学校的帮助下申请了助学金,不再依赖父母的资助。为了挣钱,她每天早上四点去给工程大楼做保洁。

  她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读了很多很多书,远超过学校必读书目的要求。她疯狂地高强度学习,每天学到很晚,揪着头发对着课本冥思苦想,得了胃溃疡都不肯去就医。

  她连着听了四个月的地理、历史和政治讲座,终于了解到社会的真实面貌,开始意识到从前父亲灌输的那些多么愚昧可笑。

  上大学之前,她经历过两次严重的车祸,她从高空中的吊车里坠落过,目睹过家里两个人被火严重烧伤,几乎烧成骷髅。她一个哥哥摔出了脑震荡,还有一个哥哥脑袋开了花。

  即便如此,爸爸也没有允许家里任何一人去过医院。

  她终于明白,爸爸的执拗和强势,让全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十九年来,塔拉一直按照父亲的意愿生活,现在她要试试别的活法。

  她决定尝试过正常人的生活。

  走到这一步,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在封闭了十七年的塔拉那里,是走出了一大步。

  她终于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思想中。

  大三的秋季学期,塔拉认识了犹太历史课教授克里博士。

  克里博士问她:“你什么时候听说大屠杀的?”

  塔拉:“来杨百翰大学后。”

  克里教授:“你们学校难道没有教过这个常识吗?”

  塔拉:“我没上过学。”

  克里教授很震惊,他没有想到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人,居然来到了自己的课堂。

  在克里教授的鼓励下,塔拉申请了克里教授主持的一个剑桥大学留学项目。

  竞争很激烈,剑桥大学拒绝了塔拉的申请。但克里教授觉得塔拉有无限潜力,帮她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我觉得你该去拓展一下自我,看看会发生什么。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才能决定你是谁。”

  在剑桥时,有天克里教授带着学生爬过一个危险的屋顶。屋顶坡度很高,加上当时狂风大作,所有人都害怕得弓起身子,免得从高空中摔下去。只有塔拉笔直地站着,无畏地走了过去。

  克里教授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

  “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

  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的阵阵狂风,就能禁得住高空的风。他们没有不同,不同的是头脑中你怎么想。

  如果能控制住恐慌,这风就不值一提。”

  她变得越来越勇敢,坚定而无畏。

  在剑桥的学习中,她开始意识到:

  曾经“绝对正确”的爸爸,有可能是错的。伟大的历史学家,也可能是错的。

  但重要的是,在不断摄取外界知识后,打碎固有,重建新知,一个人可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她感到:书并非儿戏,我也并不软弱。

  在对历史和过去人生的领悟里,塔拉提交了一篇论文。

  导师斯坦伯格教授说:我在剑桥教了三十年书,这是我读过最好的论文。你可以申请去任何一个研究院学习,我都给你写推荐信,确保你被录取。

  “你去过哈佛吗?还是你想去剑桥?”名校任她挑选。那些从前遥不可及的荣誉,都到了眼前来。

  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学者,受到无限重视,接受了采访,上了电视。

  她开始想: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学者”,又是“妓女”吧?这两个在我身上的标签,总有一个是谎言。

  她慢慢地找到了答案:

  金子一直是金子。

  一个人不管在家乡的深山里,还是在剑桥大学的课堂里,只要够勇敢,那就做自己,不由他人下定义。

  过去她轻信一切,爸爸规划了她所有人生,决定了她是谁。

  如今她明白了: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如果你相信自己,那么穿什么衣服都无关紧要。

  让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不是衣服,不是他人对自己的定义,是TA眼睛后面的东西,是TA咬在齿间的东西——是希望和信念。

  

  有一年冬天,塔拉和家人在大山里发现一只冻僵的猫头鹰。它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硕大,但翅膀被一根刺刺穿了,昏迷不醒。

  塔拉的家人们为它包扎了伤口,却片刻不敢留它在家养伤。

  猫头鹰是一种很野性的动物。如果它醒来发现自己被困,为了获得自由,它会把自己活活拍死。

  它宁肯死在属于自己的山林里,也不能安逸地躺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里。

  它不属于这里,你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

  塔拉就是那只猫头鹰,她有属于自己的山林。

  17岁的她平生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22岁获文学学士学位,23岁获哲学硕士学位,28岁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32岁出版个人自传《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33岁成为《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影响力人物”。

  这山是她为自己寻找的山,不是家人给她定义的山。

  她一步步地重塑起自己的人生,勇往直前地乘风破浪。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得上乘风破浪?

  年龄,性别,出身,这些标签曾像脚镣一样,无形束缚着我们每个人。

  殊不知人生的主导权,永远在自己手里。

  31岁的张含韵说:三十岁之后的美好,我自己一手创造。

  38岁的万茜说:我为什么要否定自己呢,我现在到了我的黄金时期。

  52岁的伊能静说:只要勇敢乘风破浪,任何时候,姐的52岁,也可以倒过来是25!

  ……

  乘风破浪,从来不是遥远的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实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你勇敢地走出你想要的人生,外面自有属于你的广阔天地。

  这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

  

  参考素材:

  1-《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 塔拉·韦斯特弗,译者任爱红,南海出版公司

  2-比尔·盖茨、奥普拉脱口秀以及《福布斯杂志》对塔拉·韦斯特弗的访谈

上一篇:这次的《我的女友是机器人》也烂到了姥姥家,包贝尔何去何从
下一篇:隐瞒与恐慌、出走与滞留:郑州富士康15日纪实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