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明朝官署名锦衣卫,东厂的起源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8
手机版

  大家好,给大家推荐明朝官署名锦衣卫,东厂的起源。一个国家再富足,它的国库终归是有限的,一个皇帝为什么要用大把大把的银子养两伙专门监控外廷和民众的特务集团呢丁既然在推翻纪纲的过程里出现了东厂的名号,那么我们就来介绍介绍这个对于锦衣卫来说恨之入骨却又必须俯首遵从的新角色吧!

  

  东厂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成立的组织,东厂在成立之初是一个由宦官掌管的侦缉机构,由于它的办公地址位于北京东安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所以叫做“东厂”。最开始的东厂职能主要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不过那时候侦缉方面大部分工作还是由锦衣卫来完成的,东厂只负责部分的侦缉、抓人工作,要是审讯犯人还得让锦衣卫的北镇抚司来。要知道,当时锦衣卫的监控网络几乎己经覆盖了整个大明王朝,而且在朱棣的谋划和纪纲的管理下,逐渐超越朱元璋时代发展成为历史上最完美的特务网络。但是,天罗地网的锦衣卫越完美,纪纲在朱棣面前越显得毕恭毕敬,朱棣对锦衣卫就越产生怀疑和不安之情。别忘了,在朱棣“靖难”起兵到攻入南京登基的过程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是出家人和太监。

  

  出家人比如道衍之辈,而太监比如郑和之辈,他们不论是对于朱棣的忠诚还是追随朱棣的时间都要超过纪纲和锦衣卫,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朱棣最信任的人。道衍不仅是朱棣的第一智囊,他与朱棣亦师亦友的关系更加耐人寻味,到道衍在八十四岁过世后,朱棣更是在祭文里写道:“联统承天任,图任旧人,特授卿以官僚之位,朝夕启沃,资益良深。自昔以来,如卿者,岂易得哉!”不过,在出家人和太监之间,虽然出家人道衍居功至伟,但朱棣还是倾向于倚重太监。朱棣攻破南京后,并没有在皇宫里找到建文帝朱允炆,这让朱棣心里很不是滋味。

  

  虽然他对外声称朱允坟在城破之日自焚了,但是也知道“纸包不住火”,这得派人去查啊,派锦衣卫的话太大张旗鼓了,派别人吧又不敢信任。这时候郑和就成了最恰当的人选。郑和二十九岁从燕王起兵,多次出入战阵,屡建奇功,关键就是郑和还是个无欲无求的太监。当时民间就传说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又借着向海外诸国炫耀自己国力的机会,朱棣就派遣郑和带着船队下西洋列国寻访。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郑和不辞辛劳,先后六次出海,据说最远甚至到了非洲东岸。

  

  太监们如此任劳任怨还不图名不图利的,当然让朱棣感动并且愈加信任,从成立东厂的初衷来看,监控民生动态是假,想方设法寻访建文帝的下落倒是真的。“与锦衣卫均权势”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东厂与锦衣卫的工作侧重面不同,但在两相对比之下也反映出,虽然纪纲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实则还是太监们更得到朱棣的信任,毕竞东厂所主管的项目更机密。另外,同时设置两个职权相似的单位,在东厂执行监控锦衣卫的同时,也促成了锦衣卫和东厂两个特务机关之间的相互监控。谁能够占据主动就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没有人比当朝皇帝更明白,越是在朝廷的中枢机构,越是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争斗,尤其是两个职权范围相近的机构。

  

  可是,对于东厂来说,寻找建文帝下落这样的工作就如同大海捞针,是一个极费时间的问题,而且极有可能东厂太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而当时锦衣卫的主要工作是制裁那些不支持朱棣政权的危险分子,相比较寻找建文帝,这实在是一项轻松得不能再轻松的工作,只要锦衣卫愿意,他们可以随意找儿个对朱棣政权不满的人,将其送到皇帝面前,只要随便动用一两套“诏狱”里的刑具,就能够屈打成招。在功劳显赫的锦衣卫面前,东厂显得那么可怜而又无奈,寻找到一个大案子咸鱼翻身成为了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举报/反馈

上一篇:《冰雨火》吴振峰陈宇联合,发现蛛丝马迹,谁才是藏在警局的卧底
下一篇:旅行箱秒变“衣柜”,这才是旅行正确的放衣服姿势!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